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0 g·hm-2、375 g·hm-2处理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与对照药剂嘧霉胺和腐霉利相比防效较好,隔7~10 d喷药1次,连续喷施3次,对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而且与对照药剂作用机理不同,可以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
《山西农业科学》2016,(2):229-231
为探索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玉米大斑病防治的最佳施药时期,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在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喷施药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效果最好,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大喇叭口期喷施后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都最大,3个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喷施药剂后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但鉴于吐丝期植株高大,不便于喷施药剂,所以,建议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玉米大斑病,如果错过了大喇叭口期,可以在玉米吐丝期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条锈病和蚜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小麦条锈病和蚜虫的有效药剂组合,提高防治效果,在大田自然发病条件下研究了6种药剂组合对小麦条锈病和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一次性喷施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750 mL·hm~(-2),配合25%噻虫嗪悬浮剂225 g·hm~(-2)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90 g·hm~(-2)混合喷雾对小麦条锈病和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筛选防治水稻稻曲病高效安全药剂,明确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开展10%嘧菌酯微囊悬浮剂、70%氟环唑水分散粒剂、45%丙环唑水乳剂、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430 g/L戊唑醇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井冈·枯芽菌可湿性粉剂和1%蛇床子素水乳剂等8种常用杀菌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种供试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化学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生物类杀菌剂,其中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168.75 g/hm2处理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84.1%,对水稻的保产率达8.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在生产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但应注意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以延缓稻曲病菌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5.
75%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了试验药剂75%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剂(禾技)与主流药剂75%肟菌·戊唑醇、30%苯甲·丙环唑的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75%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剂与对比药剂的防治效果相当,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控作用,同时对水稻及周围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筛选安全高效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研究了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0%戊唑·咪鲜胺微乳剂、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在当涂县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上述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较好,且对小麦安全。由于2018年小麦齐穗—扬花期雨水多,赤霉病发生偏重,分别于扬花初期喷施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 g/hm~2,7 d后喷施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 g/hm~2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3 000 mL/hm~2,开展2次防治,对赤霉病防效优异,值得在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7.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西瓜炭疽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代芬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89-5289
研究了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治西瓜炭疽病的效果。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是防治西瓜炭疽病的优良药剂,防治效果好,对西瓜安全;在西瓜炭疽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施用剂量为900 g/hm2,间隔7~10 d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可有效控制西瓜炭疽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40%氟环唑·嘧菌酯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最佳使用剂量,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40%氟环唑·嘧菌酯悬浮剂有效成分180 g/hm~2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最好,达到92.30%,高于对照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25 g/L氟环唑悬浮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白春微  闫金安  魏曙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764-9765,9767
[目的]了解京津地区月季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并筛选出防治效果好、低毒且用量少的杀菌剂.[方法]通过连续10个月的调查,研究了京津地区露地栽培月季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并研究了7种花卉生产中常用的药剂对月季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月季白粉病的发病规律:每年的6、11月为月季白粉病的发病高峰期,每年的5、10月为月季白粉病防治的最佳时期.所选用的7种药剂对月季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第1次喷药后7d防治效果达80%以上,第2次喷药后7d最高防治效果达90%以上.[结论]10%世高水分散粒剂和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可作为京津地区防治月季白粉病的主要药剂,30%润泽SC、20%粉锈宁、40%福星乳油、45%晶体石硫合剂和12.5%腈菌唑水剂5种药剂可作为备选的辅助药剂,交叉轮换施用;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可在第1次喷药后7d进行第2次补喷,以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4种药剂对西葫芦白粉病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榆中县旱作农业区,进行了4种药剂对西葫芦白粉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已唑醇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7%高脂膜乳剂等4种药剂对西葫芦白粉病均有一定防效。其中以喷施5%已唑醇微乳剂1 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00倍液防效较高,分别为54.63%、52.12%;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72 863.6、72 836.4 kg/hm~2,较清水对照分别增产9.87%、9.83%。建议生产中5%已唑醇微乳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交叉使用,最好在发病前喷施,同时结合药剂防治及时清除病、老叶,有效提高药剂防效。  相似文献   

11.
三株链霉菌对黄瓜白粉病及黄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链霉菌防治黄瓜白粉病以及对黄瓜植株生长的温室试验表明,3株链霉菌M63、S15和S93对黄瓜白粉病具有保护性防治作用,与对照相比,浸种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2.7%、40.3%和56.8%,清水对照的防效为0,M63和S93的防效显著优于S15(P=0.05),3株链霉菌在不同时间间隔的防效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且随着叶面喷施后与接种白粉菌时间间隔的缩短,防效有增高趋势,而喷施特谱唑则表现了相反的趋势;3株链霉菌叶面喷施的防效差异不大,M63的防治效果较稳定;3株链霉菌浸种结合预防性叶面喷施的防病效果和变化趋势与单独叶面喷施链霉菌的防效相似。链霉菌对黄瓜白粉病的治疗效果不明显。研究还发现,M63和S93浸种处理显著地增加株高,相反S15显著降低了株高。3株链霉菌均显著地增加黄瓜植株的叶片数。总之,链霉菌M63的防效优于S15和S93,是一株有应用前景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以河池市金城江区虫害玉米地为研究对象,使用喷施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以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混合药剂两种药剂、无人机和人工背负式喷施两种施药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喷施见效较快,但在喷施10 d后人工和无人机喷药的防治效果均高于94%,且没有显著性差异,无人机喷药成本远低于人工成本;喷施混合药剂的防治效果略高于只喷施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推荐生产实践中采用无人机喷施混合药剂的方式防治玉米地草地贪夜蛾。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水杨酸(SA)对枣树缩果病抗性的诱导作用,应用水杨酸(SA)及其添加KH2PO4和微量元素的溶液(SA+),采用喷施和输液方式处理感染缩果病枣树,开展了SA诱导枣树抗缩果病及抗病相关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SA处理对于枣缩果病有防效,1mmol/L喷雾处理时防效不明显,3mmol/L、5mmol/L的防效均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SA+喷雾施用无防效;SA输液处理对枣缩果病的防效明显,SA+输液处理无防效。对不同处理枣果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进行测定,发现各处理样品PAL活性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SA和SA+2种药剂不同浓度经过喷施处理,枣果样品PPO活性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而通过输液处理枣果样品的PPO活性显著增强;采用3mmol/L SA输液,以及喷施1、3和5mmol/L均使枣果样品的POD活性显著增加,而SA+处理与对照相比均未出现差异显著性。可见,SA通过输液比喷雾更能促进枣树吸收,并提高枣树抗缩果病的能力,POD酶活性增强是枣树抗病性提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Site-specific weed management can include both limiting herbicide application to areas of the field where weed pressure is above the economic threshold (patch spraying) and varying the choice of herbicide for most cost-effective weed control of local populations. The benefits of patch spraying with several, postemergence herbicides in irrigated corn were evaluated in simulation studies using weed counts from 16 fields. Patch spraying with one, two or the number of herbicides that maximized net return for a field was simulated. With patch spraying of one herbicide, the average area of a field left untreated is 34.5%. Net return increases by $3.09 ha−1 compared to a uniform application without decreasing crop yield. Additional herbicides increase the average benefits with just 4% more of the field treated. With two herbicides, the increase in net return is almost tripled and herbicide use is reduced nearly 10-fold compared to patch spraying with one herbicide, and weed control is better than the uniform application in 10 fields. Using more than two herbicides for patch spraying further reduces weed escapes, but herbicide use is greater than a uniform application in 10 fields. Growers might be more willing to adopt patch spraying if more than one herbicide is used in a field.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昆虫种群生命表,根据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不同杀虫剂及不同施药方法对三化螟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杀虫双喷雾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喹硫磷,灭幼脲-1效果较差.同时,应用早稻三化螟连续世代种群生命表方法评价了杀虫脒根区施药和喷雾时对三化螟防治效果,认为根区施药对三化螟种群数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杨酸对附子叶斑病的诱导抗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5 mmol/L的水杨酸(SA)对附子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分别进行诱导,两天后接种乌头壳针孢,研究处理后附子叶片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SA诱导后能明显增强附子叶片内POD、PPO、PAL的活性;诱导接种处理比对照接种处理酶活性增加更为明显,同时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酶活性更强,增加幅度更大,高酶活持续时间更长。处理7 d后SA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上表现出的诱抗效果分别达30.43%和21.21%。研究表明,外施水杨酸能诱导附子抗叶斑病,在抗病品种上比感病品种上表现的更好。  相似文献   

17.
小麦茎基腐病田间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出有效的小麦茎基腐病化学防治药剂和使用方法,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和富平县进行田间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2%苯醚·咯·噻虫嗪、3%苯醚甲环唑、50%甲基硫菌灵拌种处理及70%甲基硫菌灵、20%氰烯·己唑醇田间喷雾对小麦种子萌发和苗期生长无不良影响。在药效上,12%苯醚·咯·噻虫嗪、3%苯醚甲环唑和50%甲基硫菌灵3种药剂拌种均能有效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并降低田间白穗率,其中,12%苯醚·咯·噻虫嗪的防治效果最好,也能有效地降低田间白穗率。此外,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结合越冬期和返青期田间喷施杀菌剂对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更好,可大大降低田间白穗率,其中喷施20%氰烯·己唑醇的防效好于70%甲基硫菌灵。由此可见,在小麦茎基腐病的化学防治上,宜采取药剂拌种结合早期田间喷雾的防治方式,这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生产防控中减少用药次数而降低农药污染,同时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蛋白水解氨基酸肥料对红美人杂柑果实品质的影响,为其在柑橘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红美人杂柑为研究对象,以大豆蛋白水解氨基酸肥料为试验材料,从柑橘谢花2/3开始,隔20 d喷施一次蛋白水解氨基酸肥料800倍液,每处理开始喷施的时间相差20 d,年生长周期内每处理各喷施3次,用来研究蛋白水解氨基酸对红美人春梢叶片的叶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8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防效和使用剂量,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感病品种五山丝苗为试验材料,于五山丝苗处于分蘖期时选用广东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优势强致病型代表菌株GDXc1608进行人工喷雾法接种,分别在接菌后48 h和第1次药后7 d采用喷雾法施药防治,调查第2次药后8种杀菌剂(20%噻唑锌SC、50%氯溴异氰尿酸SP、20%噻菌铜SC、20%叶枯唑WP、5%噻霉酮SC、1.2%辛菌胺醋酸盐AS、3%中生菌素AS和21.4%络铜·柠铜AS)在常规剂量下水稻的病情指数和植株反应,评价各药剂的田间防效及水稻安全性;选取表现较好的4种药剂分别设置3个使用剂量梯度开展盆栽防治试验,筛选目标药剂的最佳使用剂量。【结果】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8种药剂中以20%噻唑锌SC的防效最好,在使用剂量为450.00 mL/ha时对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效为71.81%,其次是21.4%络铜·柠铜AS、20%噻菌铜SC和5%噻霉酮SC,对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效分别为53.50%、52.00%和48.23%,但21.4%络铜·柠铜AS处理水稻植株出现轻微的药害症状;其他药剂防效均较差。药剂使用剂量盆栽筛选试验结果显示,4种药剂随用药量增加对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效均逐渐提高,且各药剂不同剂量间防效均差异显著(P< 0.05),其中20%噻唑锌SC在使用剂量375.00~525.00 mL/ha时的防效均在77.00%以上;20%噻菌铜SC在使用剂量375.00~525.00 mL/ha时的防效均在62.00%以上;21.4%络铜·柠铜AS在使用剂量481.50 mL/ha时防效为51.83%,其他试验剂量下防效均较低;5%噻霉酮SC在使用剂量37.50和52.50 mL/ha时的防效分别为49.50%和53.15%,使用剂量为22.50 mL/ha时的防效较低。【结论】20%噻唑锌SC对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可作为目前细菌性条斑病田间应急防控的首选药剂;21.4%络铜·柠铜AS、20%噻菌铜SC和5%噻霉酮SC对细菌性条斑病也有较好的防效,可与20%噻唑锌SC交替或轮换使用,以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20%噻唑锌SC和20%噻菌铜SC推荐使用剂量均为375.00~525.00 mL/ha,21.4%络铜·柠铜AS和5%噻霉酮SC推荐使用剂量分别为481.50 mL/ha和37.50~52.50 mL/ha;应用21.4%络铜·柠铜AS防治时要严格控制浓度和注意喷施时间以避免产生药害。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的方法,评价5种常用杀菌剂不同混配方式对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防治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最佳药剂混配方式。结果表明,在草莓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采用叶面喷施3%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和2%春雷霉素,同时用多粘类芽孢杆菌KN-03 300倍稀释液灌根的手段,间隔10 d、连续施用3次,优于其他混配方式的防治效果。因此在草莓生产上防治细菌性角斑病时,推荐使用上述3种杀菌剂混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