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湿害对大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7个不同抗湿类型的大麦品种进行连续湿害处理。根据田间调查及生理生化分析的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叶片脯氨酸累积、过氧化酶活性、电导率等性状计算受害率。田间调查性状经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大麦品种的抗湿特性进行了评价和分类。对大麦生理生化指标经通径分析表明:大麦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植株含水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受害率与产量均存在相关性,有的相关性达显水平。  相似文献   

2.
湿害对不同大麦基因型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耐湿性不同的2个大麦品种Yerong(耐性较强)和Franklin(耐性较弱)在苗期进行田间湿害试验,研究二者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湿害改变了植株叶片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上,SOD和POD活性在湿害胁迫早期均升高,但随着湿害时间的延长,Franklin叶片的SOD活性开始下降.湿害下CAT活性变化在2个大麦品种中不一致.2种大麦叶片中MDA含量均在湿害后呈上升趋势,而且Franklin比Yerong积累更多的MDA,表明随着湿害胁迫时间延长,Franklin细胞膜伤害比Yerong严重.可见,湿害逆境下叶片较高的SOD活性和较低的MDA含量与Yerong耐湿性较强有关;在一定程度上MDA含量高低、SOD和POD活性可以作为大麦耐湿性强弱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湿害对大麦生长的影响、大麦耐湿性机理、耐湿性的鉴定指标、耐湿性基因型差异及遗传性分析的研究进展,并简要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重点建立大麦耐湿分子育种技术,为提高大麦的耐湿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分蘖期对15份大麦基因型进行12 d 的渍水处理,研究渍水条件下生长抑制和产量损失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黄化指数(LCI)虽然不能完全反映所有基因型的产量损失程度,但作为耐湿性的一个指标对大多数基因型是可靠的.在渍水期间和撤水后,大部分大麦基因型新长的叶长和叶宽下降,但93-3143变化不大;渍水处理与对照相比,株高和干重平均降低29.2%和54.4%,基因型间差异显著,Franklin的降幅最大.渍水下导致籽粒产量显著下降,产量构成因子中以穗数下降最为明显,其次是每穗粒数,粒重变化较小,而穗数减少主要是分蘖及其成穗数下降的结果.渍水对产量影响的基因型差异很大,地方品种永嘉红六棱减产最小,两个澳大利亚主栽品种Franklin和Gairdner减产最为严重.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穗数、粒数和粒重,穗数经粒数对产量的影响很小,经粒重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且为正值;粒数经穗数对产量的影响亦较小,经粒重的间接通径系数较大且为负值;粒重经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影响均较大,但作用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5.
大麦苗期耐湿性的鉴定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麦苗期进行田间淹水试验,并用株高湿害指数、单行穗数湿害指数、单行穗重湿害指数、单行秆重湿害指数及其构成的综合湿害指数作为耐湿性的鉴定指标。不同基因型间、皮麦和裸麦间、二棱和多棱间的苗期耐湿性存在显著的差异。除了株高湿害指数与单行穗数湿害指数之间相关不显著以外,其它各项湿害指数之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湿害指数较好地反映了大麦基因型间苗期耐湿性的差异;各单项湿害指数对综合湿害指数的贡献率从大至小依次为单行穗数、单行秆重、单行穗重和株高。初步筛选出一批耐湿性较好的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6.
7.
棉花是全球最重要的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作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的涝渍灾害,限制了棉花的产量、品质及效益增长。综述了湿害对棉花的影响及棉花的耐湿机理,探讨了棉花耐湿性鉴定及遗传改良的方法,并对耐湿性棉花育种的未来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张凤英  刘志萍  包海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02-13003
[目的]对大麦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为培育出大麦强杂交优势的杂交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4份大麦雄性不育材料2001—17、2001—37、2001—84、2001—116及其衍生后代的雄性不育性状的育性分离现象及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大麦雄性不育的遗传存在因环境刺激偶尔表现出显性单基因核不育遗传现象,其不育性受单显性核基因MS控制,其不育基因型为MSms;大麦雄性不育性状存在稳定的核质互作型遗传,其不育性受细胞质不育基因S,核不育隐性基因rr控制,不育基因型为S(rr),该雄性不育属于CMS型不育;温度对育性没有影响。[结论]大麦雄性不育性状存在稳定核质互作型遗传,该研究结果对大麦的实际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湿害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生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的大麦不育系和可育系雄蕊的解剖结构进行细胞学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1)不育系雄蕊花丝和花药药隔中的基本组织细胞的原生质少,淀粉粒少或无且没有明显的淀粉酶活性,线粒体等细胞器小而少。不育系维管束小,其所含的导管、筛管腔小,分化程度低,数目少。(2)在开花前后,不育系各品(株)系的雄蕊花丝较少伸长,其导管未被拉断,花后数日花丝不萎缩。(3)不育系花药中没有纤维层结构分化或有纤维层,但只在花药的中段区发生,且木质化程度低,花后花药一般不开裂。(4)不育系花药绒毡层行为异常,有的先于花粉母细胞分裂前解体,有的近于与花粉母细胞同时解体,有的则肥大缩存。(5)不育系花粉母细胞或液泡化,最后干瘪成不规则的空胞;或在其细胞壁解离后相互粘连,最后解体消失,药室中空;或是能完成减数分裂,但小孢子不能正常发育成熟。此外,对大麦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特征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人工模拟低温结果表明,大麦相对空壳率随最低温度的降低而呈幂函数规律增加,并随低温持续天数呈直线上升。昼间高温对晴冷型低温危害有明显缓解作用。相对空壳率(R)与危害低温总量(V)间定量关系的动态数学模型为:R=a+b(-V)~c利用大田冷害调查资料对模拟结果验证表明,危害低温总量能客观反映最低温度和低温持续时间对相对空壳率的综合影响。不同品种耐冷力差异较大,耐冷力强的品种比中、弱品种的冷害临界最低温度分别低1.5和3.0℃,临界低温持续时间延长1天和2天左右。  相似文献   

13.
西藏栽培大麦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共报道了中国栽培大麦分类含1个种3个亚种353个变种,其中我国特有变种248个,主要是通过考察和继续征集发现的,大部分新变种是80年代中后期报道的。继已报道的172个西藏栽培大麦新变种之后,本文再报道新变种105个,这说明西藏高原确实是我国栽培大麦(尤其是多棱裸大麦)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对系统了解中国大麦的分类,认识、研究和进一步利用资源都有其深远意义,同时为研究大麦起源、演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对春大麦区和冬大麦区16个实验点的大麦蛋白质含量及其生态条件进行了研究。生态条件不仅影响大麦的产量,而且明显地影响其质量。大麦的千粒重、发芽力、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等重要指标都与其生态条件密切相关〔3〕。蛋白质含量与开花成熟期的日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开花成熟期的月平均降雨量呈负相关。我国大麦蛋白质含量自北向南逐渐降低是一种总趋势。通过研究大麦蛋白质含量与生态条件的关系,可合理布局大麦,满足畜牧业和啤酒工业对其不同品质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5.
大麦基因型和供体植株的生长环境条件对花药培养有很大影响,对于愈伤组织和胚状体的产量、花药反应数量、分化再生体的数量以及绿色幼苗与白化幼苗的比率,基因型之间、供体植株生长环境条件之间均有显著差异,基因型与环境之间还存在显著互作。品种间的差异与其原种植地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不密切。愈伤组织和胚状体的产量与分化形成的绿苗数没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大麦条锈病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陕西、甘肃等地区的一些大麦品种条锈病发生严重,已成为大麦生产上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查清上述地区大麦条锈病的病原菌和品种的抗病性,以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1985年和1986年对陕、甘等地大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和病原进行了调查研究与接种试验,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供试大麦品种共18个,即西引二号、莫特44、勾芒大麦、二棱刺芒、皮穗波、尼赤城二条、吾妻黄金、六棱无芒、驻选二棱、真田麦、澄城四棱、尺八大麦、早熟三号、恩斯293、阿恩特13、棒名二条、恩斯296、二棱光芒。其中除二棱刺芒、二棱光芒、六棱无芒和勾芒大麦由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普病组提供外,其余均由该校农学系大麦研究组提供。供试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 mis f.sp.tritici)菌系9个分属于条中1号、10号、13号、21号、22号、23号、25号、26号和28号等小种,均由西北农大植病研究室锈病组提供。  相似文献   

17.
大麦冷害的生理敏感期和气候关键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低磷胁迫对大麦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液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磷胁迫对大麦根系生长及植株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介质磷水平的降低。大麦根长,根/冠比及极和叶中生长素(IAA)含量均增加,细胞分裂素(iPA)含量则随之减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植株根和叶中IAA含量增大而iPA含量则减小,在胁迫初期赤霉素(GA3)含量提高比较大,脱落酸(ABA)变化不明显,在低磷环境中大麦IAA,GA3浓度提高,iPA浓度降低后,根长,根/冠比明显增加,表明大麦根系变化与体内IAA,iPA,GA3含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1985—1986年在四川钙质紫色土上对盐辐矮早三号啤酒大麦的研究表明,在3000~4500kg/ha的产量水平下,每生产100kg籽粒需氮2.49kg,磷0.49kg,钾2.76kg。肥料宜早施或加大前期用量。在施氮量低于135kg/ha条件下,大麦养分吸收量和分蘖期植株氮、磷含量与大麦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啤酒大麦优质高产肥料配方为N75~108kg/ha,P_2O_560~90kg/ha。  相似文献   

20.
咖啡因和EDTA对大麦辐射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咖啡因和 EDTA 后处理对辐照大麦种子幼根 DNA 合成及幼苗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大麦种子萌发初期根尖的 DNA 合成率较对照高10%~28%,咖啡固、EDTA 及咖啡因+EDTA 后处理,使非按期 DNA 合成受到抑制。DNA 合成率随辐照剂量的加大而降低,并与苗高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咖啡因后处理降低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了过氧化氢酶(CAT)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EDTA 提高了除240GY 处理外的所有辐射处理的 SOD 活性和60GY 以下辐射处理的 CAT 活性及300GY 辐照处理的 POD 活性,而降低了150GY 以上辐射处理的 CAT 活性。咖啡因+EDTA 后处理,提高了 SOD 和 POD 活性,而对 CAT 活性无明显影响。咖啡因、EDTA后处理,导致苗高下降,下降幅度为:γ+咖啡固+EDTA>γ+咖啡因>γ+ED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