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产地信息     
《农村百事通》2001,(13):48
△河南省南阳市汉画路 28号特种动物研究中心花房养蝎场 (邮码: 473051,电话: 0377-3512066)李伟供良种蝎及蝎用蜕皮素、土元卵。……  相似文献   

2.
幼蝎蜕皮期的饲养管理是养蝎扩群产生效益的重要环节,根据蝎子的生物特性,子蝎刚出生后,温度在35℃时,在母蝎背上约4天蜕第一次皮,成为二龄蝎,再经过约5~6天就开始离开母蝎背寻找吃食。二龄蝎以后每次蜕皮的间隔时间为50~60天,对子蝎应搞好如下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3.
王蒙 《农家致富》2007,(13):16-16
近期.养蝎热在部分地区兴起,针对该形势,专家提醒:养蝎投资需慎重。  相似文献   

4.
记述我国长翅目6新种:吉林蝎蛉Panorpa jilinensis sp.nov.,高山蝎蛉Panorpa alticola sp.nov.,盈江新蝎蛉Neopanorpa yingjiangensis sp.nov.,曲瓣新蝎蛉Neopanorpa curva sp.nov.,狭瓣新蝎蛉Neopanorpa tenuis sp.nov.和钧曲新蝎蛉Neopanorpa uncata sp.nov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养蝎在一些地方兴起,针对这种情况,专家提醒:投资养蝎要谨慎。 据介绍,一些单位对养蝎技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人人都可以成功饲养的说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夸大宣传。养蝎技术并不简单,养蝎实际成活率很低.野生蝎只有10%的成活率。即使是目前国内较先进的恒温无休眠人工养蝎法,成活率也不到20%。因此,规劝农民朋友投资蝎子一定要谨慎。  相似文献   

6.
论述云南省大理市苍山地区的长翅目3新种:三枝蝎蛉Panorpa triclade sp.nov,钩齿新蝎蛉Neopanorpa uncinella sp.nov和垂齿新蝎蛉Neopanorpa pendul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图3参3  相似文献   

7.
蝎子是传统名贵中药.近年来人工养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养蝎专业户往往因蝎子成活率低而影响经济效益,制约了养蝎业的发展。现就影响蝎子成活率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花房养蝎是根据动植物之间呼吸的互补性和生长的共基性为原理而创造的一种人工高效养蝎新技术,具有模拟其自然生态环境、仔蝎成活率高、管理粗放、投资少、效益高等优点。四季管理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9.
(一)黑霉病因窝土湿度过大或潮湿过久,感染真菌所致。此病以雨季多发,病蝎前足不能紧缩,后腹不能卷曲,全身柔软,行动迟缓,不食,体前腹面有小黑点。防治方法:加强管理,勤查窝内湿度并予调节,发现病蝎及时取出治疗。药物治疗可用0.25克的金霉素1片,研粉加水25毫升左右,夹着蝎的后腹部强行让蝎饮用,1天2次,3~4天可愈。(二)干枯病此病主要由于窝土过干,蝎子长期得不到水所致。蝎患病后,症状表现为后腹尾部显得干枯发黄,最后蝎体干枯而死。防治方法:加强管理,经常检查和调节蝎窝土的湿度,发现窝土缺少水分过…  相似文献   

10.
蝎子是卵胎生,刚出生的小幼蝎只有米粒大小,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它必须伏在母蝎的背上,靠腹内残存的卵黄和母蝎身上的分泌液维持生活。4~6天后开始在母蝎背上蜕下第一次皮,7~10天后,它就逐渐离开母背独立生活了。此时其残存卵黄已耗尽,必须用小昆虫喂养。幼仔蝎的口器很小,可挑选较小的黄粉虫、地鳖虫、蝇蛆喂养。在喂养过程中应加强对幼仔蝎的管理,因为幼仔蝎幼小体弱、活动范围小、捕食能力差,所以在喂养幼仔蝎时要供给营养丰富、易于捕捉的小昆虫。人工养殖只要适当加温,幼仔蝎照常可以吃食、生长发育。   及时分离仔蝎也是养蝎的关键。仔蝎在母背上蜕下第一次皮后不要立即把母蝎和仔蝎分开,因为仔蝎刚刚蜕皮,身体十分软弱,还需要母蝎呵护一段时间,过早分离会影响仔蝎成活率。再过7天左右,仔蝎长得十分健壮时,可把它与母蝎分离,分离后可因陋就简,饲养在内壁光滑的塑料盆、小缸或特制的仔蝎饲养箱里。无论在哪里饲养,都要在饲养处所的底部放薄薄一层沙土或山土,并在饲养箱或盆的中央堆放一些有空隙的碎瓦片,供仔蝎栖息玩耍。   在喂养仔蝎时,要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发育。同期出生的仔蝎,除在母背上第一次蜕皮个体比较整齐外,以后由于胚胎发育和摄食昆虫质和量的差别,生长发育就有了个体大小之分的现象,这时就再做一次分离,把个大的仔蝎养在一处,个小的养在一处。蝎子有互残的习性,分档饲养可避免个体大的仔蝎残食个体小的仔蝎。   养好仔蝎要做到以下四条:①要及时与母蝎分离饲养,防止母蝎残食。②要及时投足小昆虫,按大小分档饲养,防止仔蝎互残。③保持好相对湿度,防止脱水死亡。④要有30℃以上的温度,以利于仔蝎蜕皮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前人工养蝎热在全国各地兴起。但要想真正养好全蝎 ,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温度 蝎正常生长繁殖需要的温度在 25~ 38℃之间,而孕蝎临产和幼蝎脱皮的温度则要求在 35~ 38℃之内,温度超高蝎子容易脱水死亡,过低则难以脱皮和繁殖,温度适宜时每条母蝎可年产 3胎以上,幼蝎 8个月左右可长为成蝎。加温的方法可采用煤炉、火墙和暖气等。( 2)湿度 蝎对环境周围的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好为 65%~ 85%之间,湿度过大时易患疾病,过小又容易造成相互残杀。保持湿度的办法可在火炉上安放蒸水盆和锅壶,也可在蝎窝周围洒水等。( 3)光…  相似文献   

12.
土元(土鳖虫)是常用中药材。目前的成品药材收购价每千克成品为30~40元,3kg活土元可加工制成1kg干品,1kg活土元所需饵料成本为5-6元;因此,单独养殖效益并不突出。利用养蝎房,将土元和蝎进行混养,则土元所产出的效益可以保证养殖蝎的加温、饵料和人工费用,养蝎的产值即为纯增利润。在混养的情况下,孵出的土元幼虫可以被蝎捕食,幼蝎蜕下的皮和吃剩下的黄粉虫枯体又能被土元吃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环境。土元与蝎混养的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3.
1.引种:要选经过驯化饲养和杂交培育后的良种。蝎种应精力旺盛、体色鲜艳、体大无病残的全蝎。经过驯化培育的品种抗病力强、牛长快、适应性强、性情温顺、野性小、易饲养、产仔蝎率高。也可用体壮腹大的野生蝎作种。但密度要小,绝不能和家蝎混养在一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农家顾问     
养蝎须把握的几个要点 人工养蝎作为当今农村致富一条途径。现将其养殖要点归纳如下: 温度的控制蝎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6-38℃,产仔时为34℃左右。当温度降至10℃以下时,蝎便冬眠,40℃以上时蝎脱水死亡。 湿度的控制蝎活动区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15%-18%,空气湿度保持在70%-80%,若空气干燥或过湿,应及时洒水或通风调节。 合理投喂食物蝎的捕食与温度有关,温度在12-20℃时,约10-20天捕食一次,26-38℃时,单位时间内蝎捕食次数增多,捕食量较大,此时可每3天投喂一次食物。温度低时可适当延…  相似文献   

15.
野生蝎子1年有6个月的冬眠期,需3年才能长成出售。人工养蝎能打破蝎子的冬眠规律,室内加温,创造无休眠状态环境,使其全年不停地生长发育,9~12个月即可长成,达到商品蝎要求。冬季养蝎要抓好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母蝎在交配怀孕后称为孕蝎,其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为仔蝎,这个期间称为怀孕期.母蝎的怀孕期约40天,在此期间母蝎成为胚胎发育的保护者,母蝎生活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胚胎发育和仔蝎的健康.因此,要认真地做好孕蝎的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17.
蝎子为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的药用动物.我国最常见的品种为东亚钳蝎,此蝎也是我国药材市场的主要品种,以干燥体入药.目前人工养蝎也是以东亚钳蝎为主,绝非"泰王蝎"、东亚一号、"速生蝎"等品种或什么杂交品种,请引种户注意.另外,有很多推广养蝎者,将温室养蝎称为无冬眠养蝎、无休眠养蝎、速生养蝎,实际上统称温室养蝎.  相似文献   

18.
2~4龄的蝎称为幼蝎.2龄蝎从母背下来以后,即开始独立生长发育.幼蝎的生长期较长,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常会导致大量死亡. 1 及时分离母、仔蝎 仔蝎离开母蝎独立生活后,立即进入盛食期,食欲旺盛,昼夜活动进食,同时,幼蝎已具备良好的攻击能力.凶悍,相互攻击,以致残杀.母蝎经过妊娠、产仔及背仔后,体力消耗大,而且母蝎在产仔和背仔期,多数母蝎又不吃食,所以当仔蝎爬下母蝎背,母蝎也急待觅食,如果此时不及时分离,母蝎就会残食仔蝎,造成仔蝎成活率下降.母、仔蝎分离法:有挑拣分离、玻璃板分离、自动分离滑梯分离法,自动分离筛分离.分离时可根据养殖方式及养殖规模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蝎子为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的药用动物,我国最常见的品种为东亚钳蝎,此蝎也是我国药材市场的主要品种,以干燥体入药.目前人工养蝎也是以东亚钳蝎为主,绝非"泰王蝎”、"东亚一号”、"速生蝎”等品种或什么杂交品种,请各位读者及引种户、养蝎户注意.另外,有好多推广养蝎者,将温室养蝎称为无冬眠养蝎,无休眠养蝎、速生养蝎,实际上统称温室养蝎,请初养者相信科学的名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蝎子养殖业将成为特养业的新热点。据统计,全世界年需求量约几千吨,而我国年产蝎只有100多吨。由于喂养技术和管理的原因,各地养蝎户产量普遍偏低。现将我把多年来采用塑料布大棚、土堆、立体双层、自动分离、自然常温养蝎的成功经验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