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丹贝异黄酮对肿瘤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丹贝异黄酮提取物对携S-180肿瘤的BALB/C小鼠作用,结果丹贝异黄酮提取物高剂量时有30.9%的抑瘤率,并能显著提高荷瘤小鼠的胞腺指数,脾指数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分离纯的大豆和丹贝黄酮的5个单体染料木素糖苷、大豆苷元糖苷、黄豆黄素苷元、染料木素苷元,大豆苷元(gensitin,daidzin,glycitein,genistein,daidzein)分别作用于乳腺癌MCF-7细胞株,子宫癌HeLa细胞株和卵巢癌HO-8910细胞株,研究各单体对各种癌细胞株的抑制剂和IC50值。结果显示,染料木素在10^-4mol.L^-1时对3株癌细胞均有较高的抑制剂,大豆苷元在10^-4mol.L^-1时对卵巢癌HO-8910细胞株有较强的抑制效果,丹贝异黄酮比大豆异黄酮有更的抑制肿瘤的作用,其中染料木素有更广泛,更强的活性,而糖苷几乎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能在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的育种中合理选配亲本,利用杂种优势,本研究选用8个异黄酮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采用NCⅡ设计配置杂交组合,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籽粒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在供试品种间表现有明显的差异,籽粒异黄酮含量和黄豆甙元既受加性效应又受非加性效应的控制,染料木甙主要受非加性效应控制,染料木素、大豆甙元和大豆甙这3个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不同亲本组配的不同组合的GCA和SCA差异较大。在中亲优势测定中,除黄豆甙元含量和大豆甙表现为正向超亲外,其余性状均表现为负向超亲。本研究认为在大豆高异黄酮育种中应选择高异黄酮材料作为亲本之一,选配组合时亲本最好采用高×高类型或高×低类型配置组合。  相似文献   

3.
大豆异黄酮的作用及其对动物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豆异黄酮(SoyIsoflavone)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包括大豆黄素(Daidzein)、染料木素(Genistein)、6-甲氧大豆素(Glycitein)三种游离型甙元和它们的九种葡糖苷。Walz(1931)用90%甲醇从豆乳(SoyMilk)中提出了大豆异黄酮糖苷(Genisin),并发现能被盐酸水解为1分子的染料木素和1分子葡萄糖。早期研究中,大豆异黄酮被视为抗营养因子,是产生大豆食品的苦涩味和收敛性因子之一。20世纪30年代发现大豆异黄酮具有雌激素活性,称之为植物雌激素。1966年Folaman和Pope最早提出异黄酮类可能具有抗雌激素作用(张响英等,2000)。1974…  相似文献   

4.
王华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104-15104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分离并测定了大豆异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9.0μg/ml;染料木素、大豆苷元,大豆甙、染料木甙的回收率分别为98.7%、98.1%、97.9%、97.8%,RSD分别为2.1%、1.8%、1.7%、1.3%。  相似文献   

5.
酸法水解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酸法将糖苷型大豆异黄酮水解成其苷元形式。通过正交实验得到盐酸水解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反应条件为 :盐酸浓度为6mol·L-1,酸解时间为3h;酸解温度50℃ ,盐酸体积与原料比为4∶1。利用本实验获得的最适酸解条件反应 ,可使染料木苷生成染料木素的转化率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6.
大豆异黄酮检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了大豆异黄酮成分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几种主要测定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并完善了HPLC测定大豆异黄酮的方法。采用适宜的水解溶液和条件,将大豆中的染料木甙和大豆黄酮甙分解为染料木素和大豆黄酮,以染料木素和大豆黄酮为标准物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检测水解液中的染料木素和大豆黄酮,从而得出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以2 mol/L的盐酸乙醇溶液为水解液,水解时间2 h。该方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回收率达96%以上,RSD小于3%。  相似文献   

7.
纳豆及其提取物生物活性物质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分析纳豆及其提取物中皂甙、异黄酮及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与熟大豆相比,纳豆中大豆甙元、染料木素、皂甙及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增高。成熟纳豆异黄酮总量、大豆甙元及染料木素含量分别是熟大豆含量的1.08倍、23.59倍和19.43倍,其中,成熟纳豆总异黄酮中异黄酮甙元的比例达81.55%。纳豆生物活性成分是其保健功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豆异黄酮具有多种生理功效,但自然界中分布有限且不易为人体吸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含量,以水解后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在水解液中的浓度为指标从而确定大豆异黄酮水解效果。采用二次旋转正交试验设计研究大豆苷元、染料木素浓度与大豆异黄酮水解条件的关系,盐酸水解大豆异黄酮最佳工艺参数为:水解时间200min、水解温度95℃和水解盐酸浓度6mol.L-1。  相似文献   

9.
以野葛的根样为试材,依次通过总黄酮提取、有机溶剂分级分离和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获得4种异黄酮糖苷组分,依据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分析结果分别鉴定为葛根素、大豆苷、芒柄花苷和染料木苷。采用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的有机自由基体系和超氧阴离子(O2-·)的无机活性氧自由基体系,对上述4种异黄酮糖苷化合物的体外清除自由基能力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个异黄酮糖苷组分对DPPH·自由基和O2-·自由基均具有一定的清除活性,清除能力的大小与处理浓度均成正相关关系,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染料木苷、大豆苷、葛根素和芒柄花苷,抑制O2-·自由基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和芒柄花苷。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甘肃省种植的86份栽培品种和86份地方品种的大豆异黄酮、粗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了大豆异黄酮与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粗脂肪含量与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黄豆黄苷4种组分含量呈负相关。大豆总异黄酮含量与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和染料木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0.268、0.462、0.969。  相似文献   

11.
大豆黄酮对动物生产性能、免疫功能与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黄酮属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其主要成分为染料木黄酮、黄豆苷元和大豆黄素。文章综述了大豆黄酮促生长的作用及其机理、免疫促进作用、调节动物胆固醇代谢与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固相萃取一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大豆发酵制品中的异黄酮含量。[方法]以乳酸、霉菌发酵大豆样品为试材,将发酵豆制品以60%的乙醇溶液超声波提取1h,稀释后用SPE小柱做净化处理,以C18反相色谱柱(4.6mm×250.0mm,5.0μm),0.2%甲酸和乙腈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2ml/min、紫外检测波长260nm,同时测定4种大豆异黄酮含量。[结果]试验得出,发酵豆制品中4种大豆异黄酮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大豆甙96.7%、染料木甙97.9%、大豆甙元102.2%、染料木素103.1%。[结论]该方法可同时测定发酵豆制品中4种大豆异黄酮成分,数据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3.
大豆异黄酮对肉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大豆异黄酮对禽类免疫器官发育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进行试验,将200只肉鸡预饲一周后,分成5组,每组4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20、30、40mg/kg的大豆异黄酮.于第2、4、6、8周每组随机抽取10只鸡,颈静脉放血致死,取血清,采脾、肝脏、腿肌、胸肌,测定血清及组织中SOD、GSH-Px活性和 MDA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饲料中添加10-20mg/kg大豆异黄酮对肉鸡增重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可显著提高肉鸡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乙酸乙酯萃取大豆乳清中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乳清是工业上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副产物,其中含有乳清蛋白、低聚糖、异黄酮等营养成分。大豆异黄酮由于具有抗癌、抗氧化、预防骨质疏松等生理功能而倍受人们关注。试验对用乙酸乙酯从大豆乳清中萃取大豆异黄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次萃取后,大豆乳清中的异黄酮有87.2%转移到乙酸乙酯相中。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的方法从大豆乳清中分离异黄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练云  梁慧珍  余永亮  王树峰  杨红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43-11544,11567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具有重要保健功能的酚类次级代谢物,是大豆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植物代谢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的表达丰度具有组织和环境因子特异性,在植物生态防御、根瘤形成、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大豆中的异黄酮含量对大豆品质改良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就大豆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大豆异黄酮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於将林  李学刚  李宗澧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526-2527,2531
简要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大豆异黄酮可能的潜在毒性的研究,包括致癌作用、生殖内分泌毒性、免疫毒性,以便对大豆异黄酮的健康效应有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磁场强度不同时间处理大豆萌发种子,通过分光光度计法测量大豆异黄酮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磁场可以改变大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在不同的磁场及处理时间条件下,大豆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不同。其中150mT处理1h,100mT处理1.5h的大豆中大豆异黄酮含量最大,相比对照分别增加了9.3%,11.8%。该实验结果发现,磁场强度与处理时间的乘积为150mT·h时,大豆异黄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大豆品质调控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Glycine max L.)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人类生活提供所需的食用油和植物蛋白。大豆油脂、蛋白质和异黄酮含量决定了大豆的经济价值,大豆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大豆油脂脂肪酸组成对油的营养价值、耐储性及加工工艺等都有很大影响。油脂的组成和积累受脂肪酸合成途径中多种酶活性的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还受到转录前、转录和转录后水平的调控,有许多相关基因参与此过程。目前大豆油脂的转录调控研究较多。研究表明,GmDOF4和GmDOF11类转录因子可以激活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从而提高了种子油分含量。转录因子GmMYB73可以通过抑制GL2进而促进磷脂酶D的活性,增加了转基因种子的油含量。转录因子GmbZIP123主要通过诱导蔗糖转运蛋白基因(AtSUC1、AtSUC5)和细胞壁转化酶基因(AtcwINV1、AtcwINV3和AtcwINV6)的表达,促进蔗糖从叶片到种子的运输,为油脂合成提供更多原料和能量,从而提高种子油脂含量。转录因子GmNFYA通过激活WRI及油脂合成相关基因,从而提高了种子油含量。大豆籽粒富含蛋白质,占籽粒干物质的40%左右(31%—55%)。大豆蛋白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一种品质优良的植物性蛋白质,在膳食中可以代替部分动物性蛋白质。植物中油分和蛋白质往往是负相关的,GmDOF4和GmDOF11类转录因子可以提高植物油份含量,但其直接结合CRA1启动子,从而下调储藏蛋白的表达。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动植物体内有着广泛的生理作用。近年来大豆异黄酮已成为大豆最引人注目功能成分之一,也是食品与营养学研究热点之一。类黄酮类物质可能通过调节结节的产生从而调控植物的根瘤发育、生长繁殖和固氮作用。大豆异黄酮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表现出其他一些有益的效应。目前研究表明,GmMYB176可以调控CHS8的表达,而干扰GmMYB176的表达降低了大豆根毛中异黄酮的水平,这表明GmMYB176对于异黄酮的生物合成是必需的。本文综述了大豆种子油分、蛋白以及异黄酮含量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对大豆种子油分、蛋白及异黄酮在转录水平和/或其他方面所受到的调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晋豆19号大豆总异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豆19号是山西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大豆室选育的大豆优良品种,试验采用溶剂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该品种大豆中总异黄酮的含量。提取试验采用优化提取工艺,提高了方法的回收率,降低了能耗,并且产品中无有机试剂残留。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该品种大豆中总异黄酮含量。试验结果显示,晋豆19号大豆总异黄酮含量为0.757%,含量高于一般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20.
In the experiment, the inhibition of isoflavones extracted from soybean and tempe to SP2/0 and Hela cells was studied, and the inhibition rate of each unit for cancer cells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hibition rate of tempe isoflavones to SP2/0 was 96.9% and to Hela cells was 69.5% when the concentration was 20μg·mL^-1. In the same condition, the inhibition rate of soybean isoflavones was 83.16% and 60.5%. With the decline of concentration, the inhibition rate decreased. The inhibition of isoflavones to SP2/0 did not exis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was 5-1.25μg·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