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研究水稻基蘖肥和穗肥最佳配比模式,合理施用氮肥,为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总施氮量一定的条件下,采用基蘖肥与穗肥不同的5个氮素配比,分析了水稻氮素吸收及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氮素收获指数呈下降趋势;水稻叶片和茎鞘的氮素转运量、氮素转运率、氮素转运贡献率以及水稻氮生理效率、氮肥效率、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氮肥表现利用率、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均表现出先增加随后降低的趋势,均以处理6:4最高。产量与氮素转运贡献率、氮肥效率和氮肥农艺利用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氮素转运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达到显著正相关;穗数与氮素收获指数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每穗颖花数与氮素转运率达到显著正相关,与氮肥偏生产力达到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氮肥生理利用率达到显著负相关,与氮肥偏生产力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氮素基蘖穗肥以6:4的施肥方式为最佳施肥配比,可以达到优化群体、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基本苗对水稻新品种桥科951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不同基本苗对水稻新品种桥科951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单位面积收获穗数、齐穗期叶面积指数、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基本苗数呈正相关;茎蘖成穗率、齐穗期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收获指数与基本苗数呈负相关;单位面积颖花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基本苗数呈多元相关。基本苗80.85万/hm2的J4处理获得单产9.49t/hm2,比处理J3、J5、J2、J6分别高1.4%、2.4%、4.4%、5.9%。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基追肥比例对湖南省双季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湘早籼32号’和‘中嘉早17’为早稻供试品种,‘湘晚籼12号’和‘五优308’为晚稻供试品种,设置6种不同施肥比例(T1~T6)与1个不施肥处理(T7)。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比不施肥增产16.07%~91.33%。早稻‘中嘉早17’以基追肥比例8:2:0:0产量最高,为7497.00 kg/hm~2,晚稻‘五优308’以基追肥比例6:2:2:0产量最高,为9387.90 kg/hm~2;早晚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以基追肥比例4:3:3:0较高,是一种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的施肥方式,前轻后重的施肥方式茎秆重、叶片重、穗重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基追肥比例0:5:3:2的根系重与茎秆重分别比其他施肥处理少9.72%~63.84%和6.42%~27.82%,表明肥料后移会减少水稻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在湖南地区重施基蘖肥可促进早稻分蘖的发生,晚稻在重施基蘖肥的基础上适当配施穗肥可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结实率,以此获得双季稻的高产。  相似文献   

4.
氮素营养与对杂交油菜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对杂交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迟熟杂交稻品种黔优18为材料,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研究在水稻生长的前后期(基蘖肥与穗肥,穗肥分别在水稻倒5叶叶龄期与倒3叶叶龄期施用)不同比例氮肥施用量,对水稻吸收利用、群体质量、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干物质积累量均与前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呈抛物线关系,基蘖肥与穗肥所占总氮比例过高过低均不能获得最高产量、氮素利用率、最优群体结构;其中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5、6:4获得高产,产量分别迭836.36kg/667m^2、813.87kg/667m^2;成穗率高,齐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氮素的农业利用率也显著高于其他比例,计算出当地百公斤稻谷吸氮量1.85kg。  相似文献   

6.
玉米不同时期氮素分配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小燕 《耕作与栽培》2000,(3):24-24,27
通过玉米不同时期氮素分配对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氮素分次施用比集中施用效果好,可提高氮素对利用率3.6%~10.8%,提高玉米产量4.8%~14.4%。氮素的分配与玉米生育进程密切相关,施是穗肥是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氮素分配以基肥25%,拔节肥25%,穗肥50%效果最好,氮素利用率达39.7%,玉米产量达单产538.1kg/667m^2。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旱育秧模式下苗期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辽粳401为供试材料,选用2种育苗载体(基质和营养土),设置3种喷淋间隔(24、48和72h),研究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喷淋间隔由24h延长至72h,秧苗株高降低,根数增多,根冠比增大,秧苗综合素质提高。喷淋间隔72h秧苗机插后分蘖发生早,分蘖数量多,生育时期提前。在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喷淋间隔72h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喷淋间隔72h处理成熟期有效穗数增加,结实率提高,实际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纳米钼和离子钼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以南粳9108为试验对象,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纳米钼和离子钼在0、180、225、270和315 kg N hm-2条件下对水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及氮素积累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纳米钼和离子钼的施用均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 施用纳米钼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施用离子钼处理。水稻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的积累量显著高于施用离子钼处理。施用纳米钼能够改善水稻生育后期干物质形成, 提高抽穗后剑叶SPAD值、光合势和净光合速率, 有效促进了水稻生育后期干物质的合成及在籽粒中的积累, 最终实现促进水稻增产的目的。相同氮肥施用水平下, 离子钼和纳米钼的施用均提高了水稻各器官的氮浓度和氮积累量, 并促进了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吸收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氮肥运筹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斯坦福公式计算总施氮量为13·38kg,进行基蘖肥与穗肥不同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为70%产量最高,达500kg以上,茎蘖成穗率70%以上,其植株总吸氮量为纯N10·5~11kg/667m2,每百kg稻谷吸氮量为2·05~2·1kg,当季氮素利用率43%~46%。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农村年轻劳动力迁移减少和人口老年化所导致的对粮食作物生产积极性大幅度降低的问题,探究投入劳动力更少的水稻种植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高产品种的种植模式已迫在眉睫。通过2017—2019年的大田试验比较了当前常见且易于推广的2种种植方式,以及筛选了便于购买的早稻品种14个和晚稻品种12个,其种植方式为模拟机插秧和机直播,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不同早晚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能够比移栽缩短生育期,其中早稻直播平均生育期较移栽缩短7 d,晚稻平均缩短8 d,且直播的生育期比移栽的波动范围更小,表现更为稳定;每年全年年均产量均表现为直播显著高于移栽,其中2017年高出29.71%,2018年高出12.37%,2019年高出7.15%,并发现产量和不同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会受品种、种植方式和年度的极显著影响;通过线性回归协方差检验可知,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均存在正相关性,表现为产量随着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而增加,其直播方式的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R2)均高于移栽方式。综合比较得出,早晚稻种植方式中均以直播方式表现更佳,筛选出了与直播方式配套的稳定高产(3 ...  相似文献   

11.
不同磷肥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交水稻品种科优21作试验材料,在福泉市中等肥力田块开展种磷肥对产量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促释磷肥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最高,施用新华磷肥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均居第2位,施用普钙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均居第三,其中产量分别比空白对照高6.4%、2.83%和2.27%,肥料利用率分别为9.18%、4%、3.29%。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氮量对茄子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不同施氮量对茄子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陇优长茄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施氮水平下(0,192,231,288,384 kg/hm~2),茄子干物质积累量、产量、营养品质及各器官养分含量。结果表明,茄子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T2产量最高,为61 920 kg/hm~2。氮肥用量(x)与茄子产量(y)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数学模型为y=-0.570 9x2+290.03x+22 915,R2=0.989 9**。各施肥处理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以T2最高,分别为3.433%和2.264 mg/g;维生素C以T1最高,为70.610 mg/100g;硝酸盐含量以T1最低,为311.952 mg/kg。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升高,T1最高,为36.78%;磷、钾的利用率都以T2最高,分别为23.23%,33.82%。因此,适当减少氮肥用量(T2)能够使茄子产量达到最高的同时,还可显著改善茄子品质、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为加大配方肥应用,开展了不同肥料品种与配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尿素18kg/667m2、过磷酸钙50kg/667m2、氯化钾18kg/667m2的处理下,水稻实粒数多,实际单产最高,达739.5kg/667m2,可在生产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2004—2005年在长沙(28°13′N)采用低肥(N 135kg/hm2、P 29.7kg/hm2、K 112.1kg/hm2)、中肥(N 180kg/hm2、P 39.6kg/hm2、K 149.4kg/hm2)、高肥(N 225kg/hm2、P 49.5kg/hm2、K 186.8kg/hm2)3种施肥水平,对超级杂交稻两优293和准两优527的产量及生长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不同施肥量处理间超级稻产量及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差异不显著,2年平均产量以中肥处理最高,其中准两优527为9.03t/hm2,两优293为7.28t/hm2;不同年际间超级稻产量及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差异显著;超级杂交稻准两优527和两优293的适宜氮肥用量为150~180kg/hm2。与准两优527比较,两优293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根系活力强、分蘖力强、但分蘖成穗率不高,而准两优527前中期生长平稳,分蘖成穗率高,抽穗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和运转率高,有利于高产形成,但不抗倒伏,生产上应适量减少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追氮时期对旱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旱稻 6 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追施氮肥时期对旱稻单位穗数、千粒重、干物质转移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 :旱稻干物质生产与分配不同于水稻品种 ,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追施氮肥时间密切相关。拔节期追施氮肥更能保证成穗率与提高结实数 ,而且与灌浆最大速率 ,灌浆最大速率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旱稻品种在拔节期追施氮肥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氮素水平对不同穗型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氮素水平下水稻产量性状的结果表明:直立穗品种的生物产量高于弯曲型品种,经济系数低于弯曲型品种。在低氮条件下,两品种的经济系数均提高,且弯穗型品种的经济产量略高于直穗型品种,在高氮条件下则相反。在相同肥力下,抽穗前两品种的物质生产差异不大,但抽穗后直穗型品种的物质生产明显高于弯穗型品种。同时发现在低氮条件下,两品种的穗数明显减少,但穗粒数增多,结实率提高,一、二次枝梗的千粒重均高于高氮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水稻施肥效果,以乐优58为试验材料,在平塘县开展不同时期运筹氮肥及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基肥尿素15.9 kg667m2,栽秧后5~7 d追施分蘖肥尿素6.3 kg667m2,倒5叶期追施尿素10.5 kg667m2,倒4叶期追施尿素4.7 kg667m2,剑叶抽出1/3时施尿素4.7 kg667m2有利于秧苗的健壮生长,提高秧苗的分蘖能力和分蘖成穗率,增加亩有效穗数,使单位叶面积达到最大经济化,有利于光合产物干物质的积累,从而使水稻产量构成三因素趋于最优,实现水稻单产目标898.67 kg/667m2。  相似文献   

18.
肥料类型及用量对玉米产量形成及氮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普通尿素和包膜复合肥对夏玉米氮肥效率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对夏玉米干物质量、籽粒灌浆速率、氮肥效率和产量的影响,讨论氮肥效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与普通尿素相比,相同施氮水平下,包膜复合肥处理玉米干物质量和籽粒灌浆速率均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比普通尿素平均提高6.9%。包膜复合肥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AE)和偏生产力(PFP)比普通尿素平均分别提高6.6%和9.8%。包膜复合肥施用量较高时对产量、AE和PFP的增加效果更显著;【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包膜复合肥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效率,其原因是提高了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和籽粒灌浆速率。随着包膜复合肥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它在粮食作物生产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19.
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先玉335玉米为试材,以超高产为目标,设5个施肥处理,研究了不同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和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底肥施尿素150kg/hm2、硫酸钾56.25 kg/bm2,追肥施尿素450 kg/hm2、硫酸钾168.75 kg/hm2的运筹方式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的积累最有利;以底肥施尿素300 kg/bm2、硫酸钾112.5 kg/hm2,追肥施尿素300 kg/hm2、硫酸钾112.5 ks/hm2的运筹方式下的产量和经济系数最高,分别为17 246.85 kg/hm2和0.52.  相似文献   

20.
以粳型超级稻常规品种南粳44和杂交品种常优1号为材料,在机械插秧条件下,研究施氮量(0、90、180、270、360 kg/hm2)对粳型超级稻主要米质性状及淀粉粘滞谱(RVA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两个品种的稻米加工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及淀粉RVA谱3个曲线峰值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对淀粉RVA谱其他特征参数的影响因不同品种而异;常优1号的外观品质指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对氮肥施用量的反应较南粳44表现敏感,增加施氮量使杂交粳稻外观品质变差。随施氮量的增加,两个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精米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而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和淀粉RVA谱曲线峰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增施氮肥在提高粳型超级稻加工和营养品质的同时,降低了稻米食味品质,并使稻米淀粉粘性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