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地从1998年开始引进种植大棚哈密瓜,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栽培技术日趋成熟,平均每667m^2产哈密瓜2000-2500kg,667m^2产值7000元以上,发展大棚哈密瓜已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首选项目。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孙兴祥  林红梅 《中国瓜菜》2014,(5):18-20,25
为探讨江苏沿海地区不同棚型保温增温效果,通过设计4种棚型,以当地同区域气象资料为对照,采用3棚4膜覆盖栽培技术,分析测定棚内温度状况、西瓜的生长情况、产值、效益。结果表明:早春大棚种植西瓜,2月中下旬播种,5月初上市,选用P3棚(宽度6 m,高度2.2 m),3棚4膜覆盖模式最佳,该棚型温度适宜,西瓜长势强,品质好,效益高;其次P1棚(宽度5 m,高度1.8 m),搭建方便,成本低,易移动,效益稳;P2棚(宽度5 m,高度2 m)、P4棚(宽度7 m,高度2.45m),保温效果、西瓜生长、效益无优势,不建议选用。  相似文献   

3.
顾桂华  孙兴祥  林红梅 《蔬菜》2014,(12):83-86
甜瓜在江苏省主要采用早春大棚爬地栽培。不同棚架构型种植甜瓜的研究表明,棚高宽比大,棚内气温升温快,降温也快,日温差大;棚内地表面积大,日地温差小。甜瓜爬地栽培宜采用处理2、1棚型,甜瓜产量高、品质好、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4.
对江苏沿海地区双大棚四膜覆盖全封闭和正常揭膜通风条件下的棚内外气温和10 cm深地温分别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双大棚四膜覆盖栽培无论是在全封闭还是在揭膜通风管理的条件下,晴天和阴天棚内气温与外界气温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2)在江苏沿海地区采用双大棚四膜覆盖栽培,只要加强调温管理,在出现极端低温的情况下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大棚蔬菜可以安全越冬。(3)晴天上午外界气温超过18℃时要逐步开启内外大棚通风窗口,揭除小棚膜,增加光照,调节温度;下午外界气温低于18℃时要逐步关闭小棚膜和内外大棚通风窗口,以保温防冻,促进生长。(4)阴雨天气要尽可能关闭大棚膜,保持棚内温度,防止冻害伤苗。  相似文献   

5.
江苏沿海地区早春大棚西瓜四膜覆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华 《长江蔬菜》2013,(23):22-25
江苏东台市沿海地区采用四膜覆盖技术种植早春大棚早熟西瓜.每667m^2产量高达6000kg以上,比普通的大棚种植增收3000多元。生产中,采用四膜覆盖技术即大棚+内棚+小棚+地膜.早中熟品种合理搭配.注意揭盖膜时间,控制好膜内温湿度,采用人工辅助授粉,根据果型不同采取不同的整枝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沿海中部的大丰市为江淮冲积平原,耕地多属沙壤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非常适宜瓜菜生长。甜瓜喜高温干燥气候,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6~10℃易受冷害,属长日照作物,喜强光,光饱和点为8万Lx,江苏地区露地甜瓜一般在7月上旬上市,售价1.0~2.0元/kg,667m~2收益1500~3000元,经济效益较低。5~6月为甜瓜市场供应淡季,一般批发价可达4~8元/kg。为了发展当地瓜菜生产,引领和扩大规模种植,提高当地的甜瓜种植水平,2012年以来,我们在大丰市丰收大地农业示范园区及新丰镇等地开展早春大棚甜瓜吊蔓栽培研  相似文献   

7.
韭菜是多年生宿根植物,风味独特、辛香鲜美、营养丰富。为广大消费喜食,市场需求潜力巨大。2010年江苏省韭菜种植面积逾1万hm^2.比2012年增加了l倍以上.其中沿海苏中地区韭菜种植面积达5000hm^2。近年来。江苏沿海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利用双层大棚越冬栽培韭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江苏东台市韭菜价格上涨,韭菜种植面积逐年递增,但韭菜连片种植导致韭菜地根蛆严重、用药量增加、农药残留加重。为此,该地采用无土栽培取代传统的土壤栽培,不仅克服了土壤连作障碍问题,优化了韭菜生产环境,还节约了水肥、提高了韭菜的产量和效益。注意无土栽培韭菜必须用新籽育苗、短缩茎根插栽,结合温光水肥调节。  相似文献   

9.
草莓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果树,其浆果营养丰富,是深受消费者喜食的水果,市场需求潜力大。无土栽培作为一种高效、节能、无污染的规范化生产模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草莓棚室无土栽培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品质好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向广大种  相似文献   

10.
杨明彰 《长江蔬菜》2011,(13):16-17
荷兰小黄瓜为全雌性系品种,主要作温室大棚栽培用种,市场上称其为水果型迷你黄瓜。该类型品种瓜长12~14 cm,直径约3 cm,单瓜质量80~120 g,表皮柔嫩青绿色、光滑、色泽均匀、口感脆嫩、香味浓郁,一般作为水果型黄瓜鲜食栽培。  相似文献   

11.
温室葡萄光照分布与果实品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选择理想的温室葡萄叶幕型,对温室内2种叶幕结构的光照分布和果实品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叶幕I("V"形整枝"W"型叶幕)光照分布比较均匀,全天中各部位受光都较好,光照时间长,果实品质好,成熟期早;叶幕Ⅱ(单篱架垂直叶幕)光照分布不均匀,下层光照差,果实品质稍差。因此,温室葡萄栽培适宜采用"V"形整枝"W"型叶幕。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研究,筛选出了4种兰州市较为典型的日光温室结构类型,分别为寿光5代变异Ⅰ型(Q1)、寿光5代变异Ⅱ型(A2)、8.5 m跨度管架拱圆型(H1)、下沉式8.5 m跨度管架拱圆型(H2),理论上温室性能Q1最优,A2次之,H1、H2较差,同时对兰州市日光温室的成本和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两类不同株型梨品种(系)为试材,研究了紧凑型与普通型梨一年生嫁接苗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特点、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及15 a生树新梢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与普通型相比,紧凑型嫩梢中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3)含量显著较少,细胞分裂素(ZR及Z+ZR)含量显著较多,生长素(IAA)含量稍高于普通型但差异不显著。紧凑型新梢顶端木薄壁细胞显著增加,导管、木质纤维和可溶性糖显著减少。首次提出确定梨紧凑型基本指标为新梢顶端木质部中木质纤维密度低于1 300个.mm-2,木薄壁细胞密度高于1 700个.mm-2,导管密度低于270个.mm-2;紧凑型梨树节间变短可能是赤霉素(GA3)含量减少引起的,顶端的膨大生长等现象则可能是细胞分裂素积累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15.
以番茄"魁冠108"为试材,研究了外置式秸秆反应堆在越冬茬栽培过程中对晴天温室内CO2含量和番茄植株营养生长及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番茄坐果数、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置式秸秆反应堆能有效缓解日光温室内CO2亏缺现象;使营养生长期和结果期番茄植株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19.5%和27.8%;显著提高番茄植株在营养生长期和结果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单果重增加32.59g,产量增加1 303.8kg/hm2。  相似文献   

16.
罗卫  孙俊桥 《现代园艺》2011,(17):77-78
景观设计与规划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南疆喀什市温室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情况,2017年在喀什市进行了温室蔬菜病虫害调查,共调查了21种蔬菜,其中在16种蔬菜上共发现了12种病害,在15种蔬菜上共发现了4种虫害。综合来看,为害南疆喀什市温室蔬菜的主要病害种类为煤污病、腐烂病、白粉病以及病毒病,主要虫害种类为斑潜蝇、白粉虱和菜蛾。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情况,分析了温室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初步构建了喀什市温室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引进自全国6个省的辣椒新品种在西藏拉萨种植,筛选出了3个适宜西藏保护地种植的辣椒新品种即华美1号、陇椒1号和七星椒。  相似文献   

19.
以双管多曲面槽式空气集热器为试验对象,采用蒙特卡罗光线追踪法对不同结构参数的集热器进行光线追踪,结合信噪比分析得到较优结构的集热器,以期达到最大的光线汇聚率,并与兰州地区的日光温室太阳能主被动协同蓄热供热墙体相结合构成主动集热系统,考查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当集热器在进光口宽度为670 mm,出光口宽度为210 mm,集热器总高度为545 mm,二次反射平面镜高度为40 mm时,光线汇聚率在太阳入射角为0°~7°时可达到100%。工程试验结果显示,若日累计太阳辐射强度为19 MJ·m-2,室外平均环境温度为1.8℃时,总长10 m且管内空气流速为1.67 m·s-1的集热系统可获得2115 W的瞬时集热量和35.7%的最大瞬时集热效率。并统计出该集热系统在冬季晴天实测的28 d里累计集热量为633 MJ。该研究结果可为双管多曲面槽式空气集热器优化设计及其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a green area can strongly influence its cooling effect. However, the specific correlation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studied. To systematically clarif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and the cooling effect of green areas, 25 idealized scenarios are designed and simulated using the microclimate model ENVI-met. These 25 scenarios represent green areas with five different spatial configurations (integrated green area, sparse dotted green areas, dense dotted green areas, belt-shaped green areas parallel to wind direction, and belt-shaped green areas vertical to wind direction) and five vegetation types (trees with big canopies, trees with small canopies, hedges and shrubs, 50 cm grass, and 10 cm grass). The human thermal comfort of each scenario is evaluated by means of physiologically equivalent temperature (PET) using Rayman. The results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the fragmentation degree (quantified by the patch density and edge density), shape complexity (quantified by the land shape index), orientation of green belt, and vegetation type on the cooling effect of a green area.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and the vegetation type of green areas were found jointly affect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green areas’ cooling effect. The highest cooling effect appears at 2 pm, reaching 6.3 K in the scenario of belt-shaped green areas parallel to the wind direction and with big canopy tree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climate-adaptiv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area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