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鲟幼鱼气泡病特征及防治措施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川  吴艳  姚令  龙志才 《河北渔业》2009,(12):34-35
在杂交鲟幼鱼流水养殖过程中,气泡病发病率、致死率较高。通过对气泡病患病鱼症状、养殖设施及天气状况的观察,探讨气泡病的发病原因,致死机理,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为流水养殖杂交鲟气泡病防治提供参考,减少损失,提高养殖效率。  相似文献   

2.
一、病因气泡病通常多发生在鱼苗、鱼种阶段。在有些情况下,也能在成鱼中发生。其发病类型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在鱼苗的肠道内出现气泡,使鱼体比重减轻,以致法下沉;或在鱼体表、鳍组织内以及鳃丝上附着许多小气,使鱼体上浮,游泳失常。另一种情况是在血循环系统中现气泡,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和呼吸。这种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水中溶解气体的总量过饱和某种气体过饱和,因而出现游离状态的气体,引起此病。些过饱和的气体来源有下面几种情况:1.由于鱼苗塘投施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这些肥料沉池底,在缺氧的情况下分解,而释放出甲烷、…  相似文献   

3.
刘明生  李川 《河北渔业》2012,(3):28-31,61
为了解杂交鲟幼鱼患烂鳃病、气泡病并大量死亡的原因及病理变化状况。采用波恩氏液固定,HE染色等方法,对自然发生的杂交鲟烂鳃病和气泡病病鱼的鳃、肠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发现:患烂鳃病的幼鱼鳃小叶上皮细胞增生、邻近鳃小叶粘连、上皮细胞脱落、鳃血管破裂、血细胞渗出等;患气泡病的幼鱼胃肠大量充气,膨胀致使胃肠壁变薄,变光滑,黏膜层萎缩、断裂,只剩黏膜下层,并且胃肠膨胀挤压肝胰脏使得胃肠和肝胰脏均有严重的充血现象,严重者肠道和肝胰脏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4.
鱼类气泡病是鱼苗培育的常见病,其发病突然、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可达100%,可见危害性很大。1998年第6期和第12期《科学养鱼》上分别发表了两篇关于鱼类气泡病的文章,其所见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现将我所观察到的气泡病的发病条件及原因、病理及...  相似文献   

5.
杂交鲟集约化养殖技术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杂交鲟苗种培育开口饵料用水蚯蚓,培育10d后用配合饲料驯食。采用流水方式进行成鱼养殖,冬季用锅炉加温,夏季用水库底部水降温,配备增氧机,鱼病主要是防治车轮虫病,用福尔马林全池泼酒。  相似文献   

6.
匙吻鲟受精卵孵化及幼鱼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隶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是世界上现存的2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食性与花鲢相同,是1种创汇价值极高的大型淡水养殖新品种,养殖成本低,病害少,捕捞容易,但由于匙吻鲟受精卵的孵化、苗种培育难度大,成活率低,苗种价格十分昂贵,严重影响了匙吻鲟的普及和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aldenstadti)在规模化养殖生产中的幼鱼驯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用活铒开口后,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配合饲料驯化度试验,A组用配合饲料直接驯化,B组用饲料和活铒交替投喂,C组(对照组)用活铒投喂。实验结果:A组成活率达到建85.3%,铒料系数为1.59,平均日增重率3%;B组成活率达到93.4%,铒料系数为1.47,平均日增重率3.41%,结果表明,B组交替投喂的效果比A组直接驯化的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8.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又称鸭嘴鲟,属鲟形目\匙吻鲟科,是原产于美国的一种古老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1990年引入我国,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初春季节章丘市的成鱼塘中频频发生气泡病,重病塘鱼类死亡率达到20%,危害较大。现将该病的发生情况及采取的防治措施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一、发病情况1郾池塘条件:气泡病在本市多发于淤泥较厚的精养高产塘。发病期间池塘水深0.6~1米,池水透明度30厘米左右。水源为地下水和引黄水,符合渔业用水水质标准。2郾流行情况:流行季节为3~4月份,3月中旬~4月上旬、水温6~10℃时为发病高峰期,秋末冬初偶有发病。从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此病,草鱼鱼种和成鱼受危害最大,同池的鲢鳙鱼、鲤鱼次之,重病池鱼类发病率达到80%,治疗不及时病鱼死亡率可…  相似文献   

10.
我县獾子洞水库于八0年十二月末、在冬网捕鱼时陆续发现白鲢、花鲢、草鱼、鲤鱼、鲫鱼、黑鱼、短尾鲌等几乎水库所有品种的鱼(黄Sang和鲶鱼未发现)患了严重的气泡病,尤以黑鱼最严重。患此病的大鱼多于小鱼,一斤以下的白鲢发病极少。病鱼占全库总鱼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约二十万斤左右,其中冬网时就捕出死鱼十万斤以上。  相似文献   

11.
史氏鲟与杂交鲟幼鱼生长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流水条件下,对人工饲料驯化的史氏鲟和杂交鲟幼鱼的生长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经60d饲养,杂交鲟幼鱼平均体重由75g增至1200g,最大个体重1800g,体长420cm;史氏鲟幼鱼平均体重由73g增至682g,最大个体重1200g,体长310cm;本文还就体长与体重关系作了初步分析,并测得杂交鲟幼鱼生长方程为:L杂=4417G04482(r=09604),史氏鲟幼鱼生长方程为:L史=59402G03757(r=09847)。  相似文献   

12.
高首鲟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首鲟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上)北美鲟鱼类种群数量和它们的历史产量相比显示出明显的下降,这是过度捕捞和种群产卵环境恶化的结果。这些种群中的一种:高首鲟(A·trans-montanus)是美国太平洋北岸所特有鱼类,它栖息于沿岸带、海湾和萨克拉门托河(...  相似文献   

13.
为改善鲟科鱼类工厂化生产的生物学技术,确定商品鲟科鱼类的生产前途,有必要查明在生产条件下各类鲟科杂种适宜刺激的界限。本工作研究了各类杂种幼鱼对急剧的温度落层、盐度和水中氧含量的强刺激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4.
郝理 《现代渔业信息》2005,20(10):30-31
本刊讯:黑龙江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连续第五年统一组织大规模放流活动,自1989年以来,已累计向黑龙江水域放流各种规格的鲟鳇鱼幼鱼845万尾,对养护、增殖黑龙江鱼类资源,提高全社会保护资源、爱护环境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伯利亚鲟的养殖优点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伯利亚鲟(Abaevi.Brandt)属鲟形目、鲟科鱼类,主要分布在欧洲鄂比河、科罗马河、伏尔加河等水域,我国黑龙江水域也有少量的分布的报导。西伯利亚鲟是珍稀鱼类,在欧洲已有多年人工养殖历史,但由于资源量少,国际上已将其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物种,我国也将其列入国家二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浓度间甲酚胁迫下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为了解间甲酚对鱼类幼鱼的潜在毒性作用提供参考。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baerii♂)幼苗平均体长(12.35±0.94)cm,平均体重(10.26±2.37)g。在水温(17.5±0.5)℃条件下,设置0.50、1.00、2.00、4.00和8.00 mg/L的间甲酚浓度梯度,采用生化和半静态亚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杂交鲟幼鱼胃和肠中淀粉酶、脂肪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及间甲酚对4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第20天时,胃中淀粉酶活性和胃蛋白酶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增大呈"升高-降低"变化,第40天时2种酶活性呈显著下降变化(p0.05),而脂肪酶活性在第20天和第40天时均呈"升高-降低"变化。(2)在第20天和第40天时,肠中淀粉酶活性和胰蛋白酶活性随间甲酚浓度的增大呈"升高-降低"变化,而脂肪酶活性在第20天时呈"升高-降低"变化,在第40天时呈显著下降变化(p0.05)。低浓度间甲酚暴露对杂交鲟幼鱼肠和胃中消化酶活性有诱导作用,而高浓度有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在同一间甲酚浓度下,胃中胃蛋白酶和肠中脂肪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呈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钦东 《齐鲁渔业》2007,24(2):18-19
气泡病多发生在池塘养殖的鱼苗、鱼种阶段,但随着池塘精养高产面积的不断扩大,成鱼养殖阶段也经常发生。另外,工厂化温流水养殖的罗非鱼和小面积金鱼的养殖中也易患此病。特别是水花下塘不久,气泡病危害最严重,鱼苗越小越敏感,如抢救不及时,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亡,成鱼有时也可造成大的死亡损失。笔者在多年从事鱼类病害防治工作中对气泡病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作如下介绍,以降低该病的发生。1气泡病的产生原因气泡病是由水中某种气体过饱和所引起,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18.
高首鲟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下)卵子的受精与孵化把稀释好了的精液倾入装有卵粒的盘内,五分钟后,精卵结合,用水冲洗几次,冲洗后的受精卵立即用河流淤泥的悬浮液处理15-30分钟,以求去掉卵膜上的粘液,防止卵粒在孵化过程中相互粘连。脱粘卵放在麦克唐纳孵化器...  相似文献   

19.
在我省,鲟鳇鱼泛指黑龙江流域(主要以黑龙江干流为主)的施氏鲟、达氏鳇和两者的自然杂交种。鲟鳇鱼类是淡水鱼类中个体最大、寿命最长的鱼类,为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类群,被认为是水中“活化石”,具有重要的考古科研价值。作为黑龙江水系特有的施氏鲟和达氏鳇,  相似文献   

20.
王刚 《科学养鱼》2003,(12):62-62
一、鱼苗培育刚孵出的鱼苗吸附在池壁或鱼巢上,不吃不动,依靠吸收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3~4天,鱼苗开始自由游动并摄食,这时应投喂较小的轮虫、草履虫、变形虫和单细胞藻类等活饵料。若缺乏活饵,可喂煮熟的鸡蛋黄。7~10天后仔鱼长到1厘米以上时,取出鱼巢,改喂小鱼虫、大轮虫等,鱼苗池内应不断保证有鲜活的饵料。鱼苗长至2~3厘米时,每5~7天清污换水1次,加水时应沿容器壁徐徐添加,以免损伤幼苗,饵料可投水蚯蚓、黄粉虫及适口的配合颗粒饲料。二、鱼种培育鱼种培育宜采取单养,水深保持在80厘米即可。每亩放3~4厘米体长的夏花鱼种600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