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及区域站降水资料对2018年8月20—21日榆中县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呈低槽型,500hPa低槽、700hPa低涡和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中尺度分析显示,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3)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整层比湿较大,本地水汽条件好;700hPa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必要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张掖市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呈北槽南涡型,是西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500 h Pa低涡和低槽、700 h 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表明,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副热带西风急流云系和高原切变云系在河西上空合并发展,且稳定维持,造成张掖市暴雨天气。从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辐合线和强回波带稳定少动,维持在民乐县上空,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500 h Pa和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河西地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均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3.
运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3年8月16日沈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大,城区出现20年一遇强降水;此次暴雨过程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冷涡、低空切变、充足水汽、地面倒槽,高低空和地面的系统配合为沈阳地区的暴雨天气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此次过程动力李崇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针对2012年7月29日夜间海东市强降水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分析,短波槽东移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是产生此次强降水天气的主要原因,中、低层湿度大,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水汽和不稳定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也为此次降水提供充分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要素场、红外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分析2012年6月26~27日鄂东南暴雨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中副高外围的高能高湿气团,中低层切变线的稳定少动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低层的湿舌以及偏南急流和偏东急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地面暖低压和干线触发了此次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资料,从环流背景场、不稳定能量、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16年6月15-16日西藏雅鲁藏布江一线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经向环流强,中高层雅鲁藏布江一线深厚的切变线是此次降水的重要系统;中低空气旋的发展、冷平流的入侵及湿舌的西北方向伸展到雅鲁藏布江一线为此次降水提供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湿度层厚、对流有效位能大,且处在上干冷、下暖湿的大气环境下,为拉萨的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地面自动站和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江苏南通2020年8月28日夜间到29日早晨特大暴雨降水过程.结果表明:200百帕南通上空附近的辐散为暴雨的出现提供抽吸条件,500百帕鞍型场为此次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稳定的形势背景场,底层东部沿海切变线维持,南通位于低压倒槽顶部,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天气尺度的抬升条件,海洋的水汽输入供应了充足的水汽.强降水发生前,70mm以上大气可降水量中心与强降水落区较一致,且超前于降水峰值约8个小时.强降水阶段,地面中尺度低压北抬发展,降水落区对应低压第一象限;风廓线雷达底层暖湿东南风增强,对临近短时强降水预报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4年8月24—26日抚顺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其降水具有稳定性和对流性混合性特点。地面低压倒槽、低层切变线和500 hPa西风槽是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850 hPa无低空急流,水汽输送条件不利,但高空急流较为明显,高空水平和垂直辐散为降水产生提供了条件。此次暴雨850 hPa底层有较好的比湿场,为降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24—25日抚顺地区K指数达到34~36℃,为降水提供了不稳定能量。降水前期,抚顺处于Ω形假相当位温场高值区内,为降水提供了高温高湿条件。地形对局地强降水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汛期内8月23—24日青海省河南县出现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环流背景及物理量场的分析,重点分析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在588线副高控制范围内的高湿高温状态下,冷暖空气的汇合以及切变辐合造成了此次对流不稳定;在具备充分水汽供应的条件下,垂直方向上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配置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汛期内8月23—24日青海省河南县出现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环流背景及物理量场的分析,重点分析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在588线副高控制范围内的高湿高温状态下,冷暖空气的汇合以及切变辐合造成了此次对流不稳定;在具备充分水汽供应的条件下,垂直方向上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配置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1.
2016年张家口地区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区域站加密降水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19—20日发生在张家口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由于深厚的冷涡系统与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交汇而产生,冷涡系统及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地面倒槽系统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必要的环流背景;各物理量分析表明,张家口地区动力条件、热力条件(不稳定)、水汽条件配合较好,均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湿位涡可以较好地解释此次暴雨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及预报失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6年7月28日客观资料和对T639数值预报产品中多个物理要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天气系统下产生的,高空槽和低层切变为强降水提供有利条件;强降水出现在中低层(850 h Pa)风向和风速辐合附近;多个物理要素场和特征值支持通榆南部强降水的产生。散度为负值说明水平有辐合,且在通榆南部附近,这种配置具有动力作用。垂直速度表明在通榆南部上空有强烈的上升运动,能够产生强的动力不稳定。水汽通量散度大值中心在通榆南部,有足够的水汽来源。K指数≥32℃,因而通榆南部有产生短时强降水条件。此次降水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过分相信降水数值预报。  相似文献   

13.
莱芜市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61-26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分析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分析了山东省莱芜市2015年3月31日至4月1日强降水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与水汽通量有利于判断强降水区,在此次过程中低空急流轴和水汽通量高值区的吻合区出现强降水;垂直上升运动为降水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4月2日降水发生时段的垂直上升运动强于1日,因此降水强度也强于1日。  相似文献   

14.
宁和平  段秀兰  张锋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136-140+146
本文对2019年9月12—14日陇南市出现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外围有较强的西南气流稳定维持,同时700 hPa存在明显的强风速带的辐合,低层强烈辐合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对物理量场分析发现,这次持续暴雨过程中,中低层有明显的湿层及水汽辐合,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对流云团演变特征表明,此次持续性强降水是在青海东南部的对流云与四川北部的对流云系东移合并加强后逐渐减弱的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明显的局地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Micaps常规资料和T639资料等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和天气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2017年7月15日周口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北抬、前期能量积蓄是这次强降水形成的主要环流背景;冷空气触发、低空急流配合切变线以及较强的垂直上升速度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西南急流带来的充沛水汽,为这次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6.
2013年7月18日20:00~19日08:00,云南省昆明市12 h内区域站共出现44站暴雨以上量级的降水,针对这次强降水过程,从高空形势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天气雷达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区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昆明上空有两股水汽输送,且水汽通量散度对流层中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水汽输送条件较好,水汽充沛;昆明上空强降水时段内对流层中低层为正涡度,中高层为负涡度,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为对流的发展、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昆明上空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位置少动是造成这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降水回波属于混合型降水回波,在大片层状云回波中夹杂一些积云强雨团;此次昆明地区的大暴雨天气,与逆风区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一次罕见的局地大暴雨动力条件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义青  高安春  李炳文  刘英杰  张可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15-16818,16835
[目的]分析一次罕见的局地大暴雨动力条件。[方法]利用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0年8月3日临沂地区出现的一次强降水、局地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探讨产生此次局地大暴雨的动力条件。[结果]这次降水过程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气流、西风槽前从中高层向南渗透的小股冷空气和高层(10 km以上)一直维持的东风波等不同尺度、不同高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是强降水发生的前提,地面辐合、东风波与中高层西北气流的相互作用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副高边缘的西南气流提供了水汽供应。此次降水过程降水时间短、强度大、雨区移动呈现明显的方向性,具有明显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特征,强降水的落区与加密风场辐合汇点的位置非常吻合,可以根据加密风场辐合位置随时间的移动推断下一时刻强降水的落区。风廓线雷达资料与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产品结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反应大气垂直风场结构。[结论]该研究为暴雨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29日发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区1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北强南弱、东多西少、持续时间长,以稳定性降水为主;500 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同时地面东路冷锋南下至青海东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与东伸的中东高压形成两高之间明显的切变影响青海省南部与东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及弱冷空气、午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热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好,具备了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及层结不稳定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19.
余燕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79-1438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提供的各种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针对2011年7月12~18日西藏地区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从环境场、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方面对此次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持续性降水是由高原低涡切变线、西太副高584 dagpm线西北部边缘的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向西藏地区输送水汽,与北部南下冷空气汇合造成西藏大范围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20.
整理分析岳阳2019年3月20—21日常规天气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数据,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产品,应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方法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背景及环境场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期不稳定能量积聚,19—20日地面倒槽发展,南风强盛,岳阳市前期地面升温明显,最高气温达到28℃以上;500 hPa中高纬为多波动型,湖南处于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下,850 hPa四川、贵州交界处有低涡形成,中低层切变移动影响岳阳,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冷空气南下,斜压锋生,触发对流发展;中低空西南急流建立,来自孟加拉湾的强盛的水汽输送与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和动量输送,同时也大大加强了低层上升运动的形成,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与热力条件;此外,垂直上升运动的大值区与强对流发生时段对应较好,K指数、沙氏指数及对流不稳定能量CAPE已达到岳阳出现强对流和短时暴雨指标;在强对流预报中,不仅要考虑大尺度环流及特征物理量,也要考虑地形对降水及强对流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