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郦云漫  张炯 《畜牧与兽医》1992,24(4):157-158
本研究通过对“牛体培植牛黄试验研究”课题中经四种不同方法处理、育黄一年牛的胆囊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均有炎性反应。部分牛只粘膜呈指状增生,但粘膜内腺体的亢进,不与牛黄产量成正比,并对牛胆囊壁中的浆液性分泌上皮、提出修正为粘液性分泌上皮的早期形态。  相似文献   

2.
不同品种和年龄牛胆囊的比较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八例健康黄牛和健康小牛胆囊的比较组织学观察,我们发现,牛胆囊中以颈部粘膜皱臂明显,体部渐平坦,底部最少。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少量杯关细胞,大部分胆囊可见有淋巴滤泡,但是在血管周围未见淋巴和异染细胞的浸润,证明滤泡的形成与胆囊感洒无关。这种淋巴滤泡在黄牛胆囊中较多,水牛胆囊仅见一例。在黄牛和水牛胆囊中,均有腺体存在,黄牛的腺体明显多于水牛。腺体分为浆液腺、粘液腺和混合腺。老龄牛胆囊中腺  相似文献   

3.
透射电镜下,犬传染性肝炎急性坏死型病例肝细胞线粒体高度肿胀,嵴断裂。病变严重的,肝细胞胞浆固有结构崩解、碎裂。核内包涵体由基质和ICHV粒子构成;在不含包涵体的核内也见到ICHV粒子。核内的ICHV粒子通过溶解的核膜或由于核崩解而释入胞浆;当细胞膜局部破裂或整个细胞崩解时,细胞内的ICHV粒子释放于细胞外。在嗜酸性小体的胞浆内观察到ICHV粒子。窦状隙内皮细胞和星状细胞呈现与肝细胞类似的变化。扫描电镜下,组织学呈凝固性坏死的胆囊粘膜袁面平坦无结构;亦见胆囊粘膜有局部灶坏死,与周围界限明显,坏死灶外围的上皮细胞结结构不整,上皮顶部凸出的颗粒大小不一或脱落。透射电镜下,呈坏死的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固有结构消失,呈均质状;其余部位的上皮细胞微绒毛断裂、脱落;线粒体肿胀,嵴溶解,上皮顶部堆集大量的致密小体,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结构消失;亦见血管均质坏死,血管内皮的坏死与粘膜上皮的坏死同步或先于其发生。  相似文献   

4.
牛肝,胆道系统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肝与胆道的组织学早有记载,但超微结构报道甚少。为了进一步探索牛黄的分泌、形成和为提高牛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进行了临床正常牛的肝与胆道系统的超微结构观察。材料与方法1985年10月在陕西宜君县买母黄牛一头,13岁;1986年5月于西安罗公花牛一头,12岁。杀死后,取肝和胆道系统(包括肝管、胆囊管、胆囊和胆总管粘膜层的组织样品),切成2立方毫米小块,置4%戊二醛和1%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选用健康绵羊11只,采用人工置核、注射不同菌型E.coli等模拟措施,并通过对施术动物不同时间引流胆汁的理化指标及胆囊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的检测和观察,探讨人工培黄技术中有关模拟措施对胆囊内环境的影响及该环境的改变与牛黄形成的相关关系。实验发现,在培黄期间胆汁pH、粘度升高,胆固醇含量升高,而胆汁酸含量下降;同时施术动物胆囊表现为程度不等的粘膜上皮变性、脱落,粘膜下腺体增生或腺上皮变性、毁坏。结果表明,植入适宜的载体是形成牛黄的基础,注入E.coli造成胆囊适度感染在人工培黄中必不可少,而培黄动物胆囊壁固有层内腺体的增生及炎症反应是胆汁内粘蛋白增多、胆汁粘度升高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东方白鹳与家禽消化器官形态特点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东方白鹳,鸡,鸭和鹅各4只,采取主要消化器官,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与测量,与家禽比较,东方白鹳食管长,无素囊,食管粘膜上皮薄,食管腺不发达,腺胃体积大,肌胃较小,小肠较短,但十二指肠发达;大肠较短,其中盲肠退化,肠壁内充满了淋巴组织;胆囊呈梭形,肝管和胆囊管分A,B,C三型,胰岛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7.
对70头山羊、50头绵羊和5头奶山羊进行了人工培植羊黄研究。在植黄后一年,对42头山羊,10头绵羊和1头奶山羊取黄,在羊的胆囊内形成了羊黄。对11个羊黄样品进行了胆色素、总胆固醇和总胆酸等项目测定,结果表明与天然牛黄主要成分相同,但含量有所不同。对5个羊黄样品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天然牛黄一致。 对人工培植羊黄羊的胆囊胆汁进行了测定,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以下简称β-G酶活性)和粘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因接种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不同,β-G酶活性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对培植羊黄羊的胆囊进行了组织学检查,胆囊壁粘膜上皮柱细胞间的杯状细胞及固有膜中的粘液腺大量增生,是胆汁中多糖粘蛋白增高的组织学基础。 对培植羊黄进行了药理学试验,其结果与天然牛黄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8.
对111份正常黄牛及12份天然牛黄牛的胆囊,进行了组织学光镜观察。结果发现,在正常情况下黄牛胆囊即有轻度水肿、炎细胞浸润的胆囊炎病变;牛黄胆囊均有囊壁增厚、炎细胞的显浸润、粘液浆液腺显著增生的慢性胆囊炎。同时胆汁很少,极度粘稠。此外本文对胆囊病变与成黄的关系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胆囊收缩素及其受体的特点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是一种由胃肠道粘膜I细胞分泌的多肽激素,具有能收缩胆囊和刺激胰酶分泌;增强胰酶活性,刺激胃肠肌肉(Cameron et al,1970);促进远端十二指肠和空肠的蠕动;促进胃酸、胰液的分泌以及抑制摄食行为等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胆石症是由于胆囊和胆管中形成的结石,引起胆道阻塞、胆囊胆管炎症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消化机能和肝功能障碍,如厌食、慢性间歇性腹泻、渐进性消瘦、可视粘膜黄染等[1]。康宝动物医院2011年接诊一起胆囊结石病例,现将临床诊治情况介绍如下。1发病情况病例:患犬为雄性3岁贵宾犬,主诉呕吐,病程1个星期左右,且呕吐发生于采食后,前3d有少量大便,后几天未见大便,  相似文献   

11.
一、筛选原则关于致黄菌在培植牛黄中的作用,这方面的理论众说纷纭。但在培植牛黄手术过程中,注入适量致黄菌,以改变正常胆汁的生态环境,刺激胆囊粘膜发炎,达到胆红索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狐华枝睾吸虫病肝脏病理形态学文化进行了观察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华枝睾吸虫主要寄生于狐胆囊及胆管中,病死狐肝脏体积明显增大,个别超过正常的1/2;肝细胞脂肪变性,颗粒变性N坏死;肝汇管区及肝小叶周边结缔组织大量增生。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用4种成石制剂配方分别进行家兔胆囊内注入,并观察了胆囊内容物成石状态,胆囊壁的病理变化及胆囊的病理组织化变化。结果证明,第四种成石制剂配方可在短期内成石,而且成石效果好,可作为人工培植牛黄的成石制剂。  相似文献   

14.
对14周龄的42只SPF鸡经气囊感染鸡喉气管炎病毒,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对不同感染阶段试验鸡的气管粘膜病变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后1~2d时,气管粘膜上皮细胞纤毛顶端部分融合,逐渐变短;3~4d时,纤毛断裂、脱落,上皮细胞裸露,部分融全成合胞体细胞,并见少量白细胞渗出;5~10d时,纤毛大部分溶解、消失,粘膜上皮细胞坏死、溶解、脱落,大量炎性渗出物和炎性细胞渗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笔者先后诊治猫痢特灵中毒病例多起,病因多为畜主自用痢特灵给猫治疗消化道疾病,因用量过大而引起中毒。病猫初期狂躁不安,乱窜,呕吐;不久即食欲废绝,精神沉郁,腹泻,粪便色呈暗红。剖检死猫胃肠粘膜黄染,内容物呈黄褐色,肠壁充血、出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胆囊肿大。治疗:以  相似文献   

16.
平时在观察家禽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家禽的可视粘膜,许多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暴发,粘膜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粘膜检查,一般指检查眼结膜、口腔粘膜、肛门与泄殖腔粘膜,临床上粘膜变化主要表现为出血,苍白、灰黄、发绀等,一旦发现粘膜有变化就要进一步作仔细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控制和治疗。注意粘膜变化及时发现疾病@志明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两例疑似感染犬传染性肝炎的藏獒进行诊断和分析,研究藏獒的犬传染性肝炎的病理特征,试验通过快速检测试纸卡、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进行诊断。结果表明:两例病犬的病料经犬传染性肝炎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结果犬传染性肝炎均为阳性。解剖学观察,病犬皮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多器官有充血、出血,胃、肠、胆囊和横膈膜出血明显。肝脏肿大,淤血,呈紫黑色,表面有浅灰色针尖状病灶;胆囊肿大,胆汁较黏稠,胆囊壁增厚,浆膜有纤维素样渗出物。组织学观察,肝脏有坏死灶,肝细胞肿胀,有明显的包涵体,肝窦萎缩;胆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固有层水肿,黏膜肌层萎缩变形;大脑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核内有包涵体,血管周围淋巴鞘出血;脾脏被膜和小梁充血、出血,红髓、白髓坏死,中央动脉内皮细胞肿胀,脾静脉窦淤血。说明藏獒患犬传染性肝炎能够引起全身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对1例疑似感染猫细小病毒的死亡华南虎幼虎进行病理剖检、病原PCR检测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死亡幼虎的肠道组织中能检测出猫细小病毒核酸;病理组织切片镜检结果显示,死亡幼虎胃、肠粘膜出血,大量粘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严重部位粘膜层基本消失,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等组织也均有较为严重的病理损伤。以上结果提示,该死亡幼虎感染了猫细小病毒,且该病毒对幼虎多种主要器官造成了严重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泰山螭霖鱼肠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 ,对泰山螭霖鱼 (Varicorhinusmacrolepis)的肠道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泰山螭霖鱼无胃 ,食管之后是肠道 ,起始端膨大呈球状。肠道由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 ,肠管直径由前肠到后肠逐渐变小。各段肠壁均分为粘膜、肌层和浆膜 3层。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 ,肌层分内环行和外纵行 2层。粘膜向肠腔内突出形成许多粘膜褶 ,有的呈指状、杵状 ,有的有分支。由前肠到后肠 ,粘膜褶由高变低 ,数量逐渐减少 ;杯状细胞数目由多变少 ;肌层逐渐变薄。扫描电镜下 ,肠道的粘膜褶大体上呈纵向锯齿状 ,并且粘膜褶上还有次级皱褶。柱状上皮细胞表面多呈圆形 ,前肠、中肠柱状上皮细胞轮廓和界限清楚 ,常呈隆起状 ,而后肠上皮细胞表面较平坦。前肠柱状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长而密 ,后肠的短而稀疏。前肠的杯状细胞常常有较大的分泌孔 ,周围有分泌物 ,粘膜表面有粗大的分泌颗粒 ;后肠杯状细胞的分泌孔较小 ,粘膜表面有较多细小分泌颗粒。  相似文献   

20.
鸡白色念珠菌病是一种消化道真菌病,多侵害幼禽,发病率、死亡率较高。本病以往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近来却屡有发生,给养殖户造成的损失不小,应引起兽医的重视。(一)临床症状轻者多生长不良,发育受阻,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采食、饮水减少;重者呼吸困难,伸颈、气喘,拉黄绿色稀便,混有尿酸盐。(二)剖检症状嗉囊粘膜增厚,表面有白色、圆形隆起的溃疡,形似撒上少量凝固的牛乳,此种病变也可见于口腔、食道、气管和腺胃粘膜;胆囊充盈,消化道内可见胆汁;肾脏肿大,内有尿酸盐沉积。(三)诊断根据消化道粘膜特征性增生和溃疡灶,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