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星天牛是东南沿海防护林树种木麻黄的主要蛀干害虫,属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为探寻木麻黄内含物含量的高低与星天牛幼虫蛀害程度存在的联系,以及抗性机理和抗性主导因子,在2010~2012年对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48个木麻黄品系进行的抗虫性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抗性品系惠83、惠76、惠13,中抗品系广东A8-2、惠1、平潭2,感虫品系莆田20、惠88、惠58,测定该9个品系边材的内含物含量,进行多重比较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抗虫能力越强的木麻黄品系,可溶性糖含量越低,总酚、单宁、黄酮含量越高;蛋白质、多糖则无明显规律性;可溶性糖与抗虫性关联度最大,其次是总酚、单宁和黄酮。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抗星天牛无性系营造试验及初步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连续多年发生木麻黄星天牛危害,2~5年生幼林尤其严重。针对这一情况,平潭国有防护林场选择引进台湾、广东以及福建东山和惠安等地的7个木麻黄无性系,并以平2为对照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龙7和台山木麻黄两个无性系抗星天牛危害最轻,分别仅有1%和2%。湛江1和湛江2两个无性系表现一般,分别达到12%和16%;惠41、抗风6、粤703和对照的平2四个木麻黄无性系被星天牛危害最为严重,平均达到27.75%,因此在星天牛危害的重灾区不宜应用惠41等4个木麻黄无性系在沿海防护林建设中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3.
51个木麻黄地理种源对星天牛抗虫序列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51个木麻黄(Casuarina spp.)地理种源对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Forster))抗性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调查获得数据应用IBM—PC计算机进行逐步聚类分析,将51个木麻黄地理种源划分为高感、中抗、高抗和绝抗4个类群,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4个类群木麻黄对星天牛的抗性达极显著差异,因此在星天牛发生严重地区可以选择既抗虫、又抗风,生长较好的C_(33)、C_(39)、C_(44)等种源造林。  相似文献   

4.
木麻黄星天牛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星天牛已成为湛江市主要森林害虫之一,对沿海木麻黄防护林造成严重威胁。其为害以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林下植被丰富和3~6年生、基径在6~10 cm的中、幼林、生势差、风倒木、被压木多的疏残林,以及木麻黄、细枝木麻黄树种为重。文中提出了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辅以人工捕捉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木麻黄害虫星天牛生活习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起 《林业科学研究》1997,10(5):551-555
木麻黄害虫星天牛生活习性及防治*徐起关键词木麻黄星天牛生活习性防治近年来,浙江省沿海防护林的主栽树种——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L.)受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危害日益严重。据作者对...  相似文献   

6.
木麻黄化学和形态因素与星天牛危害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了几种不同抗虫性能木麻黄的基本营养物质、酚类等化学物质及木材纤维形态等检测结果,分析了木麻黄化学和形态因素与星天牛危害的关系,探讨了木麻黄抗虫机理。木麻黄树皮中的基本营养物质含量的分布差异不显著,木质部的则有明显差异,即随抗虫性能增强而含量降低,造成各品系木麻黄木材内部环境差异,形成蛀干害虫星天牛生存环境的差异。高感品系C23可溶性总糖含量(2.80%)明显高于高抗品系C44(0.62%),是高抗品系的4.52倍;游离氨基酸含量:高感品系C23(1.857g)是高抗品系C44(0.955g)的1.94倍;同时采用葡萄糖溶液和清水对比浸泡木段,木段模拟蛀道接星天牛幼虫饲养试验,也验证了葡萄糖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星天牛幼虫生存率的提高,说明木质部营养物质的含量与星天牛幼虫生长发育密切相关。酚类化合物中如邻苯二酚、咖啡酸在高抗品系C44中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品系。木材纤维形态,高抗品系C44木材纤维平均长度为0.77mm,平均宽度为12.07μm,长宽比为63.6,是所有参试品系中最大的,说明该品系木材韧性最强,抗弯强度最高,造成星天牛啃食困难,与其既抗虫又抗风的性能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室内外饲养、造林试验和化学成分分析,认为苦楝树(Meliaazedarach)是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成虫最喜欢取食的补充营养植物,有强烈的诱集作用。以苦楝树做诱饵树集中诱杀沿海木麻黄(Casuariaspp.)防护林星天牛是一种很有前途、可行性强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平潭国有防护林场选择引进广东省优良木麻黄无性系9个,并以平潭2号为对照进行造林试验,拟从中筛选出生长好又比较抗星天牛危害的优良木麻黄无性系。结果表明:粤C5、湛江、湛江3、粤C6等4个木麻黄无性系被星天牛总危害率最低,可以适当扩繁与推广。而粤C1木麻黄无性系被星天牛危害高达45%,应予以淘汰。粤南山7、粤南山8湛江1、湛江2和试验对照的平潭2号等5个在木麻黄防护林建设中应该慎重或采用多个无性系混交造林。  相似文献   

9.
星天牛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是我国常见的林木蛀干害虫,因被国际上列为检疫对象而备受关注。文章从检疫和测报、人工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引诱剂防治、抗性育种等方面,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星天牛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在准确预测预报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现行各种措施实现星天牛持续控制的思路,并展望了未来星天牛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为指导防治实践和应对由星天牛检疫衍生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青海西宁的黄斑星天牛危害核心区,以青杨、旱柳、新疆杨、毛白杨、三倍体毛白杨、杜梨、沙枣、海棠、山楂为造林树种营造了7种混交试验林,以观测研究不同混交林(纯林)对黄斑星天牛的抗性.结果表明:多树种混交林比纯林对该虫害的抗性强;青杨与其他杨树的混交林对其抗虫性有明显的差异,该树种在林分中起到了诱虫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新疆焉耆县的黄斑星天牛危害区域营造了4种混交试验林,以观测研究不同混交林(纯林)对黄斑星天牛的抗性。结果表明:多树种混交林比纯林对黄斑星天牛危害的抗性强;在几种混交林中新疆杨与箭杆杨混交林抗虫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从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木麻黄国际种质资源库中选择了15个家系、无性系,进行了星天牛抗性试验分析,结果表明:15个种质资源中,受星天牛危害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来自泰国的种源编号21199-1星天牛危害率达54.2%,危害最为严重;另两个来自泰国的种源编号21199-2、21199-3和来自越南的种源编号18128-2星天牛危害率也达40%~50%之间;最抗星天牛危害的有林场选育的龙718、来自澳大利亚种源编号为17862-1、来自澳大利亚种源编号为17862-2、来自肯尼亚种源编号为18135、来自肯尼亚种源编号为18144-1和来自肯尼亚种源编号为18144-2等6个家系和无性系,均未受星天牛危害。  相似文献   

13.
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斑星天牛在陕、甘、宁三省(区)已成灾数十年。该虫以危害杨树为主,两年发生1代,是典型的 K 类生态对策昆虫。得出的杨树抗天牛序列,抗虫的理化机制,为营造抗虫生态型林打下了基础。对白僵菌等天敌和化学防治研究结果,为协调应用有效防治技术提供了资料。为生物学、生态学、解剖学、数学模型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准确预测预报的技术依据。黄斑星天牛的综合防治应以营造抗虫速生生态经济型林为基础,实行多种有效防治手段相协调,以达到有虫而不成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是广东地区重要的蛀干害虫,主要危害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和柑橘属(Citrus)植物。采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PRA),从分布和寄主、潜在的危害 性和经济影响、定殖扩散风险、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对星天牛的危害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 果显示星天牛在广东地区的风险值 R=1.77,属于中度危险性有害生物,建议加强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5.
方燕华 《热带林业》2006,34(1):37-37,42
木麻黄是沿海防护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它改善了沿海风沙肆虐的生态环境,使人们安居乐业。但是,由于木麻黄种质良莠不齐,造林后经营管理粗放等一系列问题,第二代更新的林带,片林更容易被病虫侵害,特别是蛀干害虫的危害,轻则影响林木生长,树干畸形,重则引起风折或枯死,形成残带、断带,大大削弱了防护林所具有的防护效能,其中星天牛的危害尤为严重,可以说是不拿刀锯的毁林者,甚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室内外饲养,造林试验和化学成分分析,认为苦楝树(Meliaazedarach)是星天牛(Anopolphorachineinsis(Forster)成虫最喜欢取食的补充营养植物,有强烈的诱集作用,以苦楝树做诱饵树集中的诱杀沿海木麻黄(Casuariaspp.)防护林星天牛是一种很有前途,可行性强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抗黄斑星天牛杨树品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斑星天牛对杨树人工林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引进46个品(系)的对比筛选,最终选择出了陕林3号等6个抗天牛杨树品种,并在平凉市泾河川区进行了造林示范。为西北地区天牛危害区杨树品种更替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天牛长尾啮小蜂 Aprostocetus fukutai Miwa et Sonan是星天牛 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桑天牛 Apriona germani Hope的卵寄生蜂。在福建省沿海木麻黄林中对星天牛卵寄生率为 7.5 %~ 5 8.7% ,福建省惠安 1年 3~ 4代 ,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代成虫在 5月下旬开始出现。该文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对生活史、生活习性等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10年8月—2011年3月在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对2007年5月营造的木麻黄种质资源库不同无性系的星天牛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使用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树干涂白剂、涂白剂+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白僵菌菌条等4种防治措施进行星天牛林间防治。结果表明,木麻黄不同无性系的星天牛幼虫有虫株率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即在11月以前,不同无性系上的星天牛有虫株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而11月—翌年3月,有虫株率呈现出较稳定的状态;不同木麻黄无性系的有虫株率差异明显。不同防治措施的有虫株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无防治措施),且除了涂白剂与涂白剂+噻虫啉2种防治措施间有虫株率(分别为10.2%、9.1%)差异不显著外,其它防治措施间有虫株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使用白僵菌菌条绑缚在树干基部处理的有虫株率(8.7%)最低,防治效果(82.7%)最好;而树干基部喷洒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2000倍液处理的有虫株率(24.5%)较高,防治效果(36.5%)最差。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外人工饲养,结果表明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成虫大多在白天活动,在自然条件下有趋向木麻黄防护林带飞翔的行为。雌、雄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每天8时和16时为交尾高峰。成虫补充营养最喜欢取食苦楝树(MeliaazedarachL.)。苦楝树饲养雌虫每头产卵156~198粒,平均176 4粒,是木麻黄饲养的3 10倍;取食苦楝树的雌虫寿命72~110d,平均91 8d;雄虫寿命88~125d,平均103d,雌、雄成虫分别比取食木麻黄(Casuarinaequi setifolia)的多存活30 2d、40d。幼虫主要集中在离地面40cm高度内的树干根际附近,占总虫数的94 8%。1年生林分受害株至第2年5月成虫羽化期死亡率最高,达66 7%,3~7年生林分有虫株率最高;7年生以下林分应重点防治。在生境条件相似的同龄林中,星天牛则喜欢危害基径较大的木麻黄,6cm以下的树则较少受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