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南岛雷暴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海南岛18个站点1965~2007年的43 a雷暴日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等方法分析了海南岛的雷暴日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岛雷暴活动频繁,各市县年平均雷暴日在94 d以上,最多达到了149d,雷暴日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中部以及北部的雷暴日比较多,而在南部雷暴日相对偏少;雷暴日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极少,夏季时雷暴明显偏多,最高为7月份的22d;另外,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准周期16a以及5 a的小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2.
1961~2004海南岛干旱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 ̄2004年海南岛18个观测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Z指数作为旱涝等级划分标准,计算了海南岛干旱强度与干旱覆盖范围,诊断了海南干旱强度与干旱范围的趋势和变化,并重点分析了2004年的干旱情况。研究发现在过去44年中最严重的干旱年份是1977年,其次是1969,1987和2004年。从长期趋势来看,全岛逐年干旱强度呈减弱趋势,干旱范围趋于减小。海南岛干旱覆盖百分率还存在明显年际和年代际振荡:在1987年之前以6~8年长周期的低频变化为主,并且周期逐渐加长,但1987年之后4 ̄5年短周期振荡明显。在2003年秋冬季持续干旱的基础上,2004年各季节干旱继续发展,2004年秋季干旱成为过去44年中干旱最严重的季节。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7~2011年海南热带气旋过程的地面站雨量资料,对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所基于FY2D和GMS-5红外亮温资料研发的卫星降水估计产品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6 h还是24 h降水,FY2D降水估计产品对海南热带气旋降水的反演精度要比GMS-5降水估计产品高;FY2D和GMS-5卫星估计降水具有估测大暴雨以上强降水的优势,对热带气旋强降水预报业务具有参考性;对6h强降水估计能力的空间分布而言,FY2D降水估计产品估测能力为岛西高,岛东低。GMS-5降水估计产品的估测能力为岛北高,岛南低;登陆海南岛北部地区的热带气旋降水估计技巧比登陆海南岛南部地区的热带气旋高;两种卫星降水估计产品对中小尺度强降水极值估计偏弱。  相似文献   

4.
利用海口市1961~2010年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年代际、年际和季节的气候变化特征,同时与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和降雨量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海口市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每10年偏少117.2 h,其中2001~2010比1961~1970 下降了20%以上。海口市日照减少与低云量的增加有密切关系,与夏秋季节的降雨量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海口市近60a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1~2010年海口市国家基准气候站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数据,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累积距平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 ,分析了海口市1951~201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口市近60 a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显著上升、日照时数显著减少,但降水量变化不明显。20世纪90年代是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日照时数减少的显著变化稳定期,2000年以后气候变化波动最强烈。旱季气温增幅明显大于雨季,但降水量变化较小。此外,旱季气候要素波动大于雨季。气候突变和小波分析得出,1986年是气温由低到高的突变点,1967~1978、1998~2010年分别是冷期和暖期;1976年是降水量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点,1993年是日照时数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点。海口市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均存在5~10 a左右的周期,日照时数存在5~8 a、25~28 a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6.
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对长汀县1956-2016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及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1年来,长汀县的年平均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41℃/10a,1998年以来增温明显,且秋季变暖趋势最为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最低气温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生育阶段气候变化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陇中地区1971-2017年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运用APSIM模型模拟春小麦生育期和产量,对近47年来该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陇中地区年降水量按4.639 mm·10a^-1的速率显著减少,春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按1.304 mm·10a^-1的速率减少,8个生育阶段的降水变化趋势不同,其中灌浆-成熟期的降水量下降幅度最大,倾向率为-2.995 mm·10a^-1;分蘖-拔节期的降水量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倾向率1.855 mm·10a^-1。旱地春小麦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的日均温、日均最高温和日均最低温都呈上升趋势,并且日均最低温的上升幅度要大于日均最高温。经相关分析,旱地春小麦全生育期降水量和日均最高温与产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相关;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性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日均温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的日均最高温与产量分别呈显著相关和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9.
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对海南岛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NCAR/RegCM2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CSIROR21L9全球大气-海洋耦合模式的方法,模拟在CO2浓度倍增情景下海南岛的气候变化状况,结果表明,海南岛气温平均升高2.2℃,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也都有增加,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平均增加37.0%,雨日增加21.0%,蒸发量增加29.1%;但空气相对湿度和常风风速变化不大,总体而言,温室效应使得海南岛气候更加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气候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海南岛18个市县气象站1981~2010年共30年的气象资料,参照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气候区划三级指标体系,对海南岛进行新的气候区划,以阐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南岛的气候概况。区划结果显示:海南岛划分为2个温度带、3个干湿区、8个气候区。区划结果中对8个气候区进行了分区简述,概括了其气候及自然地理条件,这对于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兰科植物区系的组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南岛是我国兰科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有78属214种。其中,中国特有种31种(包括海南特有种14种),非中国特有种但在中国仅见于海南岛的有20种。种数在10种以上的属有羊耳蒜属(Liparis)、石斛属(Dendrobium)、毛兰属(Eria)、石豆兰属(Bulbophyllum)和兰属(Cymbidium)。海南岛兰科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12个分布型和变型,其中热带亚洲成分占总属数的51.3%,热带分布属有71属,占绝对优势。海南岛兰科植物的生活型多样,附生兰有43属,地生兰有32属,腐生兰5属(其中羊耳蒜属和兰属中存在附生和地生2种生活型)。多个种在叶型和花色上变异较大,可作为优良育种材料。与邻近地区相比,海南岛兰科植物与西双版纳共有属最多(为56属),其次依序为台湾、广东、广西和福建。虽然海南岛与台湾和西双版纳同处热带北缘,受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但其兰科植物在属、物种和特有种的数量上比后两者要少。总的说来,海南岛的兰科植物区系较为多样,与亚洲热带兰科植物区系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以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1966—2019年的日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海南岛18个市(县)芒果单产的气象产量与其各生育期气温、降水、日照、相对湿度等做相关分析,选取花期平均气温、果实发育期平均气温、年≥10 ℃积温作为区划指标,同时考虑坡度因素的影响,采用集优法基于GIS开展了海南岛芒果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海南岛芒果种植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乐东、三亚、陵水、万宁、琼海等西部南部和东部市(县)的沿海乡(镇),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大部、白沙南部、昌江南部、乐东东北部、三亚北部、陵水北部等市(县)地形陡峭的山地,其余为次适宜区。区划结果可为海南岛芒果种植布局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OK)、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样条插值法(Spline)以及混合插值法(MLR)对海南岛18个长期气象观测站1979~2008年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以及年积温进行空间栅格化,并进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交叉检验的MAE和RMSIE的误差分析表明,MLR插值精度最高,样条插值法插值精度最低,普通克里格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插值精度接近。总体来看,混合插值法(MLR)是海南岛气象要素最优空间插值法。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夏季海南岛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6月对海南岛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种类为主,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颤藻(Oscillatoria sp.),同时出现多种裸藻、绿藻和甲藻.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6属97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25属59种,绿藻门9属18种,蓝藻门7属10种,裸藻门2属4种,甲藻门5属5种,金藻门l属1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289.9~1 964.9)×103 cells/L,平均为885.3×103 cells/L.浮游植物的组成和结构表明红树林区水质较好,但新英港、三亚河、新盈彩桥等红树林区,水体质量有下降的可能,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香料植物名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海南岛香料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哈钦松系统编制“海南岛香料植物名录”。该名录共包括香料植物329种,隶属64科,其中海南野生种191种,栽培种138种,基本囊括了分布于海南的香料植物。   相似文献   

16.
延药睡莲(Nymphaea nouchali Burm. f.)是海南原产的睡莲属原生种和珍稀水生花卉,具有重要的观赏、生态价值及一定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也是开展热带睡莲新品种培育的良好材料。为了全面了解海南岛延药睡莲的资源分布及保护现状,为其科学保护和有序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延药睡莲资源进行多次野外调查,记录观测延药睡莲分布、生境条件及生存状况。结果表明:延药睡莲在海口、万宁、昌江、三亚、乐东等市县有自然分布,各分布点野生植株数量及生长势不一,其中三亚甘什岭分布点延药睡莲的生长状况较好,而乐东球港村分布点的植株数量最多;延药睡莲主要生长于水深0.2~1.6 m的静态水体中,对水质和水位等生活环境的要求较高,极易因环境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种群规模减少乃至消失;延药睡莲的自然分布点大多处于未保护状态,受外来生物入侵和人为因素干扰严重,野生数量稀少,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岛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护和森林游憩8个方面14个指标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结果表明:海南岛8项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量2 528.29亿元/年,功能价值贡献大小依次为:涵养水源(47.52%)>净化环境(12.35%)>固碳释氧(11.68%)>生物多样性保护(10.31%)>固土保肥(6.65%)>森林防护(6.16%)>森林游憩(4.42%)>积累营养物质(0.91%),根据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分析,原始林(28.34%)>次生林(26.96%)>橡胶林(24.42%)>用材林(14.02%)>防护林(3.24%)>经济林(2.29%)>灌木林(0.43%)>红树林(0.29%)。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瓢虫科昆虫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南岛瓢虫科昆虫125种,其中小毛瓢虫亚科种类最多61种;瓢虫亚洲次之,为22种;食植瓢虫亚科种类相对少,仅13种。在海南岛的瓢虫科昆虫中东洋区系种占绝对优势 于中部偏南的热带山地雨林区,种的分布频率最高,并且特有种多集中于此。热带季节性阔叶林区与台地一滨海区情况相似,种类相对贫乏五热带山地雨林区差异显,以小毛瓢早族及食植瓢虫族种的分布表现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