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庆北碚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8):88-93
为了深入了解重庆北碚地区大气污染物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进而为改善北碚大气污染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重庆北碚地区2009—2014年空气质量数据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综合采用线性回归、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北碚地区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大气污染物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北碚地区PM10浓度平均值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呈上升趋势;季节性变化明显,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月变化特征呈"V"型,7月最低,12月最高;北碚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浓度主要随温度、风速、降水的增加而减小,静风时PM10浓度更容易出现较大值。北碚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在冬季最高,与北碚地区冬季所处的大气环流形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赵繁盛  李燕  程航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4):228-236
利用常规资料及NCEP资料对大连地区夏季大雾天气特征及物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大雾日数东部最多,北部最少,总体呈增长态势,2005或2006年出现峰值。南部和东部6、7月大雾日数明显偏多,其他地区无明显月份差异。大雾多出现在夜间至次日早晨。大连夏季持续大雾天气时,中高层副高呈纬向分布,偏西流场中有弱槽脊活动;低层位于副高后部槽前部,西南水汽输送场中;地面位于低值系统前部或顶部,持续较弱的偏东风或偏南风;近地面有逆温层,有弱的散度、涡度和垂直运动场,有利于水汽在近地层的输送和聚集,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长时间维持。该研究获得大连地区夏季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持续大雾天气的预报指标,为大连夏季大雾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曲学斌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6):129-134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全球变暖大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四季变化情况,为当地农牧业产业调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61—2016 年内蒙古地区101 个气象站的监测资料,采用《气候季节划分》(QX/T 152—2012)的四季划分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四季开始日和长短变化。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区春季、夏季和秋季开始日期的空间分布呈由西南向东北逐渐推迟,冬季开始日期则正好相反。春季长度的空间分布呈中部多、两端少,夏季和秋季长度自西南向东北递减,且呼伦贝尔市中部长年无夏,冬季长度分布与夏季、秋季相反。从年际变化上看,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开始日期均在提前,季节长度也呈增加趋势,而冬季开始日期在延后,冬季长度呈减少趋势。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的四季开始日期和长度存在明显变化,对农牧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线性倾向率以及气候变化趋势检验的方法分析了近30年山西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同时应用平均值法、累积百分率分析法和Ridit分析法,利用山西省109个地面站的大气能见度资料及相关的地面气象常规资料(1981—2010年)对能见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山西11个城市大气能见度空间分布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30年来由于空气污染,11个城市的大气能见度均显著下降,山西省1981—2010年年、春、夏、秋、冬能见度年平均值变化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线性倾向率与年变化趋势系数均为负,四季中夏季的下降趋势最明显,高于年总下降趋势,春季的下降趋势最小,年总下降趋势高于春、秋、冬季的下降趋势。能见度的4个季节的差异呈减小趋势,能见度下降最明显的为夏季。从山西省1981—2010年平均能见度的月和季变化可以看出,能见度有明显的月和季变化特征。能见度的月变化呈多峰分布,3个峰值分别出现在2、6、9月,最大值出现在6月;能见度的季变化呈单峰分布,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5.
空气负氧离子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机能平衡的功效,被誉为“空气维生素”,但受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差异影响,导致合理解释空气负氧离子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研究特定区域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入揭示空气负氧离子变化机理及开展区域空气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北幕阜山区潜山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氧离子为研究对象,利用长期动态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的日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等特征和浓度等级评价,并分析负氧离子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PM2.5等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该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负氧离子浓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总体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月均值最大为8月,最小为1月。负氧离子浓度与气温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和PM2.5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与风速相关性表现不明显。潜山国家森林公园负氧离子浓度均值为2191个/cm3,具有优异的空气负氧离子生态康养资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中国2089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的观测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突变检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不同区域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少北多”,并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速率为 -45.8 h/10 a;西南地区在1989年发生突变,西北地区1983年发生突变,东北地区1985年发生突变,其他地区未发生突变;从季节上看,日照时数夏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下降速率夏季最快,其次是秋季和冬季,春季变化幅度最小;日照时数与总云量、能见度、霾、降水量呈现显著负相关,与风速呈现显著正相关,与雾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ERA20C再分析数据集1900—2010年逐月资料,在研究浙江省年际、年代际气温时空分布和年际变率的基础上,检验气温的突变情况,同时细化时间尺度,进一步分析四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浙江省年平均气温16.0℃,增温极为显著,111年来升温0.9℃。地面气温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中西部,而高值中心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气温年际变率最大的地区分布浙江西北部,而变率最小的地方出现在东南沿海一带。Mann-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1947年气温发生了突变,由缓慢变化转为快速增温。除了冬季之外,浙江省的春、夏、秋3个季节均表现出显著的增温趋势,夏季最为明显,其显著增温趋势为0.13℃/10 a,111年升温1.4℃。春季气温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夏季的温度变化梯度大,由西南向东北递增,与气候带的纬向分布有较大差别;秋季的气温分布与全年平均较为相似;冬季表现出气温沿海岸线向内陆方向递减(浙江东部)以及由南向北递减(浙江西部)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太阳总辐射计算方法及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福州1971—2008年、建瓯1992—2008年、广州1991—2008年、汕头1991—2008年、南昌1991—2008年、赣州1991—2008年共6站历年各月太阳总辐射和日照百分率,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各地太阳总辐射的计算公式:Q=Q0(a+bs),通过精度对比,确定了福州模式为适用于福建的计算公式,推算出福建各地逐月、季、年太阳总辐射,利用GIS绘制得各季及年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图,分析福建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太阳总辐射季节及年分布总体趋势是从福建的东南部沿海向西北部减少;季节平均每月太阳总辐射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  相似文献   

9.
为了充分认识山西省春季大风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揭示其成因,为农业防灾减灾、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利用65个地面气象站1986—2009年逐日风观测资料和海气相关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合成分析、序列相关分析和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对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异常变化及其与海气异常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年际异常主要存在2种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全区基本一致型为主,且这种分布型式呈现出年际变化特征;此外,还存在偏多、偏少并存的分布特征,且这种分布型式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2)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年际异常与中高纬环流形势异常存在显著关系。山西春季大风日数偏多年份,200 hPa、500 hPa和850 hPa高度场中高纬环流形势的异常主要表现为东亚大槽的加深、乌拉尔山脊的加强。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与同期春季亚洲西风环流指数、前期冬季北半球极涡强度指数以及前期东亚冬季风指数之间相关性较大。(3)太平洋海温异常主要影响山西春季大风日数的年代际异常,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而前期冬季太平洋海温场异常对山西省春季大风日数异常的影响比同期春季或前期秋季海温场异常对它的影响更为显著。当赤道太平洋呈PDO暖位相时,山西春季大风日数异常场呈现自东北向西南负正相间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丘陵红枣种植区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为红枣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红枣种植区1971—2010年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法、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年、季平均气温以及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近40年红枣种植区年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高气温显著上升,年极端最低气温下降;四季中冬季增温最明显,其次是春季、夏季、秋季。气温在20世纪80—90年代发生突变,冬季气温突变出现最早,其次为年、春季、夏季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气温主要存在31年左右的周期。空间分布上具有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气温升高对红枣物候期、产量、病虫害等方面均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茶树生长季内云雾变化特征及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气候变暖背景下贵州省茶树生长季内农业气候资源发生了明显变化和云雾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这一科学事实,利用贵州省1961—2010年81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不同茶季(春、夏、秋)内云雾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春茶季总云量与雾日数百分比的分布特征均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夏茶季总云量呈由东南向西北增加,而秋茶季总云量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夏茶季总云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春茶季和秋茶季,三者的地区间差异均较小;1961—2010年,春、夏、秋茶季总云量均呈减少趋势,减幅最大的是秋茶季(-1.1%/10a),其次分别为夏茶季(-0.5%/10a)和春茶季(-0.17%/10a)。秋茶季雾日数百分比最大,其次分别为春茶季和夏茶季,三者的地区间差异均较大;1961—2010年,春、夏和秋茶季雾日数百分比均呈增加趋势,三者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1%/10a、6.9%/10a和7.2%/10a。研究区域茶树生长季内总云量的减少和雾日数的增加,将对贵州省茶树的品种选择、结构调整、茶叶产量和品质等产生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的变化特征,揭示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利用近50年(1959-2008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面测站降水资料,给出了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的划分标准及其推进特征,并分析了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雨平均在5月下旬开始,由东南向西北推进。当东北地区春雨开始偏早(晚)时,东北地区5月的降水偏多(少);主要以全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和东南向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存在准2~3年的年际振荡特征。此外,当前期12-4月中国东部沿海海温偏高(低)时,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偏早(晚)。  相似文献   

13.
利用贵州省8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茶树生育期资料,结合ArcGIS、数理统计等方法,采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推荐的方法计算了研究区不同茶季的茶树需水量,分析了茶树需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贵州省不同茶季的茶树需水量存在显著差异,大小关系是夏茶>秋茶>春茶>越冬期。从空间分布来看,夏茶和秋茶的需水量呈“西北低东南高”分布型,而越冬期和春茶的需水量呈“西南高东北低”分布型。春、夏、秋茶季以及越冬期的茶树需水量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6、-4.8、-1.2、-0.3 mm/(10 a)。近50a来越冬期和春茶季的茶树需水量的地区间差异在缩小;而夏茶和秋茶季的茶树需水量的地区间差异在增大。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分析贵州省春播西葫芦种植的气候适宜性,为其种植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西葫芦关键生育期气象因子作为指标,使用贵州省83个台站1981—2010年气候资料、1961—2015年春旱日数资料,应用ANUSPLIN和ArcGIS软件,通过薄盘样条函数法及反距离权重法对各指标进行插值,根据各因子适宜等级进行重分类及矢量叠加,获取气候适宜性综合区划图层。【结果】结果得到了西葫芦关键生长期气温、日照、降水等气候条件的精细化分布图层,以及种植的气候最适宜区、次适宜区、适宜区。【结论】贵州省西葫芦种植的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省东部及东南部,该区光温水条件均适宜,结瓜期降水充沛,春旱发生风险低,有利于高产的形成;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省北部和西南部,该区总体光温水条件较好,但都存在一定的不利条件,需要注意加强田间管理;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省西北部,该区温水条件稍逊,春旱发生风险高,需通过设施栽培并加强温湿度调控,才能充分利用有利光照资源,以获取高产。  相似文献   

15.
1981-2013年湖南省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娟  贺新光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0):125-133
为揭示湖南省蒸发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1981—2013 年的日蒸发量观测值,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累积距平、Mann-Kendall 检验和R/S 分析法,对湖南省年、季蒸发量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突变检验及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1)33 年来湖南省年蒸发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春、秋、冬三季呈现出相似的增减趋势并决定了年蒸发量的变化趋势;(2)湖南省蒸发量主要集中于夏季,年代际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年、季节平均蒸发量的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格局;(3)M-K突变分析表明,除夏季之外,春、秋、冬三季和年蒸发量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且突变点出现在2000年的春季和1983年的秋季;(4)年蒸发量整体上呈现较强的正持续性,四季中春季正持续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大风在地表裸露的沙尘源地及其附近形成沙尘暴灾害,使土壤风蚀、沙化,增加沙尘频次和恶化空气质量,破坏生态环境,危害农业生产。因此,深入研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新疆地区的极大风速风向特征,对于防灾减灾,治理活化沙丘及实现本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疆地区71 个站点的最新资料为基础, 探究新疆地区1993—2013年极大风速的时间演变现象和空间分布特征,给出新疆地区年、月极大风速出现日数的分布及风速方向特征。得出,1993-2013年间乌恰县风速大于17m/s的日数最多,和田市最少;总共16天。极大风速日数最高值出现在1999年,全疆总大风日为257天;最低值在2013年,全疆总大风日为69天。春夏季大风如数大于秋冬季。新疆主要城县极大风速方向有明显差异,天山以东主要为东南、东北方向;天山以北主要为西北、东北方向;天山以南主要为东北、西北方向;天山以西主要为东南、西北方向。  相似文献   

17.
余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9):168-173
应用衢州市1960—2012 年日气象观测资料,针对早稻苗期出现低温冷害灾害,从气象因子入手,建立定量评估模型,分析较严重的早稻春季低温冷害年大气环流背景,为提高春季低温冷害预报和预警水平,应对春季低温冷害对早稻构成的严重威胁。采用主分量分析法确定主分量及表达式,建立综合评价指标模型,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标,并且对历年综合指标进行了评价。应用NCEP 1°×1° 500 hPa、850 hPa 资料,分析了较严重春季低温冷害年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从1960—1997 年春季低温冷害发生频率3~4 年出现一次,强度为1987—1997 年最强,2000 年以后,春季低温发生次数甚少。1987年、1993 年、1996 年、2010 年出现了较严重的早稻春季低温冷害,相对应的气候异常。综合评价指标和早稻产量相关密切,能客观地反映低温冷害的风险程度。较严重的早稻春季低温冷害年4 月上中旬亚欧地区呈径向型环流,使冷空气活动频繁南下,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偏低,而副热带高压强度强,南支槽、西南暖湿气流活跃,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阴雨天气。西风带、副热带、热带系统的有利配置,是造成早稻春季低温冷害发生的大气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18.
1981—2014年日照市雾霾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减轻因雾和霾造成的灾害损失,为准确预报雾和霾提供重要依据,利用日照市1981—2014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日照市雾和霾的气候变化特征和雾霾等级分布。结果表明:近34年来日照市雾和霾的日数均整体呈上升趋势,但2000年后雾日明显减少,霾日开始增多。日照市霾日的四季分布是冬春季多,秋夏季少,且主要以轻微霾为主;而雾日则呈春夏多、冬秋少的沿海特点,且以浓雾为主,春夏盛行的东南风非常有利于沿海地区雾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研究呼伦贝尔市1961—2018年潜在蒸散的时空变化,以期为当地气象生态研究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基于呼伦贝尔1961—2018年16个气象站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及偏相关系数等方法,从年、季节和年代际尺度分析了呼伦贝尔58年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1961—2018年,呼伦贝尔年平均潜在蒸散量变化在320~771 mm,整体上呈现条带状自东北向西南、东南两个方向递增;夏季潜在蒸散量平均值最高,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最低;(2)年均潜在蒸散以2.3 mm/a的速率增加,并在1998年发生突变,之后增加趋势更加明显;(3)西南部呼伦贝尔草原区和岭东农业区增加趋势明显高于中部大兴安岭林区;(4)呼伦贝尔潜在蒸散的变化主要与风速、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呈现负相关,和平均气温、气压呈现正相关;影响年潜在蒸散的主要因子为相对湿度和平均气温。结合潜在蒸散变化趋势,有针对性的合理规划水资源,对该地区生态环境评估及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