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中国白菜型油菜种质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保存于油料作物中期库中的1 962份白菜型油菜种质为基础材料,按照地理位置、表型性状分组并按比例取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44份地方品种,对其13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山西省的冬油菜生育日数较长,来源于青海、内蒙古、甘肃等省的春油菜生育期较短;来源于四川省的半冬型油菜株高较高;来源于云南、四川省的半冬型油菜全株角果数较多;来源于西藏的材料千粒重较大。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我国白菜型油菜地方种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709, 高于国外材料(1.250);就不同生态类型而言,半冬型油菜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春油菜,冬油菜最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为0.204时,244份白菜型油菜地方种质划分为四簇,每簇包含的种质数分别为117、38、34和55;簇Ⅰ以半冬型油菜为主,簇Ⅱ、Ⅲ以春油菜为主,簇Ⅳ以冬油菜为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白菜型油菜分为春油菜、半冬型油菜与冬油菜三个明显的基因库,其结论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3.
用RAPD标记分析中国和捷克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中国和捷克等5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10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79条多态带,Hamman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结果与材料的地理起源和系谱关系一致,根据遗传差异将参试材料分为三大组,即中国材料组,捷克材料组和中捷材料组,中国材料与捷克材料之间遗传差异最大,以中国和捷克交换甘蓝型材料为育种亲本,有利于扩大遗传背景和促进双方育种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4.
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杂种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通过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培育出的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其中10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转育而来的不育系进行NCⅡ双列杂交,测定其杂种优势,并分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30对SRAP引物扩增出250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61.9%.39对SSR标记共扩增出14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7.3%.(2)两种标记混合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588处可将全部材料划分为A、B两大类群,其中A类包含一个来自039×浩油11号的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和白菜型亲本浩油11号,B类包含039、E144和其余的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在相似系数0.714处B类又可以分为6个不同的亚类,两个甘蓝型亲本材料单独聚在一个亚类中,其余的64份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分别聚在5个不同的亚类中,说明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中,产量超亲优势在20%以上的有22个,占组合数的73.3%,产量杂种优势非常明显,而含油量杂种优势不明显.(4)SRAP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SSR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因此,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预测油菜的杂种优势,SRAP标记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应用电泳技术分析了2个甘蓝型高产双低杂交油菜F1及三系亲本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杂种与不育系,恢复系的酶谱类型既有相似性又有特异性。F1的酶谱不仅兼有父母的互补酶带,还具有各自的杂种酶带,为双低杂交油菜早期快速筛选优势组合和鉴定杂种真伪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引种的86份睡莲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对4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相关性、聚类、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86份睡莲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变异。13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12~2.041,最高的是花瓣宽度(2.041),最低的是萼片枚数(0.612);32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259~1.648,最高的是花色(1.648),而柱头盘颜色(0.259)和中轴突颜色(0.259)两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最低。1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9.98%~122.06%,其中具有强变异的性状有两个,分别为雄蕊个数(122.06%)、花瓣总数(109.87%)。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等6对性状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将86份睡莲分为4个类群,依次为:广热带睡莲品种群、澳大利亚睡莲品种群、古热带睡莲品种群、广温带睡莲品种群。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5的8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0.838%。86份供试睡莲综合评分排名最高的为‘澳洲白巨’睡莲,最低的为‘小白子午莲’睡莲。 相似文献
7.
对南方大豆150份核心种质的15个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底荚高度、株高、有效分枝数的变异系数均在30%以上,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在20%以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8.432%,而其数量性状的差异主要是由生育期结构性状引起的;不同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生态区种群中的多样性也不同;经聚类分析,南方大豆核心种质7个生态区域种群可划分为3组;随着纬度的升高,不同来源地大豆种质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筛选到大豆优异种质12份,并提出了其在生产和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9.
甘蓝型黄籽油菜SSR标记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 42对SSR引物对19个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336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在不同品系间的等位基因数在2~21之间,平均位点为8个.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17~0.85,平均为0.73.对SSR扩增结果进行UPGMA分析,可将19个品种(系)分为4个群体,聚类结果与系谱来源比较一致.并且只需NAS99、NAS98、NAS91及NAS31 4对多态性高的引物即可将19个材料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0.
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西藏黄籽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以西藏主要农区采集的16份白菜型黄籽油菜农家品种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0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叶柄长度、薹茎叶着生状态、分枝习性外的27个表型性状变异类型多样,平均多样性指数达1.840,高于国内白菜型油菜平均水平1.709。变异系数(3.92%~52.84%)也表明了性状变异的丰富性。基于主成分因子综合得分进行离差平方和法聚类分析,取卡方平均距离0.80为阈值,将16份白菜型黄籽油菜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角果最长,每果粒数最多;第Ⅱ类分枝部位最高,一次分枝数、有效角果数最多;第Ⅲ类分枝部位最低,主轴有效长度最短、有效角果数最少。此外,白菜型黄籽油菜籽粒以极大型和大型为主,种皮色泽丰富。 相似文献
11.
以发芽种子缺氧处理后幼苗耐湿性状为指标,初步评价了60份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耐湿性,并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二维排序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缺氧处理严重抑制油菜幼苗的生长,不同甘蓝型油菜耐湿性差异明显且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相关分析表明,相对活力指数与相对成苗率、相对根长、相对茎长、相对鲜重、相对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幼苗活力因子、幼苗恢复生长因子、细胞膜稳定性因子等3个对耐湿性贡献较大的主成分,它们对耐湿相关信息的累积贡献率达87.33%。根据相对活力指数大小和二维排序一致结果筛选出1份来自重庆和3份来自德国的强耐湿性甘蓝型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12.
以发芽种子缺氧处理后幼苗耐湿性状为指标,初步评价了60份不同来源甘蓝型油菜耐湿性,并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二维排序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缺氧处理严重抑制油菜幼苗的生长,不同甘蓝型油菜耐湿性差异明显且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相关分析表明,相对活力指数与相对成苗率、相对根长、相对茎长、相对鲜重、相对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幼苗活力因子、幼苗恢复生长因子、细胞膜稳定性因子等3个对耐湿性贡献较大的主成分,它们对耐湿相关信息的累积贡献率达87.33%.根据相对活力指数大小和二维排序一致结果筛选出1份来自重庆和3份来自德国的强耐湿性甘蓝型油菜品种.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系统聚类法,对117份国外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10个农艺性状和4个品质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合理利用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17份材料分为2个类群,分别包括71个和46个品种(系)。第Ⅰ、Ⅱ类群又分别分为6个和7个亚类群,第Ⅰ-1、Ⅰ-2亚类群各再分为7个品种群,第Ⅱ-2、Ⅱ-6亚类群分别再分为5个和3个品种群。第Ⅰ类群的品质较好,芥酸含量平均为4.3%,6个亚类群间农艺性状有较大差异,而第Ⅱ类群品质较差,7个亚类群间差异较小。从中发现了长荚、大粒、早熟和角密等特异材料。 相似文献
15.
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的 遗传多样性及其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国家油菜改良青海分中心, 青海 西宁 810016;2、农业利用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通过甘蓝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培育出的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其中10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转育而来的不育系进行NCⅡ双列杂交,测定其杂种优势,并分析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30对SRAP引物扩增出250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61.9%。39对SSR标记共扩增出145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7.3%。(2)两种标记混合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588处可将全部材料划分为A、B共两大类群,其中A类包含一个来自039×浩油11号的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和白菜型亲本浩油11号,B类包含039、E144和其余的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在相似系数0.714处B类又可以分为6个不同的亚群,两个甘蓝型亲本材料单独聚在一个亚类中,其余的64份甘白种间杂交后代分别聚在5个不同的亚类当中,说明新型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中,产量超亲优势在20%以上的有22个,占组合数的73.3%,产量杂种优势非常明显,而含油量杂种优势不明显。(4)SRAP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SSR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相关不显著。因此,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预测油菜的杂种优势,SRAP标记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杂交油菜菜籽的商品价值。在这一点上最现实的问题是要克服已有“三系”的高芥酸和高硫甙等品质性状,即将低芥酸和低流甙基因结合到三系材料的遗传背景中去。这是近期一个重要的育种目标。由于油菜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之间的负相关性,而有必要去评价这些等位基因在合成的亲本品种及其杂交组合中在产量和其他性状的配合力和变异。为此,进行了本次甘蓝型油菜非完全双列杂交试验。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德油5号F1作母本,自育新品系273R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在其F2群体中出现6株苗期株型明显矮缩的变异株,经5代纯化后育成稳定的甘蓝型矮秆油菜新种质“LSW2018”。该种质苗期苗型矮缩、匍匐生长,叶面皱缩,叶片厚,叶柄短,叶色深;现蕾至成熟期,植株逐渐转为正常形态,茎秆粗壮,节间短,抗倒性特强,分枝部位低,其开花习性、分枝角度、花序特征、一二次分枝数等性状与同源正常高秆品系HSW2018无明显区别,而株高和分枝高度差异极显著。LSW2018育苗移栽平均株高为136.24 cm、直播平均株高为110.4 cm,是适宜机械化、轻简化种植的矮秆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分析是一种分辨率较高的高效QTL定位方法。为初步揭示甘蓝型油菜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遗传基础,挖掘可能控制该性状的候选基因位点,选取192份甘蓝型油菜品种和自交系构建自然群体,利用1 109个SSR和AFLP标记对菜籽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进行了初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最优的Q+K模型下,2009-2011年3年共检测到93个显著关联的标记位点,对表型解释的效应值在3.04%~38.34%之间,其中有49个标记在2年或3年中被同时检测到(P0.001)。共检测到15个标记与多个性状共关联,其中有9个与油酸和亚油酸共关联。同时也检测到一些对油酸具有正向贡献的优异等位基因。这些优异等位基因的聚合将有助于改良甘蓝型油菜的脂肪酸成分。 相似文献
19.
细胞质雄性不育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丰油701,其组合为湘5A×048R,湘5A属Pol CMS系统.长江中游区油菜区试结果,丰油701平均产量2 506.2kg/hm2,比对照增产16.1%.芥酸含量0.25%,硫甙含量 33.66μmol/g,含油量43.12%. 相似文献
20.
对25份观赏型素馨属(Jasminum Linn.)种质资源的21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性状在群体中出现的频率不同,9个质量性状的变异范围为26.92%~59.54%,12个数量性状的变异范围为23.81%~88.08%,表明供试种质各表型性状间存在较大程度的变异;对实验材料的花部和叶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12个花部性状归于4个主成分中,9个叶部性状归于3个主成分中。根据表型性状各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供试25份种质被聚为3大类群,花苞直径、百花重等性状是表型聚类的依据。通过对花部和叶部性状的综合分析,筛选出综合特性最好,观赏价值最高的9号虎头茉莉,园林观赏应用潜力最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