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蝗虫的分布消长和活动与植被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5—195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黄旗海研究的结果说明蝗虫的分布、消长和活动与植被有密切的关系。优势种小翅雏蝗和尖翅蝗主要分布在青碱蒿子草滩中。青碱多、复盖度大的植物带中,小翅雏蝗密度最高;而尖翅蝗则居住在土壤含盐量较高、植物生长不良、植被较稀的地带。在不同年份,草滩中植被因土壤中水分和含盐量的多寡而引起改变时,蝗虫优势种也随着变化。在草滩、地埂和附近各种作物地中广泛检查的结果,仅大麻和毛柳丛中汉有发现或很少见到蝗虫。作者认为这是由于这些植物早期生长迅速、郁闭度极大、阳光不易透入,不能满足蝗虫居住条件的要求所致。对农牧地区改造蝗虫发生地以消灭蝗害的问题作了讨论,作者认为在草滩与作物之间,有计划地栽植生长快、复盖度大的植物,造成一个不利于蝗虫生活的植物带,阻止其迁移为害是可以试行的。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黑龙江省西部草原蝗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实现对草原蝗虫的高效节药治理,采用点滴法于2010年和2013年检测当地优势种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不同种群对10种常规杀虫剂的敏感性,并测定3种增效剂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结果 显示,与相对敏感基线相比,2010年大垫尖翅蝗肇源、林甸和杜蒙种群对有...  相似文献   

3.
土蝗是非迁移性蝗虫的统称,我国已知约有800种。在北方农区,频繁为害农作物的土蝗优势种,主要有大垫尖翅蝗、黄胫小车蝗、笨蝗、短星翅蝗、中华稻蝗、宽翅曲背蝗、日本黄脊蝗等。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受气候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影响和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致使北方农区土蝗的危害逐年加重。近几年北方7省、市的土蝗发生面积每年均在6000万亩以上。由于土蝗具有高密度、突发为害的习性,所以化学农药防治乃是消除危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高山草原主要蝗虫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据1989 ̄1994年的调查研究,甘肃夏河县革加高山草原共有蝗虫30余种,其中主要种类有狭翅雏蝗、宽须蚁蝗、红翅皱膝蝗鼓翅皱膝蝗、小翅雏蝗和邱氏异爪蝗根据发生时期的不同,可将草地蝗虫划分为早、中、晚3种类型。蝗蝻的发育历期在种类之间差异较大以早期发生的宽须蚁蝗最长,而晚期发生的小翅雏蝗最短。从孵化到成虫死亡所经历的时间,以晚期发生的种类最短。狭翅雏蝗的繁殖力在6种蝗虫中最高,每雌产卵量平均达125  相似文献   

5.
土蝗是内蒙古察右中旗的重要害虫之一,年发生面积2.1万hm2,其中侵入农田为害可达1万hm2。该旗灰腾梁地区是内蒙古中西部的老蝗区,控制蝗虫为害对夺取农牧业丰收意义重大。为了明确5%锐劲特悬浮剂地面用药对草原、滩涂蝗虫的防治效果,2002年旗植保站对其进行药效试验,用药量为每667m5ml、10ml、15ml,其结果为药后1d防效分别为85.6%、92.9%、96.0%;药后7d防效为95.3%、96.9%、97.4%。3种用量的防效均较好。经统计分析,3者差异不明显。对笨蝗、白边痂蝗、宽翅曲背蝗、亚洲小车蝗均有较好防效。锐劲特悬浮剂防治草滩蝗虫效果好@梁善理$内蒙古察…  相似文献   

6.
应用绿僵菌油剂防治内蒙草原蝗虫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用绿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防治蝗虫的试验.结果表明,对5种蝗虫(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轮纹异痂蝗)的防效显著.喷药后8天,对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占混合虫口的92.2%)的防效达48.0%,12天后增至88.1%.蝗虫死亡后2~3天,失水形成僵虫;7~10天虫尸上出现绿色粉状的绿僵菌孢子.孢子的扩散有可能继续起着控制蝗虫虫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5―2018年,利用百网和“Z”形取样法系统调查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草原七个草地类型的蝗虫群落多样性,明确其蝗虫的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组成。经过调查分类鉴定,确定博州草原蝗虫有 65种,隶属于5科30属,优势种为黑腿星翅蝗、黑条小车蝗和小米纹蝗。在博州,黑条小车蝗垂直海拔分布的范围最广(257~2382 m),亚洲飞蝗和绿纹蝗垂直海拔的分布范围最为狭窄,仅为187~195 m;小翅曲背蝗和西伯利亚蝗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2000~2200 m),红斑翅蝗则多分布于低海拔区域(750~1200 m)。温性荒漠的特有种为简蚍蝗、红翅瘤蝗和红斑翅蝗,低地草甸的特有种为亚洲飞蝗、小垫尖翅蝗和绿纹蝗。蝗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温性荒漠、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草原要显著高于低地草甸;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七个草地类型间无显著性差异。温性荒漠草原和温性草原的蝗虫群落最为相似,两者Jaccard相似系数为0.56。  相似文献   

8.
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B.-Bienko)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蝗区的优势种之一。主要发生在北部典型草原和与其相毗邻的农牧交错区,宜蝗面积约166.7万hm2。在农牧交错区主要为害小麦、莜麦、谷黍等禾谷类作物。蝗虫(混合种群)大发生年份,发生面积20万~40万hm2,侵入农田1.3万~3.3万hm2,虫口密度一般10~30头/m2,高的达150头/m2以上,受害作物一般减产10%~30%,重则减产50%以上,甚至毁种或绝收,给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此外,蝗虫对草原的为害,加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快了草场退化、沙化速度。特别是在蝗虫猖獗发生年份,蝗虫…  相似文献   

9.
大垫尖翅蝗产卵习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Ivanov)]是鲁北蝗虫的优势种。该区气候属半干燥温和型,空气干燥,热量资源丰富,年降水在500~700mm,大部分地区在600mm以下,年际间降水变化大,最大年降水1000mm以上,最少年降水300mm以下。春节雨水稀少,形成春旱。盛夏多雨、且雨量集中,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雨量的50%以上,常出现夏涝。秋季降水又显著减少,常呈旱相。旱、涝、碱、灾害频繁,耕作粗放,盐碱地占耕地面积的80%,杂草丛生,为大垫尖翅蝗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滋生繁殖场所。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点调查和生物量定量分析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草地蝗虫群落结构和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蝗虫群落结构丰富,主要蝗虫有11种,草原蝗虫的时间分布揭示了蝗虫时间生态位的分化,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Zubowsky)],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Bienko)、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分别构成镶黄旗草原蝗虫早期、中期、晚期优势种;根据蝗虫种群地位,将11种蝗虫划分为优势种、附属种、稀少种,把11种蝗虫按空间地位划分为禾草地类、荒草类、特殊类和全域类4类,优势种蝗虫的种群与空间地位,反映了蝗虫与植被、蝗虫与蝗虫之间关系。优势种蝗虫中短星翅蝗的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说明短星翅蝗对时空"资源"的利用程度最高,共存的蝗虫种类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化,亚洲小车蝗与宽须蚁蝗的生态位重叠最大,说明两者利用资源的相似性程度最高。我们用生态位来体现蝗虫种群地位及对资源的利用,同时也用资源的系统聚类来预测蝗虫的潜在发生与危害。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蝗虫群落结构和蝗虫生态位,将为评价草原蝗虫潜在发生与危害、蝗虫宜生区划分和制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应用绿僵菜油剂防治内蒙草原蝗虫的效果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1999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用绿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防治蝗虫的试验。表明,对5种蝗虫(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轮纹异痂蝗)的防效显著。喷药后8天,对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占混合虫口的92.2%)的防盗和达48.0%,12天后增至88.1%。蝗虫死亡后2~3天,失水形成僵虫,7~10天虫尸上出现绿色粉 绿例题菌孢子。孢子的扩散有可能继续起着控制蝗虫虫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者于1989—1993年进行调查,在219.5万亩范围的2.8万个样点上,采集上蝗成虫3万多头,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提出沂蒙山区海拔50—200米湖洼地,200—250米平原,和250—500米山丘3种地带各自的土蝗种类,并提出笨蝗、大垫尖翅蝗、花胫绿纹蝗,短额负蝗、中华稻蝗和长翅黑背蝗为全区常发性伏势种群,并对主要种群的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2015年从大田挖取大垫尖翅蝗蝗卵,在不同恒温下进行孵化,测得蝗卵发育起点温度为(14.27±0.86)℃,有效发育积温为(303.88±24.57)℃。2016年5月下旬在大田捕捉刚孵化的幼蝻,采取自然变温法,进行人工饲养,测得蝗蝻发育起点温度为(17.89±1.25)℃,有效积温(199.74±47.45)℃。并对大垫尖翅蝗蝗卵的形态特征和发育进度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4.
海南省撩荒地生态系统飞蝗的持续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海南蝗区飞蝗每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发生为害时间长等特点,提出了应用蝗虫微孢子虫持续控制海南蝗区飞蝗灾害的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第2代飞蝗发生期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低、中密度蝗群和采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互补协调应用技术防治高密度蝗群,处理后5周,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76.6%-97.2%和79.8%-88.3%;且存活蝗虫感病率分别达33.6%-95.0%和23.3%-26.7%。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第3代高密度蝻群,处理后2周,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0%左右,群居型蝗虫占整个蝻群的比例下降了90%以上,存活蝗虫感病率也在10%以上。1998年蝗虫微孢子虫处理地区,1999年蝗虫的虫口密度仍在防治指标以下,且存活蝗虫感病率达10.5%-31.3%。初步认为,在低、中密度下,每hm^2施用30个单位的微孢子虫,在高密度下,每hm^2施用45个单位的微孢子虫及卡死克(105ml/hm^2)与微孢子虫(60单元/hm^2)协调应用技术治理蝗群,均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杨光安 《植物医生》2002,15(2):29-29
短星翅蝗CalliptamusabbreviatusIkonn.属直翅目 ,蝗科 ,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内蒙等地 ,以成虫危害豆类、蔬菜、马铃薯和瓜类等作物。2001年春夏高温干旱 ,该虫在东辽县、东丰县局部严重发生 ,作者对其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简报如下 :1发生特点短星翅蝗在东辽县发生于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 ,主要以丘陵地带、果园的山坡耕地发生严重。该虫以成虫食害大豆叶片 ,在安恕镇岳家村山地果园调查 ,该园有5.4hm2梯田大豆发生短星翅蝗 ,被害株率达100 % ,其中有62 %的叶片被吃光 ,仅剩茎秆。每m…  相似文献   

16.
金龟子绿僵菌是一种对靶标昆虫具有高毒力和致病性的重要杀虫真菌,通过接触直接侵染使蝗虫致死,对草原蝗虫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草原喷施金龟子绿僵菌粉剂对蝗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对蝗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喷药后7 d优势种蝗虫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和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的虫口减退率达60%、防治效果超过62%,其中白边痂蝗、毛足棒角蝗、亚洲小车蝗和宽须蚁蝗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均高于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和轮纹异痂蝗Bryodemella tuberculatum dilutum;同时,金龟子绿僵菌在不同类型草原的防治效果存在差异,在典型草原和荒漠化及半荒漠化草原的防治效果高于草甸草原。研究绿僵菌在不同草原类型蝗虫的防治效果,为建立草原蝗虫绿色可持续防控体系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白洋淀地区土蝗发生严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春光 《植物保护》1989,15(5):58-58
近年来,东亚飞蝗在逐步得到控制或略有回升的情况下,白洋淀周围的安新、任丘、高阳、雄县、徐水、清苑、容城等7市县的黄胫小车蝗、短星翅蝗、中华稻蝗、大垫尖  相似文献   

18.
同志们:   针对今年东亚飞蝗将大发生的严峻形势,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副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关于蝗虫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九五”期间治蝗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今年蝗虫防治工作,部里决定在天津市召开全国治蝗工作暨表彰会议。会议期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报了近年来国内外蝗虫发生形势及治蝗对策,有关省(区、市)汇报了去年蝗虫防治情况及今年发生趋势和治蝗准备情况,通报表彰了全国蝗虫防治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下面,我就今年蝗虫防治工作讲三点意见。 1回顾“九五”,认真总结蝗虫治理经验   受气候异…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典型草原优势蝗虫种内、种间竞争模式,以及栖境对蝗虫种间竞争的影响,设计田间罩笼及正交试验分析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3种优势蝗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和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的种群竞争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和毛足棒角蝗的种内竞争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加大,并随着栖境食物量的减少而加大;鼓翅皱膝蝗由于栖境不适,种内竞争与密度没有相关性;混合种群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亚洲小车蝗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而栖境对毛足棒角蝗竞争能力的影响较大。表明栖境和种群密度影响蝗虫群落动态。栖境适合时,亚洲小车蝗种间竞争力大于其他两种蝗虫。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我国草原蝗虫中昆虫痘病毒的自然分布情况,于2018年、2019年和2021年在青海省环青海湖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共采集8种优势蝗虫,通过镜检手段、巢式PCR技术以及蔗糖梯度离心法鉴定、检测并提取昆虫痘病毒,并测定其对宿主的致死效果。结果表明,在青海省分布的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和在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的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锡林蛛蝗Aeropedellus xilinensis四种蝗虫中检测到昆虫痘病毒,自然感染率在5.19%~34.65%之间;其中在毛足棒角蝗种群中检测到的昆虫痘病毒自然感染率最高,为34.65%;其次是采集自同一地区的锡林蛛蝗,昆虫痘病毒自然感染率为20.00%;青海省分布的狭翅雏蝗和白纹雏蝗种群中昆虫痘病毒自然感染率较低。从毛足棒角蝗中分离出有较高致病性的昆虫痘病毒,饲喂该病毒处理小麦叶片后10 d毛足棒角蝗4龄若虫的存活率低于10.00%,表明该病毒具有开发为蝗虫生物防治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