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南丘陵旱地麦/玉米/秋作复合群体时空结构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了苏南丘陵地区以春玉米为主干作物的套作复合群体内作物时空配置问题。发现套作春玉米对播期、共生预留行宽度反应十分敏感,当春玉米与麦共生短于30d时,共生期对产量影响明显。秋季玉米和甘薯产量对与春玉米共生期的长短反应不明显,但套种于春米的大豆对播期反应较为强烈。扩大秋玉米行距对其站间作的甘薯产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黑龙港平原地下水漏斗区传统冬小麦-夏玉米(简称麦-玉)一年两熟模式的水粮矛盾问题,设计“一年传统麦-玉模式+一年轮作其他作物”的2年节水稳粮型轮作系统,试图寻找适合该区域的节水稳粮型绿色种植制度。于2018年10月—2020年9月在河北吴桥地区开展田间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为对照,设置春玉米→麦-玉、冬小麦→麦-玉、春甘薯→麦-玉、春花生→麦-玉、冬小麦-夏花生→麦-玉、马铃薯-青贮玉米→麦-玉6个处理,分析各轮作模式的农田耗水特征。结果表明:(1)相比对照,除冬小麦-夏花生→麦-玉外,不同轮作模式的年均耗水量可减少3.1%~15.2%。春玉米→麦-玉、马铃薯-青贮玉米→麦-玉、春花生→麦-玉和春甘薯→麦-玉模式轮作周期内年均耗水量较对照模式分别减少6.1%、7.2%、9.2%和15.2%, 4种模式的年均地下水净消耗量也较对照模式分别减少9.0%、10.3%、16.2%和32.9%;(2)不同耗水层次的作物搭配可以在空间上实现水分互补。冬小麦作物主要消耗0~160 cm土层土壤水分,其含水量相较于播种时减少了20%,马铃薯作物主要消耗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其...  相似文献   

3.
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不同分隔方式及不同供磷水平,即0、35、70、105、140 kg P2O5 hm-2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阐明两种套作模式下种间相互作用及玉米磷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2种套作体系中无论施磷与否,玉米均表现出套作优势(Acs>0,NCRcs>1),且玉米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的竞争能力强于玉米/甘薯模式,大豆和甘薯处于套作劣势,两种模式均促进了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的提高,施磷70 kg hm-2时,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时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在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中分别提高了17.05%、5.62%和16.84%、7.17%,磷素当季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81%。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互作效应显著,两种模式均以105 kg hm-2处理玉米茎、叶和穗磷素积累和产量较高,且玉米/大豆套作大于玉米/甘薯套作,说明玉米/大豆模式更有利于玉米磷素的积累及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浙中地区是本省的旱粮主产区。旱地吨粮工程建设主要推广麦/春玉米/甘薯新三熟制,春玉米成为旱地吨粮主要作物之一。从气候条件看,春玉米种植季节,有丰富的光资源,积温偏多,春季回暖较早,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大,雨量丰富,风沙较少等有利条件,但春季回温不稳定,春夏之交雨水多,洪涝灾害频繁,从6月下旬到7月中旬扬花灌浆期易遭高温干旱为害等不利的气候障碍。从土壤条件看,旱地以红黄壤为主,间有部分紫色土等9个土类,缓坡低丘地的旱地具有易耕作、利排水、较通透、养分矿化率较高之优势,但比之平坦的水田,却存在着持水…  相似文献   

5.
川东北旱地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新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丰富川东北旱地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及提高旱地种植效益,以传统“小麦/玉米/甘薯”模式为对照,在川东北丘陵区旱地设置“春马铃薯/玉米/甘薯”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2种新模式,观测其周年原粮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2年平均值上,“春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的原粮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其总产值和纯收益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较对照高52.16%和53.25%,且其劳动净产率比对照高14.85%;而“小麦+冬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的原粮产量和总产值均显著高于对照,但其纯收益和劳动净产率分别较对照低20.32%和17.07%。2个新模式的物质费用收益率和成本收益率均低于对照。综合比较,“春马铃薯/玉米/甘薯”模式可作为传统“小麦/玉米/甘薯”模式的替代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所谓麦-瓜/苞-稻,就是在一块田里秋播小麦或大麦,春季在小麦或大麦田里套种西瓜和春玉米、西瓜、玉米收获后,种植水稻。一年可收三季四熟。一、麦瓜苞稻设想的提出1.从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来看,我市历年小麦下水田面积为14万亩,主要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7.
玉米定向种植的定向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旱地的不断利用及作物布局的进一步调整,旱地吨粮工程大多采用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玉米/甘薯、小麦/大豆/玉米等种植制度。玉米对于全年旱粮的高产、稳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玉米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中,以每亩穗数相关关系最大,而提高种植密度是增加每亩穗数的有效方法。随着紧凑型玉米的相继育成并在生产上应用,有关学者进行的定向密植研究,证明能提高每亩穗数,增加每亩产量。但玉米定向的稳定性研究,即玉米能否直播  相似文献   

8.
春玉米连作秋大豆的初步研究赵玉庭,罗(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四川常年有安、玉、蓄三熟带状种植春玉米地1200万亩,根据光温条件,在麦、玉、营三熟基础上,利用玉米收后到播种小麦的三个月间隙时间,’在玉米茬口带上增税一季秋大豆,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为了探讨实...  相似文献   

9.
西南地区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作物组合的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找作物搭配合理、低投入高产出的套作模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比较了4种套作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的土壤肥力、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差异。连续种植3年后,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维持或得到提升(速效钾除外)。甘薯茬口对全钾、速效钾消耗均较大,需适当提高钾肥用量。小麦/玉米/甘薯的总产量最高,小麦/玉米/大豆模式的大豆单产量最高,小麦的单产各模式无显著差异。不同模式收益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产投比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小麦/玉米/大豆收益为14196.41元/hm~2,产投比为3.69:1,均为所有模式中最高,加之大豆茬口可以活化土壤养分,是相对理想的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王世刚 《作物杂志》1997,13(3):21-21
一麦两玉米两蔬菜模式栽培技术王世刚(河南省周口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466000)近年来,随着间作套种面积的扩大和复种指数的提高,河南省周口地区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人多地少的一麦两玉米两蔬菜种植模式,一般每公顷可产小麦6000kg,春玉米6000kg,夏玉米……  相似文献   

11.
不同立体种植对棉花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种植麦套春棉、麦套春棉播种玉米诱集带、麦套春棉邻近种植玉米三种类型的棉田,以平作春棉为对照。明确了不同类型生态区的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消长动态。立体种植棉田与平作春棉相比:盛期平均百株黄地老虎为害降低87.5%;棉叶螨发生早为害重;苗蚜降低97.8%,差异极显著;伏蚜发生量上升202%,差异显著;第二代棉铃虫落卵士降低33.8%;三、四代棉铃虫落卵量差异不显著。第二代棉铃虫发生期,玉米诱集带百株累计诱集棉铃虫落卵量达1484粒,天敌数量最高达840头,明显看出种植玉米诱集带对棉铃虫有较好的诱集作用,对天敌有很好的保护和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旱地贝母/春玉米/甘薯高产栽培技术张真(浙江省磐安县农业局)322300磐安已有近千年的中药材生产历史,“浙八味”中的五味主产于磐安。近年来,磐安充分发挥自然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发展药材和粮食作物的间套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贝母/春玉米/...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江苏沿江旱作区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的气候条件,本试验选择以“蚕豆‖经济绿肥/春玉米/杂粮(或鲜青作物)”为骨架模式的6种新型多元多熟种植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蚕豆‖经济绿肥/春玉米/红小豆‖芝麻;B:蚕豆‖经济绿肥/春玉米/红小豆‖高粱;C:蚕豆‖经济绿肥/春玉米/秋玉米;D:蚕豆‖经济绿肥/春玉米/甘薯4种新型种植方式。该方式能增产、增收、节本省工,其中以D模式为最优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4.
春玉米间作马铃薯,马铃薯收获后套栽棉花,形成春玉米与棉花苗期共生,春玉米收青棒后的棉花宽行适时套作冬季蔬菜,是一种集约利用农业资源,持续提高土壤肥力的优化种植模式,光能利用率为常规麦/棉模式的2.23倍。在生态条件相近,并具有临近市场区位优势的地区推广,具有很高的产量,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山地春玉米套种甘薯栽培技术陈碧玲,吴振球,郭达伟,施开鸿,郭其茂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364000福建省连城县北团镇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肥力中等,适宜甘薯和玉米的生长。山地春玉米套种甘薯,是在不影响甘薯产量的前提下,增产增收的一项技术措施。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大豆和甘薯的根系分泌物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盆栽根系分泌物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活性炭处理方式对玉米/大豆(B1)、玉米/甘薯(B2)及玉米净作(B3)3种种植模式下玉米光合特性、荧光参数及生物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活性炭处理(A1)较未加活性炭处理(A2)抑制了玉米生长,但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加活性炭时,由于根系分泌物被吸附,玉米的光合速率、荧光参数和产量在各种植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未加活性炭时,大豆的根系分泌物促进玉米生长和提高玉米产量,甘薯的根系分泌物抑制玉米生长和降低玉米产量,B1处理下玉米的根干重、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和子粒干重比B3处理分别高15.81%、53.20%、19.94%和60.84%,而B2处理则比B3处理分别低19.92%、4.33%、16.96%和24.32%。  相似文献   

17.
利用旋转设计对春玉米/甘薯套种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伟明 《耕作与栽培》2004,(6):16-17,29
将旋转设计应用于春玉米、甘薯两套种作物的复合群体结构及其主要施肥技术的多因子农艺优化研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寻优,对产量、效益等量化指标进行综合论证和农艺方案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轮作对甘薯地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棠等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295-295
针对甘薯茎线虫病严重的多年连种区进行轮作玉米试验,研究连种甘薯、轮作玉米对甘薯地土壤线虫群落种类组成、垂直分布、线虫群落的多样性的影响,其结果共获得3目8科15属线虫。连种甘薯地极优势属为茎属Ditylenchus,甘薯地轮作玉米其极优势属为头叶线虫属Cephalobus、真头叶线虫属Eucephalobus,滑刃Aphelenchoides和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连种甘薯和轮作玉米地同一土层线虫属数量间没有显著差异,线虫数量间有显著差异;应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J均匀度指数、SR丰富度指数分析了连种甘薯和轮作玉米地土壤线虫群落的多样性,其中Shannon指数、SR指数最敏感,应用WI指数分析了土壤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WI指数可反映轮作玉米与连种甘薯间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差异;轮作可减少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和数量,增加食细菌和食真菌线虫的数量,可改变线虫群落的营养结构。  相似文献   

19.
前言绵阳地区早地800多万亩。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制为主,多数为冬作——玉米(甘薯)两熟,实行小麦/玉米/甘薯三熟制的仅占40%。根据作物对热量条件的要求,我省川西北和川东北一年三熟不足,两熟有余,可发展三熟的问套复种。麦、玉、薯合理的复合带距(又叫厢宽,  相似文献   

20.
旱地甘薯高产栽培技术肖利贞,王裕欣(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郑州450002)(汝阳县农技中心471200)河南省甘薯种植面积约80万hm2,仅次于小麦和玉米,其中80%以上分布在丘陵及平原旱地。春薯面积约33.3万hm2,主要分布在豫西、豫西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