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扩散行为与迁飞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作者于1987和1988两年在河北省衡水市当地越冬代亚洲玉米螟成虫盛发期,采用人工标放回收方法对其扩散行为及迁飞可能性进行了研究。两年分别释放人工饲养的标记玉米螟成虫15万和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 diamondback moth60万头,在45.5km半径范围内分别回收到标记雄蛾461和2650头,首次明确了我国北方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的田间扩散飞行规律,95%集中在距释放点4km半径范围内;部分个体可扩散到6—30km半径范围内,最远距释放中心45.5km。成虫扩散飞行受风力、风向和温度影响。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虽有远距离迁飞的潜力,但至少在越冬代发生期基本不存在大量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草地贪夜蛾的飞行能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迁飞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快速扩散的生物学基础。本研究对草地贪夜蛾1~13日龄成虫飞行参数的测定表明:1~5日龄的个体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3日龄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3日龄个体吊飞24 h,平均飞行距离、飞行时间和飞行速度分别为(29.21±1.54)km、(11.00±0.47)h和(2.69±0.10)km/h。1~11日龄成虫的振翅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振翅频率范围为42.39~44.64 n/s。相同日龄雌、雄蛾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但1日龄雄蛾的平均飞行速度显著大于雌蛾。补充营养组成虫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显著高于未补充营养组。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草地贪夜蛾的飞行生物学和迁飞机制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黏虫是我国粮食作物重要迁飞性害虫之一,2012年8月上旬三代黏虫在我国华北北部和东北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为近十年罕见.本文通过探照灯的多年连续监测,结合气象因素、迁飞高峰期的天气背景分析和迁飞路线的轨迹模拟,探讨了2012年三代黏虫大发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二代已积累较高虫源量的基础上,7月中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适宜温度和频繁降雨为二代成虫迁飞、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适宜的寄主为三代幼虫取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以上是导致华北和东北地区三代黏虫大发生的两个主要因素.虫源分析显示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重灾区虫源主要来自本地,部分虫源来自重灾区的周边地区,受降雨和下沉气流影响大部分集中降落华北北部和辽宁中西部地区,一部分继续迁飞进入东北地区.东北重灾区虫源大部分来自本地,受偏西气流和降雨的影响,东北地区二代成虫未形成有效迁出,黑龙江北部二代成虫在气流运载下向南迁飞,受锋面天气影响降落在黑龙江、吉林交界处,与华北地区迁入的成虫汇集后,不断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聚集为害,造成东北地区大面积发生,局部严重发生.  相似文献   

4.
褐稻虱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在亚洲,每年春夏有相当数量虫源自南亚、东南亚迁入我国大陆,秋后又有数量更大的虫源向南回迁。对于一个具体地域,迁飞的群体具有迁入或过境的两种趋向;地方群体也具有迁出或储留繁殖的两种可能。最终确认迁入或迁出某一具体地域,并给这个地域可能带来何种影响,是当前褐稻虱地方测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亚洲玉米螟一、二代成虫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1991-1992年在河北省衡水市亚洲玉米螟一、二代成虫盛发期,在田间释放用人工饲养、苏丹蓝Ⅱ标记的玉米螟成虫34万头,在距释放点1、2、4、6、8、10、20、30、40、50km处设点回收,以研究玉米螟田间扩散规律和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用玉米螟性诱剂回收时,两年回收到标放雄蛾一代分别为119和195头,二代分别为53和249头,回收到标记蛾距释放点的最远距离均8km,其中1-2km范围内回收到  相似文献   

6.
草地螟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一个地区不同世代的蛾峰(次)常有迁入、迁出和当地繁育的区别。由于虫源性质不同,其发生趋势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预测发生趋势和防治适期时,必须先确定不同世代蛾峰(次)的虫源性质。而雌蛾卵巢发育进度是判别虫源性质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掌握卵巢解剖技术是必要的。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草地螟测报工作经验,总结出解剖草地螟雌蛾卵巢的技术方法,希望对基层测报人员掌握此方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阐明草地螟的迁飞危害规律,研究了2012年6月迁入河北康保城关的成虫种群消长过程,并分析了主要生理特征及环境条件与之的关系.结果显示:黑光灯单灯诱蛾量由6月16日的561头增加到17日的3 451头,但18日和19日的诱蛾量则下降到1 771头和118头,田间百步惊蛾量由17日的3 000头下降到19日的60头;虽然迁入地具有适宜的温度和蜜源条件,但由于其环境湿度太低(42%),不利于成虫生殖是成虫再迁出的主要原因.迁入成虫卵巢级别在2~4级之间,17日具3级卵巢的成虫比例显著多于19日的,而具4级的显著少于19日的,但具2级的在17、18日和19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3天的成虫性比无显著差异,成虫交配率均在80%以上,但19日的成虫交配率显著高于17日的.这些结果较好地阐明了草地螟田间迁入和再迁飞种群的生理行为特征及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8.
葡萄透翅蛾大田性诱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93年作者在上海市松江县苗圃用性引诱剂诱捕葡萄透翅蛾,苗圃葡萄种植面积约2.8ha,设置粘胶诱捕器53-55只,每只用一含E3,Z13-18:OH300-500μg的硅橡胶塞作诱芯,6年依次诱杀雄蛾457、579、551、541、881和768头。试验期间,用雌蛾缚翅拴放法检测,雌蛾田间交配率高于47.6%;用雄蛾标记释放法检测,诱捕器的田间诱蛾率为30.6%。试验证明,此种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梨小食心虫雄蛾的交配能力等生物学特性, 正确评价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杀雄蛾的田间应用效果, 本研究借助监控设备观察了梨小食心虫雄蛾与雌蛾的交配时间段、交配持续时间、雄蛾交配次数、雄蛾首次交配及末次交配日龄, 研究了雄蛾日龄对交配率的影响, 雄蛾交配次数对雌蛾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梨小食心虫雄蛾能与多头雌蛾交配, 且从1日龄至19日龄期间均能与雌蛾交配。随着雄蛾日龄的增加, 其与雌蛾交配率降低, 雄蛾交配次数的增加对雌蛾产卵量及卵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田间使用性信息素诱杀一定数量的雄蛾对降低后代种群数量有一定的作用, 但只有在短时间内将雄蛾数量减少到一定范围内才可起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0.
也谈褐飞虱的再迁飞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少迁飞性昆虫都有再迁飞的习性,如蝗虫、粘虫、小地老虎、稻纵卷叶螟、草地螟、枞色卷蛾等都是通过连续几夜的夜间飞行完成其迁飞过程的。它们在过境区降落栖息、补充营养,然后继续远行。但褐飞虱能否再迁飞还不清楚。梁佳学等根据上灯虫量与田间虫口分析,若干成虫迁入峰后并未出现相应的若虫高峰,推测这些迁入峰的大部分成虫又迁走了。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因为迁飞昆虫在过境区停留中转,每次再起飞时不同的风温条件都影响下次降落的落点,这就大大增加了异地预测的复杂性。本文就褐飞虱的  相似文献   

11.
合成性诱剂对粘虫雄蛾的引诱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合成性诱剂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雄蛾的引诱活性。在北京第二代粘虫发生期间的试验表明,顺—11—十六烯醛对粘虫雄蛾有很强的引诱活性。在顺—11—十六烯醛中加入少量顺—11—十六烯醇乙酸酯(1—10%),能显著地提高诱蛾活性。同时表明在日本活性很高的粘虫诱芯(顺—11—十六烯醇乙酸酯及顺—11—十六烯醇比例为8:1或9:1)在中国北方诱到的粘虫雄蛾数量极少。在中国北方第三代粘虫发生期,以顺—11—十六烯醛和顺—11—十六烯醇乙酸酯(9:1或9.5:0.5)为组分的诱芯对粘虫雄蛾也显示了较弱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12.
凉山州粘虫大发生世代(二代)虫源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凉山州立体气候的特点和粘虫发生为害情况,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诱蛾观察和标记回收试验,初步明确了粘虫大发生世代有本地和外地两种虫源。本地一些低山地区终年都有粘虫存生。海拔1400公尺以下偏东南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粘虫越冬,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区的小春作物上有零星的一代粘虫发生。二代粘虫大发生时,低山的一代粘虫可垂直飞往高山繁殖为害,成为大发生时部分虫源;高山二代粘虫发生为害后,又垂直飞往低山繁殖为害,在州内及其附近地区形成互为虫源,辗转为害的小循环。二代成虫大发生时有两个蛾峰,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和交尾情况很不一致。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粘虫大发生时蛾量的大小、时间的早迟,直接与我国东部地区江淮一带一代发生区粘虫的发生为害有密切关系。外来虫源主要来自江淮一带,这是决定大发生世代发生为害程度的主要成分。通过标记回收试验,使这两种虫源都得到了初步证实,从而为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与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稻纵卷叶螟成虫迁飞与能源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0~1981年研究了稻纵卷叶螟成虫迁飞能力与体内粗脂肪含量的关系,以便阐明其成虫迁飞的生理机制,其结果如下:1.种群不同虫源类型间的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迁出型的含量高于本地型,而迁入型含量最低,其含量百分率分别为45.86±1.80%、33.58±0.95%和17.90±3.77%。2.成虫的粗脂肪含量随年龄而有波动,而且在迁出型与本地型之间有明显差异,迁出型成虫在羽化后7天内,体内粗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而本地型则在前期粗脂肪含量上升,而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含量逐渐下降。3.吊飞试验证明,蛾子的持续飞行,不但可大量消耗脂肪含量,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卵巢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内蒙大青山高等真菌区系地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大青山高等真茵世界性分布属占66%,种占293%,它们是一些起源古老、生理适应幅宽的种类。欧亚北美分布属占33%,种占43.5%,表明本区与欧亚北美真茵区系上的广泛联系。热带分布属仅占4%,种则未见,可见本区与热带联系很不密切。欧亚分布种占12.9%。东亚北美分布种在11%以上,特别与北美东部联系更为密切,共有种不下10种。中国日本分布种约1.3%,足见本区和日本在真茵区系上有着联系。特有成分2.2%。内蒙古大青山深居北温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本区真茵区系的结构特征。总体上,泛北极真茵成分占优势(在70%以上),充分显示出北温带成分为主的特色。附有该区习见高等真茵名录。  相似文献   

15.
Cameraria ohridella was recorded first in 1985 in Macedonia. It gradually expanded to north and west and at present it is a serious pest of Horse ChestnutAesculus hippocastanum in the Czech Republic, having been established at about 80 localities. There are 4–5 overlapping generations with sizes of the larvae of 0.4–4.0 mm. The larva develops inside the leaf tissue in the upper parenchym layer of the leaflet and causes a mine, the size of which is broadened with growing larva. First adults start to fly at the end of April. After mating the females lay single eggs on the leaves. Larval development lasts 25–30 days followed by the prepupa I and II. The latter spins a cocoon in which the pupa of the last generation hibernates. The development from L4 to the prepupa lasts for 3–6 days at 22°C. During the summer it is possible to find all larval and prepupal stages in attacked leaves. FourAesculus species:A. parviflora Walk,A. carnea Haey.,A. glabra Walk andA. indica J. Hobb. were found to be resistent toC. obridella. A. lutea H. J. was liftle andA. pavia L. was heavily attacked. The parasitization ofC. o. larvae was very low. Only 2 parasites were found in 1500 mines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ofC. o., and 40 parasites in 1000 mines of the fourth and fifth generation. The highest mortality takes place in moths, eggs and young larvae. It was found in all 4 generation that there were i. m. 50 eggs/leaflet from which i. m. 3 hibernating pupae resulted. Supposing 2 moths (1♀, 1♂)/leaflet emerged in spring which produced 50 eggs (75 eggs/♀—33% moth mortality), the density of eggs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after hibernating being the same as in the last (fourth) generation before hibernating. As to the whole populations density in this case we can calculate as following: 3 pupae/leaflet on the tree=3000 pupae/leaflets pro m2 on the soil=2000 emerging moths pro m2=50,000 moths (25,000 ♀♀) pro tree (namely 25 m2 projecting area of the tree crown×2000 moths).   相似文献   

16.
西花蓟马在中国的适生性分布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根据西花蓟马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 3.2分析预测了该虫在中国可能适生分布范围。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中国可能的最适宜分布范围大体在16.53-30.77°N,97.85-121.9°E范围内,涉及华南、西南、华东地区的11个省(自治区、市)的123个县(市或地区);潜在适宜分布范围大体在25.43-48.77°N,75.23-132.96°E范围内,涉及华东、华南、西南、华中、西北、华北共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8个县(市或地区)。  相似文献   

17.
18.
加拿大杨树叶气味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加拿大杨树枝把田间诱蛾试验,单把日平均诱蛾4.17头,雌性比为1.72;在加拿大杨树枝把中加入棉铃虫性诱剂诱芯后,单反日平均诱蛾5.5头,雌笥比为1.86。鲜加拿大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26.67%;经过堆放2天垢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的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44.44%。  相似文献   

19.
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子囊孢子在空中的扩散,在长春地区,以7月份为盛期。林外水平距1600米及垂直高55米处均可捕捉到不低于林内孢子的数量,其方向符合夏季主风方向。噴药防治的效果,无論成林或幼林,均以0.5度石灰硫黄合剂最好,尤其噴药3次的更佳。地面噴药抑止产生子囊壳,以3度石灰硫黄合剂及每株20克石灰比二硝基磷甲酚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大尺度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大范围流行,为明确大流行年份小麦条锈病时空动态,本研究通过在全国小麦主产省区定期调查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并在总结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麦条锈病在县域水平随时间发展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动态。结果表明,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发生面积达555.66万hm2,主要发生麦区平均病叶率为2.70%~40.00%、病害严重度为7.6%~45.2%、病害扩散速率为0.007~0.140;病害发生范围波及全国18个省(区、市)866个县,向北扩散至北纬41°的内蒙古五原县,向东扩散至东经121°的山东省烟台市和威海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