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化合物苦皮藤素的分离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天然产物中分离、鉴定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并以这些化合物为“模板”进行人工合成,筛选出高效、经济、安全的害虫控制剂,是农药新品种开发的重要途径。最负盛名的例子是溴氰菊酯等一系列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杀虫剂的成功开发。 近年来,我国对植物质杀虫剂苦皮藤Celastrus angulata Max.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笔者等从昆虫毒理学的角度研究了苦皮藤对一些主要农业害虫的作用方式,并成功地进行了菜青虫、玉米象和米象的防治试验。笔者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进修期间,在M.Jacobson,N.Wakabayashi,R.E.Redfern等协助下,又从植物化学的角度,研究了苦皮藤的有效成份,并分离出一种对昆虫具有高度拒食作用的新化合物,现将这方面结果作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2.
印楝是一种适生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长绿乔木植物,从印楝种仁中提取的印楝素(azadirachtin)是一种对小菜蛾、莱青虫、蝗虫等昆虫纲8个目中的200余种农业、林业、仓储和卫生害虫有毒力活性的广谱杀虫剂。印楝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于农药、医药及日化产品等领域,在云南发展印楝产业,将印楝素作为杀虫剂用于农业害虫防治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楝素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植物源农药,田间登记应用已30多年,对全球作物保护和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印楝素的发现和印楝在中国引种情况,总结了印楝素结构鉴定与全合成的历程,重点介绍印楝素拒食、抑制昆虫生长发育、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作用机理以及印楝分子生物学、印楝素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1983年,赵善欢等成功地将印楝引种中国,随后我国许多学者开展印楝引种与繁育,种植面积曾超过6万hm~2,为我国印楝素杀虫剂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1997年印楝素以新化合物结构作为新农药在我国登记,实现了商业化应用,2014年成为农业部推荐使用的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品种,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我国学者发现了印楝素诱导细胞自噬现象,阐明了印楝素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调控机理。随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印楝素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普及。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明确印楝素的分子靶标,为印楝素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植物杀虫剂苦皮藤和化学农药的混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皮藤有效成分和化学农药混用,对六六六、敌百虫的毒力影响不大而显著地降低了混灭威的毒力,从症状观察结果看,植物杀虫剂苦皮藤与沙蚕毒素类杀虫剂有可能混用,但与其它常见类型杀虫剂都不能混用;混用症状观察结果还说明,苦皮藤麻醉成分可能作用于昆虫神经—肌肉接头,阻断其兴奋传导。  相似文献   

5.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研究与应用 (特约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楝素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植物源农药,田间登记应用已30多年,对全球作物保护和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印楝素的发现和印楝在中国引种情况,总结了印楝素结构鉴定与全合成的历程,重点介绍印楝素拒食、抑制昆虫生长发育、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作用机理以及印楝分子生物学、印楝素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1983年,赵善欢等成功地将印楝引种中国,随后我国许多学者开展印楝引种与繁育,种植面积曾超过6万hm2,为我国印楝素杀虫剂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1997年印楝素以新化合物结构作为新农药在我国登记,实现了商业化应用,2014年成为农业部推荐使用的低毒低残留农药主要品种,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我国学者发现了印楝素诱导细胞自噬现象,阐明了印楝素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分子调控机理.随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印楝素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普及.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明确印楝素的分子靶标,为印楝素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程少敏  邓忠贤 《新农业》2011,(10):46-47
印楝素是一种植物源生物杀虫剂,原料来自于印度、缅甸等国家楝树的种子。作为杀虫剂的研究是从1968年,由国际上科学家和学者成功地分离出印楝素后,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研究和开发的,并从印楝素中提取了许多类似物物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印楝素及制剂,取得可喜成果。目前,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几种植物的杀虫活性物存在部位、化学结构和对害虫的作用方式,概述其中的苦楝、川楝、印楝、黄杜鹃、苦皮藤和打破碗花花的当前研究现状,并提出植物杀虫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8.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吴文君教授主持的“植物杀虫剂苦皮藤素的研究与开发”项目 ,在 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 ,于 2 0 0 2年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研究首次从农药学角度研究了杀虫植物苦皮藤的有效成分 ,从中分离鉴定了 3类有效成分、1 9个化合物 ,其中 1 5个是国内外首次分离鉴定的新化合物 ,研究了苦皮藤有效成分结构与杀虫活性的关系 ,发现二氢沉香呋喃类衍生物是一种新的杀虫活性先导化合物 ,为我国农药的源头创新打下了基础。首次发现苦皮藤麻醉成分具有负温度系数 ,这是继 DDT和部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之后关于…  相似文献   

9.
本品为印楝种子中提取的印楝素生物活性成份为主配制而成的高效、低毒植物源杀虫剂。对昆虫具有拒食和胃毒等活性。  相似文献   

10.
6种楝科植物杀虫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楝科植物中含有大量的活性成分 ,在药用、杀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 ,是目前研究比较深入的植物种类之一。印楝属和楝属的 6种植物中对昆虫活性最高的次生物质主要是四环三萜类化合物 ,除印楝素、川楝素、Salannin、Nimbin外 ,还有新近发现的昆虫生长调节剂Marrangin、拒食剂Volkensin等。指出加快楝科植物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和理化性质的研究 ,把其作为化学农药的先导化合物而充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农户面临多种销售渠道时的选择问题,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从生计资本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对不同地区菜农的生计资本进行评价;并采用多元选择模型(Multivariate Probit)分析生计资本对于农户销售农产品途径的影响及不同销售渠道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除自然资本外,其他几类资本拥有情况均较好;辽宁地区较为缺乏人力资本、山东地区主要缺乏金融资本。2)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对于自己零售、中间商收购、通过批发市场销售和超市直供有着显著影响,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影响农户对于合作社和订单农业这2种渠道的选择。3)农户在不同销售方式之间的选择通过替代或互补效应产生相互影响:中间商收购与自己进行零售、订单销售与超市直供、订单销售与合作社销售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补作用,批发市场销售与自己进行零售、批发市场销售与中间商收购、合作社销售和批发市场销售3对销售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天然产物分离纯化是获得天然产物活性化合物的重要环节.以分离放线菌菌株WS-13182发酵提取物中活性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制备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法,考察了不同色谱柱和流动相配比对样品分离度的影响,建立了适宜的分析、制备分离条件:采用美国Sunfire C18柱(150*2.1 mm(i.d)),粒径3.5 μm,流速为0.3 mL/min,流动相为乙腈和水,加入0.2%乙酸(体积比),梯度洗脱,乙腈的浓度在25 min内由40%变至100%(体积比).将该分析条件放大到制备液相色谱上,从放线菌菌株WS-13182的发酵提取物中制备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6个化合物纯度达90%以上,经LC-MS鉴定为同系物.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伊兹密尔香料烟提取物在卷烟中的使用,采用GC/MS法分析了伊兹密尔香料烟经酸碱分离纯化所得致香组分和分子蒸馏富集所得致香组分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了卷烟加香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酸碱分离得到的组分其化学成分主要是酸类,在鉴定出的55种成分中,酸性成分占28种,分别为3-甲基戊酸、庚酸、苯甲酸、苯乙酸、棕榈酸等,其中棕榈酸是主要成分,其含量占18.10%;在分子蒸馏得到的组分中检测到32种成分,主要是酯类、酸类、醇类和酮类,其中酯类、酸类所占比例最大;酸性组分与分子蒸馏致香组分中共有10种成分,包括6种酸类成分和4种酮类成分。2种方法制备的伊兹密尔香料烟致香组分卷烟加香各具特征风格:添加酸性组分的卷烟烟气柔和细腻,烟香增强,口感改善明显,每克烟丝中用量1.0μg较适宜;分子蒸馏致香组分用于卷烟加香后能增加烟香,使烟气丰满、飘逸、甜润,并赋予卷烟特有的风格特征,每克烟丝中用量2.0μg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板栗酶促褐变产物的组分。[方法]利用提取纯化后的板栗酶促褐变产物组分作为试材,采用HPLC法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NMR法进一步确定板栗酶促褐变产物组分。[结果] HPLC法初步断定5%碳酸氢钠萃取组分为大黄酸;5%碳酸钠萃取组分为大黄素;核磁共振实验测定的2个组分的1HNMR和13CNMR图谱分析结果确定了板栗仁酶促褐变产物为大黄酸和大黄素。[结论]本研究可以为板栗酶促褐变机理研究以及产物安全性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巨大转变.面对这种情况,国家为了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提出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为指导,对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有重要的启示,主要包括提高农民的生态观念,发展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大力培育纯天然无公害农产品;促进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互融合,推进农业休闲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6.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农产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显著,导致农产品中重金属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产品中重金属的危害和限量标准,并提出了防治重金属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2006—2015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现状:总体态势良好,特产出口占主导,出口组织化程度提升,投资成为出口新渠道;但相对规模仍然偏小,产品附加值低,潜力未能充分挖掘。为做大做强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必须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强化品牌地位,全面提升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红外光谱三级鉴别技术的螺旋藻产品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天然螺旋藻、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的主要成分,为螺旋藻相关产品品质检测和真伪鉴别提供一种快速、准确和有效的方法。【方法】采集2种天然螺旋藻、4种螺旋藻粉和4种螺旋藻片的红外光谱(FTIR),解析样品的红外光谱、二阶导数光谱和二维相关光谱确定出主要吸收官能团,主体成分以及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通过扫描电镜图像(SEM)、样品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的测定结果对红外光谱中的差异进行说明。【结果】天然螺旋藻的红外光谱在1 154/1 156 cm-1、1 079 cm-1和1 039/1 035 cm-1出现3个糖类特征吸收峰;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在1 161、1 138、1 083、1 054和1 026 cm-1出现5个强自动峰。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的糖类特征吸收峰形状和位置与天然螺旋藻不同,并且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自动峰减少。天然螺旋藻蛋白质的α-螺旋含量为24.6%,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中α-螺旋含量在15.0%左右。在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天然螺旋藻的酰胺带吸收峰光滑、少分叉,可完全分离的两个尖峰,而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的酰胺带吸收峰宽,分离度不好,并且出现多个分叉峰。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组成测定结果表明螺旋藻产品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且氨基酸组成与纯螺旋藻的氨基酸组成存在很大差异。【结论】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对天然螺旋藻、螺旋藻粉和螺旋藻片的糖类和蛋白成分的差异进行鉴别,并为螺旋藻产品的品质评价和真伪鉴别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密集烘烤中不同温度和湿度调控对中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密集烘烤过程中不同温度和湿度调控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变黄期干球42℃、湿球38℃,定色期干球54℃、湿球39℃时的烟叶外观质量较好,化学成分趋于协调,质体色素类降解物含量较高;烟叶中的21种致香物以质体色素类降解物含量最高,尤其是新植二烯的含量最高,且对烟叶品质的影响最大;其次是β-大马酮的含量,苯丙氨酸类降解物中苯甲醇、类西柏烷类降解物茄酮均以处理A4的含量最高,棕色化反应产物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1996—2012年间中国和澳大利亚畜产品贸易波动因素,在从贸易趋势、贸易互补性和贸易强度角度总结双边畜产品贸易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中国和澳大利亚畜产品贸易波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和澳大利亚畜产品贸易增长快速,并且双边畜产品贸易互补性强;澳大利亚畜产品进口需求增长和中国畜产品竞争力提升是推动中国对澳大利亚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对出口额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8.99%和48.56%;澳大利亚对中国畜产品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中国畜产品进口规模增长,对出口额增长贡献率达到128.22%,而澳大利亚畜产品整体竞争力下降阻碍了出口增长;在中国加入WTO前后不同时期,影响中国和澳大利亚畜产品贸易增长的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