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水保林有效覆盖率及其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林系统的分析,结合有关水保林科研成果,认为水保林有效覆盖率是指在一定防护范围内土壤流失量等于允许流失量时的林木覆盖率;应用王秋生等人的研究模型计算出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水保林有效覆盖率为43.6%.  相似文献   

2.
陇东半干旱地区刺槐水保林合理密度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陇东半干旱地区水保林的调查研究,结合现有资料及有关科技文献,以土壤动力水文学理论为依据,以不同阶段林木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营养面积为基础,根据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平衡方程,分析计算了陇东半干旱地区幼林初植密度和成龄林的合理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3.
南小河沟流域山坡地刺槐林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刺槐生长的主要因子。分析表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4种主要立地条件类型中,沟坡刺槐林的现实生产力已接近气候生产力,阴山坡为气候生产力的60.11%,阳山坡仅为气候生产力的2.5%。因此,营造山坡刺槐林时,应注意水分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力推广径流林业造林技术,以提高刺槐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沟壑区林牧共生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林牧矛盾,可以通过羊只舍饲、疏林和中龄林内轮牧、利用当地灌木资源作为补充饲草、有计划地利用刺槐灌丛放牧等措施加以缓和,从而使林牧互相促进,达到共生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对平衡重要生态功能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陇东黄土高原位于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重点保护和治理区。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计算2000—2020年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以此为基础计算陇东黄土高原9个县生态补偿额度和生态补偿优先级。结果表明:(1)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以农田和草原为主,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在2000—2010年下降显著;(2)2020年陇东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1 458.72亿元,相比于2000年增加了93.82亿元,其中局地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服务价值较高,草地、农田和灌丛的生态服务价值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90%以上;(3)陇东黄土高原9个县生态补偿额度达86.03亿元,生态补偿资金分配应优先考虑环县,其次是华池县、会宁县。  相似文献   

6.
黄河中游水保措施保存面积的核实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面积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保存面积进行核实是分析计算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的基础。笔者通过应用土地详查成果,对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晋西北14县及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陇东8县(市)进行了梯田、坝地、造林、种草措施保存面积的核实,得出了黄河中游两个不同类型区的大面积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保存率,并用晋西典型调查进行验证,为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7.
晋西黄土区刺槐林种植密度对植被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流域刺槐人工林植被生长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的生长状况,以期为该区刺槐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同是林龄为20 a的刺槐人工林,高密度林分内林木的树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值,均比低密度林分内的低,但郁闭度要比低密度林分高;密度大的林分胸径普遍较小,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胸径逐渐增大.刺槐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被的平均高度、盖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都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升高;各林分林下植被层的含水量也存在着随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升高的趋势.从人工林的生长状况来看,晋西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密度为1667株/hm2.  相似文献   

8.
论黄土高原沟壑区几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土高原沟壑区包括渭北旱塬黄土高原沟壑区、晋陕黄河峡谷高原沟壑区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总面积6945万km2,人口约900万。该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年降水量为500~710mm,光温资源丰富,昼夜温差较大,适宜小麦、玉米、豆类等作物的生长,亦是苹...  相似文献   

9.
在黄委会西峰水保站关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拟定的适生树种基础上,针对这里干旱少雨的突出特点,本着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树种为辅的原则,采取自采、自育、自造和以抗旱为中心的造林技术,在西峰水保站南小河沟试验场应用大断面法布设“地树对位”试验区,以相对成活率、相对保存率和相对生长率计算得到的适生值为主要依据,对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8种立地条件类型的适生树种分别进行了确认,共确认乔灌木树种16种。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我国优质苹果的新产区,亦是旱地苹果栽培的典型地区。近年来,苹果节水灌溉、营养诊断和平衡施肥等科学管理技术已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研究应用,然而二者往往单独推广应用,自成体系,协同发生的效应未能充分体现。在“苹果滴灌试验及节灌制度研究”和“陇东黄土高原苹果树配方施肥技术研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以草先行,乔灌草结合保持水土,是广东省韩江、北江上游水土流失整治5年来行之有效的林草措施。草本植物分枝多,丛状生长,匍匐地面能有效地防止土壤溅蚀,分散、阻缓、拦截地面径流,增加土壤渗透,减少地面径流,减弱土壤冲刷。但必须掌握“以快制胜”,“以优制胜”的原则,注意种植技术和施用肥料。  相似文献   

12.
以草先行乔灌草结合保持水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草先行,乔灌草结合保持水土,是广东省韩江、北江上游水土流失整治5年来行之有效的林草措施。草本植物分枝多,丛状生长,匍匐地面能有效地防止土壤溅蚀,分散、阻缓、拦截地面径流,增加土壤渗透,减少地面径流,减弱土壤冲刷。但必须掌握“以快制胜”,“以优制胜”的原则,注意种植技术和施用肥料。  相似文献   

13.
砂田在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5年的定点定位试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砂田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墒特性,在一般年有效降水不低于200mm时,砂田能够基本满足抗旱作物生长需水的要求,新、中、老砂田含水量分别是土田的2.2倍、1.84倍和1.53倍;砂田可使土壤表层水分蒸发量不超过1.2mm/天,而对照土田则为5~10mm/天;砂田还具有提高地温的作用,通常高于土田6℃以上,并能使土壤结冻期比土田推迟约20天,解冻期提前约15天;砂田还可有效地防止风蚀和水蚀,具有保水保土保肥的作用。因此,砂田农作物产量是土田的1~3倍。  相似文献   

14.
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规划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区域治理中各试区的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和水利部及各地方政府的试点和重点小流域规划和治理的实践表明:为了加快治理速度,取得更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规划中,必须贯彻以强化降水就地拦蓄入渗为方略的8条指标思想。  相似文献   

15.
柳河上游流域面积4257.4km2,水土流失面积3766.7km2,年平均侵蚀模数5000~10000t/km2。重点治理前,柳河上游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强烈的水土流失使柳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造成下游河段淤积严重。重点治理后,柳河上游现治理程度达60.7%。1994年7月13日柳河流域平均降雨量255.7mm,达到百生一遇暴雨标准。由于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这次降雨所产生的洪峰、洪量尚不足20年一遇标准。在这次降雨中,水土保持措施巨大的蓄水保土作用可减少直接经济损失5.71亿元,减少的洪水灾害损失可达数十亿元。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态型中国沙棘的引种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生态型中国沙棘的引种育苗试验孟丽,王均明(河南农业大学林学系,郑州450002)冯振莹(郑州市城市园林研究)张顺英(河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1985年以来,我国开始把大力发展沙棘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经济振兴的一个突破口来抓,已取得了举世瞩...  相似文献   

17.
搞好水土保持造福子孙万代肖作福(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110032)从50年代初期,辽宁省开始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征程,现已走过四十多年的历程。辽宁人民在辽宁大地上,奋斗不息,重新描绘着山河面貌,谱写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篇章。辽宁省的自然状况是“六山一水三分...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是山丘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肖秧(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610000)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境内高山峻岭,江河纵横,是一个有一亿多人口的农业大省。由于历史原因,森林曾遭严重破坏,加之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数量少,垦殖指数高,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遥...  相似文献   

19.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sulfur (S) in the soil‐plant system is important for crop production, for predicting the movement of the radioisotope 35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for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S in plant metabolism of xenobiotics. A database of relative mean S concentrations in 121 species of flowering plants was constructed using a Residual Maximum Likelihood (REML) procedure with new experimental data for 76 species and literature data for 57 species, there being 12 species in common. The relative mean S concentrations in plant species were normally distributed and their range greater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for S concentrations between plant speci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hylogenetic effect on S concentrations when they were analyzed using a nested ANOVA coded with a recent phylogeny of flowering plants. About 36% of the variance between specie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rank of Order and above. At the rank of Order, S concentrations were Brassicales > Malphigiales > Lamiales > Rosales > Caryophyllales > Malvales > Poales > Fabales > Fagales > Asterales. Experiments to quantify intervarietal differences within Beta vulgaris, Triticum aestivum, and Cicer arietinum revealed that these reached a maximum in B. vulgaris at about 20% of those found at the species level and above. A comparison of relative mean S concentrations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relative mean concentrations for heavy metals suggested correlations between S and cadmium (Cd), and S and zinc (Zn).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and phylogenetic effects reported here are useful to understanding soil‐plant transfer of stable and radioactive S isotopes in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ecosystems and might aid investigations of plant response to xenobiotics.  相似文献   

20.
浅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准确掌握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与基础性工作。在深刻认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实践经验,采用层次结构分析模型法构建了一套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并对主要指标的监测方法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为科学、有序地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