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坡面措施对小流域治理的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据对吕二沟坡面治理措施水平梯田、人工林地、草地等减水减沙作用进行分析,在治理度为50%的条件下,即使没有库坝沟道工程,流域治理仍具有显著的减水减沙效益:年均减水量为16.99万m3,减沙量为3.062万t,分别占年均计算径流,总量69.35万m3与年均计算输沙总量7.655万t的24.5%和40%。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对汾河水库入库水沙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汾河水库淤积严重的现实,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从1988年开始对水库上游地区进行重点治理。1988~1997年首期治理结束,治理区新建坝库103座,淤成坝地1020hm2,完成滩地治理2800hm2,累计完成梯田224万hm2、水保林663万hm2、经济林084万hm2、封山育林396万hm2。根据汾河水库38年降水、径流、泥沙资料,采用水土保持法与水文法进行分析,10年重点治理水保措施年减少入库泥沙量约500万m3,减沙效率达45%~50%;年减少入库径流量约05亿m3,减水率达10%~14%。在水保措施减沙中,淤地坝和引洪治滩工程的减沙量占治理措施总减沙量的近60%。  相似文献   

3.
延河甘谷驿水文站以上水土流失面积5891km2,年均侵蚀模数8000t/km2。该流域自50年代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截至1989年底止,已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593.6km2,治理程度达44%。采用水文法、水保法分析河流水沙变化,与非治理时段1956~1969年相比,治理期70~80年代年均减沙2640万t,减少了40%,其中降雨偏枯影响占8%,下垫面影响占92%;治理期内年均减水0.44亿m3,减少了17.5%,其中降雨影响占23.8%,下垫面影响占76.2%。在下垫面减沙减水中,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分别占72.7%和50.6%。  相似文献   

4.
渭河流域降雨产流产沙经验公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渭河流域1954~1970年水沙资料统计分析和对影响产流产沙因子优选组合,分别建立了8个降雨产流、6个降雨产沙经验公式,并用之计算了流域水利水保措施综合治理的减水减沙效益,计算结果为:1970~1989年共减水464.74亿m3,效益为29.3%;减沙量为11.352亿t,效益为31.9%。为检验计算结果的科学性,采用“水保法”计算了同期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其结果分别为28.8%和32.0%。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所建立的经验公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祖厉河水沙特性及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祖厉河流域自1970年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至1989年底止,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面积2120km2,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648.43km2的20%。采用“水文法”、“水保法”、“水土流矢成因定量分析法”计算1970~1989年流域水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沙效益,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分别为13.15%、13.8%、10.41%。20年来,流域共减少入黄泥沙1.9亿t年均减少950万t。在1970~1989年实测年均减沙量2770万t中,人类活动影响的占27%,降雨减少影响的占73%。  相似文献   

6.
清涧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在10000t/km2以上。自50年代初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截至1989年底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4.07km2,治理程度达50.67%,流域输水输沙明显减少。分析表明:清涧河水沙减少受降雨和流域治理的共同影响,与1969年以前相比,70年代年均减沙15.4%,80年代年均减沙71.3%。在减沙量中,降雨偏枯影响70年代占14.6%~28.2%,80年代占36.9%~41.8%;流域治理减沙量70年代占71.8%~85.5%,80年代占58.2%~63.1%。同时,流域治理减水量也由70年代的18.2%~33.9%增加到80年代的42.9%~47.7%。  相似文献   

7.
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晋西北片、陕北片坝库控制面积占比、坝库单位面积库容等参数与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晋西北片若没有坝库工程,仅靠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措施只能取得14%的减沙效益;每增加100km^2的坝库控制面积,即可提高2%的减沙效益;每增加400万m^2的库容,即可提高1%的减沙效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每提高1万m^2/km^2,减沙效益即可提高约10%。(2)陕北片减沙效益主要由坝库工程产生。减沙效益提高10%,坝库单位面积库容需要提高5万m^2/km^2。要使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效益达到20%以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应在6万m^2/km^2以上。(3)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要实现40%左右的减沙效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应达到167/m^2/km^2以上。  相似文献   

8.
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深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测水文资料,采用"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方法,对大理河流域1970-2002年的水沙变化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大理河流域20世纪70,80,90年代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呈递减趋势,其中80年代减幅最大,70,90年代减幅接近。2000-2002年年降水量和汛期降水量分别比基准期增大了8.0%和9.3%,但径流、泥沙依然递减。"水文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共计减少洪水10.114 5亿m3,年均减少洪水3 065万m3,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少洪水2 370万m3,占减少洪水总量的77.2%,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5.2%;共计减沙8.448亿t,年均减沙2 560万t,其中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沙1 940万t,占总减沙量的75.8%,年均减沙效益37.6%。"水保法"计算结果表明,1970-2002年大理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少洪水7.524亿m3,年均减少洪水2 280万m3,年均减少洪水效益24.5%;水土保持措施共计减沙6.138亿t,年均减沙1 860万t,年均减沙效益36.6%。近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洪减沙效益显著,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比依时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80年代黄河流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70、80年代黄河输沙量明显减少,引起了社会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汇总黄河上、中游30多条主要交流水沙变化及其原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成果进行调整和补充,提出了80年代黄河三门峡水库以上流域水利、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作用研究成果:采用水文法计算结果是,实测年均减沙量为9.049亿t,计算年均减沙量为11.806亿t,其中降雨偏小影响的减沙量为4.078亿t,水利措施的年均减沙量为2.514亿t,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为5.214亿t;水保祛计算年均减沙量为11.577亿t,其中水土保持措施的年均减沙量为4.985亿t。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评价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性主要水文站40多年观测资料基础上,结合黄土高原多沙区不同水文年型与不同水保措施治理下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建立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单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指标预测模型以及不同治理措施配置下减沙效益预测模型.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可实现对不同水文年型条件下主要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前国内外水资源状况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阐述了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对策,并对未来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提出了几点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物水肥优化耦合区域的图形表达及其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用中国科学院安塞实验站田间试验数据,建立了水肥供应与玉米产量、耗水量的关系模型。以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为目标,得到了两类作物水肥优化耦合区域。在水肥坐标面上,取两种方向(与产量达到最大的点的连线的方向及产量曲面的梯度方向),得到的水分生产弹性系数等于1和等于0的点所形成的区域均呈椭圆形,分别称为第一类椭圆和第二类椭圆。第二类椭圆与第一类椭圆相比,短轴缩小,长轴没有变化。最大产量与最大水分利用效率处于长轴的两个端点上。由此椭圆,根据节肥要求等条件,得到了水肥优化耦合区域。可在此区域内决策水肥的优化投入.  相似文献   

13.
灌区节水防盐灌溉制度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上游灌区长期以来过量引水,不仅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而且成为黄河每年多次断流的一个重要原因。引入农业用水量、水盐平衡等新概念,结合典型灌区,进行全区域灌溉制度设计方法探讨,其成果可用于井渠结合类型灌区设计及旧灌区改造。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土壤持水与供水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水分条件对保水剂作用效果的影响,采用盆栽实验,测定冬小麦生长结束后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不同用量(T1:0、T2:27 mg/kg、T3:54 mg/kg、T4:81 mg/kg)处理的土壤持水、供水及导水性能等。结果表明:保水剂的施用均提高了土壤持水、供水、导水能力及土壤有效水含量。轻度胁迫条件下,以T3处理的持水能力、有效水含量及导水能力最强,而供水能力以T4处理为佳;充分供水条件下,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有效水含量及导水能力均提高,但T3和T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轻度胁迫相比,充分供水条件下各处理的持水能力、供水能力及导水能力均较高,而有效水含量以轻度胁迫条件下的T3处理较高,较对照增加18.6%。从经济的角度考虑,2水分条件下以T3处理(54 mg/kg)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15.
林地的水源涵养功能主要依赖于林下的凋落物和土壤的蓄水能力。对江淮低丘5种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蓄积量、凋落物持水性能及林地土壤蓄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差异明显。麻栎林凋落物蓄水能力最强,其最大持水量为123.7 t/hm2;纯茶园的凋落物蓄水能力最弱,其最大持水量33.5 t/hm2;马尾松和枫香混交林地的土壤蓄水能力最强,而麻栎和马尾松林地土壤蓄水能力较弱。从林地总蓄水量来看,凋落物层蓄水量仅占总蓄水量的较小比例1.9%~4.9%,而土壤层蓄水量占到总蓄水量的90%以上,因此林地总蓄水量是由土壤层蓄水量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水库运行方式是引起河流水文情势和水体热量变化的人为可控因素。选取两个不同类型的调节型水库,通过对比它们的水温实测资料和水温模型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类型水库对水温的影响特征。研究表明,对多年调节水库而言,在枯水年高水位时,汛期库区垂向水温呈稳定的3层分布,底层水温变幅较小,受水库调节,下泄水体水温过程相比天然河道坦化作用明显,彻底改变了天然水温季节性高低分明的正弦分布规律;在平水年低水位时,非汛期水库垂向水温分布为混合型分布,汛期为两分层分布,底部没有恒温层,下泄水体对河道水温影响较小;丰水年中水位运行对水温的影响介于前两者之间;对于年调节水库而言,在丰水年和平水年对水温的影响基本一致,而在枯水年升温期下泄水体升温与前两者相比明显滞后。因此,应关注不同类型水库运行方式对水温的影响差异,通过设置合理的水库运行方式可以避免对下泄低温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农区土壤水分特征及农田节水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连续4年对非耕地和田间土壤水分的测定,分析了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农区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该区主要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需水规律,提出了农田节水潜力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水土流失对清林径水库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水土流失对水库水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对清林径水库最主要的影响是:水体感官混浊度指标与降雨强度呈正比;水土流失的营养盐进入水体,水质接近营养化水平,水土流失严重区域,  相似文献   

19.
新增可供水量是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评价,也是区域需水量增长可行性的依据。尤其是现有工程供水能力挖潜、节水、再生水回用、供水优化配置等措施获得新增可供水量的合理评价,对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供水能力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文中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宁夏盐池县生态用水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140-142,1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