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是以甲鱼良种繁育、难鳖控温越冬育种、商品鳖养殖等规模饲养生产方式,采取高密度、专用甲鱼饲料、控制水质污染以及疾病防治等配套技术措施。迄今我们已基本配套,并形成集约化养殖。我们在试验中对于鳖的生长、增重、成活率、饲料利用率等方面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现将1996年实施的情况报告如下。l材料与方法1.l鱼池:试验地25口,水面10亩。其中有越冬保温棚的甲鱼育种地16口,面积1140米’,其中大地260米‘,小池20米’,水深0.6-1.2米,大小鱼池全部为混凝土结构。其棚架由20一25英寸钢管制成弓型,焊接在鱼池上,东西长…  相似文献   

2.
工厂化养鳖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剑 《淡水渔业》1995,25(6):41-43
工厂化养鳖技术探讨章剑(苏州市郊区水产科学研究所215004)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工厂化养鳖迅猛发展,目前已遍及大部分省市。在技术方面,主要是采用地热水、工厂余热水的条件增温,打破鳖的冬眠习性,使鳖一年四季处在生长状态。同时改进饲料成分,使鳖生长加快。...  相似文献   

3.
甲鱼养殖     
甲鱼养殖袁大林文赖贤隆绘1.甲鱼饲养池应建在向阳避风,环境安静,排灌方便的地方,池边要有30度的坡度,池堤上面的土质要求松软,并铺一层30厘米厚的泥或砂子,便于甲鱼造穴产卵和栖息活动,池周要砌1—2米高的围墙,避免甲鱼外逃。2.甲鱼有相互残食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5.
工厂化人工加温快速养鳖,是目前国内外缩短养殖周期的最佳方法。但过去大多只注重工厂化加温快速培育鳖种,即把3~5克的鳖苗培育成200克以上的鳖种,然后再移到室外进行养成,这样不但温室利用率低,而且易造成商品鳖集中上市。给销售市场形成较大的压力,资金回收的时间也相对较长。通过研究,我们采用在工厂中逐级分档养成法新技术,既可提前逐步上市,也较快地回收资金。经济效益和温室利用率较常规的方法提高15%左右。为此介绍一下逐级养成法的工艺流程和管理方法,供参考。一、工艺流程逐级养成法就是采用前期密养.以后根据规格差…  相似文献   

6.
加州鲈鱼(Micropterus salmoides)又名大口黑鲈,属鲈形目太阳鱼科,是一种淡水肉食性鱼类。由于其肉嫩、味美、刺少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为了探索加州鲈集约化养殖效果,我们利用鳗场的温室在1993年4月至1995年1月进行了加州鲈鱼工厂化养殖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 试验方法1.1 试验池 试验池选用养鳗池9A空闲水泥池一只,面积120平方米,池深1.8米,养殖水深1.2米,具有水质净化、调温以及冲气设备,水温和水质相对稳定,水源为深井水,水  相似文献   

7.
中化鳖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很畅销,但是近几年来由于江河湖泊的污染以及不加保护地滥捕酷杀,野生鳖资源正以每年10%的速度锐减。为了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在上海农委的组织下,上海市郊县已建成了多个工厂化养鳖试验场,到1995年已建成了7座养鳖场,预计年产值近亿元。  相似文献   

8.
臭氧消毒是工厂化水产养殖中水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臭氧的物理、化学性质,论述了臭氧制造、水中溶解及水中溶解浓度的检测方法。结合国内外有关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分析了臭氧在工厂化水产养殖水处理中的一些作用和应用特性。介绍了臭氧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消毒杀菌、氧化有机物、凝聚悬浮物、除臭与除色方面的作用,阐明了臭氧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水产养殖的水处理技术是发展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关键,本文根据我国现代渔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国内外有关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结果与发展趋势,从增氧、悬浮物处理技术、氨氮处理技术、有害气体处理技术、消毒杀菌技术等方面,论述了目前水产养殖水处理技术的主要方法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实际应用和开发新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工厂化水产养殖密度大、水和土地资源利用率高、水质可净化而污染少,是应用工业化方式进行水产养殖的生产模式。高效合理的增氧方式可有效增加工厂化养殖中设施与设备的效能,提高生产效率,是工厂化水产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水产养殖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论述了国内外增氧装备的结构特点、增氧方式和效果,分析了增氧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增氧技术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方法和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增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甲鱼养殖技术之二:甲鱼养殖的投饵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工厂化养鳖水质调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文 《淡水渔业》1998,28(5):32-33
搞好工厂化养鳖水质的调控,对改善鳖的生态环境条件,加速鳖的生长,提高成活率至关重要。饲料及投喂技术直接影响到养鳖水体水质的污染程度,进而决定着水质的好坏。所以饲料及投喂必须讲究科学。饲料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辅加动物肝脏、植物油及新鲜蔬菜投喂。动物肝脏...  相似文献   

14.
鳖用抗病促生长饲料添加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卫华 《淡水渔业》2000,30(8):39-40
鳖用抗病促生长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于鳖生产 ,其目的是补充鳖用配合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 ,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和饲料报酬 ,促健防病等作用。目前 ,已应用于鳖生产的添加剂有维生素、微量元素、化学合成抗菌素、中草药和酶制剂等。1 鳖用饲料添加剂的特点与要求鳖用饲料添加剂的主要特点是 :用量少 ,效率高 ,不能单独使用 ,必须按用量添加到配合饲料中才能发挥作用。作为饲料添加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能使用 :长期使用或在使用期间 ,不应对鳖产生急、慢性毒害作用和不良影响 ,必须具有明显的作用 ,产生良好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在饲料和…  相似文献   

15.
利用L9(3^4)正交表,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初步研究了免疫多糖、低聚异麦芽糖和茶花粉等3种免疫增强剂对中华鳖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存活率为考察指标,影响程度排序为低聚异麦芽糖〉免疫多糖〉茶花粉,低聚异麦芽糖最适水平为0.3%;免疫多糖最适添加水平为0.1%或0.3%,两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水平的茶花粉对中华鳖存活率影响均不显著。以脾脏指数为考察指标,影响程度排序为低聚异麦芽糖〉茶花粉〉免疫多糖,但3种免疫增强剂的影响程度不显著;同样,以溶菌酶为考察指标,影响程度排序为茶花粉〉免疫多糖〉低聚异麦芽糖,但3种免疫增强剂的影响程度不显著。因此低聚异麦芽糖和免疫多糖比较适合用作中华鳖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16.
从亲鳖的选育、雌雄的配比、温度、湿度及水化因子进行人工控制,对鳖进行规模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每只雌鳖产卵45只以上,受精率90%以上,孵化率87%以上,稚鳖成活率99%以上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理组织学研究方廖琼陈昌琼何成明(四川畜牧兽医学院水产系,重庆632460)本文作者对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部分组织器官作病理分析,以期对鳖出血性肠炎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实验室水族箱饲养稚鳖,体重50—75克,共4只,3雄...  相似文献   

18.
中华鳖血液生物化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鳖(Trionyxsinensis)在我国广泛分布,其养殖从80年代发展至今,已在特种水产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其血液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研究还不充分,主要集中在血细胞方面[1,2],未见有关生物化学参数的报道。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是物种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物质代谢特征的反应,在疾病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测定了在养殖条件下健康中华鳖血液的主要生物化学指标,旨在为了解其生理特点和养殖中的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此外为研究鳖及鳖血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1 材料和方法实验用鳖19只,均购自保定养鳖场。其中1998年12月取温室养殖…  相似文献   

19.
鳖穿孔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孙佩芳 《水产学报》1996,20(2):120-124
鳖穿孔病是我国养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从垂死的鳖体中分离到M-Ⅱ-3、M-5、M-Ⅰ-3和M-Ⅱ-2四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稚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四菌株是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普通变形菌。  相似文献   

20.
鳖鳃腺炎病的有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群众性人工养鳖发展迅猛,已形成了一个产业,由于人工养鳖密度大、温度高、水质差,加上鳖卵、鳖苗、鳖种跨省市、跨地区的贩卖,而检疫检测工作跟不上,鳖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区域也越来越广,特别是鳃腺炎病暴发明显增多,并显蔓延趋势。一、鳖鳃腺炎病的流行及危害鳖鳃腺炎病始于“台湾鳖”,现在已殃及中华鳖,暴发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发病急、死亡快,一旦发病,可能全军覆灭,易感群体也从原来的稚幼鳖为主,发展到现在的整个生长期均有暴发。有些地区该病发病率达50%以上,死亡率超过30%,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