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渭北旱塬小麦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总结2006~2009年陕西省渭北旱塬测土配方施肥项目180个3414试验数据,分析当前生产条件下旱作区小麦施肥效果以及施肥量、 土壤肥力水平对小麦产量、 经济效益、 肥料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为提高旱作小麦产量和肥料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施用氮(N)、 磷(P2O5)、 钾肥(K2O)小麦分别增产986、 679和405 kg/hm2,增产率为30.0%、 18.9%和9.5%,增收1098、 810和392 Yuan/hm2,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1.5%、 14.8%和8.8%,农学效率分别为6.4、 7.1和7.1 kg/kg; 施肥增产、 增收效果以及肥料贡献率均表现为N>P2O5>K2O,农学效率表现为P2O5=K2O>N; 与不施肥相比,平衡施用氮、 磷、 钾肥(N+P2O5+K2O)小麦增产73.0%,增收1923 Yuan/hm2,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0.0%,农学效率为5.8 kg/kg; 过量施用氮、 磷、 钾肥均无显著减产效应,推荐施肥处理化肥的增产、 增收效果, 对产量的贡献率以及农学效率均最高。土壤肥力对化肥肥效有显著影响,投肥于中、 低肥力土壤既能实现养分高效利用又能获得较大经济效益。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氮肥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磷肥肥效基本不变,而钾肥肥效在快速提升。合理施肥与耕作、 栽培等多种措施相结合是旱区作物增产、 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渭北旱塬春玉米施肥效果及肥料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总结2006~2009年陕西省渭北旱塬测土配方施肥项目184个3414试验数据,从区域角度上分析当前生产条件下渭北旱塬玉米施肥效果,以及施肥量、 土壤肥力水平对玉米产量、 经济效益、 肥料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为提高渭北旱塬玉米产量和肥料高效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施用氮(N)、 磷(P2O5)、 钾 (K2O)肥玉米分别增产2177、 1157和656 kg/hm2, 增产率为34.0%、 15.2%和7.9%,增收2901、 1517和733 Yuan/hm2,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3.0%、 12.6%和7.0%, 农学效率分别为9.4、 10.5和9.5 kg/kg。施肥增产、 增收效果以及肥料贡献率均表现为N>P2O5>K2O, 农学效率表现为P2O5>K2O>N。施用氮、 磷、 钾肥均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但过量施用氮、 磷、 钾肥产量不再增加,且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效率均显著降低。推荐施肥处理化肥增产、 增收效果、 对产量的贡献率以及农学效率均最高。土壤肥力对化肥肥效有显著影响,施肥于中、 低肥力土壤既能实现养分高效利用又能获得较大经济效益。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当前氮肥肥效明显降低,磷、 钾肥肥效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3.
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侧深施肥技术对宁夏引黄灌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求合理施用肥料与改善水稻养分利用的有效措施,通过2016—2018年在宁夏引黄灌区开展的8组田间试验,研究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侧深施肥技术(NE-SD)对水稻产量与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FP)处理相比,养分专家系统(NE)处理在减氮24.85%、减磷24.78%、增钾90.71%的基础上,稻谷增产4.71%;氮素、磷素、钾素累积量分别增加2.24%,4.40%,15.09%;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增加9.84,8.78,1.99个百分点;氮肥、磷肥、钾肥农学效率分别增加4.73,7.69,1.54 kg/kg。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侧深施肥技术,能够深化4R养分管理方法,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与FP处理相比,NE-SD处理稻谷增产7.53%;氮素、磷素、钾素累积量分别增加3.92%,7.87%,18.74%;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增加11.09,11.32,5.82个百分点;氮肥、磷肥、钾肥农学效率分别增加5.87,11.31,3.54 kg/kg。因此,在宁夏引黄灌区,NE推荐施肥与NE推荐施肥的基础上,采用侧深施肥技术 2种施肥方法均能在减少肥料投入的基础上,增加稻谷产量,增加水稻养分累积量,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素、磷素盈余。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钾增产效应及钾肥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2006~2009年,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推荐施用钾肥对早、中、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当前水稻生产中的钾肥吸收和利用状况。结果表明,在氮、磷肥的基础上,早、中、晚稻施用钾肥的增产量平均分别为716、679和691 kg/hm2,增产率平均分别为12.6%、9.6%和12.0%,钾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0.8%、8.2%和10.3%。说明当前生产条件下,高产水稻生产必须施用钾肥。施钾之所以增产,早稻主要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中稻主要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加,而晚稻主要由于每穗粒数增加和结实率提高所致。施用钾肥促进了水稻总吸钾量及百千克子粒吸钾量的提高和钾素收获指数的下降。在当前生产条件和推荐施钾量水平下,早、中、晚稻百千克子粒吸钾(K2O)量平均分别为2.96、3.45和2.72 kg,钾肥(K2O)农学利用率分别为9.6、8.2和7.2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92.3、101.5和75.4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7.1%、53.8%和46.3%,生理利用率分别为21.1、24.1和23.7 kg/kg,土壤钾素依存率分别为78.0%、83.0%和70.4%。3种类型水稻对钾素的吸收和利用虽有不同,但其吸收的钾都主要来自于土壤,因此改善土壤供钾能力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节约钾肥资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玉米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现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布置的1110个“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为肥料的合理施用与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玉米“3414”田间试验的处理1(N0P0K0)、处理2(N0P2K2)、处理4(N2P0K2)、处理6(N2P2K2)和处理8(N2P2K0),分别记为不施肥(CK)、不施氮(-N)、不施磷(-P)、氮磷钾配施(NPK)和不施钾(-K)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玉米产量、产值、施肥利润和产投比,比较增施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以及不同肥料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另外,分析不施肥处理(缺素处理)玉米产量与相应肥料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结果】不施肥条件下,当前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和产值分别为6.6 t/hm2和1.21×103 yuan/hm2。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收益,其中以NPK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施肥利润最高,平均分别为10.1 t/hm2和5.07×103 yuan/hm2,其后分别为-K处理(8.9 t/hm2、3.27×103 yuan/hm2)、-P处理(8.7 t/hm2、2.83×103 yuan/hm2)和-N处理(7.7 t/hm2、1.39×103 yuan/hm2)。在其他养分施用基础上,增施氮、磷、钾肥可平均分别增产2.36 t/hm2(35.1%)、1.39 t/hm2(18.0%)和1.18 t/hm2(14.9%),平均施肥利润分别为3.68×103、2.24×103和1.80×103 yuan/hm2。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在氮磷钾配施条件下的肥料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1.4 kg/kg N、32.8 kg/kg和34.7%,而增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4.3 kg/kg N、20.5 kg/kg P2O5和17.2 kg/kg K2O,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61.1、146.4和142.4 kg/kg,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23.4%、14.1%和11.9%。分析发现,氮磷钾肥配施(或某一肥料)的肥料贡献率随不施肥处理(或相应缺素处理)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显著下降,且关系符合对数函数模型,说明提高基础地力可减少对外源肥料的依赖。【结论】吉林省玉米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较高,但仍需重视氮肥管理以稳产增效,继续大力推广平衡适量施肥理念及相应技术,在实现作物增产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并促进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求合理施用肥料与改善水稻养分利用的有效措施,通过2016—2018年在宁夏引黄灌区开展的8组田间试验,研究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侧深施肥技术(NE-SD)对水稻产量与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FP)处理相比,养分专家系统(NE)处理在减氮24.85%、减磷24.78%、增钾90.71%的基础上,稻谷增产4.71%;氮素、磷素、钾素累积量分别增加2.24%,4.40%,15.09%;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增加9.84,8.78,1.99个百分点;氮肥、磷肥、钾肥农学效率分别增加4.73,7.69,1.54 kg/kg。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侧深施肥技术,能够深化4R养分管理方法,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与FP处理相比,NE-SD处理稻谷增产7.53%;氮素、磷素、钾素累积量分别增加3.92%,7.87%,18.74%;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增加11.09,11.32,5.82个百分点;氮肥、磷肥、钾肥农学效率分别增加5.87,11.31,3.54 kg/kg。因此,在宁夏引黄灌区,NE推荐施肥与NE推荐施肥的基础上,采用侧深施肥技术2种施肥方法均能在减少肥料投入的基础上,增加稻谷产量,增加水稻养分累积量,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素、磷素盈余。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肥稻田土壤基础地力和养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基础地力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探明土壤基础地力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 【方法】 采集双季水稻种植制度下 33 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不施肥 (CK)、施氮磷钾肥 (NPK) 和氮磷钾肥配施稻草 (NPKS) 3 个处理的土壤,设置施肥与不施肥盆栽试验,监测水稻产量、土壤基础地力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分析氮、磷、钾利用效率对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的响应。 【结果】 早晚稻土壤基础地力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三个处理土壤大小顺序均为 NPKS > NPK > CK,NPKS 处理土壤早晚稻两季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较 CK 处理土壤分别增加 113.8% 和 93.7%,NPK 处理分别增加 100.7% 和 81.9%。在同一施肥水平条件下,早、晚稻均以土壤基础地力较高的 NPKS 处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土壤养分依存率,氮、磷、钾素收获指数较高,氮、磷、钾肥回收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则较低。回归分析表明,氮、磷肥回收利用率,氮、磷、钾肥农学效率,氮、钾素生理利用率均随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提高呈显著或极显著降低;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氮、磷、钾素土壤依存率随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提高呈显著或极显著提高。 【结论】 长期施氮磷钾肥或长期氮磷钾肥配施稻草均能提高土壤基础地力,以长期氮磷钾肥配施稻草的效果更显著。在较高基础地力土壤上生产,可以在保证作物高产稳产的情况下实现减量化施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磷增产效应及磷肥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磷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明确了磷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磷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早、中、晚稻施用磷肥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平均增产量分别为706、774和56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3.3%、11.3%和9.4%。不同类型水稻对磷肥投入的反应不同,相应的磷肥利用率也不同,早、中、晚稻的磷肥(P2O5)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13.3、13.3和11.6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116.4、148.0和157.5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14.2%、13.7%和11.3%,生理利用率分别为85.2、110.4和65.4 kg/kg。3种类型水稻对土壤磷素的依存率平均在87%~89%之间,说明水稻吸收的磷主要来自于土壤而不是肥料,其中晚稻对土壤磷素的依赖程度相对最大。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区是江西主要的水稻产区,以双季稻为主。在双季稻单季高产推荐施肥水平(N∶P2O5∶K2O=180∶90∶150kg/hm2,100%化肥)基础上,进行了化肥减量后与猪粪配施、孕穗期增施氮钾肥、添加肥料增效剂等控氮节磷施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养分等量条件下,80%化肥+猪粪处理较之100%化肥处理,早晚两季稻谷总量增加93kg/hm2、增长0.74%;化肥减量20%后,在穗期增施N、K养分,或添加肥料增效剂,早稻产量有所增加,晚稻有所减产,但全年稻谷产量基本持平。控氮节磷施肥均能明显提高水稻养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适宜氮磷钾用量和配比提高油用牡丹产量和出油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油用牡丹是我国新兴的木本油料作物,但施肥不平衡严重制约油用牡丹的产量和品质。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和配施比例对油用牡丹产量和出油量的影响,探明油用牡丹高产、优质的适宜氮、磷、钾施用量和配比,对提高油用牡丹的生产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以五年生油用牡丹品种‘凤丹’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进行了大田试验。试验地常用施肥量为尿素750kg/hm^2、重过磷酸钙270kg/hm^2、硫酸钾600kg/hm^2。设氮、磷、钾4个施肥水平为0(不施肥)、1(常用量的一半)、2(常用施肥量)、3(常用量的1.5倍)。调查了‘凤丹’产量,分析了籽粒出油量。对‘凤丹’产量进行肥效模型拟合,得出最优经济效益的氮、磷、钾肥推荐施肥量。【结果】1)施用氮、磷、钾肥可改善‘凤丹’单株果荚数、单个果荚重量、果荚直径、百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而提高‘凤丹’产量;氮、磷、钾肥的施用使‘凤丹’分别增产283.7、276.8和150.6kg/hm^2,增产率分别为55.5%、50.3%和23.5%,增加纯收入分别为7310.4、7494.3和2118.9元/hm^2,农学效率分别为0.96、2.76和0.59kg/kg。2)施肥增产及对产量的贡献率均表现为N>P2O5>K2O,肥料农学效率和增收效果则表现为P2O5>N>K2O,但过量施用氮、磷、钾肥会使产量有所下降,且经济效益和肥料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氮、磷、钾肥增产和增收效果以及肥料贡献率均以推荐施肥水平处理的最高,农学效率均以1水平最高。3)施用氮、磷、钾肥通过影响出仁率和种仁含油率来影响产油量,最高出仁率可达65.0%,最高种仁含油率可达32.9%,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3.0%、12.6%,氮、磷、钾均衡施肥产油量可高达193.3kg/hm^2,三因素对产油量影响大小顺序为N>P2O5>K2O。4)氮、磷、钾肥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配合施用能提高肥效和促进‘凤丹’的产量和种仁含油率,任一肥料的过量施用均会导致产量降低。5)使用不同拟合方法建立肥料与‘凤丹’产量效应函数方程,通过对比分析二元二次模型为最适模型,基于该最适肥效模型得出‘凤丹’氮(N)、磷(P2O5)、钾(K2O)的最优推荐施肥量为343.2、109.7、248.4kg/hm^2,适宜的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0.32∶0.72。【结论】合理的肥料配比和用量是‘凤丹’增产的保障。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可提高‘凤丹’农艺性状、产量、出仁率、种仁含油率等指标,进而提高产油量,氮(N)、磷(P2O5)、钾(K2O)的最优推荐施肥量为343.2、109.7、248.4kg/hm^2,适宜的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0.32∶0.72。  相似文献   

11.
磷钾调控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冷浸田是典型低产稻田,其施肥结构和模式与普通稻田应存在差异。本研究拟在普通稻田施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肥料结构,探索冷浸田最佳施肥模式,为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连续3年的定位试验,以水稻产量为目标,通过测定产量构成因素、水稻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变化,分析冷浸田施肥模式,提出冷浸田最佳施肥用量。【结果】土壤速效磷含量介于2.7~7.3 mg/kg之间,速效钾含量介于20~80 mg/kg,明显低于普通稻田(平均速效磷11.5 mg/kg,平均速效钾95.8 mg/kg),是冷浸田主要养分障碍因子;施肥可以极大提高水稻产量,其中NPK、NP2K、NPK1、NPK+Zn和NPK2处理的产量比不施肥(CK)或习惯(FP)高20%~30%左右。在氮磷钾基础上增施锌肥、硅肥和钾肥增产达到显著水平,降低磷肥和钾肥用量则有降低产量的趋势。连续三年种植水稻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呈现平稳,速效磷有增加趋势。施肥处理水稻籽粒和茎部钾含量明显高于CK,籽粒氮累积量显著高于CK和习惯施肥处理。相对于NPK、CK、FP处理,增施磷、钾肥,添加微肥可显著提高籽粒氮、磷、钾累积量。【结论】鄂东南低丘区冷浸田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低,是主要营养限制因子,需要长期加大磷、钾肥施用量;该地区冷浸田适宜施肥量为N 180、P2O5 90~108、K2O 120~144 kg/hm2,同时配施锌肥和硅肥,连年施用可保证冷浸田水稻的稳步增产。  相似文献   

12.
长期施钾对红壤水稻土水稻产量及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连续27年(1981~2007)施用钾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本试验选择了其中5个处理: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P+RS(施氮、磷肥和稻草)和NPK+RS(施氮、磷、钾肥和稻草)。结果表明,施钾能明显提高水稻产量,施钾肥的NPK和NPK+RS处理27年的早稻平均产量分别比NP和NP+RS处理增加15.2%和10.9%;晚稻增产17.2%和9.1%;在27年54季水稻种植期间,不同施肥处理早、晚稻产量的变化趋势不同。CK、NP处理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推移呈负变化趋势,而NPK、NP+RS和NPK+RS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呈正变化趋势。施钾的NPK和NPK+RS处理不同土层中土壤全钾、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NP和NP+RS处理的相同土层;除NPK+RS处理外,其它各处理表观钾平衡均为负值,其中CK和NP处理钾的负平衡值最大。长期施用钾肥能提高水稻产量和维持土壤钾素肥力。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氮、磷、钾化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3  
以1990年建立的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北京昌平站)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均衡地施NPK肥或NPK与有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肥力指标,并能提高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而不均衡施肥(N、NK、NP、PK)导致相应的营养元素的耗竭。相关分析表明,在褐潮土上增施磷肥和有机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早、中、晚稻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20062009年,通过在湖北省18个县(市、区)布置多点田间肥效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氮肥的利用率现状,并探讨了早、中、晚稻施氮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早、中、晚稻的平均增产量分别为1641、1717和169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37.6%、27.5%和35.0%。早稻和中稻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加,而晚稻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和千粒重提高所致。早、中、晚稻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10.7、10.0和10.4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46.2、50.1和45.3 kg/kg,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1.0%、33.2%和248%,生理利用率分别为31.8、31.8和41.1 kg/kg。3种类型水稻的土壤氮素依存率平均值都在60%以上,表明水稻吸收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其中晚稻对土壤氮素的依赖程度要大于早稻和中稻。  相似文献   

15.
应用RCSODS模型,根据东南沿海福建稻区8个代表县(市)的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生长期气温资料,模拟计算了各地稻田的土壤供肥量;结合主栽品种的目标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模拟计算了早晚稻的合理施肥量。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适中,磷、钾含量普遍偏低以及土壤偏酸性的情况下,要实现水稻现有水平的目标产量,早稻需施纯氮56.98~231.85kg.hm-2,其中大部分稻田需施133.9~231.85kg.hm-2;需施磷肥(P2O5)73.28~173.57kg.hm-2,其中缺磷稻田需施132.69~173.57kg.hm-2;需施钾肥(K2O)15.41~257.63kg.hm-2。晚稻需施纯氮64.63~237.93kg.hm-2,大部分稻田需施纯氮167.77~237.93kg.hm-2;需施磷肥(P2O5)88.76~176.72kg.hm-2,其中缺磷的稻田应施磷肥(P2O5)155.38~176.72kg.hm-2;需施钾肥(K2O)50.41~315.96kg.hm-2。比较福建稻区的实际施肥量与模拟施肥量,可以看出:目前氮肥施用量总体上比较适宜,而磷肥和钾肥施用量则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优化施肥条件下长江流域中稻施用氮、磷和钾肥的产量反应、增产效应和利用率特征,为该区域的肥料调控、解决施肥不合理等问题,及促进水稻的肥料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于2000—2017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水稻田间试验及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字段或字段组合(水稻、水稻+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