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泡桐的种子、根、茎干均可繁殖.我省普通采用埋根育苗,方法简单,出苗粗壮,但其最大缺点是种根易带丛枝病病源体,易遭丛枝病危害,且发病率一年比一年严重.与埋根育苗相反,种子育苗的优点正好能克服埋根育苗的缺点,种子资源丰富,一个泡桐果一般有一千多粒种子,播种育苗所需的种子量又较少,故在短期内能提供大量苗木;而且自花不孕所结种子都是异花授粉种子,在多种泡桐杂生地区容易获得天然杂种,利用其杂种优势,提高生活力,可望从中选出优良的类型;泡桐种子不带丛枝病病源体,种子育苗可有效控制丛枝病的传播和蔓延.因此,应大力提倡泡桐种子育苗.  相似文献   

2.
泡桐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阳县自1990年以来大力发展泡桐,目前长势良好。培育出优质健壮的苗木是泡桐速生丰产的前提条件,方法如下。一、播种育苗1.采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8年生以上的优良植株。10月中旬当蒴果呈黄褐色时采集,晾半月左右,果皮开裂种子脱出,再晾5天左右,装入袋中,置于通风干燥处  相似文献   

3.
泡桐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出优质健壮的苗木是泡桐速生丰产的前提条件,方法如下: 一、播种育苗 1.采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8年生以上的优良植株。10月中旬当蒴果呈黄褐色时采集,晾半月左右,果皮开裂种子脱出,再晾5天左右,装入袋中,置于通风干燥处贮藏。  相似文献   

4.
<正> 泡桐的果实为蒴果,成熟后果皮开裂,轻小的种子极易脱落并随风飘散,往往因采集不及时而得不到种子。近几年来,每到春季播种泡桐时,不少单位和农村社员来人来函索要泡桐种子,询问哪些泡桐品种好,怎样采集种子等问题。据我所知,因找不到种子而影响育苗的不在少数。为便于我省桐区群众适时采到优良种子,按期育好泡桐苗,现将泡桐种子采集的有关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速发展泡桐,减少丛枝病的发生,我县1978年做了泡桐种子育苗试验,从全县15处社办苗圃和国营苗圃试验情况来看,在粘土地搞泡桐种子温床育苗,大地移栽,方法是可行的。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泡桐是平原地区主要传统绿化树种之一,因其速生、繁殖容易,木材用途广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但目前因丛枝病蔓延,使泡桐发展受到影响。当前宝鸡市泡桐发展应注重品种复壮及抗病育苗。  相似文献   

7.
<正> 1、泡桐埋根育苗前,用10%的石灰水浸根消毒,可以予防或减轻泡桐苗期丛枝病的发生。2、生长季节,修除泡桐丛枝病枝后,用浓石灰浆涂抹伤口,对防止丛枝病的复发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泡桐脱毒组培苗的生产和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的泡桐丛枝病理论研究和防治经验,总结出一套泡桐脱毒组培苗生产与苗圃育苗技术要点,包括从泡桐原种的选择、组培脱毒和病菌检测技术、组培苗快繁、营养钵苗生产与运输、苗圃育苗等各个环节,以期规范泡桐脱毒苗木应用和育苗技术成果推广,有效控制种苗传播泡桐丛枝病途径,促进我国泡桐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9.
泡桐丛枝病是由病根带毒传染并使泡桐近年来普遍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资料介绍,采用温水浸根、抗生素浸根以及化学药剂浸报等方法对病根失毒处理,可有效地预防或减轻丛枝病对苗木和幼树的危害。 1984年我所根据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泡桐组组织全国良种协作研究的要求,向有关省引进了91个无性系3,000多根种根,进行区域性扩大试验。为了减轻丛枝病的危害,根据《泡桐研究》一书介绍,认为用40—55℃温水浸报20分钟,可有效的防治丛枝病的发生。而我们选用了50°C水温,浸报15分钟,浸后凉干,隔一星期埋根育苗时发现,种根皮层已腐烂变质,绝大部分失去了发芽能力。为了查明原因,1985—1986年连续两年  相似文献   

10.
近年各地对胡杨育苗技术探讨较多,从1979—1988年,我们也在奎屯车排子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摸索出一种简易胡杨育苗方法,在该地区累计育苗43公顷多,其方法简单、实用、易掌握。主要优点为: 1.简易胡杨育苗鉴别种子成熟方法快。常规育苗法以朔果开裂30%为采种标志,延迟了采种期,减少了苗木的生长期,但有时候也因病虫害影响,出现假成熟的现象。 2.简易胡杨育苗法,较常规法少一道脱  相似文献   

11.
泡桐丛枝病对泡桐立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泡桐丛枝病在我国是一种分布广,为害严重的病害。它是由类菌质体(MLO)引起的病害。由于泡桐发展速度很快,丛枝病有发展的趋势,七十年代初发病率约10—20%,近几年有的地区10年生泡桐发病率达70%以上。丛枝病对泡桐生长影响程度如何,似乎看法不完全一致,不少同志认为丛枝病影响生长比较严重;也有认为有些影响但不严重;还有认为对泡桐生长没有什么影响,因此对丛枝病大可不必过虑。为了弄清丛枝病发病率对泡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的影响,对进一步解决丛枝病  相似文献   

12.
<正> 泡桐丛枝病发病率高已成为影响泡桐生产和发展的严重因素之一。虽然已经开展了药物和其它措施的防治工作,但效果不甚理想。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84—1988年在襄县小河林场开展了以修枝防治泡桐丛枝病的研究工作,并总结出了合理修枝防治泡桐丛枝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 泡桐繁殖容易,方法较多,各有利弊。埋根、留根等无性繁殖法简便易行,且能当年培育成壮苗,是目前生产中常用的方法。但此法易传播丛枝病,长期无性繁殖会造成种性退化,而且常因种根不足或调运困难,使泡桐的发展和良种的推广受到限制。种子繁殖的优点很多,泡桐种子资源丰富,贮藏和调运方便,短期内可育出大量的苗木,泡桐种子不带丛枝病  相似文献   

14.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侵染性病害,主要通过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St-al)传播蔓延;在苗木生产中,还可通过带病种根传播。我省田间发病株率为30—50%,重者达80%以上。树体感染后,呼吸作用加快,能量消耗增高,使树体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据测定,平均每千株病树在一个轮伐期内立木材积生长量减少50—75立方米。 自1983年以来,我省在泡桐产区9个地(市)70余县推广应用秋修枝或春环剥治疗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治愈率为85—94%,有效地控制了泡桐丛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 泡桐丛枝病,又名鸟巢病,扫帚病、桐疯病。近年来,泡桐的栽培在全国迅速发展,而泡桐丛枝病也随之蔓延扩展,使泡桐的生长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为解决此问题,在日本采用抗菌素治疗林木病害的启示下,我们研究了“药物学”“内科学”等资资料后,于一九八○、一九八一两年,用土霉素、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盐酸四环素输液法,把药液输入木质部内,使之进入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泡桐丛枝病的发生、发展与各个因子间的关系,以便更有效的采取防治措施,几年来,我们在开展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的同时,对影响泡桐丛枝病的发病因素进行了调查。一、调查方法及内容1.方法 1982—1983年,采用踏查、随机抽样、建立标准地、固定标准木等方法,对省内泡桐主栽区的蒲城、武功、扶风、渭南、临潼、大荔、合阳等26个县市泡桐丛枝病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样点  相似文献   

17.
泡桐组培脱毒苗田间育苗、造林及防治丛枝病效果的研究孔德广(河南省西华县林业局466600)陈桂华袁新华(西华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泡桐丛枝病是目前泡桐生产上一大难题。该病能引起泡桐属植物普遍发病,使整株或部分枝条表现病状。其病原为植物菌原体,侵染...  相似文献   

18.
<正> 泡桐生长快,材质好,适应性强,是四旁绿化和林粮间作的主要树种之一。但近些年来,丛枝病日趋严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妨碍了泡桐发展。我们于1978—1980年,对泡桐丛枝病的危害程度、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等进行了一些摸索,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泡桐丛枝病是泡桐病害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目前该病已严重威胁着我省泡桐生产,直接影响到群众发展泡桐的积极性。对丛枝病的防治,国内外虽进行了多年研究,但取效甚微。为了把我省泡桐丛枝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特根据省内外的防治经验及我们在1982~1985年对全省泡桐丛枝病的调查和进行综合防治的初步效果,提出泡桐丛枝病综合防治技术如下,供泡桐适栽区在防治丛枝病中参考。1.严格实行种苗检疫泡桐种根、苗木的调运与繁殖是传播丛枝病的重要途径,因此,严格实行种苗检  相似文献   

20.
<正> 泡桐生长快,适应性强。但它属于热带、亚热带树种,对温度,水分等生态条件要求又较高。在北方,一般当年苗高3米左右,即使在高水肥的圃地育苗,苗高也很难达到5米以上。采用2年生苗平茬方法育苗,又易诱发丛枝病,且经济效益低。因此,我们进行了泡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