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K-means和等级聚类方法将黄河三角洲227个草本样方中的20个常见物种进行了聚类,用Kendall's方法对组内物种相关性及显著性进行了分析;将通过显著性检验后物种间距离与物种生长微环境(土壤水分、土壤盐分)、生境、物种所属分布区、物种分类距离、生活型及繁殖方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所有物种被划分为8个同资源种团和17个亚种团。同资源种团与土壤水分、土壤盐分和生境都显著相关;与生活型、繁殖方式、分类距离和分布区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数量分类方法所划分的一组物种,在统计上并不一定是显著相关。黄河三角洲地区经过显著性检验后的同资源种团,能代表物种所属的微环境,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其生境。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江  段代祥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606-4607
综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生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维管植物资源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维管植物种类丰富,据调查统计,共有水生维管植物64种,隶属25科40属,依其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划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4个生活型。同时,对水生维管植物的用途进行了综述并就其利用、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潘莹  许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42-1644
在参照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生态类群及其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共有水生维管束植物64种,隶属25科40属,含3种以上的9个较大科构成了区系的主体,共24属44种,占总属数的60%和总种数的68.75%,其中以挺水植物为主要生态类群,共有32种,占总种数的50%;区系中单种属多,属的分化程度较高;从分布区类型来看,世界分布属最多,温带分布属次之,热带分布属亦较多,区系总体表现出明显的温带特征,并具有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森林草原交错带地区土壤节肢动物的野外调查,研究交错带地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同功能种团组成、分布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节肢动物营养方式以腐食性为主,捕食性、植食性土壤节肢动物较少,反映出土壤节肢动物对地上生态系统的适应.森林-草甸带中腐食性和植食性土壤节肢动物相对较为贫乏,系统养分来源不足,土壤肥力较为贫乏.各营养功能团的类群和个体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质量,其中腐食性同功能团具有衡量生态系统功能强弱与土壤质量高低的生物指标潜力.  相似文献   

6.
《天津农业科学》2015,(10):28-33
为了回顾总结我国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监测与保护的现状和最新研究成果,笔者通过大量文献查新、实地调查及过去多年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对我国植物物种调查、动态监测与保护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并在江苏苏州地区加以实施和应用。根据在苏州市域内所开展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现有高等植物778种,本地植物指数在0.75~0.79之间,目前仍未有完整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动态监测体系,保护工作也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现实生态保护的需要找出不足,为未来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做出了科学的展望。因此,通过系统综述和科学总结,可为将来苏州地区乃至全国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绿地进行实地调查,记录并统计该校园植物种类,结果表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共有植物202种,其中园林绿化植物169种,野生植物33种.同时对校园内绿化植物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植被生态学研究中常需要将样地-物种属性数据划分为多个具有生态意义的集群,在植被分类过程中不仅要在分类方法上做选择,还要确定该植被数据分多少类最合适.有很多指标来确定群落划分中的最优分类数,但都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将黄河三角洲227个样地数据用ward等级聚类法进行了分类.为了找到最优的分类数和判断指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对植被数据分为2到15类时进行分析.主要从3个方面对最优分类数进行判断:1)比较集群内的同质性和集群间的异质性;2)基于集群的物种组成、环境变量的不同,确定集群与环境的相关性;3)基于物种在不同集群内的频度与多度.判断指标主要包括:average silhouette width指数、Goodman and Kruskal''s Gamma系数、Dunn指数、集群分布的熵、wb.ratio指数、Calinski and Harabasz 指数、C-index指数、partana指数、biserial指数.用多响应置换过程对集群间物种组成和环境差异显著性进行分析.用指示物种从生态角度对各集群进行判别,并对指示物种的显著性进行了分析.不同判断标准得到的黄河三角洲最优分类数不同,得到的最优分类数包括分为2、5、7、和15类;多方面综合判断,认为在分为7类时最好.群落分类中应该有较优的断点,划分类较少时,集群特征不明确;划分类较多时,集群特征虽然更明确,但可能会导致较多的小集群,且小集群间环境差异不显著.7类较优,能满足物种组成差异、环境差异、群落内和群落间差异、所含信息量多的要求.分为2-6类时应该都是有意义的,只是所代表的群落特征不同.各判断标准中,dunn、silhouette、Calinski和Harabasz指数和指示物种能比较有效的判断最优分类数.不同的分类方法和物种属性数据的得到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邓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469-7470
盐地碱蓬和地肤是适合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条件下生长的2种耐盐性植物,就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分析论述了其在饲用及人类生活中的经济价值,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湿地面临的问题及其保护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大,类型复杂,变化不稳定,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指出该湿地目前面临大规模开发、黄河断流、湿地污染、海平面上升和海岸蚀退等问题,提出加强对黄河和本地区统筹管理、做好湿地规划和监测、湿地开发与恢复相协调、重视污染防治与自然湿地保护区建设以及扩大国际合作科研与交流等措施是保护本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黄河三角洲潮上带湿地为对象,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4种典型的植被群落下水盐梯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沿植物群落演替方向,土壤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土壤盐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在这种水盐梯度下,植被群落的变化能够影响土壤养分含量,沿着植被演替方向,全碳与有机质含量随着演替方向呈先逐渐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碳氮比((C/N)在植被演替中期相对较高;全氮含量沿着演替方向呈现增加趋势,硝态氮与铵态氮先增加后降低;全磷与有效磷随演替变化系数较小,演替中期各理化性质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各群落土壤C/N值均小于25.相关分析表明,全氮、有机质与有效磷两两显著相关(p<0.01),有效磷还与含水率显著相关(p<0.05),硝态氮、钱态氮和全磷未显示出与其他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含水率与pH值显著相关(p<0.05),且二者均与土壤盐分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3.
外来物种米草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黄河三角洲的无棣岔尖、东营市五号桩、小清河口的米草分布区与非米草分布区的调查结果,研究了外来物种米草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底栖动物、滩涂昆虫、滩涂浮游动物、滩涂浮游植物、底泥微生物和滩涂鸟类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来物种米草的入侵已导致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造成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是史前海岱地区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新石器时代黄河三角洲先民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有农作物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自后李文化至北辛文化时期,采集、渔猎经济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至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和以猪为主的家畜饲养业在生业方式中的重要地位才真正确立起来,采集、渔猎退居次要地位。这种生业模式是受史前黄河三角洲资源丰富但承载力有限的自然环境决定的,这种状况也使得史前时期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城和文字等因之产生,催生了海岱地区最早的文明。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高等抗盐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检索,对分布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生植物进行分类统计,同时对盐生植物用途进行归类分析.该研究为下一步调查黄河三角洲盐生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提供保障,同时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改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植被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的土地现状和植被特征进行了分析,概括总结了以土壤改良为重点的上农下渔、条台田整地改良、深松土壤、化学改良与种植耐盐牧草相结合的植被恢复技术的要点与使用范围,提出了在重盐碱荒地、光板地上通过白刺、柽柳造林进行植被恢复的技术,以及在稀疏柽柳地上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