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茂文  谢彦  刘许生  孔凡武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8):119-119,147
2008年峡江县晚稻稻飞虱、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偏重发生,通过试验分析为害损失和防治效益,结果表明:晚稻主要病虫害对产量影响大,完全不打药防治区损失率达88.88%,常规防治区防治效益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水稻主要病虫不防治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早稻不防治时一代二化螟可造成27.37%的产量损失;晚稻不防治时稻飞虱、纵卷叶螟和螟虫为害的产量损失分别达47.03%、41.53%和38.56%;与完全不防治区比较,完全防治区早稻、晚稻分别增加收益2936.6、3710.6元/hm2。  相似文献   

3.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早稻不防治时一代二化螟可造成27.37%的产量损失;晚稻不防治时稻飞虱、纵卷叶螟和螟虫为害的产量损失分别达47.03%、41.53%和38.56%;与完全不防治区比较,完全防治区早稻、晚稻分别增加收益2936.6、3710.6元/hm2。  相似文献   

4.
针对浏阳市张坊镇山区、半丘陵区生态系中一季晚稻稻瘟病发生和流行与品种、生态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探索,提出了一季稻稻瘟病防治策略,即根据不同生态系选择不同的抗性品种,调控相应的农田生态系,科学用药防治等。  相似文献   

5.
针对浏阳市张坊镇山区、半丘陵区生态系中一季晚稻稻瘟病发生和流行与品种、生态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探索,提出了一季稻稻瘟病防治策略,即根据不同生态系选择不同的抗性品种,调控相应的农田生态系,科学用药防治等。  相似文献   

6.
苏宏芬 《农业与技术》2014,(1):116-116,121
本文主要以广西扶绥地区的晚稻为例,讲述晚稻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农家顾问》2012,(10):9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发布《关于切实加强秋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工作的通知》,预计水稻"两迁"害虫在南方中、晚稻区呈持续高发态势;稻瘟病在江南和华南局部晚稻区流行风险较高。江淮、黄淮、长江中下游及西南单季稻区,以稻飞虱为重点,对达到防治指标田块,及时选择高效低毒药剂(醚菊酯、吡蚜酮等)防治。如黄熟期田间无水时遇稻飞虱大发生,可选用敌敌畏毒土熏蒸。对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的稻田,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单晚稻菌核病的发生特点、暴发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今后的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9.
《农家顾问》2012,(9):37
今年受近期强对流天气频繁、雨水偏多等因素影响,稻飞虱在西南大部、江南西部、长江中游稻区偏重至大发生。在晚稻后期,当杂交晚稻每100蔸禾有1龄、2龄若虫1500~2000只,常规稻每100蔸禾有1龄、2龄若虫1000~1500只时防治。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国内植物检疫的对象.近年来在有的稻区上升为晚稻的主要病害,2005年是继1997年以来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年,稻区都偏重发生。防治不及时的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在连作晚稻栽培上以稻飞虱为主的害虫发生猖獗,导致农药用量加大,防治成本增加,但防治效果仍不理想的局面.为有效防治害虫,笔者在2007年进行了连作晚稻全生育期不用杀虫剂防治的田间试验,在第四~五代稻飞虱稳定期调查害虫发生动态,探索害虫自然控制能力在连作晚稻田防治害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广西陆川县2008年晚稻稻飞虱发生危害特点,主要表现为残留虫量多,增长猛;盛发期长;发生面积广,危害程度重.对晚稻稻飞虱大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加强领导、加强监测预报、加强宣传、做好示范推广工作和跟踪检查等方面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栽培制度的不断变化,我区成为早、中、晚稻混栽区。由于分散耕作,各农户劳力不一,栽插时期参差不齐,品种多样,二化螟在我区发生逐年加重,成为水稻上发生面广、危害严重的害虫。为寻求有效防治药剂,2005年水稻二代二化螟大发生之际,我们进行了5%氟虫腈悬浮剂和其他几种药剂防治二化螟的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4.
邓秋生 《现代农业科技》2010,(12):150-150,153
对近年来东安县杂交晚稻赤枯病发生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对杂交晚稻赤枯病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等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09,26(2):2-2
<正>1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水稻纹枯病俗名花脚秆、烂脚秆。全国各稻区都有发生,为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早、中、晚稻皆可发病。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盛期发病重的田块,秕谷率增加,千粒重下降。严重发生年份减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正>稻飞虱是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安徽省1年发生5~7代,其中尤以9月下旬第5代褐飞虱对连作晚稻的危害最重,是全年防治的重点。要抓好稻飞虱的药剂防治,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卓根 《农家顾问》2006,(10):39-39
近年来,我国螟虫危害特别严重,尤其是晚稻,因二化螟和三化螟危害损失惨重,有些晚稻因螟害引起的白穗率达10%以上。由于螟虫发生世代重叠,尽管农药没少打,可还是难以控制。可见,单靠农药防治难达目的,还须在冬季就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冬耕冻垡二化螟主要在稻蔸中越冬,也有在稻草、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几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在福建省武平县水稻区迅速扩展蔓延,已成为武平县晚稻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为了探索防治水稻细条病的有效措施,控制该病的发生为害,减轻损失。作者开展了稻种消毒、大田药剂防治水稻细条病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以来晚稻褐飞虱在永康稻区连年重发。作者根据近10年晚稻褐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及水稻熟制、品种、气候等方面的变化,在总结2005-2010年晚稻褐飞虱发生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晚稻褐飞虱连年重发的原因,主要与近5年来外地虫源迁入增多,夏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本地水稻栽培方式和施肥习惯有利稻飞虱的增殖及晚稻生育前期农药使用不合理、防治质量差等因素有关,提出加强虫情监测,营造有利于水稻生长而不利于害虫的稻田生态环境,坚持"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科学用药、减少晚稻前期的防治次数以保护天敌安全,讲究施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水稻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沂年来,水稻矮缩病的发生与危害在不同乡镇和年份有起有伏,局部性发生危害不断,稻区晚稻发生较重。据田间调查,该病轻度发生的面积较大,部分田块严重的造成大幅减产。有的甚至绝收,每年给水稻生产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结合生产实践。根据水稻矮缩病的发生规律.针对延平区水稻栽培和气候特点.应采取以下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