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黄淮地区大豆花叶病研究进展尚佑芬赵玖华杨崇良李长松路兴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济南250100)大豆病毒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国外报道有50多种分离物侵染大豆,其中近20种对大豆生产有严重威胁。国内已知有12种病毒可侵染大豆,其中6种已...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绥化市是大豆主产区,常年种植大豆面积近30万公顷。近年来,豆花叶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大部分地块均有发生,田间发病株率一般在4.8%左右,严重的达20%以上,大豆籽粒的褐(黑)斑粒率在10%以上,致使大豆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我们采用精选种子、结合产趟及时拔除病株、使  相似文献   

4.
大豆花叶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4个大豆品种(品系)进行自然发病和人工接毒抗性鉴定,选出一批抗病良种。药剂试验结果,呋喃丹、涕灭威播种时沟施治蚜效果好,持效期长,但防病效果差;采用以抗病良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病株减少87.2%,种子斑驳率降低82.2%,产量增加53.3%。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2005,(5):9-9
近年来,大豆花叶病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大部分地块均有发生,田间发病株率一般在4.8%左右,严重的达20%以上,大豆籽粒褐(黑)斑粒率在10%以上,致使大豆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我们采用精选种子、结合铲趟及时拔除病株、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防治蚜虫、药剂预防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在90%以上。一、发病原因1.种子带毒病原物为花叶病毒,病毒颗粒为线状。大豆花叶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带毒种子,带毒种子长出的植株,成为田间再侵染的毒源,并且大豆花叶病毒很容易接触传染。感染病毒病的大豆种子,褐(黑)斑粒多…  相似文献   

6.
大豆花叶病是世界性大豆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大豆主要的种传病毒。大豆花叶病的侵染区占大豆产区70%-95%以上。植株被病毒侵染后的常年产量损失为5%~7%,重病年损失10%-20%,河南严重年份可减产25%-60%。防传毒昆虫同时用2%菌克毒克水剂或20%毒A可湿性粉剂连续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7.
大豆花叶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在严重发生时,大豆结荚少或不结荚,褐斑粒多,一般减产25%以上,受害严重者高达95%,几近绝收。1.发病特点花叶病在我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南方重于北方大豆花叶病的危害症状变异很大,品种、染期病、气候状况、病毒株系对表现症状影响很大。黄斑型的叶片退绿黄化,多沿叶脉发生,呈斑驳  相似文献   

8.
9.
10.
大豆花叶病是我国大豆生产区普遍发生的严重病害。该病目前尚无药剂防治,并因是非持久性蚜传病害,治虫防病效果也不很理想。因此,选育抗病品种是一项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为此,作者于1982年开始进行田间调查,并利用本省毒源,对我院保存的地方品种和国内外引进的品种(系)进行系统鉴定,在全面了解抗性的基础上,对全部材料进行了抗性分类,同时利用一些抗性强  相似文献   

11.
一、发病原因 1.种子带毒。病原物为花叶病毒,病毒粒体为线状。大豆花叶病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是带毒种子,带毒种子长出的植株,成为田间在侵染的毒源,并且大豆花叶病毒很容易接触传染。绥化市应用的大豆品种均不同程度感染病毒病,种子褐(黑)斑粒多,种子褐(黑)斑利率在10%左右。  相似文献   

12.
大豆花叶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害,控制大豆花叶病的发生,首先要摸清发病原因及发生规律,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实行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方能有效控制大豆花叶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在大豆的种植中,大豆花叶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病害,对于大豆花叶病的控制和预防,需要了解大豆发病的规律和原因,根据当地的种植情况,对大豆采取相关的农业和药物预防,该文将通过对大豆花叶病发生原因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大豆花叶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该病严重发生时,大豆结荚少或不结荚,褐斑粒多,一般减产率在25%以上,受害严重者减产率达95%,甚至绝收。近年来,舞阳县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加大,正确认识大豆花叶病,并且做好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提高舞阳县大豆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大豆花叶病在不同区域、不同  相似文献   

16.
南通地区大豆花叶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花叶病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并普遍发生的病毒病害之一,可导致大豆严重减产和种质衰退。通过从种子带毒情况、不同播期、不同品种以及蚜虫的田间消长情况等几方面因素初步研究了南通地区大豆花叶病的流行规律,以探寻适合该地大豆花叶病的综合控防技术。  相似文献   

17.
大豆病毒病是大豆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病害。近年,随着大豆蚜虫为害加剧以及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使大豆花叶病有加重发生和为害的趋势。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植株后,常表现轻、重不同程度的花叶、叶脉坏死、叶片畸型、皱缩、黄斑、植株矮化、顶芽枯死及种皮斑驳等症状。品种间病害的发生程度存在差异。据国内报道,大豆花叶病的毒原种类很多,症状复杂。但对本病所造成的损失程度报道较少。为此,我们针对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不同症状与毒原种类的关系及斑驳粒与病毒侵染的关系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详细了解我国近几年来育成的北方春大豆品系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表现,本研究通过分析2003~2007年的国家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病毒病2个流行株系(SMV1和SMV3)抗性鉴定数据,筛选兼抗SMV1号和SMV3号株系的抗原有19份,专抗SMV1号株系的抗原55份,专抗SMV3号株系的抗原20份,并发现辽宁省的新品系对2个株系的抗性表现都是最好的,尤其是表现抗病级别(R)的品系较多;而黑龙江省对2个株系的抗性表现都是最差的,尤其是对3号株系,大部分表现感病。建议黑龙江省今后要重视花叶病毒与抗性育种,可以考虑从辽宁和吉林两省引入抗原,进行品种选育和抗性改良。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栽培密度一致而发病率不同的9块大豆田的病株分布,引用昆虫生态学中常用的几种分布型测定方法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发病末期大豆花叶病田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病株田间分布型与发病率有关。当发病率小于10%时,病株呈聚集分布,一般符合负二项式分布模型,并且在此范围内,平均拥挤度随发病率增高而减小。当发病率高时,病株呈随机分布,平均拥挤度又随发病率升高而增大。各项聚集指标均一致,说明发病率越高,聚集程度越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