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了解吉木乃县自1961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依据吉木乃气象台站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变换分析1961—2012年吉木乃县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并结合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气候情景数据,预估SRES A1B情景下2021—2050年吉木乃县气温、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2年吉木乃县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分别以0.4℃/10 a、10 mm/10 a的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988、1986年分别为两者的升高突变年,且20年和18年是两者变化的主要周期;(2)就四季气温增幅而言,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其中冬季气温升高不明显;就四季降水量变化而言,仅有冬季降水量增加明显;(3)PRECIS能够模拟出1971—2000年吉木乃县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气温模拟值以冷偏差为主,降水模拟值以正偏差为主;(4)SRES A1B情景下,2021—2050年吉木乃县年均温、年降水量预计分别以0.75℃/10 a、5.6%/10 a的速率升高和减少。较气候基准时段,未来30年年均温预计升高2.8℃,年降水量预计减少9.5%。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气候变化下滁州市近50 a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方法]运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究了1961~2013年滁州市气温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变特征和周期特征。[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53年,滁州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10a;其中春季气温增势最明显,冬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气温略有增势。年降水量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5.60mm/10a;其中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年平均气温在2001年发生增加突变,年降水量在1986年发生增加突变;年平均气温存在17a的主周期,年降水量存在17a左右的主周期和7~8a次周期。(3)气温和降水量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全球变化下,滁州市气温和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近56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苏晓丹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205-209
摘要:利用黑龙江省1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54-2009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气候趋势系数和一元回归分析法进行气候变化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年气温变化总趋势是上升的,降水变化总趋势是减少的;四季年年平均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且春季增幅较大。除春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夏、秋、冬季呈现减少趋势,秋季降幅最大,而且秋季降水减少趋势最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要素累积距平曲线和检验信噪比(S/N)进行气候突变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突变出现在1987年,降水突变出现在1963年、1979年和1994年,但突变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1960—2013年甘肃省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研究近54年来甘肃省气候变化特征,根据甘肃境内28个气象站1960—2013年温度、降水数据,利用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及Morlet小波分析等,分析甘肃省近54年来气温、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4年来甘肃省的年均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降水量的总体上呈微弱增加趋势。(2)甘肃省中部地区处于暖湿化过程,而南部地区处于暖干化过程,北部地区仍然处于干旱化。(3)年均温在1994年前后出现明显的突变点,年均降水量正反序列曲线均未超过95%置信度线,但正反序列曲线在置信度区间内存在1个交叉点,出现在1993—1994年之间,有可能在1993—1994年发生突变;(4)Morlet小波分析显示,甘肃省年均温存在8年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年均降水量的周期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晋城市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3年的气温、降水量气候资料的分析发现,晋城市的气候变化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特点:冬季明显变暖,夏季变暖幅度较小;年降雨量明显减少,20世纪初的季节特点是秋冬偏多,春夏偏少。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晋城市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提出调整种植季节、加强病虫害防治、培育和选用抗逆性强品种、建立生态农业系统,以及加强农业气象监测预报等应对不良气候变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荣菊 《种子科技》2017,(7):137-138
通过鄂温克旗1962—2015年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曲线分析等综合分析得出:鄂温克地区年降水量总量呈微弱上升趋势;生长季降水量总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并针对鄂温克地区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点,提出了具体的生态保护建议,揭示了影响该地区羊草群落特征的关键气候因子,为当地合理利用草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肃黄土高原近52年四季极端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杨东  程军奇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180-187
为了客观分析并揭示甘肃黄土高原近52年各季极端降水过程的气候变化事实,利用甘肃黄土高原地区1960—2011年12个站点及周边4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用阈值检测方法计算出甘肃黄土高原地区极端降水的阈值,并运用气候线性趋势、多项式拟合、反距离加权法、Morlet小波、Mann-Kendall检验、R/S方法分析了近52年甘肃黄土高原四季的极端降水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黄土高原地区近52年极端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2)四季极端降水都呈下降趋势,其中秋季下降趋势最为显著;(3)夏季和秋季极端降水量和年极端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对年极端降水量有很好的响应;(4)在空间分布上,四季极端降水在北部增加显著,减小区主要集中在中部;(5)四季极端降水在不同的时间序列存在长短不同的周期震荡,以25年左右的震荡周期最为明显;(6)只有夏季极端降水发生了突变;(7)R/S分析表明,夏季极端降水未来的变化趋势和过去相反,其他3个季节极端降水未来的变化趋势都和过去一致。关键词:极端降水;四季;变化特征;甘肃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8.
周刊社  陈华  卓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5):209-216
为了全面了解西藏高原20cm耕作层地温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情况,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71—2013年西藏8个气象站的地温、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地温与气温及降水的变化关系。发现各站年气温和地温均呈显著的增温趋势(P<0.05),季气温和地温升温率冬、春季明显大于夏、秋季;各地增温趋势藏西部和藏中部明显大于藏东部,且大部分站点和时段地温增温率大于气温增温率。年、季气温和地温的年代际变化表现为:20世纪70—80年代偏低;90年代正常;21世纪前10年明显偏高。各站年、湿季、干季地温与同期的气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湿季藏中部和藏东部各站地温与同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地温与气温及降水的相关程度湿季均大于干季。  相似文献   

9.
李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1):229-232
为了掌握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原阳县气温及蒸发量近年的变化情况,利用原阳县气象局1971—2009年的逐月20 cm蒸发皿蒸发量、月平均气温的实测资料,分析原阳县蒸发量和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1971—2009年近40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4℃。20世纪70年代缓慢上升,80年代转为下降趋势,90年代以后升温趋势加快。季节上,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气温变化倾向率都为正值,分别为0.51℃/10 a、0.10℃/10 a、0.34℃/10 a。冬季增温最为明显,春季次之,但是夏季的变化倾向率为负值(-0.09℃/10 a)。(2)年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153.4 mm/10 a。其中,20世纪70年代缓慢下降,80年代下降趋势明显,90年代以后呈波动上升,自2001年又呈现出下降趋势。分析季节变化可以看出:以春季和夏季下降趋势最为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3.9 mm/10 a和56.7 mm/10 a,秋季、冬季不太明显。采用累积距平对年平均气温和年蒸发量进行突变分析,发现1983年、1993年为气温突变年。其中,1993年突变最为显著,有偏冷期转为偏暖期。1986年为蒸发量突变年份,蒸发量由偏多期转为偏少期。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各种高附加值的农业种植项目也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果树种植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在果树栽培阶段,种植人员对于果树栽培技术的掌握将会对果实品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在果树栽培过程中较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果树栽培技术对提高果实品质的影响展开了深入探究,希望借助于此研究工作能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用1960—2012年安徽省降水与气温数据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相关分析法和X2拟合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53年来安徽省气温和降水的时空特征以及ENSO对气候变化和旱涝灾害的影响。结果发现:(1)近53年来,El Nino事件和La Nina事件的出现频数分别为16次和15次,El Nino事件多发生在春、夏2季,结束于冬季;La Nina事件多发生在夏、秋2季,结束于春、冬季;(2)从时间上看,近53年来安徽省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升温趋势尤为明显;(3)空间上,降水量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淮河以北降水呈减少趋势,而淮河以南则呈增加趋势;气温的高值中心位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4)El Nino事件使得降水量减少,气温增加,而La Nina事件使得降水量增加,气温降低,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5)El Nino事件和La Nina事件分别与安徽省的旱灾和涝灾存在显著的关系,旱涝灾害大多发生在ENSO事件年的当年、次年或前一年,且旱灾在连续性的El Nino事件年发生的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探讨环县干旱发展规律,达到趋利避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目的。利用甘肃省环县1957—2012年的55年气温、降水资料,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1957年以来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降水量、降水日数的气候倾向率,结果表明:环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气候变暖已成事实,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中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增温率为0.385℃/10 a,平均最高温度增温率高达0.597℃/10 a,显著高于全国增温率,通过YAMAMOTO、累积距平等方法检验1987年是气候突变点,1987—2012年与1957—1986年相比,平均温度增加了1.2℃,冬季增加了1.3℃;环县年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倾向率为-14.013 mm/10 a,其中春、夏、秋季降水量都呈减少趋势,秋季减少最显著;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后大旱、大涝的极端气候事件明显增多,1987年气候变暖后大旱的概率增加5%,大涝概率增加3%。  相似文献   

13.
李谢辉  王磊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4):128-132
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但自然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危害重。针对河南省发生频率高、危害和损失大的水旱两种自然灾害风险源,利用AHP法和GIS技术,研究首先通过构建生态风险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综合生态风险值,对河南省水旱灾害进行了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然后将河南省地理综合分区与评价结果进行叠加,为降低水旱灾害风险,最后对叠加后的豫中高风险区、豫东较高风险区、豫北中等风险区、豫西和豫南较低、低风险区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了简单分析陕西省降水特征及旱涝灾害的影响,依据陕西省18个气象站点近53年的降水资料,计算出各个站点Z指数及区域旱涝指数,然后通过线性倾向率、M-K突变检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等方法,分析陕西省1961—2013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及旱涝频率的分布状态。结果表明:陕西省降水量整体呈降低趋势,并以"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模式发展;随着四季的变化,秋季降水以-58.71 mm/10 a的速率递减,夏季降水增幅最大达35.44 mm/10 a;由于受到自身地理位置及距海远近等因素,使降水量呈现出陕南、关中、陕北依次减少的空间分布状态。经Z指数统计所得,陕西省发生洪涝频率大于干旱频率,但强度弱于干旱;春夏秋冬四季均发生干旱,由各自频数显示冬季旱情最严重;陕西省涝情频率总体呈南多北少的形态,旱情总体分布不均匀且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相比二者恰恰相反,通过此次研究为陕西省旱涝灾害提供有效预防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农业自然灾害的抗旱防涝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涛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277-281
为了给安徽省的自然灾害防御和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产出导向的CCR模型,对安徽省17个地市2006-2010年的农业自然灾害抗旱防涝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蚌埠市等6个地市抗旱防涝效率值为1,其他地市的效率值均低于1,其中巢湖市和铜陵市的效率值最低;根据整体效率强度分析的结果,安徽省17个地市分为3个等级。本研究认为,安徽省各地市抗旱防涝效率差距显著且稳定;淮河流域地市的效率明显高于长江流域;效率值较低的地市和区域,应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各种抗灾资源。  相似文献   

16.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果树资源种类,评价及利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代正福  周正邦 《种子》1998,(4):22-25,33
贵州亚热带地区野生果树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收集到18科37属94种,根据植物学特性,有常绿乔木,常绿灌木或水乔木,常绿藤本和常绿草本,落叶乔木,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和落叶木质量藤本7类,果实为核果,浆果,仁果和瓠果,垂直分布于海拔150~1000m的常绿阔叶林或灌丛中,本文亦对该区野生果树资源蕴藏量,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指出引种栽培土壤,水分,光照等因子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芝麻湿害和旱害发生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解当前芝麻湿害和旱害发生情况,对芝麻主产区20个县(市或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芝麻生产中湿害与旱害共存,以湿害为主,旱害发生相对较少。2008-2010年,20个代表县(市或区)芝麻湿害发生总面积分别占其总种植面积的39.6%、23.3%和15.4%,分别造成单产减产27.5%、19.0%和21.5%;旱害发生总面积分别占其总种植面积的1.1%、5.8%和4.2%,分别造成单产减产22.5%、36.3%和24.6%。初花期、盛花期和灌浆期是芝麻湿害的多发期。对湿害的防控措施仍以栽培管理为主,缺乏高耐湿品种和有效的化学防控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代黑龙江19世纪80年代开始水稻种植,此后在曲折中发展,1984年以后稳定增长,并成为当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气候变暖和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最低气温的显著上升,是近几十年黑龙江水稻发展的根本原因。近100多年的短期考察和近1000多年的长期考察都表明,气候条件是制约黑龙江水稻生产的基本因素。在气候温暖时期,黑龙江可以大规模地发展水稻,而在气候寒冷的时期,黑龙江则很难有成规模的水稻种植。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近54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笔者运用甘肃省1960—2013年28个气象站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法对月、季和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研究降水量、风速、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对日照时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4年来,年日照时数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1.2 h/10 a。甘肃最高和最低日照时数出现在5月和2月。四季日照时数春季和秋季呈增加趋势,春季增加较明显,冬季和夏季呈减少趋势。甘肃年日照时数与年均降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均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27和 -0.51,与风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旱作粮食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61—2020连续60年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而分析80%保证率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的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后趋势,初终日期间持续天数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80%保证率下,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初终日期间降水量随年代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0℃和≥10℃积温随年代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日照时数随年代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造成小麦播种推迟,成熟提前,但生育期缩短主要体现在越冬期缩短上,有效生长期得到保证;夏季热量资源增加保证了玉米生长,成熟期提早为小秋作物收获后的秋播工作赢得了时间,有效扩大了作物种植面积。陇东塬区小麦、玉米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水份影响着陇东粮食产量的生育全过程,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作物生长的制约因素;平均气温对小麦、玉米是不显著的负效应,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对小麦、玉米的影响不一致,玉米受气候不确定性影响大于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