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全国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依托的黄河四片二期一阶阶段重点治理,成效显著,5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35.3km^2,累计治理度达到76.7%,年均治理度10.6%,实施重点治理的463条小流域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8hm^2,人均经济林0.07hm^2,人均粮食553kg,人均纯收入1190.7元,项目区人口脱贫率为72.6%,植被覆盖率达到58%,年减少入黄泥沙68.8%。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的无定河、三川河、黄甫川和定西县四大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4129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6094.2km2。四大片1983~1995年,共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面积14385.9km2,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9.16%。重点治理使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减沙率均在50%以上,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转化,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人均纯收入增加1.3~2倍,农户脱贫率达91%。今后应加强区域内的预防监督和治理措施的配套完善,注重深度开发,推广先进技术。  相似文献   

3.
渭源县里仁沟流域红土裸露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60.6%,水蚀和红土泻溜等重力侵蚀严重。在治理中,突出综合作用,坚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拦蓄利用梁坡径流稳定坡脚和沟床,雨季红土坡穴播沙棘、沙打旺等林草。经过五年连续治理,全流域累计完成基本农田628.77hm ̄2,造林562.6hm2,种草150.07hm ̄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41km ̄2,其中红土治理面积6.27km ̄2。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206.51元增加到407.09元,林草覆盖率由6.1%上升到40.6%,年径流模数由31238.6m3/km ̄2降低到11928.4m3/km ̄2,年土壤侵蚀模数由5600t/km ̄2降低到1165.9t/km ̄2。  相似文献   

4.
汾河水库担负着太原市和晋中地区防洪、供水、灌溉、发电任务,汾河上游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事关全省大局的问题。经过我年的治理,取得了可喜成效。截止1999年底,共完成水充失初步治理面16.87万hm^2,累计治理度达到40%,治理区农业人均纯收入由206元增加到1064元,提高了416.5%,农业人均产粮由202kg提高到468kg,提高了131.7%。汾河上游水土流失成功的治理也启示人们:加大投资  相似文献   

5.
搞好水土流失连片综合治理区的作用与经验周存旭,许春霞(河南省水利厅水保处,郑州450603)河南省地处我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总面积16.7万km2,其中山丘区面积7.9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7.4%。全省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主要由山地、丘...  相似文献   

6.
对比研究表明,治理措施分布的时空顺序不同,所形成的治理模式也不同,在治理程度相近的情况下,其水保效益差异显著。张家山流域以梯田为主,先以坡面中部成带连片,随后向中、下部推移的治理时序及模式,其效益明显优于官兴岔、花岔流域梯田从缓坡、村庄邻近处连片不成完整带的治理时序及模式。张家山治理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减沙效益增加2%,而官兴岔、花岔流域仅为0.83%~0.90%;张家山粮食生产潜势利用率达37.72%,官兴岔为35.9%;张家山饲草潜势利用率达45.67%,官兴岔为24.34%;张家山产值达7.99万元/km2,官兴岔仅为3.37万元/km2;张家山产投比为3.818,官兴岔为1.910。  相似文献   

7.
氮锌配施及锌肥不同用量对夏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河南省大豆产区进行了氮与锌配合施用及锌肥不同有得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锌肥促进大豆结瘤固氮并提高固氮酶活性,氮肥肥效较高,增产7.2%-11.1%,同时使籽粒氨基酸含量得到相应提高;单施氮增产4.3%-13.6%,施氮配合施锌后增产达7.1%-16.2%;最佳施氮量为4.8kg/亩,取得的利润比不施锌时增加2.3元/亩;锌肥底施并不是越多越好,以每亩底施1kg硫酸锌,产量较高,利润最佳。  相似文献   

8.
清涧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在10000t/km2以上。自50年代初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截至1989年底止,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4.07km2,治理程度达50.67%,流域输水输沙明显减少。分析表明:清涧河水沙减少受降雨和流域治理的共同影响,与1969年以前相比,70年代年均减沙15.4%,80年代年均减沙71.3%。在减沙量中,降雨偏枯影响70年代占14.6%~28.2%,80年代占36.9%~41.8%;流域治理减沙量70年代占71.8%~85.5%,80年代占58.2%~63.1%。同时,流域治理减水量也由70年代的18.2%~33.9%增加到80年代的42.9%~47.7%。  相似文献   

9.
延河甘谷驿水文站以上水土流失面积5891km2,年均侵蚀模数8000t/km2。该流域自50年代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截至1989年底止,已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2593.6km2,治理程度达44%。采用水文法、水保法分析河流水沙变化,与非治理时段1956~1969年相比,治理期70~80年代年均减沙2640万t,减少了40%,其中降雨偏枯影响占8%,下垫面影响占92%;治理期内年均减水0.44亿m3,减少了17.5%,其中降雨影响占23.8%,下垫面影响占76.2%。在下垫面减沙减水中,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分别占72.7%和50.6%。  相似文献   

10.
临汾地区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于1993年底实施,至1999年底,共完成治理措施面积362.53km2,年治理进度达12.3%,是本地区年均治理进度2.2%的5.5倍。项目实施6年,农业年总产值提高了1.2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 469元上升到 982元,年人均产粮达490.8kg。新增治理措施年可减少入河泥沙 124万t。农民从项目的实施中增长了科技知识,掌握了大量的实用技术。世行项目的贷款报账制、国内配套计划制、工程付款分期制的资金运行机制和管理机构专业制、工程施工招标制等,都是国内工程项目需要借鉴学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