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至2011年,利用飞机喷洒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预防性防治,防治前虫口密度:2007年、2008年、2009年逐年显著下降(P0.05),2010年、2011年、2012年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较前1a差异不显著(P0.05);防治前有虫株率:2007年、2008年、2009年逐年显著下降(P0.05),2010年、2011年、2012年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较前1a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毛虫中度到重度危害林分中喷洒白僵菌,前2 a防治效果体现为降低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后3 a防治效果体现为控制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预防性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根据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原理,建立仙居县1983—2009年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的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的非线性似乎不相关模型的拟合精度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拟合精度;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模型预测未参与建模的2010—2011年4代马尾松毛虫的虫口密度、有虫面积和有虫株率,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25%,18.17%和14.35%。  相似文献   

3.
5%Nomolt胶悬剂飞机低容量喷雾防治油松毛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4月中下旬分别在北京市平谷县和辽宁省建平县以5%Nomolt胶悬剂和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飞机低容量喷雾防治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Tsai共213.33公顷,经防治,两地当年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9.4%和99.1%。此后北京市平谷县又于1992、1993年分别做了越冬前虫口调查,虫株率分别为20.0%和27.5%,虫口密度为0.4头/株和0.6/株,有效地控制了油松毛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油松毛虫测报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 a观测摸清了油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和油松毛虫各虫态发生期与物候期的关系;采用漏斗法调查油松毛虫越冬基数,使2001年、2002年虫口密度的准确率分别提高了73.3%和54.6%,有虫株率准确率分别提高了33.3%和15%;应用有效基数预测法对2003年、2004年油松毛虫发生量进行预测,发生量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96.4%和95.8%。在测报基础上对油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油松毛虫防治的新剂型———20%米螨胶悬剂,大面积采用仿生物制剂灭幼脲Ⅲ和灰喜鹊无公害防治技术,为北京地区油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全面应用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方法,根据相关系数法和逐步回归法分别选取与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虫株率相关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作为样本的输入特征,分别建立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虫口密度,虫株率与气象因子的BP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各BP模型,具有令人满意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当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15个,预报因子数为8个时,2组预留有虫面积的2a平均预测误差为3.15%,虫口密度BP模型的隐层神经元个数为8个,预报因子数为6个时,预留样本的平均预测误差为5.91%,虫株率BP模型的隐层神经元个数为4个,预报因子数为5个时,预留样本的平均预测误差为10.65%。  相似文献   

6.
通过人工模拟试验,找出了马尾松毛虫虫口密度、食叶量与马尾松高、径及材积生长的关糸,试验表明,失叶量超过单株针叶蓄积的50%时,就开始对马尾松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即5~10a生马尾松虫口密度达25头/株,10~20a生马尾松虫口密度达77头/株,对其树高、胸径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为控制该虫的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法对广西钦州县松毛虫发生进行分析,因变量为有虫株率与虫口密度(第2、3个月),输入18个自变量,包括虫口原来密度及有虫株率、月份、诸气象要素、防治与否(防治与否和相对湿度、防治与否和有虫株率、防治与否和虫口密度)等因子的交互作用等。用4种筛选临界值进行计算,随F_x值的增大,剔除的自变量(因子)越多,保留的自变量越重要。结果表明,虫口原来状况最为重要,人为干扰(防治与否)以及防治与否和相对湿度的交互作用是影响虫数重要因子之一,气象因子中以日照时数最为重要。月份也是不可忽略的因子。对下两个月虫情进行初步预报时体会到,预报较大范围内虫口平均密度不可能很准确,意义也不大。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法可以预报害虫发生地区及该地发生量,这是更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及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等不同类型林分中松毛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越冬幼虫的虫口密度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朝阳地区的松毛虫发生区,混交林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明显高于油松纯林。其中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38.0%和74.8%;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43.9%和80.8%,3种油松林分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顺序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9.
河南北部林区自1985年发现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Liu,危害油松、樟子松、华山松等。经六年观察研究和防治实践,灾区虫口密度已由暴发时9.6头/m~2(幼林地)和20头/株(成林地),下降并隐定到0.02头/m~2和0.2头/株,初步达到“有虫不成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我们于1984年秋和1985年春,使用3MF——4型背负式4马力弥雾机,超低量喷20%速灭杀丁和10%灭百可(均为周村农药厂产)水药液,进行防治赤松毛虫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试验情况 试验地设在第五营林区北坪20年生油松人工纯林内。平均树高3.7米、胸径8.5厘米、郁闭度0.7。虫口密度,每株有虫22—30头,虫株率56—65%。防治试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