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胰酶分散抗原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及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胰酶分散法制备抗原,建立了间接荧光抗体法。用此法对人工感染鸡、人工感染鸡胚及自然发病鸡的抗原进行了测定,结果人,人工感染鸡肾脏于72-168h100%检测到特异性荧光,其余时间部分鸡检出特异性荧光。 相似文献
2.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检测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抗原的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其抗体感染作时间I抗以50~60min,Ⅱ抗以30~40min最佳。该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检测出人工感染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Aust-T,HN9301,TJ9301,BJ9301毒株后的抗原;对自然发病病例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高于Dot-ELISA和气管环中和试验法。 相似文献
3.
用间接荧光抗体法对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抗原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建立了检测鸡肾型IB抗原的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用此法对Aust-T和TJ_(9301)肾型毒株抗原的定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于人工感染后24小时在气管中最早出现特异性荧光,48小时开始在肺、肾等器官中检测到特异性荧光,特异性荧光持续时间最长的器官是肾脏,为8~11天,其他器官包括气管和肺均只持续4~5天。两毒株感染后,病死鸡肾脏特异性荧光检出率均100%,而气管特异性荧光的检出率:Aust-T为15.63%、TJ_(9301)为25.00%,肺检出率:Aust-T为18.75%、TJ_(9301)为37.94%。由此推测IBV肾型毒株的主要靶器官是肾脏,主要亲嗜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4.
在平邑地区某鸡场出现严重呼吸道病症状和肾脏病变的肉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分离毒接种胚发育迟滞,胚体卷缩,肾脏尿酸盐沉积;对酸不敏感,对氯仿敏感;能干扰NDV在鸡胚中的增殖,尿囊液毒攻击鸡具有呼吸困难,气管罗音,气管环出血及花斑肾等病特征。这些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病毒是一株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暂定名为IBV-SPY株。 相似文献
5.
6.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从天津某鸡场、呼和浩特市两个鸡场发病鸡群分离到3个肾型IBV毒株,分别命名为T、H、W株,并对其培养特性、形态特性、血凝性、致病性、对新城疫病毒的干扰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个毒株很快适应于鸡胚,引起鸡胚出血、萎缩、绒毛尿囊膜增厚;3个毒株也适应于鸡胚肾、肺细胞,适应性有差异;病毒增殖后制负染样品,在电镜下观察,可看到直径约100nm左右,病毒囊膜外有疏松刺突的冠状病毒。用接毒的肾、肺细胞制成超薄切片后电镜下观察,可看到胞浆内的典型的IBV;分离株对鸡的红细胞无凝集性,但用1%胰酶处理后表现不同程度的血凝性;3个分离株均能抑制鸡新城疫病毒B_1株在鸡胚中繁殖;分离株回归42日龄雏鸡后从第3天开始发病,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60-90%。 相似文献
7.
8.
以纯化的鸡传染怀支敢管炎病毒肾型T株,反复免疫;家兔收获高免备清、DEAE-纤维柱层析纯化后,用FITC直接标启蒙为光抗体效价F/P克分子1.41,标佳工作浓度为1:25。经未标记抗体阻断试验,相关病毒交叉试验及已知鸡肾型T株病毒检测试验,证明荧光标记抗体用于病毒检测效果良好。经对健康鸡庆及传染性支 管炎病鸡组织触片直接荧光标记抗体检测病毒证明,,病气管炎病鸡组织触片直接荧光标记抗体检测病毒证明, 相似文献
9.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从安徽省巢湖地区鸡群中出现的以肾肿大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的病例中分离到1株病毒,易感雏鸡,病死鸡出现肾肿大、苍白呈花斑状、大量尿酸盐沉积;鸡胚连续盲传至第5代时开始出现死亡和侏儒胚.电镜观察可见80~120nm的病毒颗粒.分离病毒在鸡胚上可干扰新城疫病毒clone-30株的增殖.上述试验证实所分离的病毒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暂定名为NIBV-AH99. 相似文献
10.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雏鸡危害较大。2006年2月份我市某鸡场25日龄肉仔鸡发病,诊断为肾型IB,经采取隔离消毒、紧急接种、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很快控制了疫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肾型毒株血凝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澳大利亚T株和分离的四株肾型毒株(BJ_(9301)、BJ_(9302)、TJ_(9301)、HN_(9301)株)的血凝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IBV供试毒株经1~2%胰蛋白酶处理后,能凝集鸡和小鼠红细胞,同一毒株对两种红细胞的凝集价相近,且均能被IBV澳大利亚T株血清所抑制。处理后的IBV对鸡红细胞的血凝以缓冲液浓度0.01~0.05MpH6.0~8.4为宜,对反应温度及稀释液种类无严格要求。IBV的血凝活性能耐受37℃23天、56℃12小时、80℃1.5小时,但在-30℃、4℃和室温下保存2个月后,绝大部分丧失血凝活性。IBV经0.2%甲醛、0.2%脱氧胆酸钠、2%硼氢化钠、0.01M高碘酸钠37℃灭活24小时,仍能保持其血凝活性。从IBV的血凝活性可被过量胰蛋白酶破坏和氯仿灭活,推断该血凝素可能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相似文献
12.
13.
免疫器官中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定位和动态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鼠抗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肾型IBV)的高免血清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鼠IgG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石蜡切片肾型IBV抗原的间接酶标抗体染色技术。应用该技术对人工感染肾型IBV C9001株鸡免疫器官中的病毒进行了检测,结果胸腺和法氏囊是病毒主要侵害的免疫器官,脾脏,盲肠扁桃体仅呈一过性感染,哈氏腺未检测到,法氏囊从感染后2-12天,胸腺从感染后3-8天均检测到病毒抗原,阳性染色主要集中于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区和胸腺小叶髓质区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胞浆内。 相似文献
14.
单抗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以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病毒(IBV)核衣壳蛋白(N)的单抗株6DH8作为一抗,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IgG作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石蜡切片中IBV抗原的单抗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Mc-IP),并对人工攻毒鸡及临床IBV感染疑似鸡进行了检测。在IBVM41株人工攻毒鸡,用该技术于1~12d从气管、2~7d从肾脏可以检测到IBV抗原,阳性染色集中于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临床疑为IBV感染的病鸡,以Mc-IP技术和单抗免疫荧光试验(Mc-IFA)同时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90.3%及83.9%。 相似文献
15.
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IBV-D971)对SPF鸡的致病力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 I B V D971 毒株接种1 日龄 S P F 鸡, 可引起60 % 死亡。该毒在 S P F 鸡体传2 代后, 接种1 日龄 S P F 鸡, 可引起100 % 死亡。对人工感染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 主要的眼观病理变化为腺胃胃壁增厚、乳头消失或乳头扁平, 乳头顶部凹陷坏死, 肾肿大、尿酸盐沉积。主要的组织学变化为腺胃粘膜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肌层有淋巴细胞浸润、肌细胞坏死、腺小叶腺细胞坏死、核浓缩。小肠粘膜绒毛上皮增生、呈复层结构、固有层水肿、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肾间质水肿、细尿管和肾小球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浸润。肝、心等实质细胞变性, 以至局灶性坏死。脾、胸腺及法氏囊的淋巴组织萎缩等, 人工感染鸡病例和自然发病鸡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
将IBV-D971株病毒在SPF鸡胚上连续传至120代,培育出了一株毒力明显减弱,并且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弱毒株(IBV-D971株).IBV-D971
F105代毒力明显下降,以109.25EID50接种1日龄SPF鸡5/5无不良反应.IBV-D971
F105代毒连续通过1日龄SPF鸡体5代,未见毒力返强.以103EID50免疫1日龄SPF鸡,攻毒后5/5保护,对照5/5发病. 相似文献
17.
从哈尔滨市某肉鸡养殖场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死鸡中分离到1株肾型IBV,并对其进行鸡胚矮小化、血凝性、电镜下特征、新城疫干扰试验、致病性等生物学鉴定和N基因的RT-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在鸡胚上传至第四代(F)4开始出现死亡或侏儒胚;病毒不凝集鸡红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多呈球形、直径约80~120nm的病毒粒子,具有冠状病毒的典型形态特点;该病毒可干扰新城疫LaSota株在鸡胚中的增殖;将分离毒第4代尿囊液接种于6日龄雏鸡,7d后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67%(6/9),病死鸡剖解后可见肾脏明显肿大、苍白,具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病变;分离毒第5代尿囊液经N基因特异性RT-PCR获得大小约438bp的目的片断。初步确定所分离病毒为肾型IBV。 相似文献
18.
80只14日龄SPF鸡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株人工感染,感染后5 d和7 d分别进行试验组及对照组气管黏膜扫描电镜观察,研究IBV入侵门户气管黏膜在感染IBV后的超微病变特点。结果表明:感染IBV后,气管表面纤毛集结成束,有大量黏液附着,纤毛粘连。气管黏膜结构受损,局部气管黏膜上皮脱落,固有层裸露,大量炎性细胞渗出。随感染期的延长,症状有加剧趋势。研究结果为IBV的发病机理提供了形态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80只14日龄SPF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人工感染,感染后1、3、5、7、11、15天分别测定感染组及对照组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研究NO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组血清NOS含量自攻毒后第3天上升,一直持续至鸡群恢复期,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组血清NO含量在攻毒后第3天也开始上升,攻毒后第5、7、11天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后血清中NO含量上升趋势有所减缓。提示NO可能参与调节了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