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印楝果实的成熟期较长,不同成熟期所采样品的百粒重、印楝素含量和印楝素产量也不相同,调查和实验结果显示:印楝果实的成熟期集中在7月初至9月中旬期间;早期样品的百粒重低而印楝素含量高,后期样品百粒重高而印楝素含量低,成熟率约30%时百粒重和印楝素含量基本稳定,印楝素产量在果实成熟后基本稳定;同一时期采摘的样品中,绿色果皮的样品印楝素含量和产量均高于黄色果皮的样品。  相似文献   

2.
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水杨酸(SA)、萘乙酸(NAA)、壳聚糖(CTS)、吲哚丁酸(IBA)、茉莉酸(JA)、激动素(KT)和甲基茉莉酸(MJ) 等7种诱导剂对印楝悬浮细胞培养产印楝素的作用,筛选出SA、NAA、CTS、IBA等4种刺激效果明显的诱导剂,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该4种诱导剂的最佳组合为SA 92.00 mg/L、NAA 6.0 mg/L、CTS5 4.0 mg/L和IBA 3.0 mg/L,得到印楝素含量的实际值为8.61 mg/g,与理论预测值8.69的相对误差为0.92%。回归方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差异不显著,所得回归方程模型拟合情况良好,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3.
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S-ELISA)检测印楝(AzdirachtaindicaA.Juuss)愈伤组织中的印楝素含量,成功建立了DAS-ELISA,以牛血清蛋白为载体,用二环己基碳二亚胺合成免疫原,制备抗血清,获得效价为1:2560,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标记酶,用“碘酸盐酸氧化法”合成酶标抗体,使用包被抗体的最适浓度为5.0μg/mL,标记抗体浓度为2.5μg/mL,可测抗原最低浓度  相似文献   

4.
印楝素A降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 pH、水分、紫外光、温度对印楝素 A 稳定性的影响,建立在不同条件下印楝素 A 的一级降解动力学模型。计算印楝素 A 降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温度效应系数(Q)、活化能(Ea)、活化焓(ΔH)和活化熵(ΔS)。结果表明,印楝素 A 的活化能为 98.49 kJ/mol,活化焓为 95.84 kJ/mol,活化熵为 10.68 kJ/mol · K。印楝素 A 在环境中的降解反应是自发反应,在环境中易自然降解。  相似文献   

5.
龙眼是我国南方名果,重要的亚热带果树之一.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福建龙眼无论是资源或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但我省种植的龙眼大多为实生树,投产迟,产量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龙眼在水果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看俏.为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发展龙眼生产,大量培育优良品种的苗木.嫁接能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提早结果,增加产  相似文献   

6.
研究水分对印楝素 A、6-deacetylnimbin、6-deacetylsalannin、nimbin和salannin 5 种同系物稳定性的影响,并建立水分影响印楝素及同系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水能加快印楝素A及同系物的降解,且降解率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印楝幼苗生长及代谢对不同水分和光照条件的响应规律,以0.5年生印楝半同胞家系实生苗为材料,设置4个水分水平(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60%~65%、40%~45%、30%~35%和20%~25%)与3个光照水平(分别是自然光照的100%、75%和50%)共12个组合的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水分及光照条件下生长指标、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及印楝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然光照、田间持水量为60%~65%的条件更有利于印楝幼苗的生长,干旱胁迫和遮光对印楝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叶片发育均会产生抑制作用,且遮光的抑制程度明显大于干旱;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印楝可通过大量合成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等初生代谢产物以及增加根茎比来提高植株干旱适应能力;在遮光条件下,印楝主要初生代谢产物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的合成受阻,其次生代谢产物印楝素的积累减少;在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遮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干旱对印楝幼苗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干旱和遮光的交互作用遵循“促进理论”,不支持“独立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印楝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干旱适应范围及较强的光照依赖性。因此,在幼苗培育过程中要尽可能提供最大光照强度。此外,充足光照条件下适当干旱胁迫有利于印楝初生代谢产物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这可作为生产上提高印楝素含量的一个潜在措施。  相似文献   

8.
龙眼是水果中之珍品,味美可口,营养丰富.鲜食、制干都深受人们喜爱.古今中外都视为上等补品,具较高的药用价值.我国已有二千年种植史,长期以来生产上种植的苗木多为自选自繁,就广东、广西、福建选出多达三千余个体或品种,但品质优劣、产量丰欠、抗性强弱等性状悬殊较大.然而时至今日人们还普遍应用传统高压苗或实生苗种植,这种生产现状弊多利少,影响生产发展,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日趋剧烈的竞争.近年来,我所从已跃居世界之冠的龙眼出口国——泰国引进六个优良品种嫁接苗却都是用其落后的、效率极低的靠接法.为此我们于1986年开始对龙眼嫁接技术的探讨,现将试验情况及看法整理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种子中含有大量杀虫活性较高的柠檬素类物质,印楝油可促进柠檬素类物质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本实验通过超临界CO2萃取得到含柠檬素类物质和印楝油混合的粗提物,以印楝素A为检测指标,使用均匀设计优化萃取工艺的压力、温度、时间和夹带剂的体积4个因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压力37MPa,温度43℃,时间165min,夹带剂的体积13mL,此时印楝种仁中印楝素A萃取率为0.37%。初步测定超临界CO2萃取产物对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成虫的驱避活性,并对该技术应用于印楝产业化的前景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印楝种子中杀虫活性成人的分离提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印楝种子中杀虫活性成分分离成油溶性和水溶性2个混合物后,再用萑取分离法分别将各混合物分离为3个小组,含活性物质个数较多的小组用快速低压液相色谱法分离为124个极性不同的产物,分离产物中的活性物质个数用薄层色谱法鉴定,对有代表性的6个分离产物进行杀虫活性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中,用于提了和萃取印楝种仁中的杀虫尖性成分的有机溶剂的搭配是目前较好的一种,能达到油溶性活性成分与油脂基本分离;用快速低压液相色谱法分离的印楝杀虫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杀虫选择性和广谱杀虫性。  相似文献   

11.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A.juss)种仁中含有印楝素A(azadirachtin)等活性成分,主要为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对害虫具有显著的忌避拒食作用和生长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硅胶柱层析和TLC法对印楝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印楝素A等5种高纯度印楝素同系物,采用LC-MS对其进行定性分析,鉴定5种物质分别为azadirachtin、salannin、nimbin、6-deacetylnimbin、6-deacetylsalannin,并使用HPLC对5种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咖啡嫁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波邦(Bourbon)和铁毕卡(Typica)混合品种为砧木,以卡蒂莫(Catimor7963)为接穗,介绍咖啡嫁接技术的要点,为低产园改造提供技术支撑。此项技术嫁接成活率高,接穗生长时间长,咖啡树恢复快,投产较早,嫁接后第3年正式投产,单产达1 800 kg/hm2,与同期定植的新咖啡园生长和结果相接近。  相似文献   

13.
Seed morphology (seed length and 20 seed weight) and oil content was studied in 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 (Neem) of five provenances of northern and western India. Trees with wide ranges of girths were considered for study. Maximum average oil content was observed in trees from Hisar provenance. Seed oil content in most of the provenances was not consistent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orphological parameters of seeds. Age of the tre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il yield.  相似文献   

14.
印楝愈伤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印楝幼嫩枝条和叶片,在含有BA(0 ̄0.5mg/L)和NAA(0 ̄2mg/L)的MS培养基中,于25℃±2℃下暗培养15 ̄25d,可诱导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生长出现2个生长峰,愈伤组织生长期和培养基中激素组成影响双峰产生时间,但不愈改变愈伤组织生长的双峰性质。在诱导不定芽培养基中,于25℃±2℃下光培养15 ̄30d,愈伤组织产生不定芽分化。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与愈伤组织来源和不定芽诱导培养基的激  相似文献   

15.
对番木瓜传统的单芽腹接法种苗繁殖进行芽接技术的创新研究,并采用3种嫁接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番木瓜采用创新研究技术的单芽腹接创新法的发芽率为67.50%,比传统单芽切接法高23.6%;单芽腹接创新法比切接法的发芽率高14.8%;芽接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研究结果对番木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西瓜品种‘早佳84-24’为对照和接穗,分别与6个不同类型的砧木进行嫁接,探讨不同砧木对西瓜生理性状、果实品质和抗病性等的影响,从中筛选出适合‘早佳84-24’嫁接砧木的优良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在6个砧木品种中,‘刚强’‘Nf1’与西瓜品种‘早佳84-24’嫁接后,长势旺盛、产量高、抗病性强,可作为三亚地区西瓜嫁接栽培的砧木品种。  相似文献   

17.
西双版纳2008年成功引进橡胶树籽苗芽接技术,并已向生产推广。籽苗芽接用播种后约2周的种子籽苗芽接,苗圃培育7~10个月,可育成2~4篷叶、茎干直径0.4Cm以上的成苗;苗木定植成活率高,雨季定植可达99.85%;植后恢复生长快,植后6月龄7篷植株可达19.73%,降低了生产成本和芽接劳动强度,提高了苗圃单位面积生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