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这为我们东营市河口区发展区域经济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最本质的核心要求,又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国有农场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农场发展观,在深化规范农场改革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指导思想的新的宣示,告诫全党、全国人民、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目标、原则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指导发展实践的科学思想。面临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天然产物产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现自身的协调发展,融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从而实现天然产物产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江西的生态经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先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其表述为三十二个字:“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紧接着又加了四十四个字的补充论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也是新形势下做好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中央深刻剖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来的,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指导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孙宏 《甘肃农业》2006,(11):57-59
新世纪新阶段,城市化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周备的全新命题,城市化已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城市建设问题,而是一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宏伟战略。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如何积极推进城市化,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也是迫切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气象工作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做好气象工作。一是要从构建社全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和全局出发,重视和加强新时期气象工作。在迈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气象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作为气象部门,必须认识到这一深刻变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气象工作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发展理念,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要积极实施“科技必气象”战略,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体业务水平。气象工作是一项有着较高技术含量的专业性工作。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树立科学发展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是高等学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高等教育从产生那天起,就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在新的形势下,改革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图书馆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更新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提倡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服务,不断改善和提高管理模式,不断变革自身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带给图书馆的新思维.也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  相似文献   

16.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五统筹”科学发展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保障粮食安全和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关系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生产方发展十分迅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都有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要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问题和矛盾。在一些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比,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短腿”.农村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更是“短中之短”。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的要求,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增强乡村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20.
李勇 《现代农业科学》2009,(7):172-172,177
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认识,提出了运用好科学发展观,推动环保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