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实况物理量场资料,对长治市2017年7月26—29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低压槽、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为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垂直速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相对湿度的有利配置和能量锋区的存在均有利于中、小尺度系统的发展,致使强降水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场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分析2008年8月21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是受西风槽和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形成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雨落区在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中心的左前方。卫星云图资料上暴雨云团的移动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基本一致,切变线上云团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3.
肃北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动站实测资料、MICAPS系统中物理量场实况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方面,对2015年7月3日肃北县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亚洲地区两槽一脊型环流形势是造成此次暴雨的天气尺度系统;700 h Pa风场切变与500 h Pa相配合,有利于形成暴雨;充足的水汽是形成此次暴雨的必要条件。暴雨发生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成了强烈的抽吸作用;对流层内出现较强的上升运动;中低层流场的配置有利于水汽的输送和汇聚。  相似文献   

4.
唐少宁  林真专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200-200,205
利用天气形势等常规资料对2010年6月12日崇左市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低槽、低层低涡系统影响下产生的,水汽通量、垂直速度、散度及涡度等物理量对暴雨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物理量场的实况资料,对2010—2014年织金县暴雨天气的物理量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对当地暴雨有较好指示意义的物理量的阈值。分析表明,暴雨的发生对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而能较好地表征这些条件的物理量是:汽条件-比湿、水汽通量散度;动力条件-700hPa垂直速度、散度、涡度;热力条件-假相当位温、总温度;不稳定能量条件-K指数、Ky指数。对于各区域而言,区域性暴雨对于水汽和动力条件的要求更高,北部型暴雨对热力条件和不稳定能量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10°×10°再分析资料等对2014年5月22日发生在广东省深圳市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中低层切变及西南气流的影响下产生的;水汽、散度、不稳定能量等物理量场对暴雨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FY-2C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14年8月23日黔西南州的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和冷空气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尺度对流云团沿地面辐合线生成与发展,对流云团合并增强是直接造成黔西南州大暴雨的主要原因;850 h 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沿着地面辐合线自北向南移动影响黔西南州,且降雨落区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王菲  赵聪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96-9898,9947
[目的]研究2010年7月19日单站暴雨过程。[方法]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对2010年7月19日天津大港气象站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西南涡、暖切变线提供的动力作用、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高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以及大气层结的对流性不稳定,是2010年7月19日暴雨过程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降水区处在大的水汽通量辐合区内,降水前水汽通量散度有负值中心,有明显的水汽聚集,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结论]该研究为当地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宋堃 《农业与技术》2014,(7):193-193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等进行分析,得出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及切变线和地面倒槽锋是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与暴雨天气匹配较好。  相似文献   

10.
鹤岗市夏季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延芬  白玉兰  高珊 《农技服务》2010,27(5):617-618
利用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观测资料、天气图、物理量场等,对鹤岗市夏季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水汽条件、不稳定度和动力触发机制,分析了该天气系统的演变情况、物理量场的配合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地面低压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水汽向暴雨区的输送和辐合、对流层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暴雨主要由强对流天气造成。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资料和swan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8月3-4日锦州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数值预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8月3-4日锦州地区区域性暴雨受台风“达维”、副热带高压、高空槽3种天气系统共同影响。良好的水汽条件是此次台风暴雨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低空急流作为纽带,输送大量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锦州暴雨产生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资料和swan雷达资料等,对2012年8月3—4日锦州地区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数值预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8月3—4日锦州地区区域性暴雨受台风"达维"、副热带高压、高空槽3种天气系统共同影响。良好的水汽条件是此次台风暴雨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低空急流作为纽带,输送大量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锦州暴雨产生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3.
夏炳江 《农业与技术》2013,(12):195-196
本文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资料。从环流背景、能量条件、水汽条件、热力条件等方面对2013年7月3~4日发生在阿坝州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暴雨是副高东退引导高空槽、低空切边和冷空气入侵阿坝州而共同触发的;副高阻塞使得系统驻留时间长和畅通的水汽通道是产生长时间降水并达到暴雨的关键原因;物理量场与暴雨落区相关性较好;高层辅散低层辅合为暴雨天气产生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14.
张渊  卢莹  戴玥  张波  白杨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10-11011,1105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7月26日江苏省沿江地区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结果表明,从大环流形势看,这次暴雨过程为副高边缘型;500 hPa副热带高压边缘有冷空气扩散南下,中低层西南气流旺盛,这种上冷下暖的形势,导致了这次暴雨的发生;分析物理量场发现,水汽通量散度场中的辐合区基本呈带状,与降水区相对应,强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分布也非常一致;这次暴雨天气发生在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背景下,强降水区域与能量锋区有很好的对应;分析动力条件可知,暴雨过程有着强烈辐合和上升运动,辐合中心和上升运动大值中心与强降水也有着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5.
一次短时强降水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区域站降水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的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东高西低的典型暴雨环流形势下,高原短波槽、副高西伸北抬及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偏南气流和地面锋面也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因子;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在相同的时间均最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的发展移动与TBB梯度大值区暴雨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16年6月1日酒泉市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分析了2016年6月1日引发酒泉玉门镇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特征、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和卫星云图。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类似于"北槽南涡"的流场形势,切变线、冷空气以及高原低涡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暴雨的发生;暴雨发生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成了强烈的抽吸作用;前期降水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此次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中小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特征、地形影响等方面对2013年4月11-12日发生在滇西北局地的暴雨、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切变线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沿着西南气流建立的孟加拉湾、缅甸至滇西北的水汽输送带,从孟加拉湾带来了充足的水汽;底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条件引起上升运动,从而使对流强烈发展;滇西北大气层结非常不稳定;横断山脉迎风坡的特殊地形不仅对气流扰动的作用十分明显,也对暴雨的产生具有特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各种常规观测资料,对2010年6月17-20日玉山县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副高与华北低涡的稳定维持是形成暴雨的有利的天气形势,暴雨区上空强烈的垂直运动、持续的西南急流水汽输送和高低空急流配置,加上气流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叠加,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资料对2008年7月13日发生在宁夏的暴雨天气进行环流形势及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其边缘偏南气流与东移冷槽、低涡等配合造成的,其中由于有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形成了局地性暴雨.这次暴雨无辐散层明显偏高,辐合值偏大;气旋深厚,范围大,强度强;低层能量值大,高层能量值小,降水时能量值有所增大,暴雨区与高能轴配合较好;水汽输送及辐合好,水汽输送主要集中在低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6年5月2—4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辽宁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高空冷涡区有明显的正涡度向下输送至黄淮气旋所在区域,黄淮气旋上空200~400 h Pa为强辐散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很好的抬升条件,降雨天气剧烈。此次降雨过程辽宁东南部海面为水汽大值区,水汽输送带由此伸向辽宁地区,风逆时针旋转,急流携带大量东南部洋面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辽宁地区输送,水汽在辽宁地区辐合,有利于暴雨的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