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Bt基因导入大豆品种。对132株D1代植株进行PCR检测,得到5株阳性转化植株。再将获得的5株D1代阳性转化植株的种子放在温箱中发芽,提取DNA进行检测,结果得到2株D2代稳定遗传的阳性转化植株。用X-Glue溶液对转Bt基因132株D1代植株进行检测,结果没有发现阳性反应。另外,本实验还采用荧光制片方法从植物组织结构的角度证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方法导入外源基因的可行性,并提出花粉管通道方法操作的最佳时间为授粉后6-20h。 相似文献
5.
大豆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90年代以来,大豆的生物工程研究重点放在建立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上,随着遗传转化和再生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获得了抗病、抗虫转基因大豆植株,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大豆遗传转化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法、基因枪及PEG法。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以大豆子叶、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卡那霉素筛选,器官发生再生转化植株;花粉管介导法是以植株整体为受体导入外源原因,获得稳定遗传品系;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是以大豆幼胚的胚轴、用基因枪轰击生长点,可以从任意一个基因型获得转基因植株;PEG介导的遗传转化是将质粒导入大豆原生质体,通过潮霉素进行筛选,获得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6.
7.
8.
9.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植株整体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整体转化法主要以植物的分生组织和生殖器官作为外源基因导人的受体,通过真空渗透法、浸蘸法及注射法等方法使农杆菌与受体材料接触,以完成可遗传细胞的转化,通过抗生素筛选和分子检测鉴定转基因植株后代.以大豆幼苗的顶端生长点和叶腋生长点为靶点,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整体转化法--注射法进行转录因子DREB1C基因的遗传转化,最终获得6株T0代PCR阳性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9.2%.T1代植株的PCR、Southern blot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获得1株阳性植侏,DREB1C基因以单拷贝形式整合于大豆基因组中,在200 mmol·L-1NaCl胁迫条件下在转录水平得到成功表达.该方法克服了大豆组织培养再生难、转化率低的缺点,是一种高频、简单、快捷的非组培遗传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大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lkt50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基因lkt50向大豆品种东农48和品系东农96-02导入.通过卡那霉素筛选,从所获得的种子苗中初选转化植株,进一步进行PCR、Southern blot及RT-PCR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在14株卡那霉素抗性材料中利用nptII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有7株PCR阳性,利用lkt50基因特异性引物有2株PCR阳性,并且2株Southern blot及RT-PCR检测均呈现阳性,因此认为花粉管通道法可以用于大豆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花粉管通道介导的抗除草剂基因(bar)对大豆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花粉管通道介导法将含有bar基因的pPTN140质粒DNA导入8个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系),导入1384朵花,共获得1164粒种子,经2次Basta除草剂筛选后共获得3个品种的除草剂抗性植株8株.对其进行PCR以及PCR-Southern杂交检测均为阳性结果,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8个除草剂抗性后代植株整合数目不同,其中2株整合单拷贝基因,另外6株分别整合3~8个拷贝的bar基因.对8个抗性植株的后代进行了除草剂抗性分析,D1-D3代均出现除草剂抗性植株,表明bar基因可以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中遗传,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株系间以及株系内除草剂抗性缺乏规律性,分离比率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说明大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基因存在多拷贝共抑制现象.目前获得除草剂抗性稳定的D3代株系82个.试验说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大豆转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硒对连作障碍下大豆膜脂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试验研究了连作胁迫条件下,硒在减轻连作胁迫对大豆膜脂过氧化损伤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重茬盆栽和迎茬小区试验中,硒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大豆叶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方差分析结果分别为F=13.00和F=5.12,由于GSH-Px活性提高,使大豆叶片中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降低,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7和r=-0.691,在重茬盆栽试验中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双T-DNA载体系统培育无选择标记转基因大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了161株转△^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D6D)的T1代植株,初步筛选出只含有功能基因(D6D)而不含有筛选标记基因(bar)的转基因大豆植株9株,为获得富含γ-亚麻酸但不含选择标记基因的转基因大豆奠定了基础,并为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种植提供了保障。同时对无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植株进行了叶片涂抹除草剂验证,探讨了叶片涂抹除草剂结合目的基因PCR检测筛选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株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