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为了明确西瓜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育类型和花药败育时期,以西瓜雄性不育系GMS4为材料,对花蕾不育性状进行田间观察统计,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西瓜花药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该材料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为细胞核雄性不育类型。可育株雄蕊发育正常,不育株雄蕊较小,花药干瘪无花粉,可育株和不育株雌蕊发育无明显差异,均可正常结瓜。从花药发育的整个过程来看,在花药发育早期,可育株和不育株花药结构形态差别不大,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不育株异常绒毡层细胞过度增殖,体积小,排列不整齐,挤压药室,无二分体和四分体形成,在花药发育后期,无花粉粒形成,最终导致西瓜雄性不育发生。据此认为,花药败育发生时期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相似文献   

2.
短蔓雄性不育西瓜初步研究表明,不育性是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不育性与短蔓性相伴出现,控制短蔓性状的基因有别于目前发现的2个短蔓基因.雄性败育彻底,过氧化物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分析显示,不育株的带谱较可育株多.本文还对短蔓雄性不育西瓜的利用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橘红心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转育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冯辉  姜楠  李承彧 《中国蔬菜》2009,1(12):48-52
以白色球心大白菜雄性不育甲型两用系AB01的可育株MsfMs为母本,以橘红色球心大白菜自交系北京-1和山东-1为父本,配制F1、F2及BC1,鉴定各世代叶球颜色和雄蕊育性,分析球色遗传规律,以及球色、花色及雄蕊育性的遗传关系,探索橘红心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转育方法。结果表明,球心颜色由一对基因控制,橘红心为隐性,白心为显性;橘红心与橘红花性状为完全连锁或一因多效;球心颜色与雄蕊育性独立遗传;橘红心大白菜自交系北京-1和山东-1在核不育基因位点上的基因型均为纯合隐性可育msms。提出了利用普通白心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转育橘红心大白菜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4.
短蔓雄性不育西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短蔓雄性不育西瓜初步研究表明,不育性是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不育性与短蔓性相伴出现,控制短蔓性状的基因有别于目前发现的2个短蔓基因,雄性败育彻底,过氧化物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分析显示,不育株的带谱较可育株多。本文还对短蔓雄性不育西瓜的利用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西瓜炭疽病菌已发现有7个小种,其中小种1、2和3的流行最广,为害最重,是西瓜抗性育种的主要对象.许多西瓜材料抗小种1和3,感小种2,遗传研究证实对小种1和3的抗性为同一显性基因控制,对小种2的抗性也是单基因显性遗传.以非洲材料为抗源,美国育成了众多抗或兼抗炭疽病的中晚熟品种.抗性鉴定室内一般在1叶期,采用浸泡法、点滴法或喷雾法接种,大田则在傍晚,以喷雾法于2叶期进行.  相似文献   

6.
西瓜全雌基因gy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向涛  林德佩 《园艺学报》2007,34(1):141-142
1996年在西瓜制种田中发现全雌性突变株, 经4年杂交和系统选择, 于2000年培育出西瓜全雌系‘全雌1号’。经世代遗传分离的χ2试验证实全雌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 将该基因命名为gy。  相似文献   

7.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兵强  王兰兰  陈灵芝  张茹 《园艺学报》2013,40(11):2263-2268
 以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8A 及其恢复系F19 为原始材料,利用主基因 + 多基因联合分析方 法对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受两对加性— 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第1 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分别为0.9314 和 1.1549,均使恢复性增加。第2 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分别为–0.5276 和–0.1930,均使恢复性 降低。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分别为–2.4038 和0.1036。主基因的遗传率高达97.57%,表现出很 高的遗传力,说明在早期世代就可对恢复性进行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8.
番木瓜环斑病毒西瓜株系(PRSV—W)和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中国株系(ZYMV—CH)是危害我国西瓜的主要病害。以抗病毒病西瓜野生种质P.I.595203与感病普通西瓜自交系98R为亲本,采用单粒遗传方式得到109个F3代株系。分别对亲本、F1及F3代109个株系群体进行了苗期抗PRSV—W和ZYMV—CH接种鉴定,通过F3代群体的抗感分离情况来推测F2代单株的基因型,并分别对PRSV—W与ZYMV—CH抗性遗传及其这2个抗性基因的连锁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P.I.595203对PRSV—W的抗性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同时可能存在微效修饰基因,将此基因暂定名为prs—W;同时进一步证实了西瓜对ZYMV—CH的抗性由单隐性基因zym-CH控制,zym-CH和prs-W2个抗性基因在遗传上存在一定连锁关系,其遗传距离是27cM。  相似文献   

9.
百日草雄性不育两用系AB201遗传研究及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百日草雄性不育两用系AB201育性遗传研究表明,不育性状由一对隐性核不育基因控制,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其遗传简单,不育性稳定。对雄性不育两用系AB201中不育株和可育株的花器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二者极易区别。  相似文献   

10.
含有ps-2雄性不育基因的番茄材料可通过自交获得100%的雄性不育后代,从而方便地应用于番茄杂交制种。以优良的加工番茄品系92155为父本,以来自保加利亚含有ps-2基因的不育材料CMC1ps2为母本,构建了123个F2代分离群体,育性表型分离比例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为隐性单基因。根据番茄形态和分子标记整合遗传连锁图谱,选取相应的SSR、RFLP及COS标记,分别筛选了5对SSR引物、13对由RFLP探针序列转化来的CAPS引物及1对COSⅡ引物。经连锁遗传分析,获得了与ps-2基因紧密连锁的1个SSR标记(SSR450)和1个CAPS标记(命名为TG123),它们与ps-2基因的连锁遗传距离分别是4.9cM和11.6cM,位于该基因两侧,均为共显性标记。这两个标记的获得可直接用于标记辅助育种和杂种纯度鉴定,加速番茄雄性不育的转育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以西瓜雄性不育系‘Se18’为试材,研究开花期间花蕾和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育株雄花花蕾在整个发育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可育株中CAT活性升高,SOD和POD活性降低。不育株和可育株雄花花蕾中的生长素(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_3)、玉米素核苷(ZR)、茉莉酸(JA)和油菜素内酯(BR)及异戊烯基腺嘌呤核苷(IPA)等7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趋势不同,且含量差异明显。其中,不育株中IAA、GA_3、BR和IPA含量降低,JA含量升高;可育株中JA、BR、GA_3和IPA含量降低,IAA和ZR含量升高。不育株叶片中的IAA、ZR和BR含量显著下降,ABA和JA含量显著上升;IAA/ABA、IAA/GA_3、IAA/JA、IAA/ZR、IAA/BR、IAA/IPA及ABA/GA_3、ABA/ZR在不育株和可育株间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且差异较大。因此推测上述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和内源激素含量异常可能与西瓜雄性不育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西瓜核雄性不育育性基因的RAPD标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RAPD技术对西瓜G17AB隐性核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株和可育株基因组DNA进行了比较分析,共利用了31套620个RAPD引物,其中548个引物在二者之间得到了扩增产物,筛选到了可育株与不育株的特异扩增条带A123k片段,并用该引物对单个不育株后代育性分离群体进行了RAPD分析,从而确定了A123k与育性基因的遗传距离为8.1cM。  相似文献   

13.
 以西瓜核雄性不育‘G17AB’两用系为试材, 对不育与可育雄花蕾组织中的内源激素和多胺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不育雄花蕾中IAA、GAS 含量不足, 而ZRs含量偏高, ABA峰值出现较早, 各种多胺组分的变化趋势异常。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光滑无毛雄性不育、G17AB雄性不育、短蔓雄性不育和易位雄性不育4种西瓜不育型在我国的研究利用进展,结果表明,G17AB雄性不育型、短蔓雄性不育型利用价值较低,光滑无毛雄性不育型有进一步研究和间接利用的价值,易位雄性不育型可直接利用,但不育系育性差,采种量低,种子成本较高,制种环节较多,应用程度受到了限制。综其所述后认为,进一步研究和发掘生产利用价值高且不附带任何不良性状的西瓜雄性不育系、全雌系或杀雄系,应成为西瓜不育系研究利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雄性不育两用系DT2-3为试材,对其雄蕊发育过程进行了电镜扫描观察。结果表明:不育株和可育株的雄蕊从蕾期开始就表现不同,不育株雄蕊萎缩变小,进一步畸形,横切剖面无花粉粒;可育株雄蕊发育正常,剖面有发育成熟的花粉粒。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雄性不育两用系DT2-3不育株败育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方智远  孙培田 《园艺学报》1997,24(3):249-254
从甘蓝原始材料79-399的自然群体中获得雄性不育突变株79-399-3。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株的雄性不育受一显性不育基因CDMs399-3控制。该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表现为环境敏感和环境稳定两种类型,且温度是影响不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环境敏感的显性雄性不育植株通过自交可以得到显性纯合的雄性不育植株。显性纯合不育植株与普通自交系或相应的姊妹系杂交获得了不育株率达到100%、不育度达到或接近100%的不育群体。根据CDMs399-3基因的这一遗传特点,建立了利用显性雄性不育基因配制甘蓝杂交种的新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保存和繁殖显性纯合雄性不育材料,然后与遗传差异较小的普通自交系或姊妹系杂交得到不育系。选择园艺性状优良、不育性稳定的不育群体作不育系,与配合力优良的自交系杂交,配制出了优良的杂交组合。试验采种结果表明,携带CDMs399-3基因的甘蓝雄性不育系结实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7.
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Ms的SSR标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大白菜细胞核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的不育株,与多国芸薹属植物基因组计划MBGP的基础材料'Chiifu'杂交及回交,构建BC1群体。根据SSR检测体系中各主要成份浓度对扩增结果的影响,优化反应体系。选用250对SSR引物,对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Ms进行SSR+BSA分析,获得了7对多态性引物。在101株BC1个体间对这些引物进一步检测,得到2个与Ms基因连锁的SSR标记cnu_m273和cnu_m295。经连锁分析,二者位于Ms的同一侧,遗传距离分别为4.95 cM和7.92 cM。  相似文献   

18.
对从国内外引进的15份甘蓝细胞质不育材料进行分子鉴定,并通过多代连续回交转育,研究转育后代花器官形态对核背景的响应。结果发现,15份不育材料中有14份为萝卜胞质不育(Ogu CMS),仅1份为甘蓝型油菜胞质不育(Nap CMS)。细胞质不育材料花器官对核背景的响应,Nap型主要表现3种类型,第1类与原材料相近或呈负响应,第2类表现为正响应,第3类花器官不同部位响应不一,呈现正或负响应;Ogu型主要表现为不变化或较弱的正响应。不同来源胞质材料的花器形态对同一核背景的响应,因自交系不同而异,对于自交系K1、N4,不同来源胞质材料对其响应趋于一致,对自交系37、F1、G7的响应,在不同来源胞质材料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一个与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连锁的RFLP 标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运用RFLP 技术, 采用集群分析(BSA) 法进行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 结果表明, 该显性不育基因与RFLP 标记pBN11 连锁, 经两个回交群体检测, 其遗传距离分别为5.189和1.787 cM, 首次将该不育基因被定位于第1 和第8 条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芹菜雄性不育材料01-3A的不育度、遗传特点和稳定性.I2-KI染色法镜检发现,01-3A花药内没有成熟花粉粒,败育彻底.利用01-3A进行测交、回交、正反交得到的后代群体育性表现说明,01-3A不育性由细胞核内一时隐性基因控制,符合隐性核不育遗传模式,不受其他基因影响,不存在复等位基因或其他互作基因效应,而且与细胞质无关.01-3A不育性不受季节性温度变化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