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小麦生长中后期麦蚜及其天敌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分析了麦田中后期2种麦蚜及其天敌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结果表明,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瓢虫和蚜茧蜂主要分布于麦株穗部,其次是旗叶上.2种麦蚜具有相似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麦长管蚜在时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禾谷缢管蚜,禾谷缢管蚜在空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麦长管蚜,两者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869和0.840.蚜茧蜂和瓢虫也具有相似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蚜茧蜂在时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瓢虫,瓢虫在空间维上的竞争能力大于蚜茧蜂,两者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939和0.900.蚜茧蜂对麦蚜的控制在时间维上比瓢虫占优势,瓢虫对麦蚜的控制作用在空间维上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江苏地区麦蚜对吡虫啉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江苏省赣榆县(苏北)、姜堰市(苏中)、武进市(苏南)三地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水平,并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敏感阶段;同时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高于麦长管蚜。  相似文献   

3.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参数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自然变温(平均20.21℃)条件下,组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的发育速率快,若蚜存活率高,有翅蚜比率明显偏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的种群趋势指数(1)分别为54.40和33.70,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力(r_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54.15和34.0、0.2486和0.1688及1.2822和1.1839.尽管这两种麦蚜成蚜期远长于若蚜期,但由于内禀增长力均相当大,使得稳定年龄分布中若蚜的比率分别高达90.35%和89.31%。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3种蚜虫在大麦上的种群参数差异.[方法]以大麦为寄主,在温度为(23±1)℃的人工气候室条件下比较玉米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3种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差异.[结果]3种蚜虫若虫历期(7.63 ~8.50 d)、成虫寿命(11.23~13.89 d)以及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若蚜存活率较高,变为成蚜后存活率明显下降,呈典型Ⅰ型.3种蚜虫有翅蚜比例大小为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繁殖力顺序与有翅蚜比例相反.玉米蚜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最高,分别为51.40、0.31、1.36,麦长管蚜最低,分别为24.63、0.24、1.28.[结论]3种蚜虫在大麦上的适生性大小顺序为玉米蚜、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  相似文献   

5.
几种药剂对2种麦蚜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几种不同毒杀机理的药剂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结果表明: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啶虫脒微乳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0%三氯杀螨醇乳油对2种麦蚜均表现出较好的毒杀效果,其中禾谷缢管蚜对这些药剂的敏感性大于麦长管蚜。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20%三氯杀螨醇乳油对麦蚜有较好的田间防效;3%啶虫脒微乳剂的初效尚可,但持效期短,麦蚜大发生时不宜使用该剂型;对照药剂40%氧乐果乳油的田间防效较差,麦蚜已对其产生了较高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正>麦蚜是麦类作物经常发生的一类害虫,主要有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无网长管蚜,一般以麦长管蚜为主,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无网长管蚜为辅。麦蚜寄主主要有大麦、小麦、燕麦和玉米等,麦长管蚜还能为害水稻及禾本科杂草(看麦娘、早熟禾等)。一、危害特点麦蚜以成虫、若虫在小麦茎、叶和穗部刺吸汁液危害。被害处呈浅黄色斑  相似文献   

7.
麦蚜混合种群发生规律与空间生态位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抽穗期以前,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群,季缢管蚜只占1/5左右,两种蚜虫的生态位重叠比较大;抽穗期以后,黍缢管蚜上升为优势种群,麦长管蚜的数量比例逐渐下降,两种蚜虫的生态位重叠较小。造成这种交替变化的原因在于气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四川小麦蚜虫优势种群演替情况3,结果表明,1956-1975年麦长管蚜变优势种群,1976年以后,禾谷缢管蚜上升为优势种群。其种群数量愈来愈大,成为全省性害虫,作者还对引起小麦蚜虫优势种群演替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四川小麦蚜虫优势种群演替情况。结果表明,1956~1975年麦长管蚜为优势种群,1976年以后,禾谷缢管蚜上升为优势种群。其种群数量愈来愈大,成为全省性害虫。作者还对引起小麦蚜虫优势种群演替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两种麦蚜空间生态位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麦长管蚜,二叉蚜空间生态位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管蚜的生态宽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窄,其变化速度大于二叉蚜;长管蚜重迭于二叉蚜的生态位,重迭指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小,而二叉蚜重迭于长管蚜的生态位,重迭指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大;4月8日以后两种麦蚜生态位相似性比较指数大于0.6273,最大为0.8463。  相似文献   

11.
吡虫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防治麦蚜有效剂量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剂量的吡虫啉防治麦蚜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吡虫啉防治以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群的复合麦蚜种群 ,其经济有效的用药剂量是 1 5~ 30 ga.i./hm2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与残余活蚜数、防治时期和防治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调查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和禾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田间消长规律和种群数量变动因素。麦二叉蚜发生最早,一般在小麦返青期即有发生,小麦灌浆乳熟期以后,因气候及营养条件惡化,蚜量急剧下降。麦长管蚜在小麦拔节期始见有翅成蚜,孕穗、抽穗以后,蚜量一直稳定上升,灌浆至乳熟初期蚜量急剧增长达到高峰。此后驟减。禾縊管蚜最耐高温高湿,一般小麦揚花期以前蚜量少,麦收前7~10天内剧增达高峰。在小麦各生育期,三种麦蚜长管蚜始終占总蚜量的70%以上,多者100%,是麦田蚜虫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研究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麦田蚜虫及其天敌群落主要由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和麦二叉蚜3种麦蚜以及12种天敌昆虫组成,天敌中以蚜茧蜂数量最多。麦蚜和天敌的演替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的麦蚜和天敌数量较少,没有必要防治蚜虫;第2阶段,麦蚜数量达到顶峰,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第3阶段,群落处于衰退阶段。  相似文献   

14.
承德春麦在历史上曾为河北省小麦黄矮病的主要流行区,近年再度严重流行。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经多点取样,采用3种无毒蚜虫即麦长管蚜[Macrosiphum(sitobion)avenae(Fabricius)](Ma)。麦二叉蚜[Schizaphis(Toxoptera)graminum(Rond)](sg)和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Rp)传毒进行生物测定和血清学酶标(DAS—ELISA)试验,明确了河北省承德春麦黄矮病流行有2种株系类型;麦二又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和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混合发生,且GAV株系为主流株系。蚜虫调查结果明确了造成该病害在生产上流行、传毒的主要蚜虫介体是麦长管蚜。试验结果为生产上抗病育种和治蚜防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皋兰县中堡村麦田的系统调查资料和县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对麦长管蚜的田间消长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发生期预测模型。分析表明麦长管蚜在田间的发生与小麦的生育期有密切的关系:小麦生育前期蚜量较少,随着小麦的生长蚜量逐渐增加,从小麦抽穗后蚜量急剧上升,到灌浆期达到高峰。并应用1981~2000年20年的平均温度、相对温湿系数建立了发生期的回归预测模型,对历史资料进行检查,符合率分别达95 % 以上。  相似文献   

16.
小麦蚜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种检验分布型方法测定了小麦蚜虫和蚜茧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均属聚集分布。在分布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估计田间种群时的最适抽样数并计算了防治指标为5头/株时的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17.
宁夏灌区春小麦蚜虫种群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春小麦3种蚜虫发生量的田间调查可知,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对3种蚜虫的消长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为55%~63%;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ricius)在25℃以下,相对湿度55%以下繁殖速率加快;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则在30℃左右,相对湿度60%以上繁殖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8.
吡虫啉和抗蚜威对麦蚜的防效及对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表明,4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效。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g/亩)、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g/亩)对麦蚜的防治效果为91.21%~100%,优于40%氧化乐果乳油25~50ml/亩和40%久效磷乳油25ml/亩,而对七星瓢虫成虫的杀伤率为11.8%~60.8%,明显低于40%氧化乐果乳油和40%久效磷乳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