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浙西南山区旱坡地粮经新型熟制的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周林 《作物杂志》1999,15(5):14-15
在实行推广旱粮全年三熟间作套种,夺取粮食高产基础上,各地为了开发山区经济、增加收入、提高效益,涌现了许多农民群众自发的粮经的高产高效新型熟制。为了有利于总结和推广新型熟制,加快山区旱地综合开发,充分发挥山区优势,活跃农产品市场及有效有序地指导生产,使山区农业向规模经营、效益农业转变,特开展了旱地高产高效新型熟制的调查研究。1 元胡/玉米/大豆据对缙云县胡源乡章村的调查,该熟制面积1hm2,粮食产量达7912.5kg/hm2,元胡1500kg/hm2,全年产值达44939.70元/hm2,扣除(种子、农药、肥料、用工)等费用19215.75元/hm2,净产值达25723.95元/hm2。据马铃薯  相似文献   

2.
甘薯新品种浙薯13及其主要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伟明 《作物杂志》2005,21(4):51-51
浙薯13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采用“浙3481”和“浙255”两个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多用途甘薯新品种。该品种于1994年开始配组杂交,1999年提供生产试种、示范,并参加国家长江流域大区区试,2002年通过国家区试,2005年2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台州市于1999年开始引入浙薯13试种,至2004年示范种植面积已达到880hm2,该品种具有食用鲜薯、淀粉加工和薯脯加工三大用途,推广前景良好。1产量与效益浙薯13鲜薯产量较高,1998年和2000年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进行的浙薯13品比试验,均以徐薯18和南薯88为对照。其中1998年,浙薯13鲜薯平均产量53250kg/hm  相似文献   

3.
脱毒甘薯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体内极易感染和积累病毒,致使品种生产性能退化,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实践证明,因甘薯病毒病影响,可减产25%左右,有的品种减产超过50%。目前,尚无特效药剂防治甘薯病毒病,而通过甘薯茎尖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则是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有效途径。招远市1996年开展脱毒甘薯推广工作,累计推广0.67万hm2,增收2000多万元。同时把覆膜栽培应用于脱毒甘薯生产,在辛庄镇寺口村开展的脱毒甘薯覆膜栽培高产示范田,经山东省市专家实地验收,产量达到77325kg/hm2,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脱毒甘薯的增产因素1.1改善了营养生长状况甘薯脱毒苗栽插后,地上部表现生长势强,出苗早,缓苗快……  相似文献   

4.
广西沿海高磷低钾沙壤土种植甘薯氮磷钾施肥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沿海淡酸田速效磷含量高、速效钾含量低的沙壤土上进行甘薯品种红姑娘缺素和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试验。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鲜薯产量为15457.5kg/hm2;氮磷钾肥配合施肥处理鲜薯产量最高,为26893.5kg/hm2,与不施肥处理和不施钾处理相比较,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与不施氮处理比较,增产达显著水平,与不施磷处理比增产不显著;不施钾处理产量最低,仅为12798kg/hm2。提出防城港市沿海淡酸田沙壤土稻—薯轮作种植红姑娘甘薯品种的推荐施肥配方为氮75kg/hm2、五氧化二磷45kg/hm2、氧化钾270kg/hm2,磷不宜多施,土壤的速效磷接近100mg/kg时不必施磷肥,氮肥和磷肥宜在前期施,钾肥宜在甘薯中期大培土时施。  相似文献   

5.
商薯19淀粉含量高、食味优、产量高,具有适合食用及加工的双重性能,是当前安徽省砂姜黑土地区甘薯主栽品种。甘薯为喜钾作物,根据土壤钾素含量状况,经济合理施钾肥,是甘薯栽培高产高效的基础。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钾肥用量对甘薯产量、钾素吸收及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块根产量、植株钾素累积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最高产量施钾量为266.98kg/hm2,最佳经济施钾量为161.75kg/hm2。甘薯钾素生理效率、钾素利用效率、钾肥农学利用率、钾肥效率和钾肥利用效率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施钾量为K2O75kg/hm2时,甘薯钾肥利用效率最高。综合产量水平、经济效益、土壤钾素含量状况,在砂姜黑土区甘薯栽培上K2O用量为75~150kg/hm2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6.
甘薯新品种龙薯1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薯1号原系号C3-2,是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1992年以岩粉1号为母本,龙岩7-3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甘薯新品种。2001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龙薯1号丰产性好,增产显著。1998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试,平均鲜薯42814.5kg/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9.5%,平均薯干达11302.5kg/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7.43%,均居参试品种第一位;1999年又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续试,平均鲜薯40962kg/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20.7%……  相似文献   

7.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陉县位于晋冀交界处,属太行山山地丘陵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华北严重的贫水县之一。全县总耕地面积24133.3hm2,其中1/2是旱地。长期以来,旱地小麦单产一直徘徊在1800kg/hm2 水平。从1997年起开展旱地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技术试种和推广,至今已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1 增产增收效果1997~1999年,共示范旱地小麦地膜覆盖穴播面积1333hm2,平均单产达4231.5kg/hm2,较露地小麦增产2055kg/hm2 。按市场小麦均价1.00元 /kg计算,增值2055元 /hm2;扣除地膜等成本450元,净增收益……  相似文献   

8.
陈明华 《作物杂志》2001,17(1):18-19
随着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近年来,闽清县在平原稻区推行粮经两熟制的栽培模式—番茄 +杂交晚稻,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据统计,1999年全县推广面积250hm2,平均单产番茄7.44万kg/hm2,产值66960元 /hm2;晚稻7650kg/hm2,产值8874元 /hm2,年产值75834元 /hm2;比双季稻实收稻谷1.38万kg/hm2,产值14778元 /hm2 增61056元。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1 合理安排茬口虽然番茄晚稻栽培季节不十分紧张,但为了提早番茄上市和保证晚稻安全齐穗,番茄应在上年11……  相似文献   

9.
扦插密度对迷你型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扦插密度对迷你型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45000株/hm2、60000株/hm2、75000株/hm2和90000株/hm24个密度处理的对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各处理在鲜薯产量、薯块商品率及其动态变化、茎叶/薯比值(T/R值)及经济产量系数、经济效益等的差异。结果表明,扦插密度对迷你型甘薯的经济产量、商品率和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种植密度以75000株/hm2为宜,能获得较好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大棚茄子—杂交晚稻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粮食连年丰收,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宁海县在稻区推行粮经两熟制栽培模式 :大棚茄子 +杂交晚稻。实行水旱轮作,既能防治土壤病害、草害,又可防治土壤酸化、盐化;既确保粮食生产总产的稳定,又促进经济作物的发展,达到粮经双丰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01年全县推广面积150hm2,平均单产茄子57180kg/hm2,产值92631元 /hm2;晚稻7989kg/hm2,产值10386元 /hm2,年产值103017元 /hm2,扣除生产成本33045元 /hm2,年纯收入69972元 /hm2;……  相似文献   

11.
旱地甘薯高产栽培技术肖利贞,王裕欣(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汝阳县农技中心471200)河南省甘薯种植面积约80万hm2,仅次于小麦和玉米,其中80%以上分布在丘陵及平原旱地。春薯面积约33.3万hm2,主要分布在豫西、豫西北……  相似文献   

12.
对油稻稻三熟制改油稻双优两熟模式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安乡县位于洞庭湖区西北部,常年稻田面积约26667hm2,是一个典型的产粮大县,稻田耕作制主要是油—稻—稻、肥 (紫云英 )—稻—稻,比例约各半。近年来稻谷出现相对过剩,尤其是早籼稻米质量差,价格低,卖粮难,以油—稻—稻为主的“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作的稻田耕作模式,无法挖掘作物的质量潜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我县把改革稻田种植制度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因地制宜调减早籼稻面积,改油稻稻种植制为优质油菜和优质晚稻各一季 (简称油稻双优两熟模式,下同 ),1999年下渔口镇国兴村示范22.8hm2,获得成功,2000年全县推广面积达……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北方地区设施叶用甘薯适宜种植密度,兼顾采摘难易和效益,在留有采收空间的前提下,设置6个密度(12万、15万、18万、21万、24万和27万株/hm2),研究其对叶用甘薯茎尖性状、采收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2万株/hm2处理相比,15万、18万、21万、24万和27万株/hm2处理下,总采收量分别显著增加14.9%、19.4%、25.7%、20.5%、16.4%,21万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产量的增加源于平均采收茎尖数的增加,其中单次采收茎尖数的增幅在采收前期和中期较大,采收前期茎尖产量的增幅高于后期。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个茎尖平均鲜重逐渐降低,主要源于采收茎尖基部茎粗的降低。各处理下叶用甘薯净效益均较12万株/hm2处理增加,以21万株/hm2处理的净效益最高,增幅达30.1%。综合考虑,为兼具采摘和生产功能,在设施留有30 cm采收空间的条件下,种植叶用甘薯推荐21万株/hm2的密度,3行为一生产单元,留出采收空档,参考株行距18 cm×17 cm。  相似文献   

14.
卢淑雯 《作物杂志》2002,18(2):23-24
近几年,节能型日光温室在我国北方发展迅速,1997年已达14万hm2,之后,经过不断改进,推广面积逐年扩大,但温室中栽培的蔬菜多为番茄和黄瓜,种类单一,重迎茬无法避免,病虫害严重,生产出的蔬菜很难达到绿色食品的等级要求,因而目前日光温室蔬菜周年生产上急需增加高效低成本的蔬菜种类。西芹不仅以其硕大的株型和脆嫩清淡的香味,倍受种植者和消费者的喜爱,而且还是一种高产作物,一般产量能达6.75万~7.5万kg/hm2,产值可达10.5万~15万元 /hm2 。且栽培管理容易,病虫害较轻,是日光温室蔬菜周年生产理想的更新换代作物。1 栽培品种选择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磷量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及磷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刚  史衍玺 《作物杂志》2015,31(3):111-115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了6个磷水平(0,37.5,75.0,112.5,150.0,187.5kg/hm2),研究不同施磷量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干物质积累和磷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显著增加甘薯产量并提高商品薯率,当施磷量为P205112.5kg/hm2时增产幅度最大。施磷水平对甘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有显著影响,在甘薯各生长时期施磷条件下块根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整体上均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P<0.05),同时施磷还提高了地下部干物质分配比率,促进了块根产量的形成。施用磷肥可以显著提高甘薯对磷素的积累,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甘薯植株的磷积累量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度、氮磷钾配比对甘薯产量和商品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索不同密度和不同氮磷钾配比下对甘薯产量和商品率的影响,以期为甘薯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2019、2020年度以兼用型甘薯新品种‘郑红23’为材料,设置7个密度水平、7个氮磷钾配比水平、49个处理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能极显著影响甘薯产量和商品率,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先升后降,商品率逐渐降低;产量与商品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单株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地上部茎叶鲜重、冠根比呈极显著负相关,商品率分别与茎叶鲜重、根鲜重、商品薯块鲜重、商品薯块个数、单商品薯块鲜重、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冠根比呈极显著负相关;3万株/hm2产量最低,7.5万株/hm2次之,4.5万株/hm2产量最高,5.25万株/hm2产量次之,商品率虽然随密度增加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在4.5万~5.25万株/hm2密度水平下也能达到90%以上;不同氮磷钾配比均极显著影响产量和商品率,N:P:K=1:1:2配比下产量和商品率均最高,N:P:K=0.8:0.8:2配比次之。通过2年的试验研究表明,甘薯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5.25万株/hm2,氮磷钾配比为N(0.8-1):P(0.8-1):K(2)时,产量最高,达到22611.41 kg/hm2~22933.57 kg/hm2,商品率达到90.40%~92.30%,因此在此密度和氮磷钾肥料配比下,甘薯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商品率。  相似文献   

17.
1 脱毒甘薯研究与推广现状 脱毒甘薯的引进示范始于1996年,由农技推广部门率先引进并做了小面积示范种植,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重视.至1999年河南省推广脱毒甘薯面积已达3.5万hm2,平均产量7458kg/667m2,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李挺 《作物杂志》1998,14(6):27-27
我们于1992年在我区北洋镇前蒋村推广了马铃薯—双季稻这一新的种植制度。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推广面积越来越大,1997年面积达到67.5hm2,马铃薯产量稳定在18000kg/hm2左右,产值在3万元/hm2以上。根据近3年试验结果统计,马铃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市场上紫甘薯品种较少、产量低、食用口感较差等问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合作,以宁N26-2为母本,与多父本进行集团杂交,经高低世代组合筛选,育成鲜食型紫甘薯新品种皖苏361,于2022年9月完成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甘薯(2022)340044。该品种薯块纺锤形,薯皮紫色,薯肉浅紫色,鲜薯产量26530.5kg/hm2,较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8.40%,薯块干率31.50%,鲜薯花青素含量7.79mg/100g,食味评分75.35分,比宁紫薯1号高3.15分。抗蔓割病,中抗根腐病,耐储藏,可作为鲜食型紫甘薯品种在长江中下游薯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旱田除草剂药害与防控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董家兴 《作物杂志》2005,21(2):38-39
我国农田化学除草剂的应用面积,从1967年的327万hm2 逐步上升到1998年的4000万hm2,现在每年约4300万hm2。山东省邹平县农田化学除草面积也从1987年的002万hm2,上升到2004年的8万hm2。目前,农田化学除草面积仍在不断扩大,除草剂品种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民对除草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但除草剂应用技术比较高,药害情况屡见不鲜。本研究自1988年开始,经过十余年的试验推广,掌握了部分旱田除草剂易产生药害的原因及预防措施。1 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现在生产上应用的抗虫作物有抗虫棉,而抗除草剂作物在我国还没有应用与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