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对直播早籼稻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是有效穗数,再次是结实率。在控制好播种密度、建立适宜群体的基础上,早促早控,合理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以争取大穗才有利于高产。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早籼稻直播浙辐203单产500 kg/667m^2三性状95%置信区间为:有效穗26.58±0.47万/667m^2,穗总粒数94.99±2.18粒,结实率90.04%±1.61%。  相似文献   

2.
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对直播早籼稻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是有效穗数,再次是结实率.在控制好播种密度、建立适宜群体的基础上,早促早控,合理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以争取大穗才有利于高产.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早籼稻直播浙辐203单产500 kg/667m2三性状95 %置信区间为:有效穗26.58±0.47 万/667m2,穗总粒数94.99±2.18粒,结实率90.04 %±1.61 %.  相似文献   

3.
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塑盘旱育抛栽高产栽培,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其次是穗总粒数、结实率,抛植密度不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生产中要以每667m^2有效穗为中心来合理安排抛植密度,对分蘖进行早促早控,建立适宜的高产群体,中后期注意保花肥和促花肥的施用,以增加穗总粒数、提高结实率才有利于高产。线性回归产量模拟分析得出,抛植密度2.58—2.8127/667m^2条件下,浙辐203塑盘旱育抛栽单产575kg/667m^2三性状95%置信测区间为:有效穗28、69±0.7627/667m^2,穗总粒数114.78±2.43粒,结实率79.76%±2.00%。  相似文献   

4.
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对塑盘湿润育秧抛栽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有效穗数,其次是穗总粒数、结实率,抛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最小。生产中要以有效穗为中心来合理安排抛植密度,对分蘖进行早促早控,建立适宜的高产群体.中后期注意保花肥和促花肥的施用,以增加穗总粒数、提高结实率才有利于高产。高产田块性状变异分析表明,早籼浙辐203塑盘湿润育秧抛栽单产450kg/667m2以上4性状95%置信测区间为:抛植密度(2.62~2.96)7)万/667m2,有效穗(25.71~27.04)万/667m2,每穗总粒数95.99—102.73粒,结实率79.15%~84.88%。性状指标为均值的情况下,预估单产475.4kg/667m2。  相似文献   

5.
朱强国  袁毅  范友胜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51-52,226
进行了早籼塑盘湿润育秧抛栽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再次是结实率,抛植密度对产量起负向直接效应。生产中应控制抛植密度,早控分蘖,施好促花肥、保花肥及壮粒肥,提高结实率。对有效穗、穗总粒数、结实率三性状进行线性回归模拟分析表明,塑盘湿润育秧抛栽高产栽培,单产500kg/667m^2三性状95%置信测区间为:667m^2有效穗24.69-26.19万/667m^2,穗总粒数98.74-103.17粒,结实率87.00%-89.79%。  相似文献   

6.
双晚塑盘免耕抛栽稻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双晚秀水417塑盘免耕抛栽稻群体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通径及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在各经济性状中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穴有效穗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居第2位,抛植密度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居第3位,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居第4位。抛足基本苗,早促早控,施好促花肥,重视保花肥,提高结实率是双塑盘免耕抛栽关键性技术措施。双晚秀水417塑盘免耕抛栽单产550kg/667m^2三性状95%置信测区间:667m^2抛3.25±0.25万穴,有效穗28.34±0.51万/667m^2,穗总粒数107.62±5.24粒,结实率79.39%±1.42%。  相似文献   

7.
25%噻嗪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100g/667m^2、125g/667m^2、150g/667m^2 3种不同剂量防治稻飞虱,药后1、3、7d的防效均在81.05%-95.76%,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危害。生产上推荐25%噻嗪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的使用剂量为125—150g/667m^2。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信息》2006,(9):33-34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21 品种名称:协优9019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协青早A×9019 省级审定情况:2003年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1.8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1.3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较披,株高117.3cm,每667m^2有效穗数16.8万穗,穗长25.4cm,每穗总粒数161.7粒,结实率77.7%,千粒重28.5g。  相似文献   

9.
通过杂交中籼稻以每667m^2定量施14~17kg纯氮(其中基施纯氮4.6kg/667m^2),蘖肥旱施(移栽后5d,施纯氮4.6kg/667m^2)试验研究表明,能增加有效分蘖,从而增加有效穗;于抽穗前18~40d不同时期不同用量施用氮肥,根据苗情增施接力肥、促花肥、保花肥,使得穗粒数、千粒重增加,尤其是在中等肥力的田块,抽穗前18d增施穗肥效果较好,能达到高产栽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开县厚坝镇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重庆市开县厚坝镇通过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宄了在紫泥田田中配施不同的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采表明,氮磷钾三要素对株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大,对穗长、结实率影响不大。根据回归模型得出:水稻最大产量配方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0.0kg/667m^2.9.0kg/667m^2、4.5kg/667m^2。可使水稻产量达到629.57kg/667m^2;最佳经济效益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0.0kg/667m^2、9.0kg/667m^2、0kg/667m^2,可使产量达到600.12kg/667m^2;适用配方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2.5kg/667m^2、4.5kg/667m^2、7.5kg/667m^2。可使产量达到586.13kg/667m^2。  相似文献   

11.
早丰9号在鲁南地区种有产量水平高、米质优、株型理想等突出优点,但抽穗偏晚、熟期偏迟、其高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穗多粒多。高产策略应为:稳定适宜穗数,主攻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每666.7m^2的产量650kg以上水平的穗粒结构指标应为:有效穗26-27万/666.7m^2,每穗总粒数125粒以上,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6.5g以上,栽培技术主要措施有:早育壮秧;扩行缩墩减苗;适时适度搁田;增施须机肥和促花磷钾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信息》2006,(5):26-28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1 品种名称:特优009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特甫A×南恢009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25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6天。株型适中,叶片较宽大,后期转色较好,株高117.6cm,每667m^2有效穗数17.3万穗,穗长24.1cm,每穗总粒数135.2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9.6g。  相似文献   

13.
粳稻高产高效栽培及调控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三高”农业示范区内,进行粳稻超高产种植栽培,获得大面积700kg/667m^2。其主要生育期的群体质量指标和产量特点:成稻率高、颖花量多、粒叶比高;适宜的穗粒结构为:成穗26万~27万/667m^2、总粒数115-120粒/穗、结实率91.5%以上、千粒重26.5g左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分析了水稻籼粳杂交不同选育阶段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表现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定各产量相关性状中普遍存在着遗传主效应,且也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其中,衍生一代的播抽天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余7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衍生二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和千粒重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6个性状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衍生四代的单株谷重、结实率、株高和穗长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余5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分析表明,除衍生一代的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性状和衍生二代的播抽天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性状以及衍生四代的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性状没有检测到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外,其余性状均存在加性×环境互作效应。此外,不同衍生世代各产量相关性状均存在着显性×环境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5.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9%辛硫·氟虫腈乳油对稻纵卷叶螟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等优点,药后3—7d,29%辛硫·氟虫腈乳油100—120ml/667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79.09%-86、78%,优于对照药剂辛硫磷处理,与对照药剂氟虫腈的防治效果相当;药后14d,29%辛硫·氟虫腈乳油100—120ml/667m^2对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为73.93%-82.35%,与氟虫腈的效果相近,明显好于对照药剂辛硫磷、毒死蜱。因此,29%辛硫·氟虫腈乳油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推荐剂量为100~120ml/667m^2,大发生年份可适当加大施药量,防治适期宜掌握在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和低龄幼虫高峰期,用水量不低于50kg/667m^2,喷药时力求均匀周到。  相似文献   

16.
贵农糯2号用抗性较强的糯稻品种小黄糯与兴糯925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多代选育而成。该品种株叶型紧凑,长势较好,分蘖力强,剑叶短,株高122.0cm左右,有效穗19.077/667m^2,穗实粒数95.7粒,结实率91.3%,千粒重28.1g,全生育期149.6d,产量水平达450kg/667m^2以上。2008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稻2008012号)  相似文献   

17.
粳稻大面积高产高效栽培及调控新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三高”农业示范区内.进行粳稻超高产种植栽培,获得大面积单产700kg/667m^2。其主要生育期的群体质量指标和产量特点:成稻率高、颖花量多、粒叶比高;适宜的稳粒结构为:成穗数26万-27万穗/667m^2,总粒数115-120粒,稳、结实率91.5%以上、千粒重26.5g左右。  相似文献   

18.
北方沿海四角蛤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4年和2006年对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2004年在4个100L塑料桶和30m^3水泥池中分别培育出2—3mm稚贝20万粒和3000万粒,2006年在2个100L塑料桶中育出2~3mm稚贝12万粒。结果表明:室外土池中培育的亲贝(壳长33.97mm±2.90mm)产卵量为(79.7±4.0)万粒/个,海区采集的亲贝(壳长为39.62mm±2.78mm)产卵量为13.2万粒/个;在水温为25.4℃、盐度为24、pH为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0h 30min发育为D形幼虫;四角蛤蜊的卵径、D形幼虫、后期面盘幼虫、变态规格、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的大小分别为(50.93±0.49)、(70.96±0.92)、(164.00±3.54)、(186.00±4.22)、(212.00±5.46)、(496.00±9.87)um;壳顶前期生长速度为(7.83—8.83)um/d,壳顶中、后期为(11.38—14.99)um/d;存活率为(80.34±1.86)%。稚贝期(10-45日龄)四角蛤蜊壳长、壳高的比例接近成体;10—15日龄稚贝的生长速度为(32.15—36.82)um/d,存活率近100%;15—30日龄,生长速度达(71.20±9.91)um/d,存活率为(85.30±1.28)%;30~45日龄,生长速度为(49.30±7.12)um/d,存活率只有(14.10±1.61)%。  相似文献   

19.
10个早籼稻品种的性状比较及其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当前早籼稻品种特性,筛选适宜本地栽培的品种及技术,2017年引进10个早籼稻品种进行农艺性状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主栽品种中早39相比,温926、甬籼975、嘉早37晚熟1~5 d,增产0.4%~2.7%;甬籼15、嘉早311早熟1~3 d,减产6.9%~13.8%。综合评价温926、甬籼975值得推广,嘉早37、甬籼15、嘉早311适合搭配种植。经相关分析,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要素对产量影响程度表现为有效穗>结实率>总粒数>千粒重,以有效穗最为明显,而有效穗、结实率与总粒数存在显著层级制约关系。早稻要实现高产,应采取增加有效穗为主,提高结实率、攻大穗为辅的栽培方式,667 m2产量达到460 kg以上目标的理想穗粒结构:667 m2有效穗数≥18.81万,穗总粒数≤105.6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8.6 g。  相似文献   

20.
经室内毒力测定,吡蚜酮、异丙威以1:2配比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高毒力,共毒系数最大达到166.55,LC50为11.01mg/L,增效显著。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吡蚜·异丙威WP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30%吡蚜·异丙威WP20、30、40g/667m^2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1~14d)为86.82%~99.78%;其速效性明显超过25%吡蚜酮WP20g/667m^2,持效性显著超过20%异丙威EC150mL/667m^2。吡蚜酮、异丙威混配不但弥补其单剂速效性差或持效期短的不足,而且能避免和减缓害虫产生抗药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30%吡蚜·异丙威WP对水稻安全,适宜用量为20~30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