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广东桑枝条黄酮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正交试验对桑枝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从国家桑树资源圃华南分圃中选择28个代表性品种,分别测定各品种的总黄酮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桑枝品种总黄酮含量极差较大,范围从2.472mg/g~11.456mg/g;品种间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及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也各有差异,其中总黄酮含量高的品种,其总抗氧化能力也较强,两者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严和平 《江苏蚕业》2005,27(4):17-18
<正>桑尺蠖又名造桥虫,幼虫食害桑树芽叶,全年可 见,以越冬幼虫为害刚萌发的冬芽,近年来虫口密度 逐年升高,2002年秋季高邮蚕种场早生桑667m2虫 量高达6500-7000头,株最高虫量94头,为了进一 步摸清桑尺蠖在田间的分布和发生情况,我们应用 三种种群的扩散型指数测定了桑尺蠖的空间分 布型。  相似文献   

3.
几株桑天牛成虫肠道优势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桑天牛成虫肠道微生态环境,探索破坏桑天牛营养利用等功能的生物防治新途径,对健康桑天牛成虫肠道的优势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选择平皿上出现3个以上的菌落作为肠道优势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共获得6个菌株。6个菌株均呈杆状,革兰染色和氧化酶反应均呈阴性,在25~35℃、pH 5.5~9.5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但各菌株的菌落形态及多种生化性状有差异。通过菌体形态观察、染色反应、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DNA碱基序列测定与同源性分析,鉴定1、2、3号菌株分别为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4、5、6号菌株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沙雷氏菌属(Serrat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桑天牛卵的多种聚集指标和分布型,得知桑天牛卵属聚集分布,且符合负二项分布,抽样方法以平行线法为好,并以Iwao法计算了理论抽样数和进行序贯抽样。  相似文献   

5.
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导致桑青枯病的病原菌。从广东省罗岗、英德蚕区桑园的感病桑树取样,采用TZC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得到的3株青枯劳尔氏菌菌株G11-41、G12-9、G12-50的形态特征均有差异:G11-41菌株菌落小,菌落中央深红色,菌体形态为接近球形的短杆状;G12-9菌落不规则,菌落中央呈淡红色,菌体形态为短杆状;G12-50菌落呈不规则圆形,菌体形态呈长杆状。将3个分离菌株的菌液淋灌根部接种感染桑树植株,其致病性也存在明显差异:接种G11-41菌株的植株发病率为11%,死亡率为0;接种G12-9与G12-50菌株的植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根据Hayward分类标准进行生化型分类,3个分离株的6种碳源利用试验均呈现阳性反应,属于生化型Ⅲ。基于菌株的16S r DNA序列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egl)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将青枯劳尔氏菌分类为4个种群型,G11-41、G12-9、G12-50分离株同归属于种群型Ⅰ,其中:16S r DNA序列进化树上,G11-41与G12-50分离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分布在同一个进化小枝上;egl基因序列进化树上,强毒力分离株G12-9与G12-50分布在同一个进化小枝上,与弱毒力分离株G11-41有一定的进化距离。初步认为:在青枯劳尔氏菌的亚分类中,依据16S r 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能会更好地显示各分离株的地理来源;依据egl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则可能会更好地显示出各分离株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桑萎缩病病原类菌原体的提纯、致病性及抗血清制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0.3mol/L甘氨酸缓冲液从病桑嫩叶提取病原类菌原体(MLO),提取液上清经硅藻土柱层析分离,其洗脱液用高速离心浓缩,制备成部分纯化的病原MLO提纯物。采用显微注射技术,将提纯病原注射到介体昆虫体内,使病原在昆虫体内繁殖,再将获毒虫放饲在健桑苗上传毒接种,获得表现典型萎缩病症状的病株。病柔韧皮部筛管细胞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到大量病原MLO粒子,证实提纯MLO具致病性。同时用提纯病原为免疫抗原制备兔抗血清,抗血清用健桑提取液吸收后,获得仅与病桑抗原产生反应的特异抗血清,免疫电泳测验、仅产生一条沉淀带。  相似文献   

7.
一为什么不同地区发病禽群症状差异很大?1 毒株致病性差异高致病性禽流感(AI)感染禽群:主要出现发病急,肉鸡死亡翻倍增加,拉稀严重,部分禽群没有呼吸道症状,肿头肿脸。发病急的患群,剖检后没有明显的继发感染病变。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重庆地区对10个饲料桑品种的生长性能和营养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旨在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为“桂桑优62”,达20 t/hm2;主枝条长“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表现最好;主枝茎粗“坎洼”显著低于其余9个品种;分枝数“坎洼”表现最佳,显著高于其余9个品种;叶长和叶宽表现较好的为“胜利大叶”和“桂桑优62”;干鲜比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枝叶比大中华比值最低为0.31;粗蛋白质含量为14.18%~20.32%,含量最高的为“丰驰”;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最高的为“丰驰”,均值分别为8.07%、4.19%;粗纤维、中/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含量最低的均为“胜利大叶”,含量分别为13.87%、35.3%、26.27%、4.98%。总体而言,“胜利大叶”、“桂桑优62”以及“丰驰”3个饲料桑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在重庆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饲料桑是人工杂交培育而成的草本桑,具有粗蛋白含量高、消化率高、营养丰富全面等特点。为推广应用青贮饲料饲喂技术,文章就青贮饲料桑饲喂技术的重要意义、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等进行阐述,希望对养猪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五龄蚕饲养花工多且用工集中,约占整个蚕期的85%以上,传统方法用多层片叶平面育养蚕,每个劳力一般只能承担1张种,费工费力,不能适应规模养蚕发展的需要.五龄蚕条桑斜面育是养蚕技术的一次革新,是省力化养蚕的核心内容.五龄蚕实施条桑斜面育,特别是秋蚕五龄期不采叶,直接剪伐条桑,利用条桑搭成斜面,推广应用后可实现"省工省力节本,好养优质高效"的目的,每个劳力一般可养3~4张种,普通农户每期可养蚕6~8张种,养蚕工效提高3倍以上,且节省蚕匾(扉)和蚕架投入的成本.的确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困难,至今在各地推广应用面很低.笔者根据近几年来该技术在我县推广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总结出以下解决办法,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桑黑枯型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有效控制桑黑枯型疫病[Mulberry bacterial blight(black wilt type)]在江苏省盐城市蚕区的暴发危害,研究了对该病综合防治的影响因素和有效防治技术。通过单因子试验发现,夏伐迟早、施肥方式、稀释药剂的水质、施药前是否摘除有病芽叶等措施均显著影响对桑黑枯型疫病的综合防治效果;施药器械、施药方法对综合防治的效果影响不明显。在发病初期摘除有病芽叶后,喷施100 mg/kg盐酸环丙沙星或100 mg/kg盐酸恩诺沙星,配合其它农业措施,在盐城市3个蚕桑重点乡镇的4个中试点,均有效地控制了桑黑枯型疫病的发生与危害。关键词桑树;黑枯型疫病;综合防治;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蚕区桑树“凋萎”症状病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浙江省临安、桐庐等地桑园中的"凋萎"桑树根、茎部获得151个细菌分离物样品。经离体水培接种试验表明,这些分离物均可引起桑树"凋萎"症状,其形态、大小、染色反应、培养性状与对照番茄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相近;PCR鉴定其中125个分离物为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结合田间发生症状,将桑树"凋萎"症状诊断为细菌性青枯病。从125个雷尔氏菌株中选择16个典型菌株进行研究,根据生理小种划分标准,这些菌株均为雷尔氏菌的生理小种1,其中75%为青枯菌的生化型Ⅴ、25%为青枯菌的生化型Ⅲ。  相似文献   

13.
桑树细菌性青枯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细菌性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严重土传性病害,在我国华南蚕区桑园发病危害尤为严重。从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和检测技术、桑树的抗性鉴定方法及抗性种质资源评价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桑树细菌性青枯病的研究进展。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桑树细菌性青枯病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以及桑树的抗性遗传规律,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性能的抗细菌性青枯病桑树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桑树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省已调查的 16个市 (县 )均有桑树细菌性疫病发生 ,病害主要有黑枯、枝裂、缩叶和叶斑 4种症状。每年 5月底至 6月初开始表现症状 ,7~ 8月份为发病盛期 ,发病率一般为 5 %~ 10 % ,重者可达 4 0 %以上。对病害症状、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山东省的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绝大多数属丁香假单胞杆菌桑树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pv .mori)生物型Ⅴ。疫病病原菌可随病残体在自然表土、灭菌土壤、自然土层 10cm深处以及桑树上越冬 ,存活到翌年 5~ 6月份。室内药效测定表明 ,70 %百菌清、卡那霉素和农用链霉素对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治试验以 30 %琥胶肥酸铜悬浮剂的效果最好 ,达85 0 % ,其次为农用链霉素 ,防治效果达 4 5 %以上。  相似文献   

15.
桑树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蚕业》2019,(4):1-7
桑树青枯病是一种对桑树具有毁灭性的土传植物检疫性病害。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业界对于桑青枯病的发病特点、发生途径、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主要综述我国桑树青枯病的研究概况,总结桑青枯病的发生规律、病原及致病机制,探讨桑青枯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抗青枯病能力较强的桑树资源人工组配了24个杂交组合,并鉴定其抗病能力;对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杂交组合的叶片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物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进行比较分析。抗病能力鉴定结果表明,24个桑树杂交组合对青枯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04-19×抗10和69×98-8为2个强抗组合。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桑树叶片中的POD活性与桑树杂交组合抗青枯病能力有密切关系,强抗性杂交组合的POD活性明显高于感病杂交组合。可将桑树叶片中的POD酶活性作为生化遗传标记之一,并结合常规抗病鉴定方法应用于桑树抗青枯病品种的杂交亲本选择。  相似文献   

17.
桑疫病病原性状、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疫病是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各地发生普遍,对蚕桑生产的影响很大。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十多年来在桑疫病的分型、病原性状、发生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桑树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桑树资源丰富,全国各地都有栽培.本文对桑树的果、叶、根、枝在医药、食品、化工、畜牧业等方面综合利用进行了综述,为桑树资源将来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几种常见桑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是蚕桑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为确保桑树健康成长,促进产业发展,桑树病害的有效识别与及时防控尤为重要。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及非细胞类病毒中均存在能引发桑树传染性病害的病原微生物。其中由真核微生物引起的桑里白粉病与桑椹菌核病,原核微生物引起的桑青枯病与桑疫病是爆发频繁、危害极大的桑树病害。本文就这四种桑树病害的病原、侵染循环、病害识别及防治方法等进行系统梳理,并简要介绍几种非细胞类微生物引起的桑树病害,以期为生产上防治相关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桑椹和桑枝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充分利用桑椹果皮和桑枝为目的,用V(80%乙醇)∶V(丙酮)=1∶1的溶剂,提取桑品种大10的桑椹果皮、桑枝韧皮部和木质部的白藜芦醇(resveratrol),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含量。结果显示,新鲜桑椹果皮中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0.128 mg/g,干燥桑枝韧皮部中白藜芦醇的质量比为0.144 mg/g。在桑枝木质部没有检测到白藜芦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