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诚刚  郭芸  赵雯 《饲料研究》2023,(3):102-105
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发酵豆粕工艺参数优化及其对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乳酸菌粉接种量、液料比对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优化发酵工艺参数,比较最优工艺条件下发酵前后豆粕中各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影响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的因素排序为发酵时间>乳酸菌粉接种量>发酵温度>液料比,最优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2℃、乳酸菌粉接种量1.5%、发酵时间72 h和液料比0.8 L/kg。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后豆粕中粗蛋白含量达49.64%。与发酵前相比,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发酵前(P<0.05),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降解率达97.32%(P<0.05)。研究表明,利用乳酸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可进一步有效改善豆粕营养价值,提高豆粕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乳酸菌发酵对豆粕粗蛋白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按豆粕质量4%、5%、6%的量添加乳酸菌作为3个处理,在37℃条件下发酵,分别在48,72小时对各组试样粗蛋白含量和脲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豆粕中分别添加4%、5%、6%乳酸菌发酵后,豆粕粗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但仅6%乳酸菌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粗蛋白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6%乳酸菌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组乳酸菌发酵豆粕的脲酶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但除4%乳酸菌组发酵72小时脲酶活性降低幅度低于发酵48小时外,其他组发酵48小时和72小时的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本试验菌种及试验条件下,乳酸菌添加量以4%为宜,既不会显著降低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又可有效降低其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评定几种不同发酵条件的发酵豆粕的感观品质,并测定豆粕和4种不同发酵条件的发酵豆粕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粗纤维含量,旨在探讨发酵及发酵条件对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豆粕发酵后,pH下降,气味酸香,色泽较好;2)发酵后,豆粕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提高,适宜的发酵条件可明显提高发酵豆粕的粗蛋白含量;3)不同发酵条件的发酵豆粕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不同;4)不同发酵条件的发酵豆粕的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和粗纤维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4.
发酵对豆粕中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3种酵母菌A-1、B-1、C-1和木霉S-1对豆粕进行单菌发酵。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豆粕在不同的菌种和发酵条件下,粗蛋白、粗纤维、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适宜条件为接种量6%,料水比为1∶1,发酵时间为48h,其中酵母菌A-1、B-1、C-1对提高粗蛋白和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酸效果显著,粗蛋白提高了15.84%,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降低了58.27%,植酸降低了80.11%。木霉S-1能显著降低豆粕中粗纤维含量,降低了54.74%。  相似文献   

5.
采用凯氏定氮法、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分别作用于5种饲料原料(豆粕、血粉、鱼粉、DDGS、羽毛粉),并测定其粗蛋白的含量、溶解度及体外消化率。试验结果表明:粗蛋白的含量依次为:羽毛粉〉血粉〉鱼粉〉豆粕>DDGS;豆粕、血粉、鱼粉、DDGS、羽毛粉的溶解度分别为:83.56%、56.4%、34.01%、14.33%、7.99%;豆粕、鱼粉、血粉、DDGS、羽毛粉中粗蛋白在消化道不同部位消化率均不相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粗蛋白在体外的消化率呈现动态增加的趋势。在消化28h后,豆粕中粗蛋白的体外消化率为84.69%,显著高于其他4种;血粉、鱼粉、DDGS、羽毛粉中粗蛋白的消化率分别为63.19%、61.56%、48.77%和14.25%。  相似文献   

6.
试验分别利用产α-淀粉酶、蛋白酶、植酸酶以及β-甘露聚糖酶的功能性嗜酸乳杆菌对豆粕进行协同发酵,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菌液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液料比对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经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菌液接种量12.3%、发酵时间78.9 h、发酵温度36.8℃、液料比0.9 L/kg。在此条件下发酵豆粕,发酵豆粕的粗蛋白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15.13%,酸溶蛋白含量提高了66.91%,半纤维素含量下降了24.93%,游离氨基酸含量是发酵前的11.62倍,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下降了91.68%,脲酶活性下降了95.67%,植酸含量下降了83.87%,发酵豆粕中的活菌数为1.37×1010 CFU/g。研究表明,该复合菌株发酵模式能够有效增加豆粕的营养成分,去除抗营养因子,从而提高豆粕的利用率,为发酵豆粕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在恒温摇床中,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体外酶解玉米、豆粕、小麦和菜粕,从而评估木聚糖酶对这些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的改善作用,初步确定最佳添加量.在本试验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①木聚糖酶对小麦的粗蛋白消化率有提高的趋势,添加量为2000 U/kg时,效果最佳;②木聚糖酶对菜粕的能量、粗蛋白和干物质消化率均有增加的趋势,添加量为500 U/kg及3000 U/kg时效果较好;③木聚糖酶对玉米的粗蛋白消化率基本在60%左右,对豆粕的粗蛋白消化率则在70%左右,对小麦和菜粕粗蛋白的消化率分别为80%左右和65%左右,粗蛋白消化率依次为小麦>豆粕>菜粕>玉米.  相似文献   

8.
以豆粕为主要原料,通过测定6株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豆粕的粗蛋白、酸溶蛋白含量,并利用SDS-PAGE对发酵豆粕中的大豆抗原蛋白降解情况进行定性分析,比较枯草芽孢杆菌对豆粕的作用效果,筛选出发酵豆粕优势菌株。试验结果显示,与豆粕相比,6株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豆粕48、72、120 h的粗蛋白和酸溶蛋白含量均有所提高,但提高的程度有所差异;菌株Y6发酵豆粕效果优于其他五株枯草芽孢杆菌,发酵120 h的粗蛋白提高了15.7%,酸溶蛋白含量可达9.85%,抗原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比较豆粕和发酵豆粕的感观品质,测定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和钙、磷含量,研究微生物发酵对豆粕感观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豆粕发酵后,pH值下降,气味酸香,色泽较好;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提高;豆粕发酵后,磷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以接种量、料水比、发酵温度及发酵周期等因素为研究对象,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从而提高豆腐渣的粗蛋白含量,改善其适口性,并可用来替代饲料中的豆粕。试验结果表明:接种量14%,料水比1∶2.5,发酵温度30℃,发酵周期72 h,该条件下发酵终产物粗蛋白含量40.43%,比发酵前提高64.35%。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通过乳酸杆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的配合发酵筛选出三种菌的最佳比例以达到最好的发酵豆粕制作效果。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按正交L_(16)(4~3)设计试验发酵豆粕,通过前期探索试验得出适宜的发酵参数为:温度28℃、水分35.3%、厌氧条件、时间2 d。通过测定发酵后豆粕的p H值、酸溶蛋白的量、蛋白酶酶活,从中选出最优组合及其最佳比例。发酵后结果表明,当3种菌的添加量为乳酸杆菌44×10~9U/kg、酵母菌80×10~9U/kg、枯草芽孢杆菌260×10~9U/kg时,发酵豆粕的粗蛋白、酸溶性蛋白的含量最高,蛋白酶酶活最高。  相似文献   

12.
DDGS对蛋鸡营养价值评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酒精糟及残液干燥物(DDGS)营养价值(与豆粕比较),测定了DDGS常规养分,结果表明DDGS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CaP2,P含量分别为40.00%、8.60%、7.45%、0.10%和0.60%。其中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高于豆粕,其余养分含量与豆粕相当。并选用12只成年蛋用公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了DDGS和豆粕中粗蛋白表观代谢率和表观代谢能,结果表明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DDGS对蛋鸡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评定猪对脱酚棉籽消化能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并比较脱酚棉籽蛋白(DCP)与豆粕(SBM)之间差异。选用体重(36.2±1.6)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6头,采用套算法、双3×3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日粮分别为脱酚棉籽蛋白日粮、豆粕日粮和基础日粮,每个拉丁方阶段包括5 d预饲期、5 d正式期,整个试验共30 d。结果表明,脱酚棉籽蛋白、豆粕消化能含量分别为12.41 MJ/kg、13.62 MJ/kg。脱酚棉籽蛋白、豆粕中粗蛋白表观消率化分别为73.35%、82.05%,表观可消化粗蛋白含量分别为37.92%、35.45%。脱酚棉籽蛋白是新型蛋白质原料,其消化能含量为豆粕的91.11%,粗蛋白表观消率化为豆粕的89.39%,可消化粗蛋白含量为豆粕的106.99%。脱酚棉籽蛋白在猪饲料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线性规划法为主要手段 ,以豆粕粉为主要蛋白源 ,设计出粗蛋白含量不同的家蚕人工饲料配方 (简称LP饲料 ) ,并测定了粗蛋白含量与家蚕消化吸收、饲料效率、肠液蛋白酶活性、茧质、蚕体生长及丝腺生长等生理性状的关系。随着LP饲料中豆粕粉和粗蛋白含量的增加 ,蚕的饲料效率提高 ,但超过一定限度 ,蚕的摄食性和消化吸收机能被抑制 ,生长发育不良。从各项指标综合考虑 ,人工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以 2 5 %左右为宜 ,豆粕粉的适宜添加量为 30 %~ 35 %。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Z35株固态发酵豆粕的效果,试验以纯化水和市售枯草芽孢杆菌B1株为对照,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固态发酵豆粕,对发酵产品进行大豆抗原蛋白残留率、三氯乙酸可溶性氮(TCA-NSI)、粗蛋白、水分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XZ35株发酵豆粕后抗原蛋白残留率为5.9%,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枯草芽孢杆菌B1株对照组(P0.05);TCA-NSI含量为7.24%,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枯草芽孢杆菌B1株对照组(P0.05);枯草芽孢杆菌XZ35株和B1株发酵豆粕后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各组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30.37 mg/100 g,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枯草芽孢杆菌B1株对照组(P0.05)。说明枯草芽孢杆菌XZ35株在豆粕发酵过程中能够将豆粕中大分子蛋白降解为小分子多肽,同时具有较强的抗原蛋白降解能力,进而提高豆粕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提高豆粕在饲料中的应用范围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磊  曹阳  宋志刚 《饲料工业》2012,33(3):48-50
为初步探讨化学分析法测定生产常用原料营养价值的稳定程度,通过化学分析法多次测定不同饲料原料(豆粕、次粉、花生壳粉等)的水分、灰分和蛋白含量,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化学分析法测定洗米糠和玉米胚芽粕的水分,去皮豆粕和花生粕的粗灰分,豆粕和去皮豆粕的粗蛋白变异系数较小;而猪油和玉米麸的水分,花生壳粉和玉米皮的粗灰分,玉米胚芽粕和玉米麸的粗蛋白变异系数较大。试验表明:化学分析法测定洗米糠和玉米胚芽粕的水分,去皮豆粕和花生粕的粗灰分,豆粕和去皮豆粕的粗蛋白稳定性较高;而测定猪油和玉米麸的水分,花生壳粉和玉米皮的粗灰分,玉米胚芽粕和玉米麸的稳定性较低。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以丁酸梭菌和嗜酸乳杆菌固态发酵豆粕为研究对象,以多肽含量为指标,应用响应面法(RSM)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首先对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确定了三个显著性因素,分别是接种量、接种比例和水料比。经过Box-Behnken设计试验,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得到最佳发酵参数。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丁酸梭菌与嗜酸乳杆菌的接种比例为1∶1,水料比为0.8∶1,接种量为12.2%,发酵时间为48 h,发酵温度为37℃。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此条件下,发酵豆粕中多肽含量为9.64%。  相似文献   

20.
吴明霞  陈锡雄 《中国饲料》2012,(20):28-29,36
试验利用响应面法对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的培养基进行优化。选取发酵时间、水分与底物比例和酒糟与豆粕比例为影响因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以真蛋白含量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50 h、水分与底物比例0.9∶1、酒糟与豆粕比例1.5∶1,在此条件下,获得的真蛋白质含量为41.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