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为获得对狂犬病病毒弱毒疫苗株筛选和糖蛋白抗原结构分析的单克隆抗体,将鹿狂犬病病毒 8202 株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72 h,收集无细胞上清,经离心沉淀、 Zn ( A C)2 浓缩、10% ~50% 质量浓度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 S D S P A G E 分析证明,产物中富含狂犬病病毒特异的结构蛋白。以上述纯化病毒免疫 B A L B/c 小鼠的脾细胞与 S P2/0 骨髓瘤细胞融合,经 3~5 次克隆,间接 E L I S A 筛选, W estern blotting 鉴定,并与不同科病毒反应,建立了 2 株(4 A5 ,3 A5 )可稳定分泌抗狂犬病病毒 G 蛋白的杂交瘤细胞株。这 2 株 M c Ab 与 4株狂犬病病毒反应,经间接 E L I S A 检测,发现能与强毒株反应,而与弱毒株不反应。细胞中和试验证实,这 2株 M c Ab 具有良好的细胞中和活力。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疫苗株基因组RNA为模板,采用RT—PCR一步法扩增了PrM基因的全长cDNA(558 bp),用BamHI和EcoRI双酶切PrM基因的扩增产物,回收目的基因后将其克隆至经同样酶切的伪狂犬病病毒通用转移载体pPgG-uni中,获得了转移载体pPgG-PrM,并对其外源片段进行了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已报道的乙型脑炎病毒SA14强毒株和SA14-14-2疫苗株的核苷酸序列比较,PrM基因的同源性为100%。以伪狂犬病病毒Ea株TK^-/gG^-/LacZ^+突变株为载体构建了一株表达乙型脑炎病毒PrM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TK^-/gG^-/PrM^+,为进一步开展猪乙型脑炎与伪狂犬病二价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7,(8):81-83
为了解富源县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的感染情况,采用阻断ELISA方法,从富源县10个规模化养猪场和5个散养户中随机采取863份猪血样,进行猪伪狂犬病gE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15个猪场总的猪伪狂犬病gE抗体阳性率是2.2%;富源县墨红镇散养户的猪场抗体阳性率最高达到11.76%,10~30 d仔猪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3.40%,规模化饲养的猪伪狂犬病gE抗体阳性率比散养户要低。从检测结果来看,富源县总的猪伪狂犬病gE抗体阳性率比较低,但是部分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护有漏洞,对本病的防控要提高警惕,在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防护方面应加强。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狂犬病病毒M蛋白功能区域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试验将狂犬病强毒GX074株和弱毒rRC-HL株的M基因进行比对,运用反向遗传技术以弱毒rRC-HL株为母本,将强毒GX074株的P基因和部分M基因替换至rRC-HL株相应位置,构建出重组病毒的全长感染性cDNA克隆,并成功拯救重组病毒;经过RT-PCR扩增测序检测、测定多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拯救的重组病毒序列与预期一致,其生长趋势与亲本毒株rRC-HL相似,复制增殖能力高于亲本强毒株。在前24 h重组病毒滴度高于亲本毒株rRC-HL,48 h后由于重组病毒引起严重细胞病变死亡,病毒滴度上升幅度减缓。与强毒株GX074、CVS相比,重组病毒复制能力明显高于强毒株,且重组病毒可引起细胞病变,而强毒株不引起细胞病变。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云南大理地区散养户猪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感染的情况,从大理地区30多个散养户6月龄及6月龄以上猪群中随机采集了共112份血清,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血清样本进行PRV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12份血清中抗PRVgE抗体阳性率为8.04%。结果表明,大理地区散养户6月龄及6月龄以上猪只猪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20日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阴性健康仔猪滴鼻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Hn-1/06强毒株和BJ-4弱毒株,于接种后0、5、11、18、30、40、50 d无菌采血,制备血清和分离白细胞,并在感染猪发病死亡或第50天后分别剖杀取各器官组织.经RT-PCR方法检测,强弱毒株在血清、白细胞和各组织器官内分布基本一致;经ELISA方法和免疫荧光抑制试验及IFA流式细胞术检测,强弱毒株感染均诱导机体产生抗N蛋白抗体,强毒株的抗N蛋白抗体产生早于弱毒株;强毒株感染未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弱毒株感染后第30天诱导产生了较低水平的中和抗体,随后逐步升高;在整个感染过程中,强毒感染猪CD3+T淋巴细胞及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均下降,CD4+/CD8+比值远远小于对照组,弱毒感染猪CD3+T淋巴细胞及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先下降,40 d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CD4+/CD8+比值先下降,11 d后开始逐步上升,18 d后超过对照组,近50 d恢复到正常水平.结果说明,在强毒株感染过程中,细胞免疫被抑制,不能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导致病毒快速增殖复制;在弱毒株感染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先被抑制,后免疫功能逐步恢复正常水平,使体内病毒进一步被清除.  相似文献   

8.
试验建立了鉴别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强弱毒高效纳米PCR检测方法,并对相关条件进行优化,组装了试剂盒。根据PRV保守序列设计3对引物分别扩增PRV基因组的gB(431 bp)、gE(316 bp)和gG(202 bp)3个基因,用于区分PRV强毒与基因缺失毒株,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了纳米PCR检测PRV强弱毒的方法并组装试剂盒,对试剂盒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批内批间可重复性及保存期评估试验,并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特异性试验表明,此试剂盒对于PRV能够扩增出431(gB)、316(gE)和202 bp(gG)的目的片段,对于PRV-Bartha-K61能够扩增出431和202 bp的目的片段,对于猪捷申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及大肠杆菌等DNA或cDNA均未扩增出条带。敏感性试验表明,此试剂盒的方法比常规PCR方法敏感100-1000倍,最低核酸拷贝数检出量可以达到101 copy/μL数量级。试剂盒的批内、批间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稳定性良好。-20℃至少可保存12个月。在对中国黑龙江、吉林等7个省市的临床送检的117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RV强毒阳性率为51%,阴性率为49%,未发现有弱毒感染。鉴别PRV强弱毒纳米PCR试剂盒的研制,对PRV感染的早期检测、野毒株和疫苗株的鉴别、疾病控制等都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以用于其他动物PRV感染的检测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gB蛋白是介导猪伪狂犬病病毒(PRV)侵入宿主细胞的关键因子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病毒抗原蛋白.为研究PRV分离株HLJ-2013 gB蛋白与其它参考株的差异性,本研究将HLJ-2013株与GenBank中的80条PRV参考株分别进行gB基因序列及推导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并分析其与参考株gB氨基酸位点的差异;基于最大似然法...  相似文献   

10.
对来源于鹿、牛和鼠的狂犬病病毒(RV)野毒株8202、BRV、MRV的G基因405~1 146位核苷酸序列进行了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应用计算机软件对这3个毒株的测定序列和人源株CGX89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这4个不同来源RV的G基因主要功能区的分子差异较大,4个野毒株的糖基化位点和主要诱导中和抗体产生的抗原决定簇内某些氨基酸亦不同,这些差异将影响它们的抗原性和毒性。研究结果证明,在我国流行的RV野毒株中存在亲缘关系较远的毒株,其野毒株G基因较大的分子差异可能影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RT-PCR分别获得了狂犬病病毒强毒CVS株、DRV82株糖蛋白基因,进行克隆及测序,并推导出氨基酸序列,与犬用疫苗弱毒株ERA、SRV9、犬源性街毒株CGX及人用疫苗株PG的糖蛋白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上狂犬病病毒毒株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3.1%~99.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7.0%~98.5%。经Jameson-Wolf抗原表位优势图分析,CVS株与其他各株相比发现在304位、372位抗原表位优势升高;而DRV82株与其它各株差异不明显。抗原优势变化可能导致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出现新的潜在抗原位点,为下一步构建不同毒株的狂犬病病毒糖蛋白重组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狂犬病鼠源野毒M株核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染狂犬病的鼠脑中快速提取细胞总RNA,用RT—PCR方法得到编码核蛋白完整结构基因的cDNA,进一步将此基因克隆入pGEM—T中,进行核苷酸序列的测定,并推导出氨基酸序列,将这一序列与国内外已发表的9株狂犬病病毒的NP全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狂犬病鼠源野毒M株与上述9株的同源性在71.0%~99、8%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77.6%~99.6%之间,M株与CVS株无论核苷酸序列还是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最高,分别为99.8%和99.6%,而与CTN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低,与Mokola株的核苷酸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最低,分别为71.0%和77.6%。本研究为进行狂犬病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研制狂犬病基因工程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广西狂犬病野毒株N和G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广西南宁、隆安和巴马分离到三株狂犬病病毒野毒株,分别编号为GXN119、GXLA和GXBM。对三株的N基因和GXN119、GXBM株的G基因进行了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将测序所得结果和收集到的国内外已发表毒株相应基因进行了核苷酸和推定氨基酸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三株野毒之间N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9.1%(GXN119/GXBM)、89.7%(GXN119/GXLA)和89.4%(GXLA/GXBM),G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6.7%(GXN119/GXBM)。比较N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8%(GXN119/GXBM)、97.8%(GXN119/GXLA)和99.1%(GXLA/GXBM),表明N基因同义变异较多。将两株野毒株GXN119、GXBM与人用疫苗3aG株和兽用疫苗ERA株的G基因进行了核苷酸序列比较,同源性介于82.7%~84.0%之间,推定氨基酸同源性在88.0%~91.6%之间。N蛋白的第40位Ser和106位Asp显示了广西狂犬病流行病学的区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狂犬病病毒(RV)核蛋白抗原,采用RT—PCR方法从狂犬病病毒ERA株中扩增了RV核蛋白基因,分别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和pET-32a(+)中,经PCR和双酶切鉴定以及序列测定,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表达的核蛋白再经Ni^2+-NTA亲和层析纯化。结果显示,核蛋白在pET-32a(+)中的表达量(30.4%)高于在pET-28a(+)中的表达量(19.4%),培养物中的高纯度核蛋白产量分别为13.6和8.45mg/L。经Western—blotting检测,不同载体表达的核蛋白均可被兔抗RV多克隆抗体特异识别,表明核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狂犬病病毒(RV)糖蛋白抗原,采用RT-PCR方法从狂犬病病毒ERA株中扩增了编码RV糖蛋白的全长基因,将其克隆于pMD18-T载体,再经PCR扩增出糖蛋白全长基因和膜外区基因,将其分别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ET-32a(+)和pGEX-4T-1中,经PCR和双酶切鉴定以及序列分析,表明已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埃希氏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结果显示,克隆到pET-32a(+)的糖蛋白膜外区基因表达量最高,目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5.4%。经Western-blotting检测,不同载体表达的糖蛋白膜外区产物均可与兔抗RV多抗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狂犬病毒(RV)分离株糖蛋白基因之间的差异,本研究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由广东某地临床表现正常犬的唾液中分离的RV(GD33)分离株的G基因,将其克隆、测序后与国内外部分毒株相应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比较,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其他毒株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4%~97.1%;氨基酸同源性为97%~99.2%。而GD33分离株与HEP-Flury株在跨膜区、膜内区有很高的一致性;另外,GD33分离株与HEP-Flury和FluryLEP株在333位点出现精氨酸被取代的现象,证实GD33分离株这2个疫苗株没有显著差异,对监控我国狂犬病疫情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狂犬病病毒野毒株糖蛋白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河南某地野鼠体内分离的狂犬病病毒野毒株MRV糖蛋白全基因进行序列测定,与已发表的代表性毒株糖蛋白基因进行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基因型中,MRV和国际标准攻毒株CVS的同源性最高(96.5%),和中国减毒株CTN的同源性最低(79.8%);在G基因的四个功能区中,氨基酸同源性最高的是抗原区,同源性最低的是膜内区;MRV的抗原部位和糖基化位点氨基酸均有变异;建立了各毒株的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狂犬病病毒(RV)的变异情况,本研究对广西不同地区的22个RV分离株的L基因3'端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与国内外发表的RV街毒、固定毒株及类RV株相应部分的多态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定的22个广西RV野毒分离株属于基因I型,可分为3个群即I群、Ⅱ群和Ⅲ群.其中13株属于I群,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6.9%~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2%~100.0%;8株属于Ⅱ群,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6.5%~99.7%.氨基酸同源性为97.8%~100.0%.仅1株属于Ⅲ群.22个RV分离株与RV固定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79.5%~86.9%和85.8%~96.5%,与类RV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65.7%~70.3%和70.4%~76.5%.  相似文献   

19.
为表达狂犬病病毒(RV)糖蛋白(G),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克隆RV Flury LEP病毒株G基因,将其克隆至质粒pFastBacHTα中,重组质粒pFastBac-RV-G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同源重组获得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质粒Bacmid-RV-G,将其转染昆虫细胞sf21获得含有G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及抗原性分析,以重组G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的ELISA检测36份犬血清样品.结果表明,在Bac-to-bac杆状病毒系统中表达的RV G蛋白能与his-tag单克隆抗体及R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其相对分子量为60 ku;与以RV为包被抗原的商品化ELISA试剂盒相比,以重组RV G蛋白为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分别为80%、81.8%和80.6%,表明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的RV G蛋白是检测RV抗体的理想抗原蛋白,作为一种亚单位疫苗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采用RT-PCR方法从狂犬病病毒HEP株中克隆狂犬病糖蛋白膜外区全长基因。利用突变PCR方法,将糖蛋白基因中三段中和抗原位点串联,克隆至pET-28a表达载体。阳性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用IPTG诱导表达并确定最佳诱导条件。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所表达的蛋白大小与预期相符。经Western-blotting检测,串联表达的狂犬病糖蛋白基因中和抗原位点可与狂犬病标准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