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栅栏式挡土墙适用于有林木生长、坡度小于45°,且有崩塌危险的坡面。在进行坡面稳定分析、求得滑裂面的C、φ的条件下,可确定工程布设位置。其结构主要由桩、钢板横桩、防止崩土横梁、充填材料等几部分构成。性的设计深度根据张氏定理确定。横间距由布朗特原理确定,为1.5m,纵间距依滑弧分析确定(以坡面垂直高度 H计算),H=5-7 m。钢板横桩的高度以高出地表 lm为宜,在坡度较大的部位可为 1.5~2.0 m。防止崩土横梁高为1m,在积雪较多地区为1.5 m。此类工程优点为:不须大动土方,在保持坡面植被完好的条件下,可防止坡面崩塌;在广布不稳定土体的条件下,能够施工。设计简便,施工易行。  相似文献   

2.
在旱作梯田上,田面和地坎的主体蒸发效应,使靠近田埂的农作物因土壤水分不足而生长受抑的现象普遍存在。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植物群落中物种在自然资源利用上的时空异质性,配置以泡桐作建群种、以紫穗槐为附属种的主防风林带和以山楂或紫穗槐组成为副防风林带,可充分占有生态位,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在中沟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旱作梯田上配置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可显著降低于热风危害,提高光能利用率13.1%。提高土壤(0~80cm)含水量11%,减少梯田埂坎冲蚀量87.5%,使土地生产率由2400元/hm2提高到4725元/hm2。  相似文献   

3.
梯田田坎水分耗散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陕北丘陵沟壑区梯田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监测结果的分析,认为田坎水分蒸发对田面土壤水分的减少作用,在距田坎1m距离内是明显的,它使作物单株产量较坡地减少了18.2%,理论计算表明:1m高田坎水分损失10.9%,2m高田坎水分损失11.2%。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坡耕地埂坎类型、结构与利用状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进林  韦杰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1):229-233,240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埂坎的类型、结构及其功能和利用状况,为坡耕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野外实地调查资料,结合文献总结。[结果](1)三峡库区坡耕地现有埂坎按筑坎材料可以分为土坎、石坎、土石复合坎和水泥砖坎4种基本类型;按埂坎型式可分为坎沟一体化、有坎有埂、有坎无埂和不规范埂坎4种类型;按功能定位可分为田间便道坎、土地权属分界坎和水土保持坎3种类型。(2)三峡库区坡耕地现有埂坎结构多样,不同结构埂坎的功能有所差异,其中,利用上土下石复合坎构建植物篱在耕地资源紧张的地方比较常见。下土上石复合坎主要用作田间便道。(3)三峡库区坡耕地现有埂坎中土坎比例较高,约占65%,其次是石坎,约占15%,土石复合坎和水泥砖坎共8%左右。另外,近10%的坡耕地没有埂坎。[结论]三峡库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人地关系背景下形成了多样的埂坎类型和结构,又决定了埂坎的功能多样性。目前,土坎的比例和利用率均较高。土石复合坎是三峡库区新的埂坎类型,兼顾土坎和石坎的优点,今后应加强结构优化研究,并在坡耕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PP织物袋筑坎梯田田坎坎高、坎坡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田坎坡度越大,适宜的坎高越低,反之则越高;当田坎坡度≥75°时,坎高应不高于1.6 m;当65°≤田坎坡度<75°时,坎高应不高于1.8 m;当田坎坡度<65°,适宜坎高应在2 m以下。  相似文献   

6.
坡改梯田坎的筑坎方式主要有土坎和石坎两种。汉阴县近几年经过不断探索,设计出一种半石半土结合的筑坎工艺。土石结合田坎的下部为石坎、上部为土坎,这种筑坎工艺比土坎的稳定性高、节约土地,比石坎节省材料和投资,并且能改造成高标准的水田,提高土地产出率。土石结合田坎在当地经多年运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采用东方红-75链轨拖拉机牵引由犁架、犁刀、犁锋和穿洞空心弹头组成的鼠道犁,在低这地和缓坡耕地上作业试验,结果表明,鼠道耕法可使深0.6m、顶宽0.9~1.0m的土体膨松,土壤容重较对照减少0.29~0.39g/cm3,并在底部形成直径11cm的鼠道,从而提高了土壤渗蓄水能力,减免了水土流失;在坡度小于1.5°的坡耕地顺坡耕作的鼠道,其排水量可达0.5~1.6L/s,使融雪季及雨季地表凹处积水现象基本消除;旱时蓄存在鼠道中的水分可供作物生育需要。试验区甜菜增产15.5%,大豆增产13.3%。按作业间距5m计,一套机具每台班可耕6.7~8.0hm2,费省效宏。  相似文献   

8.
风化花岗片麻岩地区坡改梯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前山区农村经济现状和旱作农业耕作技术条件下,采取一次性修筑窄面土坎水平梯田治理坡耕地,在5°、10°坡面上减流减沙效益平均分别为57.9%、89.8%,减少肥分流失分别为89.3%、95.9%,土壤容重平均降低4.0%,汛期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20.7%,土壤肥分平均提高42.4%,大大改善了以土肥水为重要特征的生产条件,有效地促进了土地不断“升级”和生产率的提高,增产22.4%~37.3%;同时,隙地开发还可提高土地利用率40%~50%,堰埂利用还可增加经济收入。工程简易和费省效宏的治理措施,对群众有极大的吸引力,仅4年间,在北师试区就推广面积500hm2,泰安市推广面积达5000hm2。  相似文献   

9.
陕南西部土坎梯地建设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野外调查,基本查清了陕南西部土坎梯地坎坡变形破坏的类型与特点,在土性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陕南西部兴修梯田而跨坎严重的土质类型与土性特征。根据土性特征提出了土坎梯地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固坎增稳措施。  相似文献   

10.
豫西梯田地埂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豫西山丘区土坎梯田占梯田面积的93%。据典型调查,平均地坎侧坡47.2度,占地16.8%。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嵩县水保试验站对梯田埂坎利用进行了六年试验研究,筛选出十余种适宜地坎坡上栽植的乔、灌、草种。地坎坡栽种适宜林草后,固埂保土和经济效益显著,径流模数减少9.01~98.1%,土壤侵蚀模数减少92.1~98.8%;六年试验,每亩坡坎年净收益111.8元,效益费用比6.38,随着栽种利用年限延长,收益还能不断增大。地坎栽种植物对梯田农作物的影响主要是乔木冠遮荫和灌草串根胁地。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地坎植物的合理配置要点。  相似文献   

11.
坡陡土薄地区坡耕地改造的四种模式王大郁(重庆市巴县水土保持办公室,631320)重庆长江三峡河谷地区人多地少,15°以下土层较厚的坡地基本上已被先辈改成了层层梯田,余下15°~25°的耕地多数是瘦薄地,25°以上陡坡耕地种粮也较为普遍。我县在开展长江...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实测地形图进行梯田的优化设计刘世生(甘肃省陇南地区水保局.武都县746000)为了探索梯田优化设计的新方法、新路子,我们于1992年在成县抛沙镇广化村进行了梯田优化设计示范,尝试在实测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础上来完成梯田的优化设计。示范期间,通过外业...  相似文献   

13.
《土壤通报》2015,(1):19-24
亚热带红土沉积物物源并不像北方黄土研究那么深入,其成因、来源等一直存在争论,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有着不同的物源说。通过分析对亚热带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值、配分模式分析,得出:亚热带不同区域的加积型红土,其物质来源不同;加积红土层有明显的分异,同一剖面中的不同沉积层,其沉积环境可能发生了变化;均质红土部分上与北方黄土特征相似,网纹红土在某种程度上也与黄土接近,推测可能均与北方黄土存在一定的物质联系,是北方风尘、地区河湖沉积以及风化壳的高度混合体,其混合程度不同;黄棕色土与下蜀黄土表现出较一致的特征,相对于北方黄土,他们更加接近长江河漫滩沉积物,长江漫滩堆积物可能主导了其物质来源,而黄土对其的影响相对较小。长江河漫滩沉积可能对位于长江河谷附近的第四纪加积红土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而随着距离河谷距离的增加,北方风尘和区域各类沉积对物源的贡献增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石坎梯田断面要素和工程量的分析,以田坎高度和田坎侧坡坡率作为设计变量,以每公顷梯田的造价为目标函数,提出了石坎梯田的通用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实际优化计算。优化设计结果和常用的石坎梯田规格相比,优化设计的石坎梯田要比常用规格安全经济得多。  相似文献   

15.
论数字地球与地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伟  周慧珍  李硕 《土壤》2000,32(5):236-239,253
论述了数字地球的基础理论和数字地球的概念、内容、应用领域;讨论了基于数字地站台的地图生产自动化和基于数字地球技术的地图产品种类。  相似文献   

16.
土壤起源与宜居地球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各种成土因素交互作用下,地球土壤起源和演变历经变化的环境和多种成土过程。研究表明最早的古风化壳出现在太古宙;而随着地球生物演进,生物因素加入风化成土作用与成土过程,土壤学家眼中的土壤形成、发育于寒武纪。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不同的成土环境发育有各种类型土壤,这些土壤发育与演化过程又反作用于景观、地形、生态系统、气候系统,改变大气成分组成和地球化学循环,影响、反馈、调节全球或地区的表层系统,土壤圈的形成是宜居地球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红壤性水稻土稀土元素组分分布与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南奇 《土壤通报》2002,33(5):360-364
测定了具有代表性的 4种母质发育、3种水育型的红壤性水稻土及起源土壤的∑REE、∑LREE和∑HREE ,分析了其分布特点和剖面变异性 ,表明 :(1)红壤性水稻土的∑REE平均水平和离散性均大于全国水稻土平均水平 :(2 )不同母质发育的供试土壤的∑REE和∑LREE的平均水平依玄武岩母质土壤系列 >石英闪长岩母质土壤系列 >黑云母花岗岩母质土壤系列 >凝灰岩母质土壤系列顺序递减 ;(3 )土壤剖面稀土组分体系的变异程度为 :∑LREE >∑HREE >∑REE ;而在不同水育类型上则依起源土壤、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顺序增大。 (4 )∑LREE和∑HREE在渗育型水稻土的E层和潴育型水稻土的Br层具有显著的分馏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侵蚀产沙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江西省信丰县崇墩沟小流域内由于稀土矿产的无序开发,导致河流泥沙严重淤积。通过实测河流淤积泥沙断面,计算出在7 500 m长的河道共淤积泥沙30 193 t,考虑到输移比,整个流域内土壤流失量可达3 500 t/km2,平均侵蚀模数也高达1 150 t/(km2.a)以上,属于中等强度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发现,河流中淤积的泥沙主要来源于稀土矿开发的尾矿流失;土壤流失量高到99 730 t/km2,年平均侵蚀模数为34 000 t/(km2.a)以上,属于极强度的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须加强对稀土矿开发的管理,防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将已废弃的稀土尾矿作为治理的重中之重,可有效地降低流域内土壤侵蚀的强度。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Rare earth elements (REEs) comprise a group of 17 elements with very similar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which include scandium (Sc, Z=21), yttrium (Y, Z=39), and the lanthanides with successive atomic numbers (Z from 57 to 71). Lanthanides are the elements lanthanum (La), cerium (Ce), praseodymium (Pr), neodymium (Nd), promethium (Pm), samarium (Sm), europium (Eu), gadolinium (Gd), terbium (Tb), dysprosium (Dy), holmium (Ho), erbium (Er), thulium (Tm), ytterbium (Yb), and lutetium (Lu). REEs are required in modern industry, and their use in agriculture yielded positive effects in terms of crop yield and body weight of poultry. However,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use of REEs in agriculture yields an enrichment of these elements in the environment remains open. It wa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to summarize the data about REEs in soils with view to their content, fractions, availability, chemical behavior, and translocation in soils and to elucidate further research needs.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水库黄土库岸稳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土地资源评价理论、GIS和GPS技术,选取地处南方红壤侵蚀区燕沟小流域内某一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和指数和法对研究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55.1%的土地属5等地,土地质量较差,土壤侵蚀是制约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利用的瓶颈因素。提出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尽快恢复与培育土壤肥力是该区域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措施与方向。同时,研究表明,采用GIS,GPS技术,结合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小流域大比例尺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是科学可行的,在此类土地资源评价中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