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板栗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使用从板栗中提取的10个微卫星引物对4个中国栗野生居群的69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检测到8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13,每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8.4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4.99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77,平均PIC值为0.739,Nei’s多样性指数(h)为0.771,以陕西汉中居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系数Gst仅为0.141。UPGMA树状聚类图表明4个野生群体被分为两部分,其中云南、四川、安徽3个居群距离相近位于同一组,此结果与PCA分析结果一致,2种方法均显示居群间的遗传关系与实际地理分布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叶绿体DNA分析的楸子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对叶绿体DNA引物扩增49份楸子[Malus prunifolia(Willd.)Borkh.]种质资源的4个叶绿体DNA基因间区trnH-psbA、trnS-trnG spacer + intron、trnT-5′trnL和5′trnL-trnF序列,基于4个叶绿体DNA基因间区的序列变异,从母系遗传的角度评价楸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4个叶绿体DNA基因间区序列经测序、拼接、比对和合并之后的片段长度为3 790 bp,共有173个多态性变异位点,其中包含2个单一突变位点、20个简约信息位点和151个插入/缺失位点。在49份楸子种质中,trnH-psbA、trnS-trnG spacer + intron、trnT-5′trnL和5′trnL-trnF区域的变异位点的数量分别为26个、25个、120个和2个,单倍型数量分别为9个、7个、8个和3个,合并之后的叶绿体DNA片段的单倍型有14个。核苷酸多样性和单倍型多样性最高的区域均为trnH-psbA(Hd = 0.775,Pi = 0.02143),最低的为5′trnL-trnF(Hd = 0.481,Pi = 0.00072)。49份楸子种质4个叶绿体DNA区域合并后的遗传多样性较高(Hd = 0.854,Pi = 0.00949)。Tajima’s D检验中,4个叶绿体DNA区域在P > 0.10水平上均不显著,楸子的4个叶绿体DNA区域在进化上遵循中性进化模型。楸子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不同居群间基因交流频繁,多数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少,与地理距离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叶绿体DNA分析的辽宁省梨属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2 对叶绿体DNA 通用引物中筛选出8 对引物用于评价辽宁省梨属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其中4 对引物所扩增的叶绿体DNA 片段存在突变位点。合并后的叶绿体基因片段(3 688 bp)含有单一突变位点9 个、简约信息性位点3 个以及插入/缺失(INDEL)2 个。在37 个样品中,trnL-trnF-487 区域、trnL-trnF-413 区域、rbcL 区域和trnS-psbC 区域的单倍型分别为2 个、4 个、2 个和3 个,合并之后的叶绿体基因片段的单倍型为4 个。非编码区trnL-trnF-413 多态性最高,具有最高的单倍型数、最高的单倍型(基因)多样性、最高的核苷酸多样性、最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方差和最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标准差。辽宁省37 份梨种质的单倍型(基因)多样性(Hd)、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577、0.00055。Tajima’s D检验中除了rbcL 区域的D 值在P < 0.05 水平上显著外,其余区域的D 值未达显著水平,表明自然选择对rbcL 区域的突变位点产生了作用。秋子梨和白梨种质共有单倍型HAP_1、HAP_2 和HAP_3,显示出一定的亲缘关系;西洋梨则单独共享HAP_5。运用中介邻接网络(Median-Joining network,MJ)算法绘制的中介网络图显示HAP_1 与HAP_2、HAP_3 的亲缘关系较远,而HAP_5 则与上述3 个单倍型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4.
山东板栗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9对SSR引物对26份山东主栽板栗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了解山东板栗的遗传多样性分布情况,为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SSR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分布范围为1.2720~2.9500,Simpson指数分布范围为0.5517~0.9409。可见,山东板栗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根据系统聚类分析将26个板栗品种分为3大类。同时在3大类内又将品种进行细分,第Ⅰ类全部为胶东地区的材料,第Ⅱ类为鲁中南地区和泰沂山区的材料,分为3个亚类,第Ⅲ类只含有8019份材料,其结果说明山东的3个板栗主产区内部的品种或种质间亲缘关系较近,鲁中南地区和泰沂山区的品种或种质间可能有共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5.
胡菀  罗意  阳亿  张志勇  范邓妹 《园艺学报》2014,41(7):1427-1435
 利用细胞核微卫星(nuclear microsatellite,nSSR)标记对中国4 个省的7 个野生桂花[Osmanthus fragrans(Thunb.)Lour.]群体139 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11 个微卫星位点揭示了 野生桂花等位基因多样性(A)平均为6.039,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3.769,平均预期杂合度(He) 为0.673。所有群体均显著偏离哈温平衡,近交系数FIS 介于0.313 ~ 0.580 之间。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 = 0.143,AMOVA 分析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占总遗传变异的12.69%,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为87.31%。Mantel 检验表明野生桂花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相关性(r =–0.277,P = 0.214)。STRUCTURE 聚类 分析显示,所有个体被划分为3 个理论群体,庐山群体和浏阳群体中谱系较为单纯,而其他群体则存在 一定程度的遗传混杂。瓶颈效应分析显示,除浏阳群体外所有群体经历了种群衰退。  相似文献   

6.
中国板栗3个野生居群部分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马玉敏  陈学森  何天明  吴传金  王娜 《园艺学报》2008,35(12):1717-1726
本文对中国野生板栗秦岭山脉生态区、泰沂山脉生态区和燕山山脉生态区的3个种下居群的叶片、果实形态和坚果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为我国野生板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3个居群的叶片大小、叶柄长度和粗度以及果实形状、大小和颜色等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以叶面积及单粒重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最大,而果形指数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最小,是较稳定的植物学性状,3个居群的变异趋势基本一致。本文首次对秦岭山脉野生板栗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单果重的变异幅度为1.69-3.89g,变异系数18.3%;坚果中边果的形状有近圆形、圆形、椭圆形、扁椭圆形、短椭圆形等;坚果表面颜色有淡红、棕褐、红褐、褐色等;果肉有浅黄色、乳黄色等;涩皮均易剥离,具有北方炒食板栗的典型特征。② 3个居群118个野生株系果肉中水分、总糖、淀粉、蛋白质、脂肪、灰分和维生素C等各种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在单株间差异显著,变异系数6.2%-28.3%,其中以坚果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丰富,3个居群的变异趋势基本一致;③同一性状在不同居群间大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单叶面积和单粒重以秦岭山脉居群最小,分别为56.34cm2和2.95g,而维生素C含量最高(96.7mg/100g),分别是燕山山脉和泰沂山脉居群的2.29倍和2.22倍。④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单粒重和单叶面积与降雨量和经度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显著负相关,而维生素C含量与降雨量显著负相关,与海拔高度正相关,表明环境对板栗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从野生板栗资源中进一步选择大果型、高蛋白质及高维生素C含量等优异种质类型的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7.
燕山板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燕山板栗的遗传多样性,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36份燕山板栗种质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燕山板栗的遗传丰富度,并对包括36个燕山板栗品种和8份外来板栗品种在内的44份板栗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APD能有效地区分品种间的差异,用16个随机引物经PCR扩增共得到132个片段,其中有83个多态性片段,占62.9%;不同遗传位点之间遗传多样度最大可达0.444,最小值为0.096,平均多样度为0.187;UPGMA法聚类,将44份板栗种质聚成4个大的类群,36份燕山板栗可分为3个大的类群,外来种质聚为一类。燕山板栗明显不同于外来品种。在RAPD图谱中,找到了19个品种(类型)的特异性标记和标记组合,可作为品种(类型)分子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部分板栗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采用7对M+3和E+3引物组合对30份板栗和日本栗栽培品种进行了总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共获得962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852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达89%。揭示了板栗丰富的遗传多样性。7组引物在30个品种中检测到数目不等的品种特异带型,对供试板栗品种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7对引物能将30个板栗和日本栗品种完全区分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来源地相同的板栗品种资源表现出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板栗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采用9 个酶系统的15 个同工酶位点, 对89 个板栗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并以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构建UPGMA 聚类图, 鉴别板栗品种和评价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 ( 1) 我国板栗主要产区遗传多样性较高, 如浙江、山东、湖北和江苏省; ( 2) 在供试的89 个板栗品种中, 除5 个品种外, 其它均可用多位点同工酶对其作专一性鉴定; ( 3) 基于品种间等位酶遗传距离的UPGMA 聚类图将山东、湖北、江苏以及河南的大部分板栗品种分别聚在一起, 体现了在遗传构成上同地域的板栗品种具有遗传关系相近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长白山地区24个野生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检测,应用NTSYSpc 2.10e软件对遗传一致性和遗传距离进行分析。以期解析长白山地区野生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用24个扩增效果良好的引物进行RAPD扩增反应后,共扩增出187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181条,占96.8%,平均每个引物产生7.54个多态性条带。24个野生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之间遗传距离为0.02~0.58,并具有同一地理区域聚类趋势,且不同地理区域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板栗贮存蛋白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辉  柳鎏 《园艺学报》1997,24(4):319-324
对来自5个品种群的33个板栗品种,应用薄层等电聚焦电泳技术进行贮存蛋白的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其贮存蛋白的多态性水平较高,可分离出20种典型的带型;南北方品种的带型分化较明显;带型与品种原分布的地理区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此外,还初步探讨了贮存蛋白的多态性及等电聚焦技术在品种鉴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叶绿体基因(cpDNA)标记,对近十年间在我国苹果属植物的主要密集分布区收集的15种苹果属植物的叶绿体DNA进行序列变异分析,开展其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研究.[方法]利用4对叶绿体DNA引物扩增722份种质的4个非编码区trnH-psbA、trnS-trnG spacer+intron、trnT-5'trnL...  相似文献   

13.
栗属植物cpSSR标记技术的建立与体系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绿体微卫星标记是一种新的分子标记技术。用1对来源于拟南芥的cpSSR引物研究栗属资源,对栗属植物cpSSR反应体系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优化筛选。结果表明,20μL反应体系各组分的最适浓度分别为:2.5mmol/LMg2+,0.5U Taq DNA聚合酶,0.25mmol/L dNTP,10mg/L的DNA模板,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都为0.1μmol/L,NTCP40最适退火温度为56℃。该体系已成功应用于栗属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利用10对SSR分子标记对来自中国和日本的20个青菜品种进行了聚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0对SSR引物扩增的条带总数为26,其中76.9%扩增条带具有多态性,说明供试青菜品种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聚类分析表明,20个青菜品种可分为三大类,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树莓属植物多样性及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综合有关文献, 介绍了已报道的中国树莓属植物种质资源201种98变种的地理分布和野生种与栽培种群的分类, 列表比较了可作为树莓类果树选育种的优良野生种质中35个种和4个变种的主要特性, 重点论述了用孢粉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树莓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国外对树莓资源的利用与我国对树莓资源的引种和品种选育进展, 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板栗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日本栗品种和板栗品种为试材,研究了2者的光合生理特性及日变化过程。日本栗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光饱和光合速率比板栗高。2者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变化密切相关,而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变化趋向基本同步。中午胞间CO2浓度的增高以及Rubisco羧化效率的降低表明,光合速率午间降低主要受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而且日本栗受到的影响比板栗大,光合“午休”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7.
从DNA水平上分析香菇不同菌株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镭  谭琦 《食用菌学报》1997,4(4):21-24
本文选取了10个中国香菇野生种和2个栽培种.采用RAPD技术进行遗传差异测定.16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8条DNA带,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结果表明,我国的香菇野生资源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10个野生种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在50%~80 %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