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揭示区域尺度农田面源污染现状,以农作物及其化肥施用量研究对象,提出了农田面源污染风险等级(包括安全、微风险、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与粮食作物当量概念,剖析了近20年主要作物与作物类型的农田面源污染风险及其变化过程,构建了区域尺度农田面源污染风险评价模型,在国家尺度、区域尺度与省域尺度开展了我国农田面源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作物类型及作物农田面源污染风险有较大差异。粮食作物属氮低风险和磷微风险,油料作物属氮、磷微风险,棉花属氮高风险和磷低风险,麻类作物属氮高风险和磷微风险,糖料作物属氮、磷高风险,烟叶属氮安全与磷中风险,蔬菜属氮中风险和磷高风险,茶园属氮高风险和磷中风险,果园属氮、磷肥高风险;2)国家尺度农田氮、磷面源污染风险系数分别为1.14和1.45,属氮、磷低风险。区域尺度农田氮面源污染风险系数1.02~1.37,除华南属中风险外,其它区域均为属低风险;农田磷面源污染风险系数1.08~2.20,东北、华北、华中和华东属低风险、西南与西北属中风险,华南属高风险;3)省域尺度农田氮面源污染风险系数0.95~1.41,除广东等7省属中风险外,其它省均属低风险;农田磷面源污染风险系数1.16~2.99,除贵州等8省高风险、云南等4省中风险、以及黑龙江与吉林微风险外,其他17个省均属低风险。综上,作物类型及其种植面积对区域农田面源污染风险有重要影响,粮食作物比例越大,农田面源污染风险越低,如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果园、蔬菜或茶园比例越大,农田面源污染风险越高,尤其是磷风险,如西南、西北和华南地区。  相似文献   

2.
以国内现有研究成果为重要参考,初步制定了农田氮面源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立了使用统计资料评价区域性氮面源污染的指数及其污染等级划分,制定了微观或小区域氮面源污染评价的若干方法,并建立了评价标准使用的优先顺序,目的在于可以使用相对统一的指标体系来比较不同的研究结果.其中,区域性氮素面源污染的指数分为五个污染等级.微观或小区域氮肥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根据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划分为四类,根据土壤硝态氮绝对淋失量划分为四类,根据硝态氮淋失浓度相对数量划分为四类,根据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划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3.
采用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计算方法,对东北地区土壤氮、磷养分平衡状况及其对面源污染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农田化肥用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同种植区间化肥投入差异较大;氮、磷肥用量是造成农田土壤氮、磷平衡空间差异的直接因素,两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由于化肥投入量的增加,东北三省农田土壤氮、磷平衡均由建国初期的亏缺转为盈余,赢余量呈现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区域间差异较大。与80年代相比,2002年由东北三省农田土壤总氮平衡和总磷平衡进入水体环境的氮、磷负荷均有所增加,各省农田进入水体环境氮、磷负荷的升高幅度分别为:辽宁,氮负荷29%,磷负荷3%;吉林,氮负荷93%,磷负荷229%;黑龙江,氮负荷39%,磷负荷125%。果树蔬菜种植面积比例的增加是造成农田土壤氮素盈余增加的原因之一,两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随着辽河流域果树、蔬菜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果树和蔬菜农田土壤养分过度累积对辽河水体面源污染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针对洱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现状,提出几种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模式,为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保护洱海水体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按水源准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分别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准保护区(二级及三级保护区)主要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控制入库泥沙和农田面源污染;采用农业清洁生产措施和农林环境工程措施控制面源污染。一级保护区主要采用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结合生物系统拦截净化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6.
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氮污染负荷是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也是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氮排到水体是污染源,但其本身是农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为此,提出了基于养分回用-替代化肥的农业面源污染氮负荷削减策略,利用农业生产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氮进行消纳和回用,减少农田化肥氮投入并有效削减排入到水环境中的氮,达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重点介绍了面源污水中氮的农田直接回用、水生植物回收-有机肥还田替代、环境材料吸附净化-回收还田等几种技术途径及其应用,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及以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对松华坝水源区的影响,以期为有效解决水体污染、科学保护水源区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松华坝水源区的主要河流牧羊河、冷水河以及附近的水田(茭白地)进行布点,采集水样,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分析水质污染情况,确定水质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的联系,找出污染的主要因素。[结果]牧羊河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较高;冷水河水体中氮、磷含量高;农田(以茭白为例)水体中所测指标均严重超标。[结论]对农田大量施用的化肥、农药等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成为松华坝水源区主要污染来源之一。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措施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8.
农田养分流失已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和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与方法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十分重要。本文综述了农田面源污染的各种监测技术,包括径流产生污染物监测、淋溶产生污染物监测和在线监测。农田径流污染物的主要监测方法主要有人工模拟降雨产流法、流量计法、堰测法和容积法;农田淋溶污染物主要监测方法有淋溶盘法、淋溶集水槽法、渗漏池法、抽滤管法和模拟土柱法;农田养分流失在线监测虽然尚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和经济局限性,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面源污染风险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我国九大农业区和各省域的地均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膜污染空间分布及其长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1—2018年我国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使用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面源污染程度逐年加重,农田面源污染的问题更加突出。化肥地均使用量增长101.5%,污染等级从较低等级升高为较高等级。农药地均使用量增长97.6%,污染等级从较低等级升高为较高等级;农用塑料膜地均使用量增长238.2%,污染等级从低等级向较高等级转变。九大农业区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膜污染程度整体呈现由早期的较低污染等级升高为目前的较高污染等级。华南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黄土高原区化肥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的农药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华南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农用塑料膜面源污染加剧程度最突出。综上,各省域化肥、农药、农用塑料膜污染呈现不同程度的加重趋势,其中化肥面源污染河南、海南、湖北、广西、陕西和新疆等省加剧严重,农药面源污染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加剧最明显,农用塑料膜面源污染上海、新疆、福建、海南、甘肃、山东和浙江加剧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和治理污染的对策。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污染、集约化养殖污染、农田秸秆的无序利用污染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等方面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包括政策、法规和技术等方面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1.
舒城县土地利用面源污染输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运用长周期水文模型模拟舒城县暴雨径流平均响应的基础上,结合临近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地利用面源产出参数,估算了舒城县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面源污染输出响应.结果表明,舒城县面源污染输出主要以氮的输出为主,主要输出源是耕地.土地利用变化对面源污染输出的响应差异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越强烈,面源污染输出越大.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范围内,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不但逐步成为水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也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20年来,发达国家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主要通过源头控制,对农田面源、畜禽场面源进行分类控制。其核心特征为在扎实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技术,在各主要水域和水源保护区研究和制定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通过技术层面与政策层面的结合,在全流域范围内广泛推行农田最佳养分管理,限制水源保护区农田作物类型、轮作类型、施肥量、施肥时期、肥料品  相似文献   

13.
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归纳分析了农田面源污染及生态补偿的区域性和个体性差异,提出农田面源污染差别化的补偿需要以面源污染形成、土地利用、生态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等区域性差异和公众意识觉悟及农户种植经营等个体差异为核心,实施差别化的生态补偿方案,并针对当前我国农田面源污染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差别化补偿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洋 《农技服务》2007,24(8):116-116
通过探讨农田面源污染的特点、污染途径,提出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农业种植过程中面源污染发生原因,从化肥的过量使用、农田管理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和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流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针对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提出有效的源头控制和营养物质拦截技术,并展望了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控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白马湖周边农作物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源污染受降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条件等的影响,具有间歇性、地域性和不确定性,农村面源污染形成后,单纯依靠末端治理技术很难对其形成全面有效的控制。治标更要治本,对农村面源污染拟采用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措施,着重从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对农村面源进行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展了农作物面源污染控制研究,拟通过调整施肥模式,控制农作物所产生的污染负荷量,以达到保护白马湖水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乌梁素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乌梁素海流域现有的灌排水系统为基础布设采样点,监测农田退水以及乌梁素海入口中总氮、总磷浓度;应用环境污染物模型研究污染物在主排干的综合降解情况,并对模型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在主排干的综合降解率达到30.32%和61.51%;在进入乌梁素海的负荷量中,来自农田面源污染的总氮为2646.51t·a-1,总磷为29.96t·a-1,分别占进入乌梁素海污染物总负荷量的77.57%和26.78%。结合乌梁素海流域农业开发方式、农田灌溉行为以及施肥习惯的调查结果,分析了乌梁素海流域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分析指出,中国各主要流域的面源污染控制仍然有较大误区,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控制。目前即使在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主要原因的流域,仍以河口、河道地带等末端控制工程建设为主。由于没有遵循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基本原则:整个流域统一布局,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经济条件和现有种植结构,最大限度照顾农民利益,在源头上对不同类型的污染实行总量控制,因此许多地区高氮、磷养分用量的菜果花农田面积目前仍在大幅度增长,对今后流域治污造成更大难度。根据中国现状,目  相似文献   

19.
黄浦江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黄浦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呈上升趋势,郊区小河道水质普遍下降,总氮、总磷指标基本为劣V类水。黄浦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除同苏、浙异地来水有关外,还与本地畜禽养殖,化肥、农药流失,农村生活污染,水产网箱养殖等诸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分析了上海黄浦江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来源,提出了上海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对策,即采用技术调控和政策调控相结合,重点治理畜禽养殖和农田养分流失,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力度,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源头控制。  相似文献   

20.
就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并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集约化养殖、农田秸秆的无序利用及农村生活污水等方面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