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大青山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 a生油松人工林中设置5块不同密度的标准地,分别选定样木,测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再换算到整个样地的平均生物量。结果表明:相似立地条件下,30 a生油松人工林在2 200株/hm2~4 400株/hm2一定密度范围内地上部分总生物量随样地林分密度递增而增大,总叶面积却随密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大青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青山区对油松人工林密度与其生长因子关系的研究指出,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呈减小趋势,二者呈幂指数函数关系,即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胸径和冠幅减小。树高随密度的变化不显著,而树木的高径比随密度增加呈上升的趋势,二者关系可拟合为对数曲线。该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对生长因子影响的最大临界值阳坡为3 000株/hm2,阴坡为4 000株/hm2可作为调空密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快速培育优质高产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优选最佳的适宜密度。[方法]设间伐强度20.00%、30.00%、40.00%、对照4个处理,即Ⅰ号区2 235株/hm~2,Ⅱ号区1 995株/hm~2,Ⅲ号区1 365株/hm~2,Ⅳ号区2 975.00株/hm~2(CK),选择18年生的林分进行不同保留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10年间各试验区日本落叶松的生物量变化比较明显,Ⅱ号区保留密度1 365株/hm~2,乔林层生物量比CK提高74.80%,总林分生物量比CK提高72.22%;Ⅲ号区保留密度810株/hm~2,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比CK降低3.94%,林分总生物量比CK降低3.36%,而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生物量比CK分别提高2.53%和20.34%。[结论]在日本落叶松中龄阶段,林分的保留密度以1 365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刘斌堡乡营盘村附近中山以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比较6种密度林分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元素积累量差异,探讨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林分密度由3 000株/hm2减小至2 125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生物量及元素积累量分别由32种、1 108.49 kg/hm2、39.84kg/hm2下降至24种、1 091.57 kg/hm2和39.34 kg/hm2;林分密度下降至1 8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量增加至43种,元素积累量为40.12 kg/hm2;林分密度下降为1 550株/hm2时,林下植被生物量、元素积累量达到最大,分别为2 282.41 kg/hm2和102.60 kg/hm2;林分密度下降为1 3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量达到最大值63种;林分密度锐减至1 150株/hm2时,林下植被的发育不同程度的下降;林下植被物种数量、多样性、生物量和元素积累量对华北落叶松密度响应具有非同步性。由于种群存在自我调节能力,初始密度为3 000株/hm2的华北落叶松林分只有下降到1 800株/hm2时,林下植被发育才开始加快。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保留密度为1 550株/hm2时林下植被发育最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太原市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获取不同林龄(12、26、45年)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分析了各器官及各层次生物量的分配特征。[结果]不同龄林林分的总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12、26、45年生的油松生物量分别为9.79、217.48、276.06 t/hm~2。乔、灌、草及枯落物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且随林龄增大而增大,其次为枯落物层。草本层和灌木层生物量较小,随林龄增大,有降低趋势。不同层次的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结论]该研究可为促进油松人工林合理经营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大青山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2 000~4 000株/hm~2密度内不同林分密度对不同坡向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北坡和东坡的油松人工林生长规律对林分密度的响应趋势一致,即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平均冠长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林分密度对高径比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北坡受林分密度的影响大于东坡,建议在此地区进行抚育时,北坡和东坡采取不同的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7.
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人工复层林碳储量及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研究3年生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不同混交比例人工林的碳素含量、碳储量以及空间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各器官、草本层、灌木层、枯落物层的碳素含量分别介于433.6~491.5 g/kg,412.9~437.3 g/kg,430.6~437.3 g/kg,458.6~465.3 g/kg.在相同混交比例下,乔木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上升,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土壤层在不同处理下碳储量无明显变化.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1: 1时,林分密度为1 050株/hm2和1 320株/hm2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55.247 t/hm2,67.396 t/hm2;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2: 1时,林分密度810株/hm2和1 170株/hm2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69.106 t/hm2,83.446 t/hm2;当林分密度同为1 727株/hm2时,尾叶桉纯林、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以1: 1.6比例混交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6.356 t/hm2,95.502 t/hm2.在相同混交比例下,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碳储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密度下,尾叶桉纯林灌木层、草本层、枯枝落叶层碳储量均比混交林高.在6个林分更新处理中,当尾叶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比例为1: 1.6时,混交林的成层性最明显,林分总碳储量最高,且与其他各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是固碳能力较佳的一种混交比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调控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分密度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林龄39年、立地条件相似的5种林分密度(225、500、600、700和800株/hm2)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人工林密度对林木各生长因子的影响。[结果]在225~800株/hm2的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木直径、冠幅、冠径比和单株材积逐渐降低,高径比和林分蓄积量逐渐增大,树高变化不明显。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因子的长势和林地生产力,当林木经营密度为500~600株/hm2时,各生长因子长势较好,林分蓄积量较大。[结论]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密度为500~600株/hm2。  相似文献   

9.
对小兴安岭地区不同林分密度的24年生长白落叶松人工中龄林群落生物量进行测定,探讨了群落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和生产力状况,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林分密度下存在的差异和变化。结果表明:1)长白落叶松人工中龄林群落生物量为138.615 t/hm2,平均年生产量为6.783 t/(hm2· a),空间分布序列为:乔木层>倒落木质物层>剩余堆积物层>林下植被层;2)随着林分密度降低,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生物量、乔木层及剩余堆积物生物量明显增加,粗细木质物有少量增加,林下灌草生物量基本呈“U”型的变化趋势;3)通过3次20%~30%间伐强度的持续调整,最终900株/hm2的林分表现出了最大的碳储潜能。  相似文献   

10.
尾叶桉人工林生物量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绍明  覃连欢  龙滔  蓝金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94-11596,11607
采用相对生长法对柳州地区6年生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密度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人工林各器官的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存在密切关系。林分密度为833、1111、1250、1429、1666、2000、2500株/hm2时,林分生物量分别为61.57、81.54、90.05、79.94、79.39、74.64、74.03t/hm2,林分生物量随密度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林分单株及其各组分的生物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250株/hm2是当地尾叶桉人工造林的理想密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青山油松树种根际固氮菌的多样性。[方法]对从大青山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根际土壤中分离的固氮菌进行16S rDNA扩增及序列测定,应用DNAMAN 6.0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使用MEGA4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大青山油松根际土壤中分离的46株固氮菌分属于Pseudomonas、Bacillus、Phyllobacterium、Cupriavidus、Paenibacillus、Enterobacter、Agrobacterium、Arthrobacter、Naxibacter、Burkholderia、Ensifer等11个不同的类群,其中Pseudomonas、Bacillus、Arthrobacter、Phyllobacterium为优势属种。系统分析表明,大青山油松根际土壤中固氮菌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桥山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性能及养分含量测定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麻栎、油松、及其混交林中,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测定了枯落物的生物量、持水性能和养分元素含量。结果是:天然林各类型枯落物生物量在10.22~13.89t/hm2之间,差异甚小;油松人工林最高,为23.67t/hm2。净拦蓄量以麻栎林最高,为30.62t/hm2;松栎混交林次之,为20.73t/hm2;择伐油松林最低,为13.77t/hm2。择伐可使油松林枯落物生物量减少约41%,净拦蓄量降低约22%。不同森林类型的枯落物中,养分元素总贮量有很大差异。以松栎混交林最高,为532.92kg/hm2;麻栎林次之,为434.31kg/hm2;油松林最低,为383.80kg/hm2。但各养分元素含量具有很大的一致性,皆为:Ca>N>K>Mg>P  相似文献   

13.
王洪永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31+21071-21031,21071
[目的]研究白三叶作为家养林麝替代饲料的田间生产条件。[方法]在满足林麝采食习性的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L9(34)试验,研究栽培密度与氮、磷钾肥施用量不同组合对白三叶产草量的影响。[结果]白三叶的可利用刈割次数为9次,年产草量6.20万~9.10万kg/hm2,3因素不同组合间产草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白三叶最佳栽培方案为栽培密度20 cm×30 cm,于第一次刈割后施磷肥120 kg/hm2,钾肥30 kg/hm2;每次刈割后施氮肥一次,每次施肥量递增50%,共150 kg/hm2。  相似文献   

14.
春甘蓝施用钾肥的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甘蓝高产的钾肥施用技术。[方法]以甘蓝品种"春甘8398"为试材,设置了2个氮肥(N)水平(225、300 kg/hm2)和3个钾肥水平(0、225和338 kg/hm2)共5个处理。收获时调查了甘蓝的株高、叶片数、展开度、单球重、叶重、根重、单株生物量和净菜率。[结果]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增施钾肥,能明显促进春甘蓝的生长发育。施钾量在338 kg/hm2以下时,株高、单球重、根重、生物量和净菜率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加大逐渐增加。1999年施钾平均增产33.8%,2001年施钾平均增产27.7%。施用钾肥处理平均增收2 190~3 090元/hm2,施用钾肥的产投比达3.85~5.19∶1。[结论]施用钾肥能大幅度提高甘蓝产量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山东赤松期望成熟龄。[方法]通过对一类清查材料的研判分析,得出赤松生长过程的拟合经验方程,即以赤松生长量为变量、时间为自变量的函数,通过对函数的求导等一系列数学运算,求出赤松生长的成熟龄。[结果]人工林期望成熟龄与国家标准比较接近,可以推行。人工林成熟龄定为61 a,天然林定为41 a。[结论]赤松期望成熟龄为51 a。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小麦种植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方法]设置3种种植密度与5个肥料配比施用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对小麦宁春52号的影响。[结果]分蘖期与拔节期,相对较高的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最高,而在挑旗期,相对较低的播种密度A1(45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在各生育期相对较高的施肥水平(施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135 kg/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分蘖成穗率在A2(495万株/hm~2)下整体最高,在B3施肥水平(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钾肥135 kg/hm~2)处理下相对最高;较高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较低的施肥水平B1(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0 kg/hm~2)既适合该品种的高产要求,也符合高肥力土壤的低施肥需要。[结论]该研究可为小麦的播种与施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廖丽  徐亮  王志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979-11981
[目的]研究磷、钾与多效唑配合施用对高羊茅越夏性的影响。[方法]以禾本科冷季型草坪草高羊茅为试材,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分别设施磷肥40、50、80kg/hm^2、钾肥60、80、140kg/hm^2、多效唑0、250、500mg/L,对处理后高羊茅的密度和株高进行方差分析,并用目测法定量描述其景观品质。[结果]磷肥、钾肥、多效唑单因素及磷肥与钾肥、磷肥与多效唑、钾肥与多效唑的两因素互作和磷肥与钾肥及多效唑的三因素互作对高羊茅密度和株高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A2B3C2组合处理(磷60kg/hm^2、钾140kg/hm^2、多效唑250mg/L)的效果优于其他处理组合,高羊茅的株高和密度相对较高,景观品质总评分最佳。[结论]磷、钾施用量和多效唑浓度对高羊茅密度和株高有重要影响,肥料和化控的较优搭配可为高羊茅顺利越夏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量及种植密度对姜三七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经过人工驯化的野生姜三七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施肥量及种植密度试验。[结果]最佳的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处理组合为A2B2,即人工种植姜三七适宜的施肥量为有机肥11 250 kg/hm2,复合肥225 kg/hm2,合理的种植密度为12.6万株/hm2,在此条件下,可使产量提高到11 740.5 kg/hm2,比野生生长姜三七的产量(约1 500kg/hm2)提高7倍左右。[结论]该研究可为中草药姜三七的高效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