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旨在探讨小花棘豆与玉米按不同比例混贮对微生物特性及乳酸菌多样性影响,挖掘具有脱除苦马豆素活性的乳酸菌,为小花棘豆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小花棘豆和全株玉米为原料,按不同比例10∶0(T1)、9∶1(T2)、8∶2(T3)7∶3(T4)、6∶4(T5)、5∶5(T6)、4∶6(T7)、0∶10(T8)混合青贮,室温发酵60d,检测青贮前、后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并测定其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试验结果:1)原料中乳酸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量的增加逐渐升高,青贮饲料各处理间乳酸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原料中的肠细菌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经过青贮发酵后肠细菌均未检测到;好氧细菌数量在原料和青贮饲料中均随着玉米比例的增加逐渐减少;酵母菌数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原料中的霉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比例增加逐渐增加,而青贮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均在检出线以下。2)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的原料中共分离得到乳酸菌菌株4株,经鉴定属于Lactococcus lactis subsp.hordniae、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和Lactococcus taiwanensis 3种;从青贮饲料中分离出乳酸菌菌株9株,经鉴定属于Lactobacillus plantarumsubsp.plantarum、Lactobacillus brevis、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 4种,当玉米混入比例升高时,原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增加,而青贮饲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下降。3)不同乳酸菌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均高于85%,其中菌株JD6E、JD4D、JD10D、JD2E和JD1F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高达100%。经过热处理后,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为100%和97.76%,而其他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下降31.76%~100%,其中菌株JD6D和JD1E经过热处理后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下降到2.17%和0。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可以增加青贮原料中乳酸菌的数量及多样性,降低青贮饲料和原料中好氧细菌的数量,有助于提高青贮成功率;乳酸菌对苦马豆素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吸附脱除作用最强,而菌株JD6D和JD1E对苦马豆素的降解作用最强,均可用作小花棘豆青贮脱除苦马豆素的发酵菌株。  相似文献   

2.
籽粒苋与青贮玉米混贮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雅  李峰  高凤芹  徐春城  孙启忠 《草业学报》2016,25(12):119-129
以籽粒苋和全株玉米为原料,按不同比例10∶0(T1)、7∶3(T2)、5∶5(T3)、3∶7(T4)、0∶10(T5)混合青贮, 60 d后,检测青贮材料的发酵品质以及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并分析乳酸菌多样性,以明确添加玉米对改善籽粒苋青贮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特性的作用,为籽粒苋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有效途径。结果表明,籽粒苋单独青贮品质不佳,通过添加玉米可显著降低青贮材料pH和氨态氮/总氮的值,提高干物质和总有机酸含量,当玉米添加比例超过50%时,青贮品质良好。在青贮发酵乳酸菌群演替过程中优势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决定青贮饲料的乳酸/乙酸,是影响发酵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乳酸球菌中的肠球菌、乳球菌和类肠膜明串珠菌产酸能力强,是青贮发酵的启动菌株,乳杆菌则是青贮稳定期的主要菌群。  相似文献   

3.
陶雅  李峰  高凤芹  孙启忠 《草业学报》2015,24(12):66-73
以短芒大麦草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培养法从叶围和青贮发酵体系中分离出乳酸菌、大肠杆菌、好氧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并计数;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通过研究乳酸菌的生长曲线、产酸特性及耐酸性,筛选优质乳酸菌。以期探明短芒大麦草叶围及青贮发酵体系中微生物菌群特性及青贮料中乳酸菌多样性,筛选出具有促发酵效果的乳酸菌菌株,为有益微生物饲料研发奠定基础。试验结果表明,短芒大麦草经青贮发酵后各微生物菌群数量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乳酸菌数量由0 cfu/g FM增加到4.00×108 cfu/g FM,酵母菌数量由8.50×105 cfu/g FM增加到1.02×108 cfu/g FM,而好氧细菌、大肠杆菌和霉菌数量变化不明显;从短芒大麦草青贮发酵体系分离得到4株乳酸菌,经鉴定Lx36为Lactobacillus pentosus,Lx37为Lactobacillus brevis,Lx53为Pediococcus pentosaceus,Lx54为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筛选得到1株益于青贮的乳酸菌株Lx36,约在20 h后进入稳定生长期,OD值达到4.21,且发酵12 h的pH仅为4.08,并可以在pH=3.0环境条件下生长。综上所述,青贮发酵是体系中各种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及变化直接影响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短芒大麦草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种类较丰富,筛选得到的戊糖乳杆菌繁殖速度快、产酸能力强同时表现出了较强的耐酸性,具有潜在的生产应用价值,适宜用作促发酵的青贮添加剂菌种。  相似文献   

4.
含水量和乳酸菌添加剂对多花黑麦草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含水量和乳酸菌添加剂对多花黑麦草青贮品质的影响,探究优质多花黑麦草青贮饲料的调制方法。试验选用孕穗期的多花黑麦草为原料,原料含水量设85.23%(W1),74.70%(W2)和65.70%(W3)3个水平,乳酸菌添加浓度设置对照组0 cfu/g鲜样(L0),105 cfu/g鲜样(L1),106 cfu/g鲜样(L2),107 cfu/g鲜样(L3)4个水平。桶装青贮42 d后开盖,取样测定青贮饲料的青贮品质。结果表明,在高含水量(85.23%)的条件下,无论是否添加乳酸菌,丁酸的含量和氨态氮/总氮均未能达到优质青贮的条件,青贮失败;当含水量为74.70%时,添加乳酸菌组的青贮品质优于未添加组,且随着添加浓度的增加青贮品质更佳;在含水量为65.70%的条件下,无论是否添加乳酸菌添加剂,青贮饲料均能获得较好的青贮品质,但添加乳酸菌后效果更佳。因此,W3L3(含水量65.70%+107 cfu/g鲜样)处理的青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辅助菌株对发酵乳品质的影响,使用包括乳酸乳球菌乳脂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cremoris,Lcr)、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lactis,Ll)、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a)、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Lf)、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r)和2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1、Lp2)在内的7株常用乳酸菌与常规酸乳发酵剂共同发酵。结果表明:辅助菌株的加入能够缩短发酵时间,影响发酵乳贮藏期间的pH值,同时Lcr、Ll能够引起发酵过程中氧化还原电位的显著变化;微流变学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菌株能够提高发酵乳的黏性,降低弹性和流动性;所有菌株均能提高发酵乳的持水力,Lr、Lf、Lp1对发酵乳的内聚性、胶着性有增强作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Lr、Lp1、Lp2对发酵乳风味影响较小,而Lca能够促进庚醇、苯甲醛和2-十三烷酮的形成,Lf、Ll、Lcr可以增加发酵乳中短链、中链脂肪酸等风味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用小花棘豆饲喂经苦马豆素人工抗原免疫接种过的家兔,通过检测家兔的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探讨苦马豆素人工抗原免疫接种对动物机体的保护作用.将30只家兔随机分为免疫对照组、免疫攻毒组、攻毒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家兔接种苦马豆素人工抗原,攻毒组家兔按干重拌料饲喂10 g/(kg·d)小花棘豆草粉,检测血清抗体效价、相关生化指标和苦马豆素含量的变化以及E玫瑰花环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免疫组家兔均有抗苦马豆素抗体产生,免疫攻毒组家兔较攻毒对照组家兔血清酶活性异常变化延缓,苦马豆素含量降低,E-玫瑰花环率升高.说明苦马豆素人工抗原能够有效预防小花棘豆对家兔造成的损伤,有一定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究添加油橄榄(Olea europaea)果渣对玉米(Zea may)秸秆青贮品质的影响,设玉米秸秆(C)、5%油橄榄果渣+95%玉米秸秆(T5)、10%油橄榄果渣+90%玉米秸秆(T10)、20%油橄榄果渣+80%玉米秸秆(T20)、30%油橄榄果渣+70%玉米秸秆(T30)5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300 g。经青贮调制室温避光保存45 d后测定青贮发酵指标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在感官评分上,C、T5和T10的评分等级为优,而T20和T30的评分等级为良。在发酵品质上,T30的pH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T10和T20的pH显著高于C和T5(P<0.05)。T5、T10、T20、T30的乳酸含...  相似文献   

8.
小花棘豆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筛选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探讨小花棘豆内生真菌与其毒性成分苦马豆素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对采自内蒙古西部草地的6份小花棘豆样品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纯化,采用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技术对内生真菌发酵液进行苦马豆素定性、定量检测,筛选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内生真菌种属鉴定。从小花棘豆样品中分离得到6株内生真菌。经筛选,其中有2株产苦马豆素,编号为XJ-J-I和XJ-H-1,其发酵液中苦马豆素产量分别为4.209 2mg.L-1和16.733 8mg.L-1。鉴定结果表明,这2株内生真菌虽然形态学存在差异,但基因型相同,同属镰刀属内生真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小花棘豆中存在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添加剂对北方地区黑麦草(Loliumspp.)青贮品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本试验以黑麦草为原料,设无添加剂为对照组(CK),添加植物乳杆菌(A1)、复合菌剂(乳酸菌+纤维素酶,A2)、商业菌剂(和美科盛乳酸菌标准品+糖蜜,A3)进行真空袋青贮,60 d后开袋进行感官评价、发酵品质、化学成分及微生物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组青贮饲料茎叶结构完整,与对照相比,添加剂的加入均显著降低了青贮料的pH值(P<0.05);A2组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CK,A1和A3组(P<0.05);A2组的丁酸含量显著低于CK,A1和A3组(P<0.05),V-Score评分等级为良好。综合感官评价、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及微生物数量分析,添加乳酸菌+纤维素酶对黑麦草的青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检测法对不同生长期(7、8、9和10月)黄花棘豆经过不同青贮方法青贮后对其苦马豆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青贮前黄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分别为0.035%、0.019%、0.043%和0.015%,而经过直接青贮、添加"棘防E号"青贮和添加酶制剂青贮后黄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均未达到监测量。说明通过不同的青贮方法青贮黄花棘豆后,均能将黄花棘豆中主要有毒成分苦马豆素有效降解。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玉米秸秆和废弃白菜混合青贮可行性,考查二者在不同质量比时的混贮品质,设计了6个不同的混贮比例,分别为29∶19,27∶21,25∶23,23∶25,21∶27和19∶29。混合青贮30 d后对其化学组分和发酵品质进行分析,筛选品质最佳的混贮比例,并进一步研究了品质最佳混贮组的乳酸菌多样性。结果表明,质量比为21∶27的混贮5(ME5)组的pH和氨态氮/总氮显著低于其余混贮组(P<0.05),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余混贮组(P<0.05)。ME5组的干物质和能源组分综纤维素含量较高,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较低,综合判定该组的混贮品质优于其他5组。乳酸菌多样性结果显示,从ME5组中共分离出10株乳酸菌,分属于3个属,4个种。3个属分别是乳杆菌属、肠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4个种分别是2株短乳杆菌、1株屎肠球菌、5株肠膜明串珠菌肠膜亚种和2株植物乳杆菌,其中同型发酵乳酸菌乳杆菌属和肠球菌属为该青贮体系的关键乳酸菌。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添加不同乳酸菌剂对苜蓿青贮营养价值的影响。以紫花苜蓿为原料,分别添加干酪乳杆菌(A-LAB组)、植物乳杆菌(B-LAB组)和戊糖片球菌(C-LAB组)各1×106 CFU/g进行青贮,同时设置空白对照。发酵45 d后,应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对苜蓿青贮营养价值进行评定。结果表明,在蛋白质组分中,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乳酸菌剂能降低非蛋白氮(PA)含量,其中B-LAB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乳酸菌剂组中速降解真蛋白质(PB2)和慢速降解真蛋白质(PB3)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碳水化合物组分中,添加乳酸菌剂提高了糖类(CA)、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CNSC)的含量,降低了可利用纤维(CB2)的含量,其中A-LAB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添加乳酸菌剂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保护真蛋白和提高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组分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提高苜蓿青贮营养价值,且分别以添加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用昆明地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的优质乳酸菌菌株,探求其青贮效果,本研究以自然发酵60 d的全株玉米(Zea may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鸭茅(Dactylis glomerata)为试验材料,将继代培养、菌株分离和形态及基因序列鉴定等方式筛选的3株优质菌株制成菌液,单独或2种菌液按1∶1配比添加到全株玉米中,检测其对全株玉米发酵品质、营养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短乳杆菌B10、植物乳杆菌B16及戊糖片球菌C23是昆明地区3种青贮饲料中的优质本土乳酸菌;与自然发酵相比,同型发酵乳酸菌B16,C23单独添加或与异型发酵乳酸菌B10配合添加可显著提高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的数量(P<0.05);与商用复合乳酸菌相比,优质本土乳酸菌单一菌液或复合菌液的添加可更好的保存青贮饲料的DM及CP含量,但对青贮饲料有氧稳定性的提升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添加本土优质乳酸菌可改善全株玉米青贮品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试验旨在研究外源生物制剂对玉米秸秆与马铃薯渣混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及72 h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筛选高效饲用生物制剂, 探索实用的玉米秸秆饲料转化技术。【方法】 以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原单32秸秆和克新1号马铃薯渣为试验材料, 以3∶1比例混合青贮。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 共15个处理, 分别采用酶制剂(CE1、CE2、CE3和CE4)、菌制剂(LAB)及酶菌复合处理(MCL1、MCL2、MCL3、MCL4、MCL5、MCL6、MCL7、MCL8和MCL9), 并设置不添加任何酶菌制剂的对照组(CK)。青贮发酵60 d之后, 对混贮饲料青贮质量指标及瘤胃降解率进行测定。【结果】 混贮饲料各处理及对照感官评定均达到了优级; 酶处理组和酶菌处理组混贮饲料乳酸、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菌处理组及对照(P<0.05), 其中MCL2和MCL4处理组乳酸含量最高, 分别为2.82%和2.77%;与对照相比, 各处理组混贮饲料纤维素、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显著降低(P < 0.05), 其中MCL2处理最低, 分别为22.86%、53.43%、33.99%;1 g/3 kg纤维素酶添加处理组(CE1、MCL2、MCL6、MCL7)纤维素72 h瘤胃降解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结论】 酶、菌及菌酶协同作用不同程度促进玉米秸秆与马铃薯渣混贮饲料发酵, 改善混贮饲料营养价值, 提高反刍动物瘤胃对营养物质的降解效率, 综合玉米秸秆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及养分瘤胃降解率: 酶菌复合处理>酶处理>菌处理, 其中MCL2处理组(木聚糖酶1 g/3 kg、果胶酶1 g/3 kg、β-葡聚糖酶1 g/3 kg、乳杆菌3 g/3 kg、纤维素酶1 g/3 kg)效果最佳; 纤维素酶降低玉米秸秆混贮饲料纤维素、ADF、NDF含量, 最适纤维素酶添加量为1 g/3 kg。  相似文献   

15.
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方法对玉米(Zea mays)秸秆和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尾菜混贮料中的乳酸菌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以温度和p H为限制因素筛选优良乳酸菌菌株。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2株乳酸菌分属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片球菌属(Pediococcus)。其中,1株(LB-1)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6株(LB-2、LB-4、LB-7、LB-8、LB-9和LB-11)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3株(LB-5、LB-6和LB-12)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2株(LB-3和LB-10)为类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菌株LB-3和LB-8表现出优良的耐高温、耐酸碱特性,且具有较强的产乳酸能力,二者可作为青贮饲料的乳酸菌添加剂。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玉米粉和乳酸菌对甘薯蔓、酒糟及稻草(4∶4∶2)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对照组(CK)、玉米粉添加组(CF)、乳酸菌添加组(LAB)、玉米粉和乳酸菌组合添加组(CF+LAB),每个处理6个重复,室温下贮藏60 d开封,取样分析青贮品质。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粉和乳酸菌制剂均明显提高了青贮料的感官品质,与CK相比,CF处理、LAB处理及CF+LAB处理中 CP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 NH3-N/TN、AA、PA、Ash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CF处理极显著地提高了DM、CP、LA含量(P<0.01),而LAB处理则极显著地降低了NDF、ADF含量(P<0.01),CF+LAB中NH3-N/TN、AA含量及pH值极显著低于LAB(P<0.01),显著低于CF(P<0.05)。综上所述,添加玉米粉和乳酸菌制剂均提高了青贮品质,单独添加乳酸菌制剂青贮品质要次于单独添加玉米粉,两者组合添加青贮品质更好。  相似文献   

17.
植物乳酸菌和贮藏温度对辣木叶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辣木叶青贮中筛选分离出4个乳酸菌菌株,鉴定后分别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Lactobacillus farciminis(LF),Weissella thailandensis(W)和Lactococcus lactis(E)。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温度下添加植物乳酸菌对辣木叶青贮的青贮品质、营养成分和单宁含量的影响。采用双因素(温度×植物乳酸菌)完全随机设计,两个温度组为15和30 ℃,乳酸菌处理组为CK,LP, LF, W和E。在青贮第60天时开袋取样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辣木叶原料粗蛋白质含量为25.31%,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53%,添加乳酸菌可以显著降低pH,增加乳酸和乙酸含量,同时使乳酸菌数量和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贮藏温度在15 ℃时,乳酸菌数量,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30 ℃(P<0.05)。同时,非蛋白氮、氨态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在15 ℃的贮藏温度时都显著低于30 ℃(P<0.05)。青贮后,各处理组的单宁含量都有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辣木叶蛋白质丰富,易于调制青贮饲料,较低的贮藏温度和添加植物乳酸菌对辣木叶青贮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但对降解单宁含量并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限制性培养方法,以温度和pH值为限制因素筛选耐低温菌株;并利用生理生化及16S rDNA同源序列分析方法综合鉴定筛选菌;将筛选菌分别添加于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新鲜和晾晒青贮原料中,观察其在低温条件下的青贮发酵效果。结果表明:LT1,LT2及LT3均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可在10℃,pH4.0下生长。单纯晾晒可提高黑麦草的青贮品质。15℃条件下,无论是否晾晒,添加3株耐低温乳酸菌均可促进乳酸发酵,降低pH值,减少蛋白质或氨基酸的分解,显著提高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效果优于对照菌,而2个对照菌对晾晒的黑麦草无效果。  相似文献   

19.
黄曲霉是玉米(Zea mays L.)青贮过程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本研究旨在从玉米青贮饲料中分离筛选出能够抑制黄曲霉菌生长的乳酸菌,为改善和提高青贮饲料品质提供优良菌种。本试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玉米青贮饲料中筛选抑制黄曲霉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及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明确各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青贮发酵不同阶段筛选得到50株乳酸菌,其中有7株乳酸菌对黄曲霉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抑菌圈直径均大于3.60 cm,均为革兰氏阳性同型发酵乳酸菌,7株乳酸菌中Q39(49.40%)和Q40(49.60%)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为4.15 cm和4.17 cm,显著高于其他5株乳酸菌(P<0.05);菌株Q11,Q28,Q40,Q44与22种碳水化合物作用均呈阳性,菌株Q39和Q49与鼠李糖作用呈阴性,与松三糖反应呈弱阳性,菌株Q13相较于其他6株菌株对于碳源的利用情况较弱;经16S rDNA鉴定确定菌株Q39和Q49为植物乳杆菌,Q11,Q13,Q29,Q40,Q44为戊糖乳杆菌。菌株Q39和Q40可作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的备选添加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