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在土壤有机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土壤有机质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分别选取安徽省芜湖市区附近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菜地、林地、荒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剖面分布规律,为了解溶解性有机碳在土壤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探讨土壤溶解性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及培肥措施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在土壤表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有明显减小的趋势。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有明显影响,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有很大差异,大小顺序为农田>林地>菜地>荒地。这说明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肥力有关,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藏高原边缘祁连山东段天祝金强河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定点观测,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土流失特征,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降雨量分布不均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径流量、泥沙量随降雨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径流量大小依次为:坡耕地(4199.96 mL)>退耕自然恢复地(3614.28 mL)>天然草地(1190.3 mL);泥沙流失量由大到小为:坡耕地(0.329 t/hm2)>退耕自然恢复地(0.256 t/hm2)>天然草地(0.087 t/hm2)。坡耕地和退耕自然恢复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天然草地在自然环境综合因素下进行更新,有利于防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量比坡耕地和退耕自然恢复地小,水土保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玉米、林地和苜蓿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量碳、量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地菌。细菌、真菌及土壤微生物的总量表现为:玉米地〉苜蓿地〉林地:对微生物量碳和量氮的影响表现为:玉米地〉苜蓿地〉林地和苜蓿地〉林地〉玉米地。 相似文献
4.
5.
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龙岩市农技站在双季稻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不同免耕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半年免耕早、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及养分状况影响不明显,节本增收效果好,可作为水稻免耕的主要方式推广;全年免耕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产量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全年免耕、半年免耕与习惯有耕的土壤pH、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石灰岩贫困山区农户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灰岩山区因土地利用存在可用面积少和可利用方式有限等诸多问题,容易导致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研究石灰岩贫困山区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转型的因素,探讨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模式有助于缓解石灰岩贫困山区的贫困问题。本文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值选择Logit模型从农户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权属和土地利用方式三个方面着手,系统分析现阶段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转型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土地承包政策依然是影响农户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因素;而农户自身的家庭类型、个人特征、资源禀赋、经济因素则分别通过农户不同方面的土地利用转型需求影响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当地政府应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为基本原则,根据石灰岩山区的特殊背景,从差异化修正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等方面合理引导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8.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翻耕和覆膜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和薄膜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同时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与最终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比免耕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1%,籽粒产量增加15.3%,薄膜覆膜分别比免耕和翻耕残茬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0.1%和12.1%,最终籽粒产量增加26.8%和10.1%,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培肥方式对盐碱土壤肥力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提高盐碱土壤肥力,建立最佳盐碱土壤施肥模式,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化肥、厩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肥、生物肥对盐碱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磷、pH、速钾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与供试前土壤相比,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高的最为显著,分别提高了1.47倍、1.3倍、1.28倍、2.97倍、3.24倍、1.62倍;各处理均能使盐碱土壤的pH有所降低,其中有机肥降低pH较为显著,降低到0.95倍。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有机肥对盐碱土壤肥力改良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翻耕和覆膜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和薄膜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同时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与最终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比免耕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1%,籽粒产量增加15.3%,薄膜覆膜分别比免耕和翻耕残茬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0.1% 和12.1%,最终籽粒产量增加26.8%和10.1%,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贵阳市乌当区不同用地方式下土壤肥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贵阳乌当区4种用地方式(菜地、果园、林地和荒地)下土壤肥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种用地方式下土壤都处于酸性,土壤pH值依次为果园(5.27)>菜地(4.76)>林地(4.70)>荒地(4.69);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有机质含量荒地的最高为56.09 g/kg,最小的是林地47.99 g/kg;全氮含量变化表现为荒地(0.76 g/kg)>菜地(0.67g/kg)>果园(0.65g/kg)>林地(0.47g/kg);全磷含量大小顺序为果园(0.85 g/kg)>菜地(0.81g/kg)>荒地(0.70g/kg)>林地(0.47g/kg);全钾含量依次为菜地(1.02g/kg)>荒地(0.50g/kg)>林地(0.40 g/kg)>果园(0.309/kg).研究结果可为乌当区土壤改良和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以太原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探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管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笔者以太原市为例,系统分析了玉米地、麦地、马铃薯地、果园地、退耕还林地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铁、锰、铜和锌等微量元素有极显著影响;土壤养分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异系数最大,全氮和有机质的变异系数最小;有机质、全氮、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依次为:玉米地>麦地>果园>退耕还林>马铃薯地,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玉米地>麦地>果园地>马铃薯地>退耕还林地。太原市土壤肥力总体偏低,由于受经济效益和农事活动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聊城市耕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弄清聊城市耕地生产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率,笔者运用潜力递减法计算聊城市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分析未来聊城市耕地面积、粮经比和主要作物播种面积,探讨聊城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聊城市小麦生产潜力为6911.37 kg/hm2、玉米为15445.88 kg/hm2;人口承载力在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水平上分别为938.25万人、750.6万人和625.5万人,这表明在富裕型水平上将出现超载。为此,笔者提出了提高聊城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聊城市耕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采用网格布点法采集了136个耕地土壤样品。利用ASE萃取技术,采用GC-ECD方法测定了样品中α-BHC、β-BHC、γ-BHC、δ-BHC、p,p′-DDE、p,p′-DDT、p,p′-DDD、o,p′-DDT、狄氏剂、艾氏剂、异狄氏剂、六氯苯和七氯等13种OCPs的检出率和残留量,分析了BHCs和DDTs在聊城8个县市耕地土壤中的组成特征,并对BHCs和DDTs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3种OCPs均有不同的检出率和残留量,除了DDTs残留造成个别样点严重污染外,耕地土壤均未受到OCPs污染。8县市耕地土壤中,残留物均以β-BHC和p,p′-DDE为主。BHCs的生态风险较低,而DDTs对土壤生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白银市土地利用状况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定白银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选择当量因子法评价白银市2009—2017年土地利用状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9—2017年,白银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从56.75亿元下降到56.49亿元,总体呈下降趋势,各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都呈下降趋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549.18万元,减少最多,人口对生态系统负荷呈减轻趋势;(2)白银市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受建设用地增加较多,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影响较大,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从保护生态用地、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方面,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大庆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大庆地区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变化趋势,选择杨树林地、草甸地、农田地3类典型植被样地土壤进行野外采样,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肥力变化。结果表明:(1)草甸地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水率显著高于杨树林地和农田地,杨树林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草甸地和农田地(P<0.05);(2)草甸、农田、杨树林地的土壤含水率、速效钾依次呈下降趋势,而土壤容重呈上升趋势,其中杨树林地理化性质随着龄级的增加,其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3)草甸(1.94)、农田(1.87)、杨树林(1.69)综合肥力呈中下水平,且依次呈下降趋势;建议土地管理中,多关注土壤物理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相似文献
17.
18.
试论土地利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利用关系规律性的学科,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研究的历史较为悠久,但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发展历史还很短暂。我国在1980年代开展《1:1000000中国土地利用图》编制工作基础上,初步创立了土地利用学科。国外尽管尚未有“土地利用学”这一称谓,但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土地利用研究较为活跃。目前我国有关土地的分支学科已达10多门(甚至达20余门),形成了土地研究领域的学科群——即土地科学。分析认为,土地利用学在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中居于核心学科地位。在分析有关学者提出的土地利用学研究内容基础上,本文按照学科的基本任务和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对土地利用学科的需求,构建起新型的土地利用学研究内容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框架系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评价方法为基本指针,以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研究方法论与“3S”技术为支撑,按照土地利用研究的时间尺度在纵向上分为过去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土地利用研究和未来土地利用(即土地合理利用)研究3个基本部分,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的土地利用研究体系。此外,根据土地利用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对土地利用研究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土地利用学科的8个重点研究领域方向。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城郊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北碚区歇马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城郊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野外采样及试验室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城郊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土壤养分含量而言,0~60 cm土层有机质和碱解氮均以水田最高;速效磷0~40 cm以旱地最高,表现为:旱地>菜地>水田>果园,40~60 cm表现为:旱地>水田>菜地>果园;速效钾0~20 cm以果园最高,其次是水田,再次是旱地,最后是菜地。土壤脲酶活性在0~20 cm具体表现为:旱地>菜地>水田>果园;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20 cm具体表现为:水田>果园=菜地>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速效养分在各层基本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性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