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试验,以辣椒青辣产量为目标,以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为探讨对象。建立了辣椒青椒产量与辣椒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寻优,提出了青椒产量≥34500㎏/hm2的综合农艺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31515~32265kg/hm2,氮肥施用量215.25~246.75kg/hm2,钾肥施用量232.65~269.55kg/hm2,磷肥施用量69.30~80.85kg/hm2。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和评价防治辣椒根腐病的药剂,对供试药剂1.5%嘧菌酯.咯菌腈颗粒剂进行了防治辣椒根腐病的田间药效评价,其中对照药剂选用的是2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粉剂以及两种原药1%嘧菌酯颗粒剂和2%咯菌腈颗粒剂。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药剂1.5%嘧菌酯.咯菌腈颗粒剂商品用量337.5 g/hm2 ~450 g/hm2防效达82.19%~87.75%;对照药剂1%嘧菌酯颗粒剂商品用量450 g/hm2防效达84.62%,2%咯菌腈颗粒剂商品用量150g/hm2防效达84.97%,2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粉剂防效达81.4%。供试药剂防效与对照药剂防效相当。生产上推荐采用1.5%嘧菌酯.咯菌腈颗粒剂商品用量337.5 g/hm2 ~450 g/hm2进行辣椒根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在盘锦地区以当年茉莉王葡萄枝条为硬枝扦插,采用5种不同浓度生根粉(0、50、100、150、200mg.L-1)为试验材料, 结合不同浓度生根粉浸泡对茉莉王葡萄进行硬枝扦插试验。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生根粉浸泡效果依次为:150 mg.L-1生根粉浸泡>200 mg.L-1生根粉浸泡 >100 mg.L-1生根粉浸泡>50 mg.L-1生根粉浸泡>0 mg.L-1生根粉浸泡。 从发芽率、成熟节位、生长根数、扦插枝条成活率、平均根长上, 150 mg.L-1生根粉浸泡处理效果最好, 没有生根粉浸药的处理效果最差, 结果表明150 mg.L-1生根粉浸药是有效的茉莉王葡萄硬枝扦插育苗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模拟大气氮沉降,对安徽祁门查湾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及穿透雨进行持续监测,探讨森林降雨中可溶性有机碳、氮动态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本试验设置了2个处理即高氮处理和无添加对照。结果表明,降雨中水溶性有机碳(TOC)年平均含量为3.204 mg·L-1,NH4+-N为0.243 mg·L-1,NO3--N为0.408 mg·L-1,可溶性有机氮(DON)为0.754 mg·L-1。经过森林林冠淋洗后,穿透雨中TOC年平均浓度达5.623 mg·L-1,对照林分(5.923 mg·L-1)>高氮处理(5.322 mg·L-1);NH4+-N年平均浓度为0.285 mg·L-1,对照(0.273 mg·L-1)<高氮处理(0.297 mg·L-1);NO3--N年平均浓度为0.509 mg·L-1,对照(0.523 mg·L-1)>高氮处理(0.494 mg·L-1);DON年平均浓度为0.691 mg·L-1,对照(0.665 mg·L-1)<高氮处理(0.716 mg·L-1)。降雨经过林冠层后,TOC、NH4+-N、NO3--N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但DON的含量有所下降;短期的模拟氮沉降对穿透雨可溶性碳和氮没有显著影响。大气降雨中TOC、NH4+-N、NO3--N、DON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受控于降雨强度、降雨量,穿透雨的变化可能和树木的生理需求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7个施肥处理(不施氮肥处理N0、施加不同氮肥梯度N1-5,不施磷肥处理P0和不施钾肥处理K0),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辣椒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辣椒的平衡施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辣椒产量随之增加,当施氮量为220kg/hm2(N2)和315kg/hm2(N3)时达到产量最高;Vc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可溶性糖含量则随之增加。氮肥施用提高辣椒的产值和肥料效益,N2处理的产值和肥料效益最高,分别比N4处理提高7.74%和11.50%。对比氮磷钾肥,氮肥对辣椒产量和肥料效益影响较大;磷肥和钾肥对辣椒品质(Vc和可溶性糖)影响较大。综上认为比较适宜辣椒氮肥施肥量为220-315kg/hm2,同时要注重氮磷钾的均衡施肥。  相似文献   

6.
以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18为材料,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L33),研究了种植密度、底肥、追肥对鄂马铃薯18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是马铃薯产量、株高、单株块茎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种植密度、底肥、追肥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程度为密度>追肥>底肥。9个处理组合中A3B3C1(密度60000株/hm2,底肥750kg/hm2,追肥150kg/hm2)处理下产量最高,为33390.00kg/hm2,分析发现A3B2C1处理组合(密度60000株/hm2,底肥600kg/hm2,追肥150kg/hm2)可获得最高产量,是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暗纹东方鲀单一品种的池塘养殖瓶颈问题,开发和建立多物种、多营养层次的生态立体种养池塘生态系统,本文研究了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12000 ind.hm-2)、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24 万尾.hm-2)和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的立体种养模式与暗纹东方鲀传统单养模式(15000 ind.hm-2)的水质变化及养殖能效差异。结果显示,暗纹东方鲀立体种养模式和传统单养模式池塘水体的pH、TAN、NO2-N和NO3-N等水质指标总体较低、数值保持在较理想范围内,这些指标中除了7月8日立体种养模式的NO3-N显著低于传统单养模式的,其他在两模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立体种养模式的叶绿素a明显低于传统单养模式的。两模式的总氮均值范围分别为1.38-3.96 mg.L-1和1.04-3.20 mg.L-1,养殖中后期(7月24日-10月11日),立体种养模式的总氮高于传统单养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的总磷(TP)变化随养殖时间呈现缓慢平稳上升趋势(0.26-0.42 mg.L-1);而传统单养模式总磷数值在养殖中期较高、前期后期较低。除了5月6日监测COD数值相对较高外,其他监测的时间点两种养殖模式的COD数值相对较稳定,均值范围分别为6.79-10.24 mg.L-1和6.83-9.15 mg.L-1,两模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TSS数值总体较高,特别是6月13日的水源、7月24日及8月19日的传统单养模式和9月15日的立体种养模式的TSS数值超过150 mg.L-1。各监测时间点的TSS数值在两种养殖模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模式暗纹东方鲀的养殖均有利于池塘水体的pH、TAN、NO2-N和NO3-N的净化,对水体中总磷(TP)和TSS的影响不明显,但会造成水体中总氮(TN)和COD的升高。立体种养模式和传统单养模式的暗纹东方鲀生长没有显著性差异,放养密度(12000-15000 ind.hm-2)没有造成暗纹东方鲀生长的空间胁迫。除了立体种养模式的暗纹东方鲀的单位产量(3426.0 kg.hm-2)显著低于传统单养模式的(4055.7 kg.hm-2)外,立体种养和传统单养模式的暗纹东方鲀的出池规格(293.30 g.ind-1和297.53 g.ind-1)、成活率(97.38 %和94.60%)以及饵料系数(2.83和2.91)均无显著性差异。立体种养模式下套养的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良好: 南美对虾产量3056.6 kg.hm-2,规格为22.48g.ind-1,存活率78.17 %,饲料系数为0.68,鱼虾叠加后的饲料系数总体为1.39。相对于暗纹东方鲀传统单养模式,立体种养模式在养殖尾水排放减少11.1%的前提下,每公顷增效102675元,每亩增效6845元。  相似文献   

8.
中国部分乌鸡品种血清酶蛋白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鸡血清脂酶(Es-1),碱性磷酸酶(Akp)、碱性磷酸酶-2(Akp-2)的多态性结果表明,Es-1由常染色体上等显性等位基因Es-1A,Es-1B所支配,其中Es-1B基因在我国药用和肉用乌鸡中出现频率较高(0.7768~0.8700),而Es-1A基因在蛋用型莱航和罗斯鸡中占优势(0.6169~0.6818).Akp、Akp-2均由显隐性基因所控制,其出现频率亦因鸡种不同而表现一定的差异.试验中发现有些个体Es-1A基因可进一步区分为Es-1A1和Es-1A2,从而使所研究鸡种中Es-1的等位基因数目扩展至3个.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应及去除机理,分析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对水体氮形态百分含量影响及不同氮形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以实际工程九龙江支流浦林溪段污染水体异位生态组合修复系统为依托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对NH4+-N的去除率平均值为88.03%,显著高于对其他形态氮的去除率(P<0.05),具有最好的去除效应;对水体中总氮(TN)和可溶性总氮(DTN)的去除效应明显,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73.35%和77.67%。泥膜共生高效混凝净水系统对NH4+有一定的去除效应,出水NH4+浓度为7.72 mg·L-1。生态塘1对NH4+去除效应最好且具有稳定性,去除率为63.55%,出水NH4+浓度为2.19 mg·L-1。生态塘2处理后NO3--N、NO2--N和NH4+的出水浓度分别降至0.99、0.73 mg·L-1和0.58 mg·L-1。生态塘3对NO3--N的去除效应最好,NO3--N出水浓度为0.64 mg·L-1。在各异位生态修复技术处理单元中,水体氮以可溶性无机氮(DIN)为主要存在形式。泥膜共生高效混凝净水系统、生态塘1、生态塘3中的NH4+在DIN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2.51%、37.02%、37.88%。生态塘2中NO3--N在DIN中占比最高,为45.23%。各异位生态组合修复处理单元出水不同氮形态与环境因子(溶解氧、温度、pH和浊度)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异位生态组合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悬浮污泥滤沉技术、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沉水植物直接吸收及植物增效作用实现对不同形态氮的去除,其对污染水体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灌水和施肥对温室滴灌施肥番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滴灌施肥技术下,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温室番茄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番茄惠玉0806为试材,设100%ET0(I1),75%ET0(I2),50%ET0(I3) 3个水分水平,外加高肥〔F1(N 480 kg·hm-2、P2O5 240 kg·hm-2、K2O 300 kg·hm-2)〕,中肥〔F2(N 360 kg·hm-2、P2O5 180 kg·hm-2、K2O 225 kg·hm-2)〕,和低肥〔F3(N 24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50 kg·hm-2)〕3个肥料水平,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水肥条件的高低与株高及茎粗成正相关,I2F2处理其产量、干物质累积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最高,依次为102 042.3 kg·hm-2、37.19×103 kg·hm-2和37.3 kg·m-3。对番茄品质而言,其灌水量和施肥量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耦合交互作用,I2F2处理其番茄Vc含量(27.05 mg·100g-1)、番茄红素含量(71.53 μg·g-1)均最高,糖酸比(9.57)显著低于其余处理,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3%)较最高值I3F1低24.7%。综上分析,中水中肥(I2F2)模式,在高产的同时,其品质总体优于其它处理,极端水肥措施均不利于番茄生长及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辣椒疫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对武平县东留乡辣椒疫病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调查,分析武平县辣椒疫病发生流行因素;进行不同品种对辣椒疫病的抗病性比较试验及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筛选抗疫病品种及防治药剂,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辣椒疫霉引起的植物病害使农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环保、经济实用的混合微生物菌剂防治策略是当前的最新发展趋势.试验从6种药用植物分离得到15株植物内生菌,平板拮抗实验筛选得到拮抗链霉菌SAT1,经鉴定为Streptomyces anandii,其发酵液粗提物和挥发性物质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接种链霉菌SAT1的孢子液可提高辣椒苗对辣椒疫霉的抗性并明显促进辣椒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病是辣椒疫霉菌(Phytophora capsici)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为害较严重。为明确现有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水平,采用游动孢子灌根法对36份辣椒品种进行疫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辣椒品种之间抗性差异较大,其中4个品种表现出高抗,3个品种表现抗病,5个品种表现中抗,24个品种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对辣椒疫病具有实际防效的生防放线菌菌株,在盆栽条件下检验了108株辣椒疫霉拮抗放线菌对辣椒疫病的防病和促生作用,并对拮抗菌接种后土壤和辣椒根系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无菌土纸钵初筛和未灭菌自然土盆栽复筛试验,从108株辣椒疫霉拮抗放线菌中筛选出2株防效最佳的拮抗放线菌0108和0110。在盆栽条件下,接种0108和0110拮抗放线菌14 d后相对防效分别达到75%和81%,21 d后相对防效分别达到65%和56%,且2株拮抗放线菌都能通过影响辣椒根系微生物数量控制辣椒疫霉菌的生长繁殖,降低辣椒疫霉对根系的侵染,并对辣椒根系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呼和浩特市郊区各乡分别采集青椒疫病株,经分离培养和鉴定,确定了呼市地区引起青椒疫病的病原菌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通过接种试验,确认该菌为致病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药剂对辣椒疫霉菌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对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效和对辣椒的增产作用,旨在筛选出可有效防控辣椒疫病并对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小或有益的防控药剂,为辣椒疫病防控提供指导。【方法】以辣椒疫霉菌Ph2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对15种药剂进行初筛;以生长抑制率为100.00%的药剂为候选药剂,辣椒疫病高发田块为试验地,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灌根法为主要施药方式,统计施药后不同时段辣椒疫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并计算防效;收获期测定不同药剂处理辣椒生长及产量指标,计算增产率;采集辣椒根际土壤,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菌落数量,计算细菌/真菌比,探索不同药剂对辣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结果】对辣椒疫霉菌生长抑制率为100.00%的药剂有6种,分别为33.5%喹啉铜SC、80%烯酰吗啉WG、72%霜脲·锰锌WP、687.5 g/L氟菌·霜霉威SC、23.4%双炔酰菌胺SC和64%噁霜·锰锌WP;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第3次药后33 d防效最好的是氟菌·霜霉威(93.86%),其次为噁霜·锰锌(71.78%);各药剂处理对辣椒生长指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鲜椒推测产量最高的是噁霜·锰锌处理(22.74 t/ha),氟菌·霜霉威处理次之(21.29 t/ha),较CK分别增产29.52%和21.22%;各药剂处理下的细菌/真菌比表现为霜脲·锰锌>氟菌·霜霉威>噁霜·锰锌>喹啉铜>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以霜脲·锰锌处理最高,为13.85,极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P<0.01)。【结论】氟菌·霜霉威和噁霜·锰锌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防效且增产作用明显,对土壤细菌生物量影响较小,可作为辣椒疫病的防治药剂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辣椒优异种质资源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对从中国筛选出的 15 4份辣椒种质资源在江苏、湖南、辽宁 3个不同生态区进行田间抗病性、经济性状等评价 ,结果显示 :“四川巫山小牛角”、“广西玉林羊角椒”和“云南思茅县大米椒”3份材料表现最优异 ,可直接用于目前辣椒生产或作为抗源材料用于辣椒抗病育种。同时鉴定出 15份材料抗烟草花叶病毒 (TMV)、11份材料抗黄瓜花叶病毒 (CMV)、7份材料抗炭疽病、17份材料抗疫病、7份材料Vc含量极高、4份材料辣椒素含量极高 ,这些材料可用作扩大中国辣椒抗病育种的遗传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18.
温湿度对辣椒疫霉菌生长及侵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表明,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菌丝生长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病原菌在燕麦、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孢子囊形成多;病原菌入侵的最佳湿度大于90%;温度对该菌潜育期影响较大,潜育期最适温度25~35℃。室内药效测定表明,复配农药抑菌作用明显,单剂中代森锰锌,硫酸铜在较高浓度时抑菌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来源辣椒疫霉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9个辣椒疫霉菌株和1个外类群大豆疫霉菌株的nrDNA的ITS区(包括ITS1、5.8SrDNA和ITS2)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辣椒疫霉菌的ITS序列总长度为750~753bp。采用PAUP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辣椒寄主和土壤的辣椒疫霉菌各自聚为一组,与其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孢菌落直接配对法对来自安徽合肥、淮南、和县、潜山、岳西等县市的发病辣椒上分离鉴定获得22个辣椒疫霉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了辣椒疫霉不同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安徽省辣椒疫霉菌存在A1和A2两种交配型,以A2占优势,均有分布,发生频率达81.8%。不同来源菌株对2个辣椒品种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各菌株对艳阳离体叶的平均病级范围为1.0~4.8,对合丰天瑞离体叶的平均病级范围为1.5~4.5。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有强弱之分,同一地区中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辣椒疫霉菌的致病力与品种之间存在互作关系,菌株的交配型与致病力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