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高、中、低芥酸和硫甙含量菜籽为原料,微波和脱皮预处理后分别冷榨制油。结果表明,同一品种菜籽不同处理方式对基本品质并无影响,但油中植物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含量大小依次为低芥酸低硫甙菜籽>中芥酸中硫甙菜籽>高芥酸高硫甙菜籽。利用SPSS (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方差分析,探讨4种不同处理方式与3种不同原料对菜籽油中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对双低菜籽油中α、γ维生素E和△5-燕麦甾醇影响差异显著,对菜籽甾醇、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影响不显著;同一种处理方式下,不同原料对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都存在显著差异。微波处理后油中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含量最高,且低芥酸低硫甙菜籽更适宜通过微波处理提高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微波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加工手段,在菜籽加工过程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关注。菜籽压榨前微波预处理能将菜籽油中油菜籽多酚含量提高近120倍之多,菜籽油中植物甾醇、维生素E的含量也能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微波预处理还能加速硫甙的降解,与传统炒籽预处理相比,微波菜籽油香味更浓郁丰富。本文围绕微波技术在油菜籽加工领域的应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脂肪酸是油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决定着油脂的营养价值及工业用途。菜籽油中除含有一般植物油所具有的十六碳酸、十八碳酸外,还含有十字花科植物油的特异酸—芥酸。由于它们对人体营养价值,以及不同食用的可口性和贮藏性能和国际市场要求,人们提出了菜籽油的芥酸要低,亚油酸要高,在国内外都大力开展以改良油菜脂肪酸组成为目的的品质育种工作,为此我们对我国油菜品种资源进行了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为选种提供亲本及合理利用提出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白菜型、甘蓝型、芥菜型三种类型油菜籽为原料,比较了在微波预处理和制油过程中,芥子酸、芥子碱、Canolol在油菜籽、菜籽油、压榨饼和脱脂粕中的变化规律以及油菜籽类型间的差异;分析了微波预处理过程中Canolol含量与芥子酸、芥子碱含量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Canolol的转化途径和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籽中芥子酸和Canolol含量显著高于芥菜型和白菜型,而芥菜型油菜籽中芥子碱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微波预处理时间对油菜籽、菜籽油、压榨饼和脱脂粕中芥子酸、芥子碱和Canolol的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微波时间的延长,三种油菜籽中芥子酸、芥子碱含量均持续降低,甘蓝型油菜籽中Canolol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微波时间1~4min时,芥菜型和白菜型油菜籽中未检测到Canolol,之后随微波时间的延长Canolol含量增加。随微波处理时间的延长,菜籽油中芥子酸和Canolol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芥子碱含量则持续增加;压榨饼和脱脂粕中芥子酸和芥子碱含量均随微波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P0.05);微波预处理过程中,油菜籽中Canolol含量与芥子酸(-0.977)和芥子碱(-0.962)含量极显著负相关,Canolol的增加量远高于芥子酸的减少量,且与芥子酸减少量(0.967)和芥子碱减少量(0.978)极显著正相关。含量上的增减结果暗示油菜籽中芥子碱可能通过一定途径转化为Canolol。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三种油菜籽为原料,探究了油菜籽经过膨爆预处理后菜籽油的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膨爆预处理后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三种菜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了0.25、0.49、0.39 mg KOH/g和0.20、0.18、0.18 mmol/kg,均在国际食品法典规定的范围内;三种菜籽油的氧化诱导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了17.32、10.06和13.99 h。膨爆预处理对三种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膨爆预处理后,甘蓝型、白菜型和芥菜型三种菜籽油中苯乙腈、3-甲基巴豆腈、5-己烯腈等含硫化合物含量、杂环类物质以及氧化挥发物的种类和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杂环类物质和氧化挥发物中分别是以吡嗪类和醛类物质为主。  相似文献   

6.
高芥酸油菜利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芥酸油菜是指油菜的菜籽中芥酸含量达到50%以上的油菜品种。随着芥酸在工业领域内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前景,高芥酸油菜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本文就芥酸的用途、高芥酸油菜利用现状、高芥酸油菜的资源、遗传与选育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芥酸(C_(22):1)是十字花科植物特有的脂肪酸,未经改良的油菜品种含量较高,约为50%左右。由于芥酸的碳链较长,人体不易消化吸收,同时在肪脂酸总成分中占的比例较大,限制了营养价值较高的油酸(C_(18):1)、亚油酸(G_(18):2)的含量。因此,降低脂肪酸中的芥酸含量成为六十年代以来油菜籽品质改良的中心目标之一。目前国内外巳先后育成一大批低芥酸新品种(系)。但由于低芥基因源自西德饲用油菜“Liho”,带来的问题是低芥品种遗传基础狭窄,抗性差,产量不理想。我国油菜品种资源丰富,据中国农科院油料作  相似文献   

8.
双低油菜行业标准在汉通过审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农业部组织的“双低油菜行业标准审定会”于 2 0 0 0年 8月 1 6~ 1 7日在武昌召开。双低油菜行业标准审定包括《低芥酸低硫甙油菜种子》、《低芥酸低硫甙商品油菜籽》、《低芥酸菜籽油》、《饲用低硫甙菜籽饼粕》等 4个主体标准 ,共有 32个技术指标、1 2 0余项条款。双低油菜行业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受农业部委托研究制定。优质油菜系列标准的制定 ,符合我国油菜及产品的质量升级和国内外市场贸易的需求 ,对促进我国双低油菜科研、生产以及评价产品质量、规范产品流通、加强市场管理、提高油菜产业化总体质量水平、参与国…  相似文献   

9.
应用上培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不同硒水平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油菜不同时期各器官含硒量。结果表明:(1)土壤加硒至15—20ppm时,油菜出现中毒。(2)随土壤硒含量增加,油菜各器官硒含量成倍增加,表明油菜富硒特点明显。(3)油菜籽中硒主要分配到菜籽饼内,菜籽油的硒含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根据前人对双低(低芥酸、低硫苷)菜籽油保健功效的研究,菜籽油脂肪酸组成比较平衡,特别是饱和脂肪酸含量低,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适宜,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含量丰富,有利于人体健康,是食用植物油中的优质油品。鉴于我国居民膳食中α-亚麻酸摄入不足,以及我国食用植物油存储时间短、消费周转快,提出目前双低油菜育种中亚麻酸含量(9%左右)不宜降低,还应适当提高,以补充我国居民对亚麻酸摄入量的不足,这也是我国油菜品质改良应作出的科学选择之一。论述了油菜的高含油量品种和油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给农民和企业带来的良好经济效益以及在我国油菜高效化生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新品种绵油15号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绵油15号(原代号为绵杂01-13)是利用高芥酸隐性核不育两用系绵9AB-2与高芥酸恢复系绵恢6号组配而成的甘蓝型高芥酸杂交油菜新品种,具有芥酸含量高、产量高、稳产性好、含油率高、抗倒耐病力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在四川省区试中产量为2 476.5kg/hm2,较对照蜀杂六号增产24.40%,种子芥酸含量为52.1%,含油率41.52%.  相似文献   

12.
对双低甘蓝型油菜(NJ5280)与播娘蒿远缘杂种自交后代进行选择和品质鉴定,在F3代群体中得到13份黄籽材料,其中有4份黄籽双低高油油菜新种质,其品质符合含油量大于45%、硫苷低于30μmol/g、芥酸小于0.5%的双低高油标准。在F4代群体中又得到24份黄籽材料,其中有8份黄籽双低高油甘蓝型油菜新种质。因此,通过甘蓝型油菜与播娘蒿远缘杂种的选择,可获得黄籽双低高油油菜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13.
为选育携带标记性状的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显性核不育恢复系,本研究以携带花叶、高含油量、显性核不育恢复基因等不同性状的油菜种质为亲本,通过复合杂交技术结合定向筛选,获得花叶、高含油量且早熟的双低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恢复系4061R。田间调查和品质分析表明:恢复系4061R叶型为花叶,生育期为210 d,株高156.2 cm,每角粒数20.1粒,单株角果数300.2个,千粒重4.3 g。在上海种植密度为18.5×104株/hm2的条件下,4061R实际产量为2219.7 kg/hm2;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法检测其种子含油量为50.6%、芥酸含量为0.7%,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为19.6 μmol/g,该恢复系综合性状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Seeds of sixty four genotypes ofBrassica campestris L. (Toria) were analyzed for oil content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il content varied from 38.9% to 44.6%. Major fatty acids viz. oleic, linoleic, linolenic, eicosenoic and erucic acids exhibited ranges from 10.1% to 17.3%, 5.9% to 14.5%, 5.2% to 15.0%, 7.7% to 13.7% and 39.6% to 59.9%,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standard cultivar ITSA, four genotypes contained 5 to 8% lower content of erucic acid; and six genotypes contained significantly higher content of linoleic acid. Oi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rucic acid. The observed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oleic and erucic acid contents might be utilized in breeding nutritionally better Toria cultivars with both high linoleic and low erucic acid contents.  相似文献   

15.
一种国产近红外仪分析油菜籽三种主要品质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制的NYDL-3000智能型多参数粮油品质速测仪分析了油菜籽含油量、硫甙和芥酸含量,测定结果与传统化学方法进行了比较,其中含油量结果与PC-120核磁共振仪和MATRIX-I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做验证。内部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含油量、硫甙和芥酸含量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54 3、0.985 3和0.982 3,均方差分别为0.0469 、0.419 8和0.160 4,T检验显示三种品质参数交叉验证集的近红外光谱法(NYDL-3000)预测值和化学值差异均不显著。外部检验结果表明:硫甙含量、含油量两种方法测定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 6和0.951 7,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7.54%和0.02%,均在平均绝对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成对数据双尾t检验表明,近红外光谱法和化学法两者结果差异不显著。芥酸分析中,NYDL-3000将342份样品中3份低芥酸材料判定为高芥酸,近红外光谱法和化学法两者结果符合率达99.12%。含油量的测定结果显示:NYDL-3000和PC-120、MATRIX-I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 6和0.901 5,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78%和3.06%。研究结果表明,利用NYDL-3000智能型多参数粮油品质速测仪所建立的品质模型可以满足油菜育种对早代材料芥酸、硫甙含量和含油量的快速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6.
Seeds of thirteen genotypes of cauliflower, four of turnip and seven of radish were analysed for oil content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Turnip and radish had higher oil content as compared to cauliflower. Oleic, linoleic + eicosenoic and erucic acids were the major fatty acids in the oils of these seeds. Levels of erucic acid were in the order of radish < turnip < cauliflower. Compared to cauliflower and turnip seeds, radish seeds contained higher amounts of palmitic, oleic, and linolenic + eicosenoic acids and lower amounts of linoleic and erucic acids.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芥酸油菜品系APL01与高芥酸品种M083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油菜主要脂肪酸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和廿碳烯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棕榈酸的主基因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较小,廿碳烯酸的主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并重。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均由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硬脂酸的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较小,主基因的遗传率为75.00%~92.45%,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控制油酸的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4.38和9.92,显性效应值分别为-2.24和-0.44,上位性效应以加加上位为主,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81.93%~92.68%,多基因的遗传率较小;控制亚油酸及亚麻酸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均大于显性效应,上位性效应中以加加上位和显显上位为主。芥酸由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为-12.27和-8.83,显性效应值较小,分别为0.35和1.69,无上位性效应,也无多基因存在,主基因的遗传率较大,为92.54%~96.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