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筛选出适宜东北地区生长的花生氮高效种质,以40份花生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苗期水培方法,在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观察叶片黄化程度、SPAD值,初步筛选出3个耐低氮品种花育22、冀油98和锦花6号,3个氮敏感品种阜花10号、铁花3号和阜花17号。通过对花生苗期相关性状进行主成分、变异分析及相关性的综合分析,确定以干物质量、氮累积量、氮利用率、氮含量、氮利用指数及根冠比作为花生氮高效种质苗期筛选的参考指标。通过对这6个品种各筛选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做出分析,筛选出耐低氮型品种锦花6号和氮敏感型品种阜花10号。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玉米氮高效品种筛选及产量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宜农民种植的高产、养分高效玉米品种,提高东北地区的氮肥利用率,在吉林梨树、辽宁铁岭和黑龙江哈尔滨设置高氮与低氮两个氮水平,各选择20个玉米品种,通过两年定位的田间试验,对其产量及其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吉林梨树县地区,良玉918和德美1号两年均表现为双高效品种,先玉335和迪锋128均表现为高氮高效型品种。在辽宁铁岭地区双高效品种有宏硕899、锦华299、沈玉21和迪卡159,先玉335表现为高氮高效品种。在黑龙江哈尔滨,京科728、天农9、誉成1、先玉335为双高效品种,高氮高效品种是德育919和益农玉10。与所有供试品种的平均值相比,两年3个地点平均,双高效品种在正常施氮、低氮条件下分别增产12.8%和16.2%。高氮高效型品种在正常施氮条件下的增产率为6.4%。两个氮水平下,双高效品种具有较多的穗数和穗粒数,高氮高效品种仅在高氮水平下具有较多的穗粒数,低氮高效品种仅在低氮水平下具有较高的穗粒数。 相似文献
3.
选用生产中常用的8个玉米杂交种作为材料,在高氮和低氮条件下进行氮高效杂交种的筛选和氮高效指标研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郑单958、金山27、郑单17为氮高效品种。通径分析表明,吸收效率对氮效率的贡献均大于利用效率,不论是否施氮,植株氮积累均以花前为主,但花后差异显著,花前氮积累对氮效率的贡献较大。不论施氮与否,完熟期全株干重、吐丝期穗三叶含氮量、花前氮积累量、穗位叶光合速率均是重要的筛选指标,不施氮肥时子粒含氮量也是重要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4.
5.
6.
以 51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河南浚县、河北赵县和山西定襄同时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低氮和高氮两个氮素水平,研究各品种在不同供氮条件下的产量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锦华228、 C3288、潞玉1611、汉单169、迪卡 653、 C1210和汉单 777为高产品种,潞玉 1611、新单 58和锦华 228在 3个试验点均为双高效型品种,金海 2010、郑单 958和 C2235在河南和山西点为低氮高效型, ND1602、龙单 81和敦玉 323在河北和山西点为低氮高效型,浚单 3136和农华 5号在河北和山西点为高氮高效型。双高效品种的增产潜力为 8.00%~13.58%。因此,在黄淮海地区,选择种植潞玉 1611和锦华 228等高产氮高效型品种,进行合理田间管理,可实现黄淮海地区夏玉米高产稳产和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7.
对贵州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用双列杂交并测定配合力表明,品种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中,株高、一二次总有效分枝数、单株结角数、单株产量受加性和非加性两种遗传效应共同作用;千粒重以加性效应为主。品种单株产量及其因子一般配合力差异显著。平坝苦油菜(一)和贵定苦油菜(一)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以贵定苦油菜(一)/平坝苦油菜(一)组合最高。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方红黄壤地区优质油菜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研究:Ⅰ.不同油菜品种的氮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在亚热带红黄壤地区稻田土壤上,研究5个双低油菜新品种(品系)和2个常规油菜品种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的氮、磷养分吸收积累差异及对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低油菜品种中油119、中双4号苗期至成熟期的植株氮浓度略低于常规油菜中油821,品种间的植株磷浓度差异不显著。苗期中双4号、中油119的氮吸收量大于中油821和8313,花期则反之。生育前期不同品种磷吸收量的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双低品种磷积累量低于常规品种。在NK基础上增施磷,使油菜植株氮代谢高峰期推迟,氮肥的当季作物利用率提高20%,植株磷浓度和吸收量在幅度提高,当季作物磷肥的利用率达到32%。未施磷条件下,中油119籽粒产量高于其他常规品种,施磷则表现中油821的增产率高于中油119、中双4号等双低品种,生物学产量亦表现同样趋势。 相似文献
9.
10.
介绍有效氮测定的几种方法,并对各种方法测定的有效氮指标与土壤全氮及作物吸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碱解扩散法与全氮相关性达极显著,与作物吸氮相关性显著。该方法测定快速、简便、重现性好,宜于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1.
无人机载多光谱遥感监测冬油菜氮素营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无人机搭载的多光谱相机对冬油菜冠层氮素营养状况监测的可行性,设置9种施氮水平的油菜试验小区,获取八叶期、十叶期、十二叶期和蕾臺期的多光谱影像,同步采样分析获取地上部生物量、叶片氮浓度和氮素积累量等氮营养指标。以宽波段植被指数和氮营养指标的相关性为基础,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最佳指数,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宽波段植被指数与氮营养指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生育期差异明显。其中,红光标准值和蓝光标准值在蕾臺期均与各氮营养指标相关关系最好,且敏感性因子的值小而稳定。进一步研究表明,三种指标均可用红光标准值和蓝光标准值建立的二次模型进行估计,决定系数R2均大于0.85,模型精度较高,说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能有效辅助冬油菜氮素营养监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冬油菜区域试验品种的高产稳产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40(3):359
高产稳产和广适性是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利用GGE双标图方法对品种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提升油菜新品种的选择效率和推广应用效果。本研究采用GGE双标图方法分析了2016-2017年长江下游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高产稳产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1) 油菜产量的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两组试验平均环境主效占处理平方和的66.0%,而基因型主效占8.1%,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占26.1%。2)德徽油88和中油600丰产性好,稳产性较好;创油17号在区域试验中丰产性好而稳产性差;对照品种秦优10号丰产性较好,稳产性有待提高。3)理想指数分析揭示了中油600的高产稳产性综合表现优秀,德徽油88次之,而对照品种秦优10号的综合表现一般。4)德徽油88适宜种植区域最广,是所有参试品种中适应性最广的品种;创油17号的适应区域也较广,但同时在其余区域的表现有待提高;秦优29和中油600的适应性较好;而秦优10号、秦优29、宁杂118、宁杂158、荣华油50和苏6006等品种仅在个别区域适宜种植,适应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测定出油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国标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高效、准确测定新鲜油菜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维生素C在测定范围内峰面积与标准液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油菜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回收率为97.97%~101.40%,相对标准偏差RSD仅为1.84%,说明用该方法重现性良好,具有快速准确、稳定可靠等特点。贮藏温度越低,维生素C降解的速度越慢,用液氮贮藏样品更有利于维生素C的保存和精准鉴定;利用液氮冷冻并研磨样品更有利于样品中维生素C的提取,测得油菜中维生素C含量与仅均质化处理相比平均增加了约16%;液氮中贮藏的样品在不同时间下测定其维生素C含量并无显著变化,测得维生素C含量的RSD均小于2%。利用此方法可以测定较长时间保存样品中的维生素C,可满足高通量、高准确率的要求,有利于油菜的菜用营养和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为陕南地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于2019-2020年进行了田间试验,以明确该地区甘蓝型冬油菜绿色高效生产的氮肥适宜用量。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选用当地栽培的早熟品种大地199和常规熟期品种秦优28,副处理是5种施氮量(N0、N90、N180、N270、N360)。结果发现:常规熟期品种秦优28在越冬期的氮素营养状况强于早熟品种大地199,收获时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累积量也均高于后者。线性+平台模型分析发现,常规熟期品种秦优28和早熟品种大地199达到最大产量的氮肥投入阈值分别是188.9 kg/hm2和238.1 kg/hm2,获得最高产量分别是3774.4 kg/hm2和3678.2 kg/hm2。此外,两种不同熟期的品种产油量均在氮肥投入量为180 kg/hm2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823.4 kg/hm2和1735.1 kg/hm 相似文献
15.
苗期渍水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和农学利用率的影响及油菜在不同氮肥施用下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轻简化施肥背景下,为减少渍害损失,解决长江流域冬油菜产区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开展氮肥施用
对油菜渍害的缓解作用研究。设置三因素田间试验,分别为不同氮肥用量(0、60、120、180、240和300 kg N/hm2)、氮
肥类型(油菜专用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和水分处理(苗期渍水和正常排水),测定各处理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
明确苗期渍水对不同氮素供应水平油菜的影响,并比较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和普通尿素分次施用下油菜
对苗期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直播冬油菜产量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提高,至240 kg N/hm2时不再增加。油菜专用
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在氮肥用量为60~180 kg N/hm2时产量高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在氮肥用量为240~300 kg
N/hm2时,两种氮肥类型产量基本相当。氮肥施用通过增加收获密度、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提高产量。苗期渍水
导致直播冬油菜产量损失1.1%~41.9%,随氮肥用量增加,渍水引起的产量损失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0~60 kg
N/hm2处理时,渍水使收获密度显著降低(降幅达29.4%~45.0%),单株角果数增加;施氮量为120~180 kg N/hm2时,
渍水导致收获密度和单株角果数分别降低19.5%~33.7%和1.4%~17.7%;施氮高于180 kg N/hm2时,收获密度和单
株角果数降幅减小(降幅分别为5%~30.9%和3.6%~9.5%)。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
分别在施氮量为120和180 kg N/hm2时产量损失率最高,分别达29.8%和41.9%。相同氮肥用量下油菜专用控释尿
素一次性施用的产量损失率大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渍水显著降低氮肥农学利用率,降幅为8.4%~51.9%,施氮充
足(240~300 kg N/hm2)时氮肥农学利用率降幅低于氮素用量较低处理(120~180 kg N/hm2),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
次施用处理的农学利用率平均降幅(36.5%)高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17.3%)。综上可知,苗期渍水时,油菜专用控
释尿素一次施用,会加重油菜受渍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较低时,渍害逆境解除后,适量追施速效氮肥可有效缓
解产量损失,实现油菜稳产。 相似文献
16.
大田条件下,以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当地花生品种“Tala1”为对照,通过比较我国22个花生品种成熟期的植株、荚果产量和产量性状,筛选适宜当地气候环境的花生品种。结果表明:从植株性状看,“四粒红”主茎节数、主茎高和侧枝长显著高于对照;白沙1016、湘花2008、花育23和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他品种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不同花生品种的荚果产量差异显著,通过对荚果产量聚类分析,筛选出6个高产花生品种、8个中产品种和9个低产品种。从产量性状看,不同产量水平花生的饱果率、双仁果率差异不显著,但中高产花生品种单株结果数和公顷果数显著高于低产品种。产量与其他植株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荚果产量与实收株数、单株果数和公顷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花生荚果产量聚类分析,筛选出6个适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气候环境的花生品种;通过栽培措施提高单株和公顷结果数是提高花生荚果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因子分析法,对16个油菜品种(系)的根肿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2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分别是经济指标因子和品质指标因子,二者累计方差贡献率86.637%,可代表原5个评价因子进行综合评价.2)综合得分排名与种植效益趋势较为吻合,表明评价结果可靠有效.油菜品系18Z... 相似文献
18.
2001-2010年国家审定冬油菜品种的产量与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1—2010年间全国审定的205份冬油菜品种按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进行产量性状、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统计和对比分析,并对14个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调查品种的各个性状发现:种子产量由十五期间平均2 388.78kg/hm2增加到十一五期间2 670.13kg/hm2,增幅达11.12%,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3个产量因子的增幅分别为4.03%、0.36%和7.10%,表明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是油菜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相关性分析发现,十五期间油菜产量与每角粒数、分枝数、增产点率和生育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另外,十一五期间油菜产量还与单株角果数(r=0.38)达到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发现,十五期间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强的性状分别为:菌核病病株率、菌核病指数、病毒病指数、病毒病病株率、每角粒数和单株角果数。十一五期间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高的性状分别为:每角粒数、菌核病病株率、株高、生育期、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冬油菜的净碳交换特征及其固碳能力,采用涡度相关法对湘中地区油菜生态系统(2019年10月-2020年5月)的碳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分析了油菜全生育期内碳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油菜生育期内碳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动态,碳通量月平均日变化以及不同生育期日变化均呈现为夜间高、白天低、正午达到最低谷的“U”型单峰曲线变化,不同月份和不同生育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曲线变化的幅度上;油菜不同生育时期的固碳能力有所不同,固碳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花期、角果期、抽薹期、苗期,固碳能力总体随生育进程推进不断提升;油菜生育期内的净碳交换量总和为-101.62 gC·m-2、总初级生产力为461.67 gC·m-2、总呼吸为360.05 gC·m-2,即净CO2吸收量为1.02 t·hm-2,说明油菜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油菜的北方布局,针对北方寒旱区冬油菜养分吸收与利用等问题,采用12个白菜型冬油菜和甘蓝型冬油菜品系,对不同品系冬油菜的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产量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甘蓝型冬油菜产量性状显著优于白菜型冬油菜,甘蓝型冬油菜的株高、分枝高度、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等8个产量性状分别较白菜型冬油菜高出12.41%、108.11%、56.21%、66.91%、5.71%、70.79%、103.55%、103.87%。甘蓝型冬油菜干物质单株产量平均为67.693 g/株,为白菜型冬油菜的191.612%。白菜型冬油菜单株氮磷含量要高于甘蓝型冬油菜,分别高出2.481%、29.423%; 单株钾含量低于甘蓝型冬油菜,低34.826%。由于同一生态区的甘蓝型冬油菜干物质产量大于白菜型冬油菜,所以甘蓝型冬油菜单株氮磷钾积累量较白菜型冬油菜显著高出84.647%、50.000%、158.616%。冬油菜中养分积累总量趋势均呈K>N>P,氮、磷元素主要积累在籽粒中;钾元素主要积累于茎和果壳中。甘蓝型冬油菜每100 kg籽粒需氮6.554 kg、磷0.463 kg、钾14.612 kg;白菜型冬油菜每100 kg籽粒需氮7.143 kg、磷0.572 kg、钾10.467 kg;甘蓝型冬油菜较白菜型冬油菜氮磷素利用效率高,且对钾素需求量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