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瘢痕疙瘩皮损中抑制型SMAD mRNA的低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定量Real-time PCR(LightCycler)法分别检测了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不同类型的SMADs(SMAD2、3、4、6、7)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抑制型SMADs(SMAD6、SMAD7)的mRNA水平在瘢痕疙瘩的组织中明显低于正常瘢痕(P<0.01,P<0.05)及正常皮肤组织(P<0.01,P<0.001).然而,其它类型的SMADs(SMAD2、3、4)mRNA的表达在瘢痕疙瘩,正常瘢痕以及正常皮肤组织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瘢痕疙瘩的皮肤组织中存在有抑制型SMADs(SMAD6、SMAD7)的mRNA水平表达的下调,此结果提示缺乏抑制型SMAD的负反馈抑制在瘢痕疙瘩的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大宁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9,27(3):237-238,244
目的 了解瘢痕疙瘩周边和中央部成纤维细胞中Cyclin D1表达的差异。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CyclinD1表达。结果在瘢痕疙瘩周边部成纤维细胞存在CyclinD1呈高表达,而在中央部Cy—clinD1表达较低。结论瘢痕疙瘩周边部成纤维细胞中CyclinD1呈高表达,可能是瘢痕疙瘩异常增生并呈侵润性生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增生性瘢痕组织内IL-24基因mR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人白介素24(IL-24)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内的表达,以探讨IL-24基因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分别以普通瘢痕和正常皮肤作为对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测定IL-24基因在正常皮肤、普通瘢痕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全部的正常皮肤、普通瘢痕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IL-24基因均有表达。IL-24基因在增生性瘢痕内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皮肤和普通瘢痕(P<0.01),在普通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相比则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IL-24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IL-24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4.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和瘢痕疙瘩(keloid.K),一直是困扰着医学界的难题。病理性瘢痕是人类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尚无动物皮肤损伤自然愈合遗留病理性瘢痕的报道。因此,在创伤修复的实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异常瘢痕形成的动物模型”。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努力摸索以建立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和预防诊疗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cyclinD1在增生性瘢痕不同时期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cyclinD1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中cyclinD1的表达。结果: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展.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cyclinD1表达呈由强至弱的变化;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cyclinD1的表达呈阴性。结论:cyclinD1可能在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Ⅱ, CyHV-2)感染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严重病毒性疾病,已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目前缺乏有关该病发病机理的相关研究。以CyHV 2感染异育银鲫的患病鱼内脏组织超微过滤匀浆液,腹腔注射感染健康异育银鲫,分别对感染组与对照组鲫尾静脉采血,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吞噬细胞活性检测以及血清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感染组鲫血细胞总数变化不明显,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上升,其中淋巴细胞上升呈极显著差异(P<0.01),单核细胞上升呈显著差异(0.01<P<0.05);嗜中性粒细胞及血栓细胞显著下降,均呈显著性差异(0.01<P<0.05)。单核细胞的吞噬指数与吞噬百分比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的吞噬指数与吞噬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0.01<P<0.05)。感染组鲫血清总蛋白为(34.32±2.52)mmol/L,对照组为(28.00±2.17)mmol/L,呈显著差异(0.01<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为(21.50±1.58)U/L,谷草转氨酶为(407.50±4.52)U/L,碱性磷酸酶为(51.00±5.27)U/L,极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12.67±1.32)U/L,(346.50±3.07)U/L,(17.50±4.88)U/L(P<0.01);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血糖则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观察正常宫颈2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32例、浸润性宫颈鳞癌98例中缺氧诱导因子-1a(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HIF-1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结果:HIF-1a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和浸润性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10.71%、37.50%、76.53%;VEGF的表达分别14.29%、46.88%、70.41%;P-gp的表达分别为21.43%、37.50%、54.08%。HIF-1a和VEGF随着宫颈病变的发展表达逐渐升高(从正常宫颈到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再到浸润性宫颈鳞状上皮癌),且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gp的表达也逐渐升高,其在正常宫颈上皮的表达与浸润性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其在正常组和CIN组以及CIN组和浸润性宫颈癌组中的表达差异较小,无显著性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VEGF的表达与HIF-1a的表达显著相关(r=0.585,P〈0.01),而P-gp的表达与HIF-1a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HIF-1a在宫颈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这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0-羟基蜕皮酮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Smad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质量浓度(0.05、0.10、0.25 mg/L)20-羟基蜕皮酮分别处理体外培养的人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设为B、C、D组)24 h,同时加同体积无水乙醇溶剂作为对照(设为A组).分别选用CCK8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组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及瘢痕增生相关Smad3 mRNA的表达.结果 CCK8法检测显示作用24 h后,4组的吸光度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最高,B组次之,C组较低,D组最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20-羟基蜕皮酮可使瘢痕增生相关Smad3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0.01).B、C和D组Smad3 mRNA表达均低于A组(均P<0.01).结论 20-羟基蜕皮酮能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瘢痕增生相关Smad3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cl-2、p53在宫颈上皮瘤样病变、鳞状上皮原位癌及浸润性鳞状上皮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宫颈上皮瘤样病变30例,原位癌25例和浸润性宫颈鳞状上皮癌30例中bcl-2、p53表达情况。结果:bcl-2在上皮瘤样病变、原位癌、浸润鳞状上皮癌中表达率分别为26.67%、44.00%和43.33%,在不典型增生与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53在上皮瘤样病变、原位癌、浸润鳞状上皮癌中表达率分别为6.67%、8.00%和26.67%,角化型和非角化型鳞状上皮癌之间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宫颈上皮瘤样病变和鳞状上皮癌中均有bcl-2和p53表达,且p53异常表达是宫颈癌的早期事件,和宫颈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克隆鸭腺苷琥珀酸裂解酶(adenylosuccinate lyase,ADSL)基因的完整编码区(coding sequences,CDS),对其进行核酸和蛋白序列分析,研究该基因在各品种肌肉组织mRNA表达水平;对该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肌肉组织肌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 acid,IMP)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揭示中国优良地方鸭种的风味基因结构、研究其生物学功能以及与重要风味物质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PCR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鸭ADSL基因部分cDNA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鸭ADSL基因编码区序列、蛋白结构和进化关系,利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鸭肌肉组织中ADSL基因mRNA表达水平,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肌肉组织IMP含量。【结果】①鸭ADSL基因CDS全长均为1 380 bp,编码459个氨基酸,与鸡的同源性为94.77%。②ADSL蛋白为偏碱性,有较为强烈的信号肽和细胞内跨膜结构,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构成。③鸭和鸡首先聚为一类,后与人、鼠等哺乳动物聚为一类,而与两栖、鱼类相聚较远。④ADSL基因表达量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各品种内雌性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雄性(P<0.01);同一性别内胸肌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腿肌(P<0.01)(樱桃谷鸭除外,为P>0.05)。⑤IMP含量在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各品种内雌性含量显著高于雄性(P<0.05);同一性别内胸肌含量显著高于腿肌(P<0.05)。【结论】鸭ADSL基因CDS序列与鸡的同源性极高,在肌肉组织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及对应IMP含量表现为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性别、同一性别不同部位间极显著或显著差异,两者并显现出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nm23与p53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nm23、p53在皮肤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霉卵白素(SP)免疫组化技术对41例皮肤癌标本染色。结果:nm23阴性表达者肿瘤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均〈0.01);p53阳性表达者肿瘤浸润浓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均〈0.05)。结论:nm23基因缺失和p53基因突吕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胞角蛋白(CK)、核抗原(Ki67)、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3)及抑癌基因P53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1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分别检测CK、Ki67、Gly-3及P53,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16例HCC癌组织中CK7、CK8/18、CK19的阳性率分别为50%(8/16)、93.8%(15/16)以及62.5%(10/16),Ki67的阳性率为75%(12/16),Gly-3阳性率为87.5%(14/16),P53的阳性率为50%(8/16)。结论 HCC患者癌组织中CK、Ki67、Gly-3及P53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其中以CK8/18阳性率最高,Gly-3及Ki67次之,P53及CK7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检测,用有关统计学方法结合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53蛋白阳性率为27.9%。正常甲状腺组织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与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有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可能与p53蛋白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肠癌p53的表达与病理、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癌胚抗原(CEA)及p53、PC-NA、CEA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链霉菌素-生物素(SP)免疫组化法,观察44例经病理确诊的大肠癌石腊标本中的p53表达、PCNA的阳性率和CEA的表达型式。结果:大肠癌p53阳性表达率为52.3%;大肠癌p53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的部位、分化程度和湿润深度无关(P>0.05),p53阳性表达者其淋巴结转移率较阴性者高(P<0.05);p53阳性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细胞增殖活性分别较p53阴性表达及无淋巴结转移者高(P<0.05);p53阳性表达及有淋巴结转移者其CEA表型均以胞浆型和间质型为主(P<0.05)。结论:检测p53和PCNA表达及CEA表型对判断大肠癌的恶性程度、预测其林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皮损中IL-36β、IL-36R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3例SLE患者皮损和8例对照者皮肤中IL-36、IL-36R分布及表达水平。结果 SLE患者皮损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真皮浅层浸润的淋巴细胞核表达IL-36、IL-36R水平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 SLE患者皮损中存在IL-36和IL-36R高表达,可能参与SLE发病。  相似文献   

16.
对体色相关通路基因的9个错义突变位点进行测序调查,在体色黑化、体色白化和体色正常的半滑舌鳎小样本群体中发现3个突变位点与体色白化存在显著性相关,进一步通过扩大样本验证,显示B型内皮素受体第160位的C/T位点(ertB-160-C/T)与体色白化呈极显著性相关,酪氨酸酶第473的G/A位点(tyr-473-G/A)和花生四烯酸5-脂氧合酶的第1 178位的C/T位点(alox5-1178-C/T)与体色白化呈显著性相关。这3个突变位点分别位于蛋白Periplasmic_Binding_Protein_type1、Tyosinase C-terminal和Lipoxygenase结构域。qRT-PCR检测表明:ertB在白化半滑舌鳎中有眼侧正常和白化皮肤表达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无眼侧皮肤的表达显著高于有眼侧皮肤;在白化半滑舌鳎中tyr在有眼侧正常和白化皮肤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无眼侧;白化半滑舌鳎中无眼侧alox5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有眼侧,有眼侧白化区alox5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有眼侧正常皮肤。这些与半滑舌鳎养殖群体体色白化相关的突变位点可为今后半滑舌鳎的体色选育提供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73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增生期子宫、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73a、VEGF-C蛋白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73a、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P<0.01或0.05)。p73a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VEGF-C表达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有关(P<0.01或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73a与VEGF-C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p73a、VEGF-C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VEGF-C可作为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cl-2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85例子宫内膜增生和62例子宫内膜癌中的bcl-2表达情况。结果(1)bcl-2在正常子宫内膜中阳性表达率为40.0%(8/20),主要表现为增生期腺体胞质的表达。(2)bcl-2在子宫内膜增生的总阳性表达率为71.8%(61/85),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bcl-2在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的阳性表达率为87.0%(20/23),在无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的阳性表达率为66.1%(41/6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cl-2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为50.0%(31/62),与子宫内膜增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在不同分化的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基因可能在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生、发展及子宫内膜癌的早期阶段发挥作用;bcl-2表达的监测有助子宫内膜癌癌细胞分化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p53、C—erbB—2、nm23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96例乳腺癌组织进行了ER、PR、p53、C—erbB—2、nm23检测,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ER、PR、p53、C—erbB-2、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1%、47.9%、46.9%、62.5%、70.8%。浸润型乳腺癌组织C—erbB-2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浸润型(P<0.01);ER、PR 、p53、nm23阳性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P53、C—erbB-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淋巴结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干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ER、PR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与否无关(P>0.05)。ER和(或)PR、nm23阳性组乳腺癌复发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而p53、C—erbB—2阳性组乳腺癌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ER、PR及p53、C—erbB-2、nm23基因对评价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